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释义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1940年出生于德黑兰,18岁那年,库亚斯塔米获得一项美术奖而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学习绘画。由于不按学校规定修课而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拖了13年才毕业。与此同时,他却为交通警察部门作平面广告的设计,和拍摄影视广告短片。1969年,库亚斯塔米应邀为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创建电影系,这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库亚斯塔米从此有机会利用系里的设备和条件拍电影,该系后来也成为伊朗电影复兴的基地。从那时一直到1992年,库亚斯塔米在那里拍摄了22部电影,包括记录片和剧情片。

中文名: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外文名:Abbas Kiarostami

国籍:伊朗

出生地:德黑兰

出生日期:1940年6月22日

职业:导演

代表作品:《哪里是朋友的家?》,《生活在继续》

个人资料

名称: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

职业:导演

国籍:伊朗

出生:1940年6月22日

个人经历

伊朗新浪潮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第一部短片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

第一次国际声誉的影片

为库亚斯塔米赢得第一次国际声誉的影片是他在1987年制作、并在当年的卢卡罗(Locarno)电影节上获奖的《哪里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该片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山村小学生放学后发现错拿了同桌小伙伴的作业本,因为老师要求家庭作业一定要写在作业本上,所以为了不让小伙伴受罚,他翻山越岭,到邻村去寻找小伙伴的家,试图归还作业本。该片全部由当地的小学生和村民出演。1991年,那个村子所在的地区发生地震,库亚斯塔米惦念着主演那部片子的小学生,于是他驾车返回震后的山区,去寻找那个小孩,并把整个过程拍成了一部融合记录和虚构两种风格的电影,名为《生活在继续》(And Life Goes On)。该片获1992年嘎纳影展罗西里尼奖(Rossellini Prize)。1994年,库亚斯塔米再次返回那个村子,拍摄了(Through The Olive Trees,又译作《橄榄树下的情人》),该片与前两部合称为库亚斯塔米的“村庄三部曲”。1996年,库亚斯塔米拍摄了探寻自杀主题的《樱桃的味道》(Taste of Cherry),获次年嘎纳影展的金棕榈奖。1999年库亚斯塔米最新故事片是《风带我们走》(Wind Will Carry Us)。2000年,库亚斯塔米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型DV(数码录像)记录片《ABC在非洲》(ABC Africa)。

他是名孤独症患者:“从上小学一直到六年级,我没跟任何人说过话。是的,跟谁都没说过话,甚至没向一个同学说过“借我一块橡皮使使”这样的话,也没向同学问过作业。我只是一个人去上学,又一个人回家。然而,我却记得就在那个我上了六年却没与人说过话的学校,一天,念祈祷的同学没来上学,大家就说,让另一个同学来念祈祷,我上去了。这非常令人吃惊。因为这之前没人听过我的声音。”

荣誉与尴尬

因为电影他的声音跨越国界与政治让无数人关注,却因国内的特殊政治环境而处境尴尬:1997年嘎纳国际电影节,阿巴斯赢得了世界电影崇高荣誉——金棕榈奖,却因为领奖时亲吻颁奖嘉宾凯瑟琳德诺芙的脸颊而在伊朗引起轩然大波与抗议和封杀。因为在伊朗禁止在公共场合亲吻妻子以外的女人。事后阿巴斯躲在国外很长时间,幸运的是,当时正赶上伊朗新的总统大选,这一大的社会变革减轻了人们对其他方面的注意力,等到事态渐渐冷却,他逃过一劫。10多年来阿巴斯的电影不能在伊朗本土公开上映,大多数电影通过盗版DVD和地下放映为人所知。阿巴斯剪辑电影只能在深夜进行,创作上也受到很多限制。对他在国外的巨大声誉,伊朗政府认为是一种阴谋,“专门推广伊朗的坏电影”。但是阿巴斯不愿意做一个意识形态的“殉道者”,也不愿离开伊朗:“树木植根于土地,移植树木就活不长了。我最好的作品确实是在伊朗拍摄出来的。伊朗有人攻击我是在为欧洲人创作电影。我在拍电影时从不考虑观众。如果在我自己家附近找不到观众,我想,远一点的地方会找到的。”

作品列表

短片

《面包与小巷》(Bread and Alley)12分钟,1970年

《休息》(Recess)17分钟,1972年

《我也能作》(So Can I)4分钟,1975年

《解决一个问题的两种方法》(2 Solutions for 1 Problem)5分钟,1975年

《色彩》(The Colors)15分钟,1976年

《向老师献礼》(Tribute to the Teachers)30分钟,1977年

《加罕拉马宫》(Jahan Nama Palace)30分钟,1978年

《一号方案》(Solution No.1)11分钟,1978年

《牙疼》(Toothache)23分钟,1980年

《有序与无序》(Orderly or Unorderly)15分钟,1981年

《合唱》(Chorus)17分钟,1982年

长片

《经历》(Experience)60分钟,1973年

《旅行者》(Traveler)74分钟,1974年

《结婚礼服》(A Suit for Wedding)54分钟,1976年

《报告》(The Report)112分钟,1977年

《第一案,第二案》(First Case,Second Case)53分钟,1979年

《公民同胞》(Fellow Citizen)52分钟,1983年

《一年级》(First Graders)84分钟,1984年

《哪里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87分钟,1987年

《家庭作业》(Homework)85分钟,1989年

《特写》(Close-up)100分钟,1990年

《生活在继续》(And Life Goes On)91分钟,1992年

《橄榄树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103分钟,1994年

《樱桃的味道》(Taste of Cherry)95分钟,1996年

《风带我们走》(Wind Will Carry Us)118分钟,1999年

《ABC在非洲》(ABC Africa) 83分钟,DV数码录像,2000年

阿巴斯·库亚斯塔米也是一名剧作家,其剧本作品有:

《钥匙》艾布拉亨·法罗热什(Ebrahim Forouzesh)导演,1987年;

《旅程》阿里勒达·莱塞恩(Ali-Reza Raissian)导演,1995年;

《白气球》加法尔·帕纳黑(Jafar Panahi)导演,1995年

阿巴斯·库亚斯塔米最新作品《ABC在非洲》

样式:纪录片(DV数码录像)语言:英语和波斯语片长:83分钟导演,剪辑:阿巴斯·库亚斯塔米摄像:塞福拉·沙马第恩录音:M·雷查·德尔帕克作品制作背景:

艾滋病和内战使非洲的乌干达饱受蹂躏,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并遗留下一百六十多万的孤儿,乌干达的一个名为“妇女拯救孤儿”的自愿组织为这些孤儿的生存竭尽全力地工作。2000年3月,联合国国际农业和发展基金会邀请阿巴斯·库亚斯塔米前往乌干达,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这些孤儿的生活和这个自愿组织的努力。库亚斯塔米和助手沙马第恩在乌干达的卡帕拉(KAMPALA)待了十天,拍摄了这部记录片。这是库亚斯塔米在1989年的《家庭作业》之后的第一部记录长片,是库亚斯塔米的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影片,最重要的,这是库亚斯塔米第一部全部用DV拍摄的记录长片。

《ABC在非洲》对白(导演和他的助手)节选:

——看哪些门和窗子。

——是的,那些是战争的结果。

——战争?

——是的,内战。

——这位先生是一位英文老师。这里住着的六家人都是教师,他们每月百分之三十的工资都要交给政府,以换取这些大家分住的房子。这俩孩子是他自己的,那个是他收养的,因为那孩子的父母不在了。

——艾滋病?

——艾滋或是疝疾。我没问。但你昨晚没看见那些蚊子吗?有一对教师夫妇,一个原来失去了丈夫,另一个失去了妻子,都是艾滋。他们各自有个孩子,现在他们俩结合在一起。正巧,今晚是他们的婚礼。

作品简介及评述:

《ABC在非洲》是阿巴斯·库亚斯塔米十年来的第一部记录片,它以一种富有亲和性的个人化的手法,记录了库亚斯塔米与助手、记录片制作人塞福拉·萨马第恩(Seifollah Samadian)在非洲的艾滋病横行的国家乌干达的一次旅程。片中展示了他们为了制作一部关于艾滋病的影片,走访那些被艾滋病夺去父母的孤儿的过程。整个摄制组仅两人,他们于2000年3月,在乌干达的卡帕拉(KAMPALA)待了10天,记录了上千个孤儿的面孔,记录了那里的欢笑和泪水,音乐和沉默,生命和死亡,记录了在那片阳光明媚的土地上,生命在疾病和痛苦面前表现出的坚韧和顽强。

同那部以伊朗北部山区的地震为背景的影片《生活在继续》类似,在乌干达,库亚斯塔米把自己沉浸在源源不尽的自我发现之中,用小小的DV摄像机,捕捉了生存和死亡相映照时折射出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细节。虽然我们也看到了护士们把一具年轻的尸体推进棺材的镜头,但库亚斯塔米着重展示的,是一群群天真的小孩子在泥泞的街道上歌唱,并不时睁大眼睛好奇地向摄像机的镜头探寻;片中记录了上千个孤儿的面孔,记录了那里的欢笑和泪水,音乐和沉默,记录了在那片阳光明媚的土地上,生命在疾病和死亡面前表现出的坚韧和顽强。片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个在一个突然停电的午夜,库亚斯塔米与助手跌跌撞撞地摸索着赶回旅馆的长镜头。

库亚斯塔米说,非洲是他到过的唯一一个令他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个使他宁愿放弃伊朗护照而在那里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尽管非洲这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上无拘无束的美,正在被艾滋病那消灭人类的恐怖所威胁着,库亚斯塔米依然被那么一种在无比恶劣的环境里顽强存在着的对生命的神秘而坚定的信念所打动。当影片结束时,是一组从离去的飞机的窗口拍下的地面的镜头,这时我们感到,非洲将永远同库亚斯塔米在一起,也将永远同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们在一起。

阿巴斯·库亚斯塔米的第一部DV记录片《ABC在非洲》在今年的嘎纳电影节上放映,由于库亚斯塔米曾宣布不再参加任何电影竞赛,所以该片在非竞赛的“特别项目”中放映。但它的世界首映却不是在嘎纳,而是在比嘎纳影展早半个月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的“双镜头记录电影节”(DoubleTake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该片现为纽约人电影发行公司(New Yorker Films)所购买,预计将在2001年10月纽约电影节后正式发行。

该片在杜克大学放映时,虽然有人认为该片节奏偏慢,叙事性不强,但许多观众仍然被深深地打动了。美国著名记录片制作人D·A·潘尼贝克(D. A. Pennebaker)在观看后,赞不绝口,他称该片是“一篇诗意的、视觉的、个人化的散文,是一部充分发挥了DV特长的成功之作”。他还说,“我仿佛在通过阿巴斯·库亚斯塔米当时在现场的方式来看影片中发生的一切。”这部片子可以称得上是库亚斯塔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虽然这是库亚斯塔米的第一部跨国界的制作,但它同他的其他影片一样,突破了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反映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它是一部不受国家民族等边界约束的电影。

观众对《ABC在非洲》的看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有的批评家可能认为片子的结构与内容是不太容易被一些观众理解和领会,但库亚斯塔米没有意图让片子缩小与那些观众的距离,因为库亚斯塔米关于诗意电影的理想和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更富有诗歌和音乐的品质,而远离那种陈旧的小说式的讲故事的传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