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稻颖枯病 |
释义 | 水稻颖枯病,是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各稻区均有发生,主要侵染谷粒颖壳,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2005年,安徽省天长市天长镇20多亩镇稻2号发生了水稻颖枯病,重病田病穗率达60%,病穗上一般有40%的粒子发生病变,严重的病粒占60%,病粒小枝梗上没有明显病变,有的能灌浆,有的不能灌浆,严重地影响了产量。在江苏金湖县,少量的田块也发生过此病,且有上升趋势。 简介水稻颖枯病又称谷粒病、稻谷枯病,仅侵染谷粒颖壳(图1),发病早的可使稻株不能结实;发生迟的则影响谷粒灌浆充实,千粒重明显降低。此病广布于世界各稻区。在我国以南方稻区为多见,一般发生为害不算严重,但个别年份和个别地区,可造成严重损失,如在浙江萧山一带,解放前曾因本病为害减产25%。 -------------------------------------------------------------------------------- ( 图1 谷粒受害状 ) 症状受害谷粒初在颖壳端部或侧面现褐色椭圆形小斑,后病斑逐渐扩大至谷粒的半部或全部,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色泽变浅,终呈灰白色,斑面散生针头大小黑粒,此即为本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被害谷粒因染病的早迟而成空壳或瘪谷或半充实等三种受害情况。 ( 图2 病原真菌 ) -------------------------------------------------------------------------------- 病原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茎点霉属[Phoma sorghina (Sacc.) Boerema et al = Phyllosticta glumarum (Ell. & Tr.) Miyake]。分生孢子器球状或扁球形,黑褐色,顶端孔口呈乳头状突起,壳壁薄,膜质,初埋生于颖壳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内生分生孢子自孔口涌出。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至淡色,成熟后遇水湿成群自孔口涌出(图2)。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孢器在病谷粒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接种体,借风雨传播,当水稻抽穗后,侵入花器及幼颖致病。通常在稻株抽穗扬花期如遇暴风雨,稻穗互相摩擦产生伤口,有利病菌侵入而病重;偏施过施或迟施氮肥,植株贪青,成熟延迟,也增加侵害机会;一般倒伏田地面温湿度高,有利病菌孢子发芽侵入,病粒增多。 -------------------------------------------------------------------------------- 防治方法(1)播种无病种子 在选用无病种子基础上厉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稻瘟病。 (2)及早处理瘪谷,最好烧作灰肥,以减少病菌来源。 (3)加强肥水管理 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适度露晒田,使植株转色正常,稳生稳长,延长根系活力,防止倒伏。 (4)结合防穗颈瘟抓好穗期前后喷药预防。在历年罹病的地区或田块,在始穗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必要时在灌浆乳熟前加喷一次。另外根据天气预报,掌握抽穗前风雨到来前或后喷药1次,可减轻发病。用药除参照稻瘟病外,也可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