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说话剧
释义

奥地利先锋剧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获得了2009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奖,成为该奖创办以来的第九位得主和第二位获得此奖的奥地利作家。颁奖仪式将于今年10月26日在卡夫卡的家乡——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老市政厅举行。彼得·汉德克的“说话剧”在戏剧界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定义

“说话剧”实际上是语言的蒙太奇,他是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从语言和行为结构入手,再现现实,揶揄现实的。彼得·汉德克颠覆性的“说话剧”完全消除了布莱希特极力保持的演员与观众、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即“陌生化”或“间离”,说话剧几无布景、剧情与对白,演员只是演员,而不是剧中的某个角色。他们在台上直接对观众发话,或提问或辱骂,嘲笑他们是傻瓜,甘心坐在剧场里受人蒙骗。

代表人物

彼得·汉德克,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生于格里芬。1961年入格拉茨大学攻读法律。60年代末期在联邦德国参加青年运动,并开始文学创作。在理论上他反对“介入文学”,猛烈抨击“左派文学”,同时又自称信仰“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的美学主张和创作实践,明显地带有对传统和习惯挑战的性质。最初的剧本《预言》(1966)既没有情节,也没有人物,是由一连串的谚语、套话、陈词滥调组成的语言流。《自咎》(1966)被汉特克称为对天主教会的忏悔和在独裁政权面前自怨自艾的“形式的模仿”。

1966年4月,他首次做出引人注目之举。在新泽西普林斯顿由四七社主办的德国作家与评论家大会上,作为最年轻的与会者,24岁的汉德克以一篇字字匕首与投枪的发言,猛烈抨击作家同行,指责他们除了白痴化与装饰性的文字外,一无是处,只令读者对德国现实产生错误的观感。四七社诸位大哥不仅不恼,反对其后生之勇嘉许再三。

两个月后,汉德克颠覆性的“说话剧”(Sprechstuecke)《冒犯观众》在法兰克福的实验戏剧周上首演,他自称这是一出“说话剧”,剧本既没有情节,也没有戏剧性的人物和对话,只有4名演员站在舞台上宣讲作者反幻觉主义的戏剧观。作者试图对传统的表演与接受方式进行原则性的批判,让观众摆脱被动接受的地位,让舞台成为对现实的否定。同年10月,另两部说话剧《预言》和《自我控诉》也在奥伯豪森上演,令他引起广泛关注。

1968年初,汉德克获得了联邦德国著名的格哈特·豪普特曼奖。当年5月,《卡斯帕》(1968)在法兰克福和奥伯豪森上演,这是他影响最大并引起严肃讨论的作品,作者在剧中展示了语言对人的折磨和现代资本主义“舆论工业”对于人的思维的控制。《被保护人要作保护人》采用哑剧形式,以比喻和寓意的手法,表现了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作者一方面继续其反传统戏剧的实验,另一方面则又不厌其详地表演那些无关紧要的行为过程。

《随想曲》(1970)由意思不连贯的语言构成,以展示他反对传统戏剧规则的意图。

《驰骋在博登湖上》(1971)表现人是怎样变成套话和繁文缛节的奴隶的。作者并未采用虚拟的情节和人物,而是借助一个抽象模式,把各种各样行为和说话用蒙太奇手法串连在一起。

1973年,盛名中的汉德克荣获毕希纳奖。

《无理性的人都死光了》(1974)借即将死亡的大资本家克维特的故事,表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和即将灭亡的各种征兆。这出戏被认为是作者摆脱早期戏剧风格的标志。

代表作品简述

“这里你将听不到你不曾听到的。这里你将看不到你不曾看到的……你将看到的不是戏剧。你的观赏乐趣不会得到满足。你将看不到表演。这里不表演什么。你将看到的是一出没有场景的戏。”

这是“说话剧”《冒犯观众》里的台词,扼要地讲明了“说话剧”的形式。

《卡斯帕》的主人公为只会说一个句子的自闭少年,不断被幕后提词人(导师)用语句反复拷问、压制、教导、呵哄、威吓,饱受权威意识形态通过语言施行的操控、折磨与规训,以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正常”一员,最终他却连仅有的一点点自我也被剥夺殆尽。“随着我的第一句话,我便落入了陷阱。”卡斯帕说,“我说话了,我便被带进了现实。”原有的那句话被摧毁,他的人格完全陷入了混乱、绝望与羞耻,最后连续五次说出了奥赛罗“神经错乱”时的那句“山羊和猴子!”

卡斯帕的故事有历史原型,即19世纪纽伦堡著名的“洞穴人”卡斯帕·豪泽,他被人在街头发现时,也只会说一句话:“我想成为爸爸那样的骑手。”汉德克将这句话改成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我想成为别人那样的人”。

维尔纳·赫尔佐格曾于1974年以同样的历史故事为素材,拍成电影《卡斯帕·豪泽:人人为自己与上帝反全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9: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