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说话四家 |
释义 | 说话四家“说话”是一种盛行于唐宋时期(公元7~13世纪)的民间技艺,“说话”艺术发展到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由于所叙说内容和表演风格的丰富完善,呈现出流派纷纭的局面,这时的说话艺人不仅人数多,而且分工细致,出现了所谓的“说话四家”。 “说话四家”指的是“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四种曲艺表演形式。小说家是“说话四家”中艺术技巧最成熟、最兴盛的一家,小说家的话本通常称为“小说”,都是讲说短篇故事,一次或数次讲完。题材除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外,大多取材于当代社会生活,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讲史家的话本通常称为“平话”,讲史以讲说前代史书文传,朝代更迭,历史战争为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般篇幅较长。为了讲述方便,讲史大多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进行分卷立目,以示情节发展的段落,后来逐渐演变成章回小说的回目。“说经”主要讲说佛教经典和人物故事,也包括民间关于参禅悟道的题材。合生家是“说话四家”中势力最小的一家,从现在很少的记载中推测,“合生”大概以讲说当世故事为主,篇幅较短,一般一篇只讲说一个故事。 “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统称为“话本”。话本的创作过程大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有流传的故事,其后整理成话本,说话人依据自己知识和技巧,仔细揣摩听众的心理,将原来口头流传的故事,重新加工,创作成为动人的说话节目,以后又加以整理而成。另一种情况是为适应说话艺人的说讲需要,由当时的“书会”(说话人的组织)专门为说话艺人编写的话本,利用当代新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写成的故事梗慨,表演时由说话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发挥。话本的创作都是为了说话人表演或传授之用,实用目的很强。后来随着说话伎艺的发展和市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以及印刷技术的进步,话本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润色,逐渐演化成书面的通俗文学。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曾提出“说话四家”之说,但由于文字段落不明,句读歧异,所以近代学者对四家之分曾产生过分歧意见。在宋人著述中,耐得翁《都城纪胜》的记载比较明确:“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从这段文字记载的题材内容看,一般认为可分:①小说(又称银字儿);②说公案、说铁骑儿;③说经、说参请;④讲史书。另外,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条所载,则分为:小说、说经、说史书 3类。《武林旧事》和《梦粱录》记载诸色伎艺人姓名,也是按这 3类划分。清代翟灏《通俗编》引耐得翁《古杭梦游录》之说,分为银字儿、铁骑儿、说经、讲史四家,近人王古鲁《南宋说话人四家的分法》一文也从其说,并加以阐释。 小说小说 又称银字儿,一般认为是由于小说在说唱时用银字笙或银字觱篥来伴奏而得名。由于这种乐器吹奏的声音悱恻动人,后来有些诗中常以银字作为哀艳腔调的代称。至宋代银字引申为哀艳之意,像小说中烟粉、灵怪、传奇一类,内容大都哀艳动人,因此以银字儿来称这一类小说,与公案、铁骑儿相区别。宋代小说有说有唱,可以用银字笙或银字觱篥来伴奏,也可以吹起这种乐器来招徕听众。宋代,在民间诸色伎艺人中,以小说艺人为最多。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出色的小说艺人有李慥、杨中立等 6人。南宋时据《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书记载,则有蔡和、李公佐等50余人。可见南宋时小说伎艺比北宋时还要盛行。另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小说人也有了自己的行会,名为雄辩社,在迎神赛社时与其他伎艺一起演出。 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和《宝文堂书目》中所记宋代话本名目,约有 140多种,大部分已经散佚,留传至今的有《京本通俗小说》残卷。此外尚有《刎颈鸳鸯会》、《柳耆卿诗酒翫江楼》、《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等散见于明人所辑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熊龙峰刊本中。在《醉翁谈录》里也载有《因兄姊得成夫妇》、《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张生彩鸾灯传》等,不过都比较简单。这些小说,有的取材于唐人传奇,像《李亚仙》、《莺莺传》、《大槐王》、《聂隐娘》等;有的采自历史故事、神怪故事和民间传说,象《姜女寻夫》、《杨令公》、《五郎为僧》、《红蜘蛛》、《芭蕉扇》等。更多的是取自宋代社会现实生活,象《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志诚张主管》等,描写的都是当时市民阶层中的生活图景,通过中下层市民的遭遇和命运,揭露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草菅人命迫害小民的残暴行为,同时赞扬了这些下层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反抗精神。这是在宋代小说中所出现的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题材内容。 铁骑儿是否与银字儿别为两家,在近代学者中还有不同看法。根据《都城纪胜》所说,铁骑儿是敷演“士马金鼓之事”,由于它与讲史不属于一家,所以严敦易在《水浒传的演变》一书中认为当是专门讲说宋代战争故事,包括农民暴动和起义以及抗金义兵的一些英雄传奇。陈汝衡《说书史话》及李啸仓《宋元伎艺杂考》都认为说公案、铁骑儿应为一家,“士马金鼓”与“朴刀杆棒”题材相近,而与小说家的传奇、烟粉、灵怪题材不同,可分为文、武两家。 说经说参请 演说佛经故事和参禅悟道故事。在唐代已很盛行,当时由僧侣们在寺庙中讲唱。宋代说经,相传最早的《香山宝卷》即为北宋崇宁二年(1103)普明禅师在武林所作,北京图书馆所藏《销释真空宝卷》也是宋末元初的抄本。可能因南宋瓦肆间以讲唱劝世经文的为多,因此当时称为说经或谈经。南宋说经人,据《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书记载,有长啸和尚、达理和尚、喜然和尚、陆妙慧、陆妙静等20人左右,都为僧尼。说诨经则有戴忻庵1人。 讲史即讲说历代争战兴亡的故事,都是长篇。主要事迹基本符合史实,在细节和刻画人物上则全靠艺人敷衍描绘。北宋时瓦肆间说三分已经很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载,崇宁、大观年间瓦肆中除去一般讲史外,单有艺人霍四究专门说三分,还有尹常卖讲五代史。南宋时讲史更加发展,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当时在临安北瓦的十三座勾栏内“常是两座勾栏专说史书”,《武林旧事》所记的诸色伎艺人中,除小说外,也属讲史艺人最多,计有23人。讲史的伎艺要求有渊博的学识,象《醉翁谈录》所说,要通经史、博古今,才能“秤称天下浅和深”。《梦粱录》中所载的讲史艺人王六大夫,便是“讲诸史俱通”的,因此听者纷纷。其他讲史艺人象乔万卷、戴书生、张解元、陈进士等,都是由于精通书史文传,广识博闻,才得到这类称号的。 宋代所讲说的史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以说三分和五代史为最流行。南宋时,据《梦粱录》载,则有:《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在《醉翁谈录》中则载有:说孙庞斗智、刘项争雄、三国志、说黄巢……,“史书讲晋、宋、齐、梁”等,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既可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激发人们的爱憎感情。 与南宋同时,北方的金朝也有不少说话艺人。《三朝北盟会编》卷77《金人来索诸色人》条记载金人向南宋索御前祇候,包括教坊乐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等艺人150余家。《金史》中记载有供奉宫廷的“说话待诏”,如说《五代史》的艺人刘敏曾为金主完颜亮之弟完颜充说梁末帝朱友贞杀朱友珪之事;还有贾耐儿、张仲轲等都以说话为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