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大坐城班 |
释义 | 四大坐城班亦称四大老昆班,指旧时苏州的四个最主要的昆剧坐城班。即洪福班、大章班、大雅班、全福班。四大坐城班为昆剧全盛时期最著名的戏班,但在昆剧的没落过程中先后解散。最后一个坐城班全福班解散于1923年,而其主要演员成为昆剧传习所的师资主体,对昆剧的沿袭贡献极大。 洪福班一作鸿福班,约建于清道光前期 (1821-1830) 早期为坐城班,主要在苏州城内演出,上海开埠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即至沪上献技,久驻浦江,被称为沪上昆班领袖。大章、大雅、全福诸班 相继来沪,呈鼎足之势,但其实力不减。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曾一度散班。当家旦角演员 荣桂颇负盛名,被称为『绮年玉貌』,『形态妍丽, 如好女子』,演《跳墙著棋》、《佳期》、《偷书》、《絮阁》、《楼会》等戏,『媚情冶态,观者倾动』 (《海陬冶游录》)。及至同治年间,犹为观者赞赏, 有《戏园竹枝词》云:『鸿福名优回出群,眉梢眼角逗红裙』(同治十一年六月初四《申报》)。光绪 四年(1878)二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十七日,以老洪福文班名义在三雅园演出,光绪十三年(1887)八 月,三雅园特聘该班与大章、大雅两班,挑选头等 名角开演昆剧。后有江湖班及坐城班之分,江湖班属『关内南头水路班子』 ,但后期坐城班也跑码 头。两班合一,曾在杭嘉湖及苏松太一带农村演出,光绪后期散班。 大章班约建于清道光前期(1821-1835),属苏州吉祥会组织,继洪福班后来到上海。道光末,咸丰初,成为沪上著名昆班。『今昆腔之在沪者,不过大章班而已』 (王韬《蘅华馆日记》)。咸丰至光绪中叶(1851— 1898),常与大雅班演出于三雅园、满庭芳、一桂 轩、丹桂、天福等茶园。如同治二年(1863)曾与大雅班在上海三雅园演出。光绪二十年(1894),丹桂茶园不惜聘金,『请来大章、大雅名班』,开演昆剧(《申报》广告)。亦跑码头,主要活动于杭嘉湖、苏松太地区。浙江嘉善王文熔《见闻随笔》 有咸丰六年(1856)三月『江湖大章班』在嘉善演戏的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末,曾与苏州、 湖州、松江之曲家举行全昆会串。该班盛名于时的 演员有旦葛芷(子)香、金景福;生李子美、沈寿林;净张八骏、王松;副陆四、庆寿;丑王小三 等。被称为昆旦翘楚的周凤林初出大章,后改人大 雅。剧目以传统折子戏及串折戏为主,有《跳墙著棋》、《拷红》、《偷诗》、《跪池》、《醉皂》、 《刀会》、《训子》、《茶坊》、《活捉》、《问探》 及《长生殿》、《牡丹亭》、《十五贯》等。后因大雅班新秀辈出,色艺皆有新招而不敌,便趋衰 落,不少艺人跳槽大雅,或改搭京班。民国九年, 以与大雅、全福合班名义,演于新舞台、天蟾舞台。民国十年一月,钧天、嘤求、润鸿曲社在邑城 王氏诮燕堂举行昆曲彩串,邀其与大雅、全福为班 底,继而三班又在小世界、大世界共和楼演出,至翌年春止。这几次演出,已无大章全盛时期名伶, 出场者皆为垂暮老人,无非借招牌号召观众。 大雅班约建于清道光前期(1821-1835),属苏州吉祥会组织。进入上海时间略较大章班迟,但于咸丰、同治年间(1851 - 1 874) ,已以上海为主要演出基地。同治三年 (1864),昆剧艺人陆吉祥在石路(今福建路)花墙头重开三雅园,招其与大章艺人常驻演出,后大章在沪渐趋衰落,由其独撑三雅园的公演。三雅数度闭息,重开之时均聘该班开演,如光绪十三年 (1887)正月初六至五月初二,『重开三雅,由苏州大雅班』献技。该班演员阵营较强,特别是光绪初叶,大章不少艺人转入,达八十余名。早期有老生张南、夏双寿、朱顺福;副末李瑞福、老外吴锦山、田成虎;官生陈兰坡、沈寿林、周庚金;巾生张荣春、吕双全、孙永昌;净张八骏、顾大奎;白面陆祥林、张茂松、朱招福;二面姜善珍、施茂;小面小王四、华小田;五旦李莲甫、倪锦仙、大锦松、袁小元;六旦吴松麟、葛芷香、邱阿增;作且小招弟;正旦吕金福;刺旦金福、夏巧福;老旦丁兰亭。后期有旦周凤林、葛筱香、小桂林、小长生、小金虎;生周钊泉、邱凤翔、小脚篮(邱炳泉) ;白面大脚篮、陆祥林;大面张八骏、副陆寿卿、姜善珍;丑陆老四、宜庆等。由于经常排演新戏,新人辈出,令其他昆班望脊。亦常与清客会串,如光绪五年 (1879)十一月二十三日在三雅园,与特请客串合演,演出场所除三雅园外,尚有满庭芳,一桂轩、丹桂、大观、天福、天仙等茶园,后因京班在沪崛起,昆剧不敌,部分艺人『一 准回苏』。一些台柱名角却转入京班,如周凤林、 邱阿增、周钊泉、邱凤祥、姜善珍等。自此大雅一蹶不振,虽后来部分艺人仍归班演唱,但大势已 去,无复昔日雄姿。光绪后期,全福班在沪实力增 强,不少艺人进入该班,大雅班已名存实亡。民国九、十年间与大章、全福合班,先后在新舞台、天 蟾舞台、小世界、大世界演出,惜无昔日名伶。民 国二十一年春后,从沪上剧坛匿迹,亦曾在江浙沪交界农村跑码头演出。 该班早期演出剧目也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如《回 猎》、《游园》、《惊变》、《佳期》、《裁衣》、 《活捉》、《下山》、《借靴》、《刘唐》、《盗甲》、《折柳阳关》、《杀皮》、《大小骗》、《探庄》等, 后期排演本戏与灯戏,有《武十回》、《蝴蝶梦》、 《洛阳桥》、《描金凤》、《笑笑笑》等。 全福班约建于清道光前期(1821-1835),清末民初数度重建,班主易人,一度与武鸿福班合并,成立文武全福班,又名众福班。分坐城班与江湖班,后者主要在江浙沪交界农村活动,属『关内南头水路班子』,又有文武昆弋之分,文班只演文戏,武班则文武昆弋兼演, 以武戏为主。据《癸丑纪闻录》记载,咸丰三年 (1853),全福江湖文班曾在瓶山、仓滩演文戏十本及《花判》《冥判》、《戏叔》、《不第》、《投井》、 《跪池》、《采莲》等折子戏,在去上海邑城演前,已在松江、金山一带跑码头。咸丰年间(1851— 1861),至县城和租界地区献艺,常与大章、大雅 合班,藉此立足沪上,演出场所有三雅园、张园。同治、光绪年间扩展至满庭芳、集秀园、一桂轩、 聚美轩、丰乐园等。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始 取代大章、大雅,成为沪上昆剧主力。但好景不常,不久因观众减少,生意不佳,退居苏州。部分艺人留沪任曲社拍先,为曲友拍曲。光绪二十八、九年间(1902-1903)在苏州观前旗杆里演出,因生 意清淡,与武鸿福班合并,昆弋文武兼演。光绪二十九年冬,又与浙江绍兴昆弋武班联合组成文武全 福班,仍沿水路在杭嘉湖,苏松太一带流动演出, 其时领班陈玉鳞,坐班吴福林、朱聚顺。后因慈禧太后驾崩,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散班。宣统年间(1909-1911),恢复姑苏文全福班,在苏州、上海演出,领班改为沈斌泉,值戏码陈聚林。民国二年由原武鸿福班艺人汪双全重组文武全福班,时聚时散。民国九年一月及七月,集大章、大雅旧部,应邀至上海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大获成功。其中《呆中福》一剧,连演十天。陆寿卿、金阿庆、姜善珍合演《清忠谱·打差》,被称为一台三绝。翌年七月,再度来沪,以文武昆班名义,先在小世界,后在大世界共和楼演出。至民国十一年春止,长达半年。民国十二年一月,仍有个别艺人与沪上曲友假一品香会串《连环记》等剧,曲家袁寒云同台演出。苏州昆剧传习所开办,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陆寿卿等被聘为该所教师。是年十月前后,终于内外交困报散。 该班早期演员有老生李桂泉(少美) ,老外吴庆寿,正旦陈四(鸡毛阿四) ,二面曹宝林,小面兼二面李金寿,五旦谈雅方等。后期有老生沈锡卿、沈桂生;老外兼老旦吴义生;小生尤凤皋、陈凤鸣、沈水泉、费砚香、沈盘生;旦丁兰荪、钱宝庆、施桂林、许彩金、尤彩云、小长生、徐金虎;净尤顺卿、程西亭、沈海山、林明善;白面金阿庆;副陆寿卿、沈斌泉、丑陈水泉、朱仁生。剧目以折子戏为主,有《思凡》、《跳墙著棋》、《断桥》、《定赐》、《三怕》、《吟诗脱靴》、《惊变》、《弹词》、《刀会》、《三闯》、《救青》、《云阳》、《羊肚》、《打差》等。也常演串折戏《荆钗记》、《西厢记》、《连环记》、《一捧雪》、《南柯梦》、《铁冠图》、《玉簪记》、《白罗衫》、《十五贯》、《风筝误》等。此外,尚有新排本戏与灯戏《南楼传》、《描金凤》、《呆中福》、《文武香球》及《白牡丹》、《蝴蝶梦》、《洛阳桥》、《大思凡》等,约有六百余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