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水镇
释义

双水镇,是广东省中心镇,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新会区西南部,总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93000人,辖37个村委会和 3个社区居委会,是新会区人口最多,镇域最大的镇之一,也是著名 “侨乡”,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近十万人。

双水概况

地理位置

双水镇双水镇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人文旅游也有着发展的潜质,科技教育也在紧跟时代的需要。

双水镇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银洲湖西岸,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北与会城镇接壤,东与今古洲开发区隔银洲湖相望,西接罗坑镇,南临崖门镇。总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93000人,下辖44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新会区人口最多、镇城最大的农村镇,也是著名“侨乡”,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近十万人。双水镇崔嘉亨村是澳门特区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的故乡。

经济发展

双水镇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银洲湖湖畔,毗邻国家一类货运口岸新会港;银洲湖是新会区境内重要水域,主航道常年保持13米水深,万吨巨轮可乘潮驶入,5000吨级货轮可全潮驶入。银洲湖区域资源丰富,有天然良港优势。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8。35亿元,增长31%,工业总产值44.45亿元,增长34%,税收入9895万元,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8万元,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增长143%,出口总值2800万元美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亿元,增长87%,各项主要的经济指标增幅均创近年来的新高,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区的前列。

双水镇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银洲湖区域,属于国务院批准65平方公里开放水域范围,毗邻国家一类货连口岸新会港,水路通香港、澳门分别只有 98海里 和 47海里 ,万吨巨轮可乘 潮,5000吨级可全潮经银洲湖“黄金水道”进入双水镇。

规划

规划建设的银洲湖大桥经新会南门一级公路贯穿双水与广东本部沿海高速公路相衔接,接通即将建设的港澳珠大桥。届时,双水镇与江门市区形成二十分钟生活圈,与广州、香港形成一小时三分种生活圈。

近年累计投资1.5亿元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建 设,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六横七纵”的道路网络贯穿全镇, 11万伏变电站2座和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一座,22万伏变电站即将兴建,5000吨级码头1座,30000吨/日的自来水厂一座,5000吨 /日的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全镇普及自来水,电话普及率每百人28门。

沿革区划

来历

有人以为双水是该地有两条水的意思,但事实并非如此。地名有单水(在开平市)、双水(在新会)、三水(即三水市,西江、北江、绥江3条水道汇聚)。新会双水镇地处银洲湖畔,新会“双水”地名在清代写作“泷水”。“泷”是多义多音字,一是音“龙”(lóng);另一是音“双”(shuāng),《新华字典》注:“地名,在广东省新会县。”可见,新会“泷水”读“双水”。1964年国家推行简化字,“泷”字简化为“泷”字,“泷水”也就相应写成“泷水”。

明代、清代行政区域设乡、都(坊)、图、甲,“泷水”是新会县十几个“都”之一。康熙年间(1662—1722),全县分13都,“泷水”是其中一“都”,辖12图、105村,包含今天的双水镇除伍村、岭头和原小冈以外的乡村,及崖门镇的行政区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新会乡土志》载,全县分15都,其时“泷水”的行政区域大体没变。“泷”字笔画复杂、地名读音特殊,外地人往往错读成“龙水”。随着民国设区置乡,后来写成“双水”,翻阅民国2年(1913)《新会醒报》,已随处可见“双水”、“双水墟”、“双水口”、“双水口墟”等文字。实行简化字后,“双水”又写成今天的“双水”。

“泷水”是取水名为地名。泷(音“双”,shuāng)水是双水镇内古水道之一,《新会乡土志》载,“泷水都”有泷水、亚鹊水、九曲水、沙富水、凌涌水等水道。“泷水,发源于泷水都,笋峰迤南诸山之东,在县城西南四十余里,东流至南岸,与九曲水相交。又东流至北岸,分为两支,其东南流者经水口汛,入银洲湖;其东北流者,经中斋堂,与九曲水之别支会,又东经水口墟,入于银洲湖。” 双水墟位于这条泷水流向银洲湖的出口,因此又叫水口墟、双水口墟。虽经百年河流改道,但根据以上记载,对照现在的河道,“泷水”这条水道仍清晰可寻。

作为地名,民国时期甚至1949年以后还有延续写“泷(泷)水”的情况,比如民国22年(1933)出版的《景堂图书馆指南》中的新会县地图、1961年出版的新会地图,仍然可见这种写法。

从上述情况来看,“泷(泷)水”作为水名,不能写成双(双)水;但作为地名时,可直接写成“双(双)水”,毕竟“泷(泷)水”与“双(双)水”不易联想到一起。

明、清时,双水分属泷(音:双)水都和潮居都。1949年前属第七区,1952年把七区、十一区、属七区。1955年分属罗坑区和双水区。1958年初,分双水、基背、天亭、沙岗4个大乡,1958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1961年,小冈从罗坑公社分出成立小冈公社。1984年双水和小冈恢复为区,辖桥美、东北、基背、鱼冲、嘉寮、楼墩、沙路、邦龙、龙头、富美、沙朗、塘河、大堂、塔岭、豪山、水库、上凌、东凌、田心、南岸、岛桥、朗头、二联、罗湾、龙脊、岭头、济堂、泮河、双水、木江等30个乡和双水、天亭2个乡级镇,130个自然村。1986年两区又改为镇,2002年小冈镇被并入双水镇,至今成为双水下辖的一个居民社区。

直辖村

现在双水镇下辖37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

分别是:

小冈社区、双水社区、天亭社区; 双水村、木江村、龙脊村、岭头村、梁家村、蓢头村、田心村、南岸村、上凌村、东凌村、豪山村、水库村、大堂村、塔岭村、沙蓢村、塘河村、龙头村、富美村、邦龙村、嘉寮村、楼墩村、基背村、鱼冲村、桥美村、东北村、梅冈村、六里村、洞阁村、五堡村、仓前村、衙前村、南水村、北水村、沙路村、岛桥村、朱村、式桥村。

人文自然

山水

双水镇“五山一水四分田”,北靠将军山,面向银洲湖,依山傍水,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北有圭峰山,南有将军山”,将军山山脉气势雄伟,山林茂密,风景秀丽,有3座中型水库和8座小型水库,山下有可供开发的山地11万亩,最适合发展高尚住宅区、休闲度假区、生态旅游农业区等第三产业,可望开发建设成为新会乃至江门的“后花园”。 人杰地灵的双水镇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有大圣朝、张将军家朝、企潭等。新会旅游景点将军山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已初具规模,是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2007年8月,由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科所研究员张玉环等4名专家组成的考核评审组,到新会区双水镇展开考核评审工作,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视察,经研究一致同意推荐双水镇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审批。据悉,双水镇是新会区首个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试点单位。

工业发展

产业

双水镇一直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1986年,已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发展卫星镇。至2003年底止,全镇共有各类工商企业近3000家,其中工业企业近1000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超千万元企业48家,逐渐形成了拆船钢铁、电力、造纸三大支柱工业和机电五金、不绣钢制品、卫生香、家俱等主要产业。 纸业板块

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2004年3月经省发改委批准建立,位于双水镇银洲湖畔,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总规模为年产1000万吨,其中纸产口产量485万吨,纸板产品515万吨,与其配套的各类浆产量575万吨。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的开发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和“持续,快速,环保,有序”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方针,依托双水发电厂有限公司以公用工程岛的形式集中供电、水、热、冷,同时实施集中治污和清洁生产的环保措施,实现热电联产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最终建设成为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管理模式全国一流,生产、生态、环保协调发展的绿色纸业基地。目前,已引进亚太纸业(广东)有限公司、维达纸业(江门)有限公司、江门振隆造纸厂有限公司、坡利造纸(江门)有限公司、江门博力绿洲包装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造纸及配套企业落户。

双水镇华兴工业园

双水镇华兴工业园位于南门一级公路黄宣充纪念大桥脚,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功能分布合理,规划占地面积1800亩,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实现“五通一平”,环境优雅。

双水镇丰华工业园

双水镇丰华工业园地处南门一级桥美路段,比邻双水墟中心,交通十分方便,规划面积2000亩,水、电、路等“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现有20多家外资民营企业落户工业园。

科教文卫

科教

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全镇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全面进步,为双水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镇基本实现了普高教育,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区农村镇的第一名,高考成绩逐年上升,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职业中学更加荣获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的光荣称号。

“双水山地风筝”和“ 双水蕉树龙”被列入新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水山地风筝

相传始于明代洪武年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双水山地风筝造型别致,品种繁多,约有100多个花式品种。制作工艺精巧,融入了选料、破篾、绑扎、粘合、包装、绘画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其中板块类和足节类风筝在空中飘动时发出一种十分美妙的响声,令人颇感神奇。

双水蕉树龙

双水镇岭头蕉树龙活动始于清朝年间,适逢农历七月夏季遇上台风造成严重水灾,当时村民的主要种植作物蕉树受到了严重水浸,损失严重,为了祈祷风调雨顺,村民们便定每年农历7月的最后一天的地王诞日为活动日,在这一天用蕉树做成的龙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该活动延续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每年的蕉树龙活动,本村的男女老少都自觉地热心参与,出外谋生的乡亲也主动携儿女回乡参加,是村民相互沟通感情营造和谐气氛的一种良好形式。

张将军家庙、仲羽张公祠、奎阁、官印楼、三眼井、古村落等文物外观面貌保持完好。双水镇政府以天亭初中和豪山小学迁出为契机,决定把这两所学校空置的14828平方米土地和3882平方米建筑物,作为张将军家庙和仲羽张公祠后备资源,扩大了张将军家庙系列文物利用发展空间。豪山村不仅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而且孕育了张其光、张荫堂等历史著名人物,留下了张将军家庙、仲羽张公祠、奎阁、官印楼、三眼井、古村落等历史文物。

张将军家庙上世纪80年代被新会博物馆列入文物目录,1995年被公布为新会第三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区政府1997年划定了家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5年把家庙修缮工程列入“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项目,2006年在家庙门前广场竖立了文物保护标志说明碑,区文物管理部门与双水镇政府多次签订了家庙文物保护协议。

旅游资源

双水镇自然生态旅游环境优美,全镇共有11万多亩的原生态自然山林和9个中小型水库,那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宁静。将军山山脉更是气势雄伟,山林茂密,风景秀丽。

人杰地灵的双水镇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有大圣庙、张将军家庙、企潭景区等。旅游景点将军山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已初具规模,是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张将军家庙

据《新会县志》记载,张其光将军受朝廷嘉奖荣归故里兴建家庙,光绪十年(1884年)落成。家庙由中路建筑及东西两路建筑组成,面阔25.1米,进深58.6米。墙体为青砖砌筑,室内梁架为坤甸木,各处檐柱为花岗岩,柱础均为花岗岩。室外地面铺花岗岩条石,室内铺大阶砖。中路建筑三开间,依次为第一进头门,头门前有广场,中间有甬道。额匾“张将军家庙”大字由钦差、侍讲衔翰林院编修钟德祥题字。第二进前天井及东西廊庑部分,为越制建筑风格,东西廊庑位于东西建筑中,天井宽度与中路建筑面阔相同,天井中间为甬道,甬道尽端接第二进厅堂处是月台。第三进厅堂前天井及两廊,梁架建筑用材较好,东西两路建筑形式类似,为硬山搁檀形式,两层阁楼为歇山顶。平面格局形制特别,将中路第二进厅堂前的东西两廊庑向外移至东西路建筑中。第二进厅堂前天井及头门前广场均有甬道,前天井甬道尽端还有月台。家庙建筑质量上乘,是新会现存规模最大、造工精细的祠堂之一,为清末祠堂的代表作,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技术和智慧,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家庙是纪念和研究张其光将军生平事迹的主要场所,可用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知识教育。

仲羽张公祠

仲羽张公祠位于张将军家庙北边约200米处,是张姓祖祠,三路三进,于明末清初兴建。祠前竖有石华表两枝,高8.8米,分别刻有“御赐振勇巴图鲁张其光”、“御赐利勇巴图鲁张昆”。满语“巴图鲁”就是“勇士”的意思。据新会博物馆查阅张氏族谱考证,张昆系司前田边人,与张其光同宗,把他们的华表同放于仲羽张公祠,是为了方便族人敬仰。祠前围墙还竖有一块花岗岩石厥,石厥的上部阳刻“圣旨”两字,中部阴刻“奉天诰命 臣张其光立”,周边有四柱缠龙石柱。石华表及石厥已连同张将军家庙一起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村落、奎阁、官印楼、三眼井

古村落位于张将军家庙侧,是一排排整齐的青砖古屋,为清末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建筑风格,屋内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古色古香。据说是张其光兴建家庙时捐资新建的,又称“新村”。奎阁位于张将军家庙东面约300米的田野中,建于清代,塔高4层约20米,匾额“奎阁”二字由张其光第六子张祖荣所书。官印楼(又名仰云楼)位于张将军家庙以南100米的小山坳上,方形炮楼的建筑酷似当时的官印。三眼井位于张将军家庙以北约50米的民居之中,井台由花岗岩石板铺盖,有三个呈“品”字形的圆形井口,故称“三眼井”。

侨乡关帝庙

双水“侨乡关帝庙”是广东唯一保留较完整的历史最长的“关帝庙”,是一座综合岭南天地灵气的千年古庙。始建于明初,乾隆期间曾经多次重修,有功德牌流传至今,刻有各省各界人士捐款芳名。

镇内交通

主要公路

南门公路(271省道)

新台公路(539县道)

公共交通

201 新会汽车总站- 六堡

202 新会汽车总站-陈冲

203 新会汽车总站-罗坑天湖

207 新会汽车总站-崖西

208 新会汽车总站-崖南

216 新会汽车总站-双水蓢头

217 帝临南-双水塔岭

219 新会汽车总站-五堡

220 新会汽车总站-双水

221 新会汽车总站-双水沙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7: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