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堂盒子
释义

双堂盒子的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追述到明朝中晚期,距今已有500余年,虽经沧桑变幻、时代变迁但其一脉相传,从无间断,盒子在清代最为流行,到了清代,此风愈胜,进行专责内务府营造司经办元宵烟火。近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于清代历朝施放烟火的事例多有记载,盒子在清代已经广为流传,不但宫内燃放,民间更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发展历程

盒子:明代,将药线烟火编排好后放入盒子里,搭架悬盒,点燃后盒中药线逐层脱落燃烧,可幻演多层形象,俗称“放盒子”,记载明代民间烟火的文字,尚有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烟火施放。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於斯时也,丝竹肉声不辨拍煞,光影五色照人无妍,烟胄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从以上几处记载中,可以窥见明代烟花大致情况:一是品种多,大型的盒子花、小型的起火等均为普及性品种。民间燃放烟火自宋代已成习俗,并且得到进行的认可,正月十五时常有皇帝“临幸”观灯看烟火,以示与民同乐。帝王的提倡刺激了烟花的生产与创作,燃放烟火的活动也更加普遍。

双堂盒子作为一种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它以其艺多、技绝以及其魔术般的燃放表演,深为民众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它是集编扎、造型、剪纸、彩绘、烟花爆竹制作等为一体的技艺。其内容、造型特征,前面已有论及。在“盒子”制作过程中,如“盒子筒”编扎、“故事”选择与个扎、“药线”的捻制与布设、“故事”的安装与施放等,每个具体环节、细节,涉及文学、艺术、数理化科学、工艺技艺,乃至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应用,艺匠在操作时,都必须根据上述知识,事先计算和精心设计,寓文学、艺术、科普于“盒子”技艺之中。这不仅集中体现了民间艺匠的社会阅历、个性气质、艺术天赋、文化修养,还体现了艺匠的文艺精神、科学精神、高超智慧和才能。

双堂盒子历史上燃放烟火架都在双堂村中的中心广场,盒子的燃放,从元宵灯会等民族节日活动中燃放,以增添节日氛围,娱悦群众,寓教于乐,凸显民族节日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历史传承

双堂“盒子”的创始人名叫李老四,原名李云山,祖籍京城(元大都)年幼拜师学做烟花,后以制作和贩卖烟花为生,后因战乱落户双堂,会做以烟火照明和驱动的傀儡戏,也就是双堂“盒子”的前身,每年正月十五双堂人家家户户燃放烟花,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李云山的烟火傀儡戏。

双堂盒子的第二代传人李子全,李云山之子,生卒不详,据传此人心灵手巧,能描善画他用了不少的精力研究“烟火木偶戏”的制作,后装入一个圆柱形的竹编纸糊的盒子里故得名“盒子”,正是他的妙手神思,使这一民间工艺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据传盒子中著名的八挂九联灯、百子撒花等皆是此人所做。

李子全晚年跟注重技术性、观赏性,复杂程度上大为提高,已非一人之力所能及的了,其子李本亭,邻居刘根要、刘根需皆帮其制作,也就成就了双堂盒子的非家族式传承方式。

后李本亭,刘根要、刘根需组织村民成立了-冰雹会(又因其正月十五燃放的烟火远近闻名故又名烟火会),李本亭被推举为会头,其制作盒子的技术带入烟火会,成为烟火会入会及学的手艺之一,双堂盒子至此发展成了双堂全体村民的年年必做,年年必放的民间传统,而这一传统,被双堂人传承了600于年。

可以肯定的是从明洪武年间至今无一中断,可谓传承有序,而双堂也已成为“盒子”这一特艺术唯一传承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