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堡坊刻 |
释义 | 四堡坊刻,始于邹学圣(字清泉,1523—1598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邹学圣辞去浙江杭州太守之职回雾阁,带回了苏杭的雕版印刷术,开始书坊,“镌经史以利后人”。明末邹氏同门邹保初“贸易于广东兴宁县,颇获利,遂娶妻育子,因居其地,刊刻经书出售。至康熙二年辛酉,方搬回本里,置宅买田,并抚养诸侄,仍卖治生。闽汀四堡书坊,实公所创也。 简介在经历了明万历至清康熙近百年的草创和发展,到了乾、嘉、道时,四堡坊刻逐渐走向鼎盛。据《范阳邹氏族谱》称:“吾乡在乾嘉时,书业甚盛,至富者累相望。咸同以后,乃不振,间有起家者,多以节啬积赢,然亦不及前人也。”在这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四堡坊刻创造了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辉煌。 主要产地四堡坊刻是闽西文化乃至福建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与北京、武汉、江西许湾并称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产生缘由四堡坊刻的崛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因素。四堡雾阁、马屋四周盛产枣木、梓木、梨木和小叶樟,雕印所需的纸张和烟墨可以就近取材。同时,四堡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之乡,文人才子辈出:宋代四堡的邹应龙官居端明殿大学士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明代马训官至都察院左都史;清初的著名文人、书法家邹圣脉,增补了《幼学故事琼林》、著《寄傲山房诗文集》、《书画同珍》、《人家日用》等。宋时,连城书院达167个,明清时私塾几乎遍及各乡、村,人口较多的大乡村有十几所,偏僻村落也有一至两所。发达、开明的教育,培育了大批的人才。据《连城县志》:连城建县至辛亥革命为止,经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者,有进士29人,举人263人。这些都为四堡坊刻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文化环境和技术准备。 特色四堡坊刻,纸张质地好,装帙考究,精致大方;字体多为宋体、笔划齐整,字形清秀:校核精细,讹错甚少。而且书页天头高,便于读者批注。因而信誉极高,销量极大,“垄断江南,行销全国”。其中不少印刷史上的精品在此产生,如祖述堂藏板、务本堂增补的《保赤指南车》,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重版。《台湾外志·五虎闹南京》,也成了上海铅印排版的的依据。当时江西许湾商人,就因为四堡刻书精美,特意派人坐地求购转运,以至连城四堡至今仍流传着“官地坝里”的传说。 四堡坊刻,由于人力、资金和技术都比较缺乏,都是小规模起家,从事印刷的“印书房”,规模都较小,而且是典型的家族刻书和家族经营。从版面设计、底本考据、校对详核、创制胚板、雕刻印版到裁纸、调墨、印刷、折页、分页、装订、榨书、切光、缃封贴鉴、包装、打捆等二十多道工序,直到最后发运,布点联络,都有专人负责,采用家族式协作和管理,并形成了“岁一刷新”和“藏板所有”的行规,来规范从业行为,以避免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的不必要的竞争。当时,从事雕印的主要有邹氏和马氏两大家族。四堡的书坊鳞次栉比,先后共创立堂博(印书房)123个,其中范阳邹氏32家,闽汀龙足乡邹氏世系42家,长汀四堡里马氏世系38家,不时业主姓氏11家。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十多家,如碧清堂、文海楼、文香楼、翰宝楼、五经堂、林兰堂和翼经堂等。 主要作品从族谱、账册及现存书板中统计,四堡刻书见到实物或有文献记载的有667种,除各种重复外,共489种,其中有《四库全书、》《四书集注》等儒家经典105种;有《千金翼方》等医药类58种;有《人家日用》、《弟子规》等日常实用65种;有《文心雕龙》、《楚辞》等文学80种;有历代文人诗文、宋词、元曲、小说等51种;有地理堪测占卜星算等42种;有启蒙读物41种,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自然,其读者也极庞杂,如文人举子、收藏家、儿童及从事医学、风水等各行业的人。这使得四堡刻书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不会中断。鼎盛时期的四堡刻书,“刷就发贩几半天下”。 发展概况四堡刻书行销线路四通八达,通过“北线、南线和西线”三条路线,盖了当时江南五十多个城市。当时长汀以南各省都有四堡的书肆(书店)存在。故有四堡刻书“刷就发贩几半天下”的鼎盛时期。 在经历一百二十多年的辉煌以后,到了咸、道时期,四堡坊刻开始衰落。1860年,石达开部在汀州和连城与当地清军和地主武装的激战,毁坏了四堡大量的印书房。致命的一击是来自近代出版机构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石印和铅印技术的出现,上海点石斋、广西拜石山房、广东同文书局等近代出版机构开始崛起。近代印刷技术所产生的刻书质量、效率使传统雕印技术望尘莫及。四堡刻书的市场逐渐萎缩。1906年科举制的的废止,也使大量四书五经等四堡主要方面的刻书无人问津。四堡坊刻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落,结束了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辉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