词条 | 松原舞弊 |
释义 | 简介一场被教育部成为“这是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性质十分恶劣”的集体舞弊事件,一场让公众瞠目结舌的公共事件,如今终于有了下文——被查出的违纪考生33人以按照规定进行了严肃处理。此前,因兜售作弊器材被抓获的两名老师也已被批捕。 看起来,事件到了这种地步仿佛已经暂告一段落,因为当地相关官员大有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势。比如,松原市政府副秘书长来建华否认存在“买场”可能,松原市招生办主任张大军强调,抢卷子只是突发事件。而调查组也认为,这些案件(抢试卷、教师向学生兜售高考作弊器、替考等等)仅是个案,考场秩序总体来说还是好的。松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褚春彦说得更是干净利索,“不能因为个案的发生,就说松原市的高考整体那么混乱。”最耐人寻味的是,褚春彦称,中国青年报10日《吉林松原: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这篇报道“很多地方失实”。 上述官员的表态委实太雷人了。即便按照调查组的调查结果看,违纪考生33人,利益作弊器材传诵高考答案的案件14起,控制犯罪嫌疑人34人……也实在算不了只是“个案”,如果说这是个案,那么多大程度的作弊才不是个案?是不是“全军覆没”才不是个案?日前,新华社刊文称,松原高考舞弊已不仅仅是考生的个体行为,而是表现出了群体化和产业化特征,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与高考管理关系密切的个别教育工作者也已陷入其中。如果说舞弊已成产业化、群体化、有组织化和明目张胆化,这样的集体舞弊仍只是个案,那么看来该给集体舞弊重新定义了。 当地官员否认“买场”可能也值得推敲。据报道,高考前几天,一些有门路的考生家长就从县教育局拿到一张单子,上面列着儿子所在的考场28名考生的姓名、学校、模拟考试成绩单等信息。这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试问,如果这不是“买场”,什么才是“买场”?其实,此前,南方周末已经披露了松原的“买场”传统和“买人”传统。前者指将考场两位监考者全部买通,至此那个考生便可不受约束,甚至得到老师帮忙传递答案的优待。“买人”则是另一道工序:等到高考前几天考场确定,以每科5000左右价钱打点考场内学习好的学生。 其实,尤让人颇感不平的是,该调查结果指向的只是学生和两名老师,这几未免给人抓小放大、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之嫌。众所周知,在舞弊利益链条中,学生只是一环,老师也只是一环,还有其他重要的环节。比如,官员的参与。以“买场”为例,据报道,某“买场”成功的家长向人炫耀道:“你要没有人,都看不到这单子(指提前知道的考场考生姓名、监考老师姓名等等)。”本为机密的名单何以被买走?这足以说明,买场背后必有教育管理部门的官员介入。在前些年,松原曾曝出集体舞弊案,后来,有39人被处分,其中处级干部2人,科级4人,监考老师27人。以之参照,可以判断的是,舞弊的老师和考生只是桌面上的乱纪者,背后汹涌的必是握有权柄的官员。 动摇高考公信力松原舞弊 6月9日一大早,李明全(化名)夫妇气冲冲地到吉林省松原市招生办为儿子讨说法。他们的儿子李爽(化名)在8日上午的高考中,考卷被后面一名考生抢走抄袭,以至于最后未能答完题,而且答题卡也被撕坏,这一科成绩受到严重影响。在吉林省松原市高考舞弊禁而不绝:有教师出售作弊器材的新闻,有考生“买场”舞弊的说法,有监考老师“不敢深管”的现象。 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高考直接决定着“知识改变命运”是否会成为现实。因此,保证高考的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任何与个人能力无关的因素都不能成为考场上的“噪音”。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噪音干扰了考试的公平。尽管,有些新闻事实是记者的调查,真实性与客观性还有待于继续关注和查验。但有些事实却是记者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能够反映出考试舞弊背后的心态。在新闻中,我们看到了家长与考生对舞弊的坦然态度:有家长说“高考就是考家长”,“现在这学生,啥招都使,只要能考上就光荣。”而考生一出考场,就在或喜悦或懊丧地谈论,刚才抄了多少或哪个没有抄上。从这些言谈中可以看到,舞弊已经不是禁忌的话题。 这种心态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本来,考生在高考中应该遵守纪律,任何人的舞弊行为,都是破坏高考整体公平的一种实际危害。因此,任何考生都应该有遵守纪律的自觉。否则,无论是谁在舞弊,高考的公平性都会受到损坏,这种损坏在理论上会危及每一个人。但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舞弊者可能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反而还会因为舞弊而走上捷径。于是,考生面临着一种矛盾——其他人是否遵守考纪?如果他们不遵守而自己遵守了,虽然能够为维护高考公平做出贡献,但是个人的损失也是实在的。因此,虽然舞弊可能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甚至让自己成为受害者,但是人们还是会让个人的理性占据上风。 松原舞弊原因高考舞弊实际上是社会综合治理困境的一种重要表征。依托着这样的思维,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吉林松原的高考舞弊会打着强烈的产业化、组织化、黑恶化的烙印。道理很简单,种种利益博弈的情境早就说明,产业化、垄断化的规模在利益博弈中最容易获得优势地位,带来更大的利益收获。同样,那些监考老师对于考场上公然作弊行为,基于“被报复”的原因,表示“不敢太深管”,或者干脆不管,无疑寓示着当地司法生态本身就存在问题。在部门利益化、权力黑恶化的现实语境下,再去审视这起令人触目惊心的高考集体舞弊事件,就不难找到一切问题的症结了。 这就是为什么治理高考舞弊总是陷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尴尬境地的原因。只是把眼睛盯在某种作弊器材上,只是把问题指向某些“个人行为”上,只知道盲目迷信一纸法律的功能与权威,是很难从治理高考舞弊困境中真正走出来的。如果不能在更为广泛的权力系统,在更多利益领域,坚持在民主基础依法行政,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公平博弈,那么,治理高考舞弊就可能永远陷于“囚徒困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