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59式中型坦克 |
释义 |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研制的中型坦克,参考苏式T54A中型坦克而研制。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门100 毫米线膛炮(见火炮),战斗射速4发/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 结构特点(一、总体布置 二、武器系统 三、推进系统 四、防护系统)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1.59-1式中型坦克 2.59-2式中型坦克 3.59-2A式中型坦克 4.59D式中型坦克 5.7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概述1959年生产出首批59式中型坦克,并完成了生产定型。 该坦克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结构基本与苏式T54A中型坦克相同。 60年代初,新型装甲钢的研制与应用为大批量生产59式中型坦克创造了条件。 70年代,根据部队的反映及坦克技术的发展,逐步开展对59式中型坦克的改进,其间进行了很多试验型样车的研制,完成了59-1、59-2和59-2A式中型坦克的发展工作。 80年代,59式中型坦克批量生产已经停止,但作为59式坦克的改进和现代化工作仍在继续。 结构特点一、总体布置该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 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 车内携带炮弹34发,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 二、武器系统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00mm线膛炮,身管长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最大射速为7发/min。 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mm前机枪。 该坦克装有1959年式100mm坦克炮炮长瞄准镜。在车长指挥塔门周围装有4个观察镜;在指挥塔前部装有1个车长指挥观察镜。在炮塔右侧装填手门前装有1具供装填手观察用的潜望镜,在炮塔左侧前边装有1具供炮长观察用的潜望镜,这2个潜望镜可以在垂直面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面上转动。 该坦克装有高低向单向火炮稳定器和水平向电驱动装置,高低向稳定精度为±1密位,稳定瞄准许角度范围为-3.5°~+16°。车长通过目标指示器超越调炮时水平最大瞄准速度为10°/s,炮长通过操纵台操纵时水平瞄准速度为0.05~10°/s,高低瞄准速度为0.05~4.5°/s。 三、推进系统该坦克采用B2系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382kW(52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设定最高空转转数 2250±50r/mir , 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共振转数为2500r/mir 最佳使用转数1300~1600r/mir, 最大扭矩2256±98N·m(230±10kgf·m),最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1300r/min,最低稳定转速不小于500r/min。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175g/马力·h);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9g/kW·h(8g/马力·h)。湿式油底壳 。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 B2系列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坦克用柴油发动机,在苏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解放军的B2系列发动机(即12150系列和6150系列)的采用车型包括了59/69/62/63/79/80/85/96坦克(含所有变型车),63/77装甲车族,86/92步兵战车,80年代的所有自行火炮,部分二炮导弹发射车,仿MAZ重型越野车,甚至钻井机,发电机,边/海防艇,气垫船都采用了B2系列发动机。尽管这一系列发动机的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但由于性能稳定,制造简单方便,维修 更换 保养方便,改进改型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今天仍能发挥其很大的作用。 该坦克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为节约训练成本 此车型训练车辆为铁质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上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锰钢履带板,每侧91块。(可视训练情况 和战时情况增减履带板数量 冰雪地战时 可更换两条钢刺履带板 城市战时 可更换两条挂胶履带板) 四、防护系统该坦克采用均质钢装甲,估计最厚处为200mm厚度。车本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车内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及手提灭火器2个。 前倾斜装甲板 上倾斜面 下倾斜面 各装有4块备用履带板。两侧前挡泥板各装有两块备用履带板。 车后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自救圆木1个。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在该坦克的基础上先后发展了59-1式、59-2式、59-2A式和59D式中型坦克以及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1.59-1式中型坦克1979年进行了改进设计,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转向液压助力系统、热电偶传感器的自动灭火装置、车体屏蔽裙板、伪装天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和便于开启的安全门等。经过改进的该坦克在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机动性、降低乘员疲劳程度、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较59式中型坦克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后来老产品的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装备中国部队。 随着技术的发展,59式和59-1式中型坦克所安装的100mm线膛炮可发射钨头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钨头穿甲弹初速为1435m/s,穿甲威力有很大提高。 2.59-2式中型坦克80年代初,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具有自紧身管的105mm线膛炮、能有效防止二次效应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VRC-8000型电台和VIC-I型车内通话器,保留了59-1式中型坦克上若干成熟的改进项目,这就是新设计和研制的59-2式中型坦克。 105mm线膛炮能在2000m的距离上击穿150mm/30°的均质钢装甲板,大大增强了火炮威力。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采用新的通信设备,通信距离也成倍增加。该坦克于1981年设计,1984年设计定型,1982~1985年生产,已装备中国部队。 该坦克的105mm线膛炮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弹药基数为38发;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采用了液压助力转向操纵装置和粉末冶金刹车瓦制动带;车外两侧安装了裙板。 经过改进的59-1、59-2式中型坦克均能安装挂胶履带板,改善了坦克在公路上的行驶能力。 3.59-2A式中型坦克1984年底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单位开始研制59-2A式中型坦克。1985年10月制出1辆初样车,安装了带有轻型热护套的105mm火炮、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车首挂装复合装甲、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同时采用热烟幕和烟幕弹发射器、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以及工程作业装置等。试验表明,该坦克的火力及机动性较59式坦克有了明显提高,防护力、机动性和使用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工作可靠性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 4.59D式中型坦克时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新军事革命不仅给军队体制编制、作战理论等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军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军数字化部队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国发展数字化坦克装甲车辆的欲望。与此同时,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批新型二代坦克陆续装备部队。尽管以59-2坦克为典型代表的59中型坦克改造取得了成功,但是,其总体性能仍难以与国外二代坦克相抗衡。在新形势下,老59坦克的改造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990年7月,解放军总部机关根据我军装备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重大改造的决定。相关单位立即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可行性分析。1991年6月,军方和地方工业部门对59坦克重大改造的方案进行了研究。同年7月,军地双方经深入研究后确定了59式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1991年8月,总部机关批复并下达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及战技指标,并要求在改进中要贯彻“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原则。根据要求,科研单位研制了2辆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产品代号为WZ120C。1993年7~8月,科研单位又试制出2辆改装样车,并完成了战术技术性能的摸底试验。试验证明,改装车辆达到了方案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同年9月,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WZ120C)顺利通过了鉴定。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两辆样车又进行了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设计定型试验。试验中共发射炮弹367发,并先后进行了倾斜状态下对静止目标射击等多项射击效能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试验结果。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员又组织对3辆样车进行了射击试验、行驶试验、火控系统测试和灭火抑爆、烟幕实弹抛射和寒区适应性等项目的试验。试验后,有关专家对样车及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予以较高评价。1995年4月,总部机关批准该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为ZTZ 59D1式中型坦克,简称为59D1式中型坦克。 在ZTZ 59D1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又研制出ZTZ 59D式中型坦克(WZ120D)。它与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威力更大的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战距离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总部机关批准ZTZ 59D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ZTZ 59D式中型坦克,简称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装成59D式中型坦克,并已出口国外和装备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 59D1主战坦克,运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改进后的整体性能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基本相当,真正实现了“宝刀不老”,成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主战坦克”。 5.7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该抢救车是59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由59式中型坦克去掉炮塔后在底盘上安装绞盘、手摇式吊架和驻锄等装置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对失去自行能力的车辆能实施刚性牵引;对淤陷或坠岩的车辆利用绞盘施行拖救,拖救时将驻锄插入地表以防履带滑移。该车和其他工程车辆相配合可完成战地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车上备有可拆卸的手摇式吊架,起吊重量可达1000kg,可以用于更换发动机及其他部件。 性能数据 型号 59 59-1 59-2 乘员 4人 4人 4人 战斗全重 36000kg 36000kg 36000kg 净重 34000kg 34000kg 34000kg 单位功率 10.6kW/t 10.6kW/t 10.6kW/t 车长 炮向前 9.000m 9.000m 9.194m 炮向后 8.485m 8.485m 8.494m 车体长 6.002m 6.002m 6.002m 车宽 不带裙板 3.270m 3.270m 3.270m 带裙板 3.307m 3.307m 车高 全高 2.750m 2.750m 2.750m 至炮塔顶 2.400m 2.400m 2.400m 火线高 1.738m 1.738m 1.738m 车底距地高 0.425m 0.425m 0.425 履带宽 580mm 580mm 580mm 履带着地长 3.840m 3.840m 3.840m 履带中心距 2.640m 2.640m 2.640m 公路最大速度 50km/h 50km/h 50km/h 越野平均速度 20~25km/h 20~25km/h 20~25km/h 燃料储备 812L 812L 812L+200L 公路最大行程 420~440km 420~440km 500km 涉水深(无准备) 1.4m 1.4m 1.4m 爬坡度 58% 58% 58% 侧倾坡度 58% 58% 58% 攀垂直墙高 0.8m 0.8m 0.8m 越壕宽 2.7m 2.7m 2.7m 发动机 生产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型号 12150L 12150L 12150L 类型 12V水冷柴油机 12V水冷柴油机 12V水冷柴油机 功率/转速 382kW/2000r/min 382kW/2000r/min 382kW/2000r/min 传动装置 生产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类型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前进档/倒档数 5/1 5/1 5/1 转向装置类型 二级行星式 二级行星式 二级行星式 主要武器口径/类型 100mm/线膛 100mm/线膛 105mm/线膛 并列武器口径/类型 7.62mm/机枪 7.62/机枪 7.62mm/机枪 防空武器口径/类型 12.7mm/机枪 12.7mm/机枪 12.7mm/机枪 烟幕弹发射器类型/数量 电点火式烟幕筒/2个 电点火式烟幕筒/2个 电点火式烟幕筒/2个 热烟幕 无 无 无 弹药基数 炮弹 34发 34发 38发 高射机枪弹 500发 500发 500发 并列机枪弹 3000发 3000发 3000发 穿甲弹初速 1435m/s 1435m/s 1455m/s 射速 7发/min 7发/min 7发/min 炮塔驱动方式 电动/手动 电动/手动 电动/手动 炮塔旋转范围 360° 360° 360° 车长超越控制 水平向有 水平向有 水平向有 火炮俯仰范围 -5~+18° -5°~+18° -5~+18°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 4.5°/s 4.5°/s 4.5°/s 炮塔最大回转速度 10°/s 10°/s 10°/s 火炮稳定器 水平向 无 无 无 高低向 有 有 有 火控系统类型 自动装表 潜望式微扰动 测距仪 无 有 有 车体侧裙板 无 无 有 灭火抑爆系统 无 无 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