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杉 |
释义 | 水杉(学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落叶乔木,杉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已经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的奇珍。武汉市将水杉列为市树。 中文学名:水杉 拉丁学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别称:水桫 门:松柏门 纲:松柏纲 目:松柏目 科:杉科 属:水杉属 种:水杉 分布区域:江苏大丰,湖北利川,湖南龙山,重庆石柱,陕西汉中,浙江富阳 中国保护级别:一级濒危 IUCN红色名录:极危 海拔上限:1500m 二名法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C.Cheng, 1948 现状稀有种。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约发展在250万年前的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仅存水杉一种。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从晚白垩至新世的地层中均发现 过水杉化石,1948年,中国的植物学家在湖北、四川交界的利川市谋道溪(磨刀溪)发现了幸存的水杉巨树,树龄约400余年。后在湖北利川市水杉坝与小河发现了残存的水杉林,胸径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还在沟谷与农田里找到了数量较多的树干和伐兜。随后,又相继在重庆石柱县冷水与湖南龙山县珞塔、塔泥湖发现了200~300年以上的大树。江苏省邳州市境内邳苍公路80华里水杉路,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水杉带,被誉为“天下水杉第一路”,蔚为壮观。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杉林在湖北潜江广华寺境内,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林题名“水杉公园”,该地区属长江中下游平原之江汉平原,平均海拔50m左右,过去称水杉存活海拔下限为300m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35~41.5米,胸径达1.6~2.4米;树皮灰褐色或深灰色,裂成 条片状脱落;小枝对生或近对生,下垂。叶交互对生,在 绿色脱落的侧生小枝上排成羽状二列,线形,柔软,几乎无柄 ,通常长1.3~2厘米,宽1.5~2毫米,上面中脉凹下,下面沿中脉两侧有4~8条气孔线。雌雄同株,雄球花单生叶腋或苞腋,卵圆形,交互对生排成总状或圆锥花序状,雄蕊交互对生,约20枚,花药3,花丝短,药隔显著;雌球花单生侧枝顶端,由22~28枚交互对生的苞鳞和珠鳞所组成,各有5~9胚珠。球果下垂,当年成熟,果蓝色,可食用,近球形或长圆状球形,微具四棱,长1.8~2.5厘米;种鳞极薄,透明;苞鳞木质,盾形,背面横菱形,有一横槽,熟时深褐色;种子倒卵形,扁平,周围有窄翅,先端有凹缺。每年二月开花,果实11月成熟。 生长特性产地的气候温暖湿润,夏季凉爽,冬季有雪而不严寒,年平均温13℃,极端最低温-8℃,极端最高温24℃左右,无霜期230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2%。土壤为酸性山地黄壤、紫色土或冲积土,pH值4.5~5.5。多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耐寒性强,耐水湿能力强,在轻盐碱地可以生长为喜光性树种,根系发达,生长的快慢常受土壤水分的支配,在长期积水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长缓慢,树干基部通常膨大和有纵棱。花期2月下旬;球果10月下旬至11月成熟。 生长习性喜光,耐贫瘠和干旱,净化空气,生长缓慢,移栽容易成活。适应温度为零下8度-38度。 保护价值水杉素有“活化石”之称。它对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地质学,以及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树形优美,树干高大通直,生长快,是亚热带地区平原绿化的优良树种,也是速生用材树种,材质轻软,适用于各种用材和造纸。 园林用途水杉树干通直挺拔,高大秀颀,叶色翠绿,入秋后叶色金黄,是著名的庭院观赏树。水杉可于公园、庭院、草坪、绿地中孤植,列植或群植。也可成片栽植营造风景林,并适配常绿地被植物;还可栽于建筑物前或用作行道树,效果均佳。水杉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是工矿区绿化的优良树种。 “科学上的惊人发现——1亿年前称雄世界而后消失了2000万年的东方红杉,在中国内地一个偏僻的小村仍然活着!”这是1948年3月25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上登载的一条头号新闻。 这里所说的“东方红杉”或叫“黎明红杉”就是水杉。 据古植物学家的研究,水杉是一种古老的植物。远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上白垩纪时期,水杉的祖先就已经诞生于北极圈附近了。当时地球上气候非常温暖,北极也不像现在那样全部覆盖着冰层,以后,大约在新生代的中期,由于气候的、地质的变迁,水杉逐渐向南迁移,分布到了欧、亚、北美三洲。根据已发现的化石来看,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可说是繁盛一时。 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地球上发生了冰川,水杉抵抗不住冰川的袭击,从此绝灭无存,只剩下了化石上的遗迹。可是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的全军覆没。当世界各地的水杉被冰川消灭时,中国却有少数水杉躲过了这场浩劫。其原因是第四纪时,中国虽然也广泛分布着冰川,但中国的冰川不像欧美那样成为整块的巨冰,而是零星分散的“山地冰川”,这种“山地冰川”从高山奔流直下,盖住了附近一带,却留下了不少无冰之处,一部分植物就可以在这样的“避难所”中继续生存。我国有少数水杉,就是这样躲进了四川、湖北交界一带的山沟里,活了下来,成为旷世的奇珍。 这些幸存的“活化石”像隐士那样,在山沟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几千万年,直到公元20世纪40年代才被人类发现。 现国内外广泛引种栽培。木质轻软,可用建筑,造纸用。该树种较耐水湿,生长快,可作平原绿化及速生用材树种。 发现1943年,植物学家王战教授在湖北恩施利川市磨刀溪路旁发现了三棵从未见到过的奇异树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33米,胸围2米。当时谁也不认识它,甚至不知道它应该属于哪一属,哪一科。一直到1946年,由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和树木学家郑万钧共同研究,才证实它就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单独添进了一个水杉属、水杉种。 一亿多年前,当时地球的气候十分温暖,水杉已在北极地带生长,后来逐渐南移到欧、亚和北美洲,到第四纪时,地球发生大量冰川,各洲的水杉相继灭绝,而只在我国华中一小块地方幸存下来。1943年以前,科学家只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的地层中发现过它的化石,自从在我国发现仍然生存的水杉以后,曾引起世界的震动。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先后从我国引种栽培,几乎遍及全球。我国从辽宁到广东的广大范围内,贵州省道真县都有它的踪迹。 水杉是一种落叶大乔木,其树干通直挺拔,枝子向侧面斜伸出去,全树犹如一座宝塔。它的枝叶扶疏,树形秀丽,既古朴典雅,又肃穆端庄,树皮呈赤褐色,叶子细长,很扁,向下垂着,入秋以后便脱落。水杉不仅是著名的观赏树木,同时也是荒山造林的良好树种,它的适应力很强,生长极为迅速,在幼龄阶段,每年可长高1 米以上。水杉的经济价值很高,其心材紫红,材质细密轻软,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材,同时还是质地优良的造纸原料。 水杉,杉科,形似杉而落叶。树高可达35米,树皮剥落成薄片,侧生小树对生,叶线形扁平,相互成对,冬季与小侧枝同时脱落。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对生于分枝的节上,集生于枝端,此对枝上无叶,故全形量总状花序状。雌球花单生于小树顶上,此时小枝有叶,球果不垂。种鳞通常22~24个,交互对生,盾状,顶端扩展,各有种子5~9个,种子扁平,周围有翅。 此树为我国特产。它喜光,喜湿润,生长快,播种插条均能繁殖,是园林绿化的理想树种。其木质轻软,可供建筑,制器具及造模型用。 水杉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利用RAPD技术,对9个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用10 bp的随机引物16条,共扩增出103个位点,其中37个为多态位点,占35.92%.各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6.50%~33.01%之间.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处理结果如下:居群的Shannon's信息指数为0.1930.遗传距离在0.0130~0.0650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9370~0.9871之间.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89.05%,居群之间有一定的分化.上述结果表明水杉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略低于自然居群,涵盖了自然居群近80%的遗传多样性.由此可以确认栽培水杉的种源是经过混合的,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采自潜江的9株丛枝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var.caespitosa)没有扩增出特有位点,将其视为一个居群根据遗传一致度作UPGMA聚类分析时,该居群和湖北的3个居群及南京(NJ)、成都(CD)居群聚在一起;单株聚类时丛枝水杉也没有聚成独立的一支,而是比较分散,因此不支持将丛枝水杉作为水杉的一个变种的分类处理.从亲缘关系上看,丛枝水杉应当归属于湖北潜江蚌湖种子园(BH)和湖北潜江广华(GH)居群,这与其分布现状也是吻合的。 市树将水杉作为市树的城市有:武汉、邳州。 保护措施在湖北利川设立了水杉种子站,建立了种子园,加强了母树的管理,对5000多株林木进行逐株建 档,采取了砌石岸、补树开排水沟、防治病虫害等保护措施,并加速育苗造林。龙山、石柱对水杉大树采取了挂牌保护。水杉天然更新弱,应特别注意保护幼苗,促进其成长,避免残存的水杉林被其它树种所更替。现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已引种,尤以东南各省和华中各地栽培最多。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拉丁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引种栽培 。 繁殖培育水杉扦插育苗扦插要领 水杉硬枝扦插时间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结束。整好畦面后, 边上水边扦插,以浆插为主。插条的2/3插入土壤,1/3露出地面。一畦插好后再浇足水。一周后由于浆插之故,苗床行间会产生土壤板结或龟裂,需及时中耕松土1~2次,然后在插条行间以稻草覆盖,不露畦土为宜,每亩用草约300公斤左右,使之保湿和增加地温,促其发叶生根 。 繁殖方法播种和扦插繁殖。水杉种子多瘪粒,30年生以下的水杉种子尤多瘪粒,故多应用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时硬枝和嫩枝均可,春季扦插插穗用一年生苗的侧枝为宜,在树木发芽前进行扦插。嫩枝扦插在6~7月进行。扦插地要尽量保持湿润、通风。 栽培管理栽植时随起随栽,若需长途运输,栽前应将苗根放入水中浸根,使其吸足水份,促进成活。栽前要挖大穴,施基肥,勿伤根。栽后要充分灌水,浇足,浇透。生长期可施追肥,苗期可适当修剪,4~5年后不要修剪,以免破坏树形。小苗栽植用泥浆,大苗栽植需带土球。栽植在春季成活率高。耐修剪,可剪成球型,可用作绿篱。 园林用途水杉树干通直挺拔,树形壮丽,叶色翠绿,入秋后叶色金黄,是著名的庭院观赏树。水杉可于公园、庭院、草坪、绿地中孤植,列植或群植。也可成片栽植营造风景林,并适配常绿地被植物;还可栽于建筑物前或用作行道树,效果均佳。水杉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性,是工矿区绿化的好树种。 植物界的大熊猫水杉是20世纪40年代,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从古代植物保存下来的“活化石”。水杉的发现轰动一时,风靡全世界。它与动物中的大熊猫一样,在植物中,它是只有中国才有生长的古代孑遗植物,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国的国宝”、“植物界的熊猫”。 1943年,植物学家王战教授在四川万县磨刀溪路旁发现了三棵从未见到过的奇异树木,其中最大 的一棵高达33米,胸围2米。当时谁也不认识它,甚至不知道它应该属于哪一属,哪一科。一直到1946年,由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肃(音肃,马字边加肃)和树木学家郑万钧共同研究,才证实它就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单独添进了一个水杉属、水杉种。 一亿多年前,当时地球的气候十分温暖,水杉已在北极地带生长,后来逐渐南移到欧、亚和北美洲,到第四纪时,地球发生大量冰川,各洲的水杉相继灭绝,而只在我国华中一小块地方幸存下来。1943年以前,科学家只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的地层中发现过它的化石,自从在中国发现仍然生存的水杉以后,曾引起世界的震动,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有50多个国家先后从中国引种栽培,几乎遍及全球。中国从辽宁到广东的广大范围内,贵州省道真县都有它的踪迹。 水杉是一种落叶大乔木,其树干通直挺拔,枝子向侧面斜伸出去,全树犹如一座宝塔。它的枝叶扶疏,树形秀丽,既古朴典雅,又肃穆端庄,树皮呈赤褐色,叶子细长,很扁,向下垂着,入秋以后便脱落。水杉不仅是著名的观赏树木,同时也是荒山造林的良好树种,它的适应力很强,生长极为迅速,在幼龄阶段,每年可长高1 米以上。水杉的经济价值很高,其心材紫红,材质细密轻软,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材,同时还是质地优良的造纸原料。 水杉,杉科,形似杉而落叶。树高可达三十五米,树皮剥落成薄片,侧生小树对生,叶线形扁平,相互成对,冬季与小侧枝同时脱落。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对生于分枝的节上,集生于枝端,此对枝上无叶,故全形量总状花序状。雌球花单生于小树顶上,此时小枝有叶,球果不垂。种鳞通常二十二个至二十四个,交互对生,盾状,顶端扩展,各有种子五到九个,种子扁平,周围有翅。 此树为中国特产。它喜光,喜湿润,生长快,播种插条均能繁殖,是园林绿化的理想树种。其木质轻软,可供建筑,制器具及造模型用。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民族与水杉的保护息息相关,这就是土家族。水杉自然分布在武陵山区的鄂西、湘西、渝东所形成的极为狭窄的三角形地带,这个地带也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不仅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有着一段关于水杉的美丽传说。 在科学家们发现它之前,土家族人一直把它当成宝树,当成成就土家族的天梯来珍惜和爱护。传说在很久以前,接连不断的大雪把万物都冻死了,只剩下一对兄妹俩。 哥哥叫覃阿土希,妹妹叫覃阿土贞。到处是白茫茫的大雪,为活下去,兄妹二人就走呀走想找出路。忽然看到了一棵大树,大风刮不动,大雪埋不住,青枝绿叶,兄妹俩感到奇怪,就往这棵大树上爬,越往上爬越暖和,越往上爬越亮堂,再向上看时已经爬到了天宫。在天宫里,观音菩萨对他俩说:“世上只剩下你们俩了,你们就下凡去成亲吧”。妹妹怕羞,菩萨指着她们爬上来的那棵大树说:“它是水杉,你们可折一根树枝做一把伞,把脸遮住就不羞了”。 后来,土家姑娘出嫁上轿时都兴打一把伞。兄妹成亲后,生下了一个红球,球飞起来炸成许多小块儿,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人,这些人就是后来的土家族人。几百年来,当地老百姓对它顶礼膜拜,奉为神树,并在树下盖了庙,新中国建立前有好几棵水杉大树旁都建有水杉庙,后来拆除了。由于水杉对土家族的拯救得到认可和颂扬,水杉一直受到土家族的保护才繁衍至今,在利川小河水杉河谷,水杉大树大多零星分布在土家族村民房舍四周、沟渠两岸、田边地角,距农舍20米远以内的有2870株,5米以内的有605株,2米以内的有183株,有4株被农舍包围在民房中间。 交流水杉不仅是研究古生物、古地质的活化石,也成了中国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友谊,进行学术交流的纽带。早在水杉新种正式命名前1947年,中国发现水杉古树并公布后,引起了美国植物学界的普遍关注,不少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古生物学家远涉重洋,朝觐般地前来观瞻考察,1948年7月,美国植物学、古生物学界又先后两次组团来华考察。中美建交后的1980年10月,中美两国著名植物学家组成11人的联合考察队,对利川水杉树的生态环境、地势、土质、气候、植被等进行全面考察。改革开放后,德国、日本、法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来到利川,实地考察水杉,又一次掀起了水杉考察热。自1948年水杉首次引种欧美,中国水杉的子孙已遍及中国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也多次把水杉作为友谊之树,惠赠友好国家。现在水杉已成为一些国家重要植物。既是观光材料,风景观赏树种和造林绿化树种,并是植物园中的“上宾”。 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RAPD技术,对9个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用10bp的随机引物16条,共扩增出103个位点,其中37个为多态位点,占35.92%。各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6.50%~33.01%之间。POPGENEversion1.31软件处理结果如下:居群的Shannon's信息指数为0.1930,遗传距离在0.0130~0.0650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9370~0.9871之间。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89.05%,居群之间有一定的分化。上述结果表明水杉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略低于自然居群,涵盖了自然居群近80%的遗传多样性。由此可以确认栽培水杉的种源是经过混合的,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采自潜江的9株丛枝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var.caespitosa)没有扩增出特有位点,将其视为一个居群根据遗传一致度作UPGMA聚类分析时,该居群和湖北的3个居群及南京(NJ)、成都(CD)居群聚在一起;单株聚类时丛枝水杉也没有聚成独立的一支,而是比较分散,因此不支持将丛枝水杉作为水杉的一个变种的分类处理。从亲缘关系上看,丛枝水杉应当归属于湖北潜江蚌湖种子园(BH)和湖北潜江广华(GH)居群,这与其分布现状也是吻合的 相关诗选舒婷诗选水意很凉 静静 让错乱的云踪霞迹 沉卧于 冰清玉洁 落日 廓出斑驳的音阶 向浓荫幽暗的湾水 逆光隐去的 是能够次第弹响的那一只手吗 秋随心淡下浓来 与天 与水 各行其是却又百环千解 那一夜失眠 翻来覆去总躲不过你长长的一瞥 这些年 我天天绊在这道弦上 天天 在你欲明犹昧的画面上 醒醒 睡睡 直到我的脚又触到凉凉的 水意 暖和的小南风 穿扦 白蝴蝶 你把我叫做栀子花 且 不知道 你曾有一个水杉的名字 和一个逆光隐去的季节 我不说 我再不必说我曾是你的同类 有一瞬间 那白亮的秘密击穿你 当我叹息着 突然借你的手 凋谢 作者简介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朦胧诗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在一篇回顾当代汉语诗歌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这样评价朦胧诗:当代汉语诗歌最具实质性影响的努力有三次,即朦胧诗、口语化努力、叙事性的强调。其中,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如今读来虽然已无当初震撼,但还是不错。有些甚至可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朦胧诗自《今天》杂志始,当时被誉为代表性诗人的是后来被称为“朦胧诗五人”的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如今这五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顾城惨死异国他乡;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引起兴奋;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外界很少来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其他当时活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诗人黄灿然说十年就能看出一个诗人是否有生命力,此言不假。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诗歌和诗人总是屈指可数的。另外一方面,却有一些当年算不上风云人物甚至还有些落寞的诗人,经过时间的淘洗,其重要性却日显突出。 如舒婷的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Eine Generation Die Nacht hat mir dunkle Augen gegeben, Ich gehe mit ihnen das Licht suchen.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鉴赏一: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 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可以说,这也是一首“性格诗”。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18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真是一枚神奇的“雷管”。 (王雪奇) -------------------------------------------------------------------------------- 鉴赏二: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 鉴赏三: 仅仅两句却道出了一代青年人探索真理的心声。 十年浩劫,是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连磷火也没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却是压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无知到觉悟,由困顿到解脱,都是在这茫茫“黑夜”里完成的。因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变异物,喻为被扭曲的灵魂,或者笼罩的阴影,从阴影里裂变出来的寻找真弄虚作假的光明。是挤出蚕茧的蛾子,是沟坎上流过的溪水,是地平线上跃起的太阳。毕竟封锁不住,历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诗简洁、明快,充满必胜的自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