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康泰真墓碑 |
释义 |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洞上村西约500米处,有一南北走向山脉,人称长寿山,其东脊半山腰有一天然石洞,石洞外为一平缓山坳,石洞西北约50米的平台上,矗立一座墓碑,座西朝东,为灰砂岩质,龟跃座,碑首已无存,碑高2.1米,宽为1.1米,厚0.2米。碑阳楷书和草书关及,共1918字。此碑即金、元道士康泰真墓碑。该碑立于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记录了康泰真生平及修行得道等内容,由元代白 进士李察撰文,张洪礼书丹,白 石匠高守贞镌刻。 《塔子沟纪略》、《承德府志》中全文收录了该碑碑文。文中记述了康泰真原籍为利州花务村人(利州辽金元三代沿用的建置,故址在大城子镇内,元代花务村即今洞上村),世代农桑耕种于长寿山,于金代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26那年,遇至人口传道密,遂弃家入道,身披叶衣,枕石漱流,潜心修炼于长寿山洞穴之中,得道后,演道60余载,所语录验,寒暑不能侵身,并传道说法。康泰真是金末元初的道教大师,与金晚期的皇室宗族、地方官吏及当时闻名遐迩的道教大师们交谊甚广,后被元代皇帝特赐“含真体道至德真人”道号“云峰真人”,弟子无数,可见名望之高。 据在石洞下方30余米处的一辽代基址和地表发现的石狮以及刻有莲花瓣纹的辽代大石碾推测,在辽代长寿山石洞附近应有一处寺庙建筑,至金代时毁,而家居利州花务村的道教大师康泰真看中此处,遂常于石窟潜心修道,以至终生,后被弟子葬于附近,并立碑以示纪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