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
释义 |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作者,宋李处全,表现了作者要一扫胡尘的爱国思想感情,上片写作者在旅途中冒着大风浪渡河的所见和所感,寓意双关,大自然的现象,也是当时南宋政治形势的写照,朝廷主和派掌权,如黑云压顶,抗战复国的抱负不能实现,作者仍不甘心,努力抗争;下片抒发了自己的爱国壮志得不到伸展的愤慨和忧忿的心情。 作品名称:《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创作年代:宋 作品出处:《晦庵词》 文学体裁:词 作者:李处全 简介【名称】《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作者】李处全 【朝代】宋 【体裁】词 原文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李处全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词篇。词中深刻的表现了作者要一扫胡尘的爱国思想感情。 上片写作者在旅途中冒着大风浪渡河的所见和所感。沙子,即沙水,今称明河。开头“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落日黄昏,阴霾满天,描绘出作品所需要的氛围。客子,是作者自称。又有什么办法呢?“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遇到了坏天气,雪神和风神要大动干戈了。封六,古代传说中的雪神;巽二,古代传说中的风神,唐代牛僧孺《玄怪录》载:萧志忠欲出猎,群兽求哀于山神,云:“若祈封六降雪,巽二起风,即不复游猎矣!”(引自《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一)“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环顾四周,天际空阔,一叶小舟,在大风恶浪的冲击下,在波涛中随水流荡。尽管这样,作者的雄心壮志仍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在狂风恶浪中,一位稳坐“钓鱼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壮士的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这里,寓意双关,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也是当时南宋政治形势的写照:朝廷主和派掌权,如黑云压顶,抗战复国的抱负不能实现。但作者仍不甘心,他还在奋力搏斗,努力抗争。 下片抒情,作者抒发了自己的爱国壮志得不到伸展的愤慨和忧忿的心情。过片“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紧接上片,抒写自己的壮怀,时刻不忘参加抗战。利剑戟,使宝剑和长予发生作用;斩蛟鼍,把蛟龙、扬子鳄都杀掉,这里用以比喻金统治者。 接着,作者抒发壮怀:“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壮志未酬,金人侵占的地区尚未收回,还需要我力挽狂澜,报效国家。但是,“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然而,“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所担心的仍然是国家的动乱。“风波”,比喻国势的动荡不安。词作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一片爱国赤诚。 李处全的词作不多,但也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水调歌头》,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者李处全[约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在世]字粹伯,里居及生卒年俱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淳熙中,官侍御史。处全工词,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他号晦庵(《云庄集》卷一),祖籍徐州丰县,南渡后侨居溧阳(今属江苏)。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历宗正寺簿,太常寺丞,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以事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一一)。起知沅州,提举湖北茶盐。六年,除秘书丞,累迁侍御史(《南宋馆阁录》卷七),丁母?。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袁州,以贿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五)。七年,权发遣处州(同上书食货四一之一○)。移赣州,改舒川。十六年卒於任,年五十九。有《晦庵词》。《景定建康志》卷四九有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