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城记
释义
1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小说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后来被改编拍摄了多个版本的电影,也有音乐专辑以此为名。

作者介绍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以至于他的作品前期多描写资本主义社会儿童的痛苦命运,揭露慈善机关和学校教育的黑暗,而到了创作繁盛期,作品着力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政治的腐败。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度。表现了他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理性思维。狄更斯虽然同情人民疾苦,但其批判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主张用改良主义办法消除社会矛盾,反对暴力革命。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英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远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泪)(1861)、《圣诞欢歌》和《荒凉之屋》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作者序言

我同我的孩子们和朋友们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戏剧《冰海深处》的时候,第一次构思了这部小说的主要想法。那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亲自把这种想法体现出来;于是我驰骋想象,刻意精心而且兴趣盎然的追踪一个敏锐细致的旁观者非表现出来不可的那种心情感受。

我对这个想法越来越熟悉,同时它也就随之逐渐形成了目前这种形式。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的心神意志完全为它所控制而贯注其中;迄今,我已经证实无误,这些卷页中的所作所为和所遭所受,宛如确实都是我自己亲身的所作所为和所遭所受的一样。

无论何时在书中提及(即令是仅仅略为涉及)法国人在革命以前或革命期间的情况,都是在对最可信赖的目击者确信无疑的情况下如实引述的。我的希望之一始终都是想多少增添一点点大家欢迎而且生动的方式,用来了解那个惊心动魄的时代,固然,要想给卡莱尔先生的那本令人惊叹之作所包含的哲理,增添任何一点点东西,则是谁也不能奢望的。

伦敦,塔维斯托克寓所

一八五九年十一月

章节

第一部 BOOK THE FIRST

《复活》 RECALLED TO LIFE

第一章 时代 (The Period)

第二章 邮车 (The Mail)

第三章 幻影 (The Night Shadows)

第四章 接头 (The Preparation)

第五章 酒店 (The Wine Shop)

第六章 鞋匠 (The shoemaker)

第二部 BOOK THE SECOND

《金线》 THE GOLDEN THREAD

第一章 五年后(Five Years Later)

第二章 法庭 (A Sight)

第三章 失望 (A Disappointment)

第四章 庆贺 (Congratulatory)

第五章 柴狗 (The Jackal)

第六章 数以百计的来人(Hundreds of People)

第七章 大人在城里 (Monseigneur in Town)

第八章 大人在乡下 (Monseigneur in the Country)

第九章 果刚的脑袋 (The Gordon's Head)

第十章 两个诺言 (Two Promises)

第十一章 搭档小像 (A Companion Picture)

第十二章 体贴的人 (The Fellow of Delicacy)

第十三章 不体贴的人 (The Fellow of No Delicacy)

第十四章 诚实的生意人(The Honest Tradesman)

第十五章 编织 (Knitting)

第十六章 编织不已 (Still Knitting)

第十七章 某夜 (One night)

第十八章 九天 (Nine Days)

第十九章 一个建议 (An Opinion)

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 (A Plea)

第二十一章 回音震荡的脚步(Echoing Footsteps)

第二十二章 海潮继续增高 (The Sea Still Rises)

第二十三章 烈焰升腾 (Fire Rises)

第二十四章 飘向磁礁 (Drawn to the Loadstone Rock)

第三部 BOOK THE THIRD

《暴风雨的历程》 THE TRACK OF A STORM

第一章 密号 (In Secret)

第二章 磨刀石 (The Grindstone)

第三章 阴影 (The Shadow)

第四章 风暴中的平静 (Calm in Storm)

第五章 锯木工 (The Wood-sawyer)

第六章 胜利 (Triumph)

第七章 敲门 (A Knock at the Door)

第八章 一手好牌 (A Hand of Cards)

第九章 胜卷在握 (The Game Made)

第十章 阴影的实质 (The Substance of the Shadow)

第十一章 黄昏 (Dusk)

第十二章 黑夜 (Darkness)

第十三章 五十二名死囚(Fifty-two)

第十四章 编织结束 (The Knitting Done)

第十五章 脚步声永远消失(The Footsteps Die Out For Ever)

内容提要

1757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Dr.Manette)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Marquis St. Evremonde)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Lucie Manette)被好友罗瑞(Jarvis Lorry)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丝(Miss Pross)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德法奇(Defarge)收留。这时,女儿露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尔斯·达雷(Charles Darnay),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达雷就是侯爵的儿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达雷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得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狂载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德法奇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达雷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Gabelle),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达雷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达雷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德法奇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达奈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露茜的律师助手卡登(Sydney Carton)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进监狱,顶替了达奈,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达奈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德法奇太太(Madame Defarge)在达雷被判决后,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茜及其幼女,在与女仆普洛丝的争斗中,因自己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登为了爱情,成全别人,从容献身。

作品赏析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狄更斯在47岁时发表的作品,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德法奇夫妇等革命群众。他们的形象是被失控的自己所扭曲的。例如得德法奇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深入到失控时,笔锋一转,把她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尤其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西和小露西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达雷、罗瑞和卡登等。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对交相辉映的人物,一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露西。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这显然是作者从其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立场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用一句话形容,有历史有故事,有人类永恒的两个主题,仇恨和爱情,有伟大的人物与发人深省的结局,美国大片的包罗万象,伊朗电影的细腻,和中国电影的玄妙。

名言警句

⑴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至那时声名最远的某些作家对于他的批评,说好说坏都固执的值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

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当时有识之士咸谓人间善恶或臻至极,亦必事有所本,势无可绾。但居之习之可也。(二十世纪初,佚名的中国翻译家译。)

⑵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这是我一生中最乐意做的事 这里是我最好的安息之所 。

译本一览

《双城记》中文译本:

1955年,《双城记》,罗稷南译,新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981年,《双城记》,毕均轲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双城记》,宋兆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双城记》,郭赛君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双城记》,陈文伯译,花城出版社

1996年,《双城记》,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

1997年,《双城记》,马占稳译,语文出版社

2001年,《双城记》,叶红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双城记》,文怡红译,小知堂文化

2003年,《双城记》,周辉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3年,《双城记》,曾克明译,南方出版社

2004年,《双城记》,马瑞洁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双城记》,许天虹译,桂冠出版社

2005年,《双城记》,赵运芳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6年,《双城记》,何湘红译,广州出版社

2007年,《双城记》,于晓梅译,哈尔滨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2 1935版美国电影

电影名,是由美国1935年拍摄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伦敦的年轻律师席尼·卡顿,爱上了巴黎女子露丝·曼纳。但露丝.曼纳却嫁给了法国贵族查尔斯·达雷。席尼·卡顿为了成全所爱之人的幸福,竟然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挽救情敌。

中文名:双城记

外文名: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杰克·康威

编剧:查尔斯·狄更斯

类型:剧情

主演:罗纳德·考尔曼,伊丽莎白·艾兰

片长:128 min

上映时间:1935年12月25日 美国

分级:USA:Approved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黑白

电影剧情

故事发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罗纳德·考尔曼扮演的英国伦敦的年轻有为的律师席尼·卡顿,他深深地爱上了巴黎女子露丝·曼纳。但露丝.曼纳却仅仅只是把他当作普通朋友,而是嫁给了法国贵族青年风度翩翩的查尔斯·达雷。当法国政治局势陷入一团混乱时,查尔斯·达雷遭到暴民囚禁,露丝·曼纳走投无路,只好向席尼·卡顿请求帮助。席尼·卡顿为了成全所爱之人的幸福,竟然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挽救情敌,在黑牢探监之际施展策划周密的调包计将查尔斯·达雷救了出来,而他则义无反顾地步上断头台。男主角的高尚情操,足以令天下人同声一哭。

演职员表

演员表

罗纳德·考尔曼 Ronald Colman …Sydney Carton

伊丽莎白·艾兰 Elizabeth Allan …Lucie Manette

艾德娜·梅·奥立佛 Edna May Oliver …Miss Pross

雷吉纳德·欧文 Reginald Owen …Stryver

巴兹尔·雷斯伯恩 Basil Rathbone …Marquis St. Evremonde

Blanche Yurka …Madame De Farge

亨利·B·沃斯奥 Henry B. Walthall …Dr. Manette

唐纳德·伍兹 Donald Woods …Charles Darnay

Walter Catlett …Barsad

Fritz Leiber …Gaspard

HB·沃纳 H.B. Warner …Gabelle

Mitchell Lewis …Ernest De Farge

Claude Gillingwater …Jarvis Lorry

Billy Bevan …Jerry Cruncher

伊莎贝尔·朱尔 Isabel Jewell …Seamstress

Lucille La Verne …The Vengeance (as Lucille LaVerne)

Tully Marshall …Woodcutter

Fay Chaldecott …Lucie Manette - the Child

Eily Malyon …Mrs. Cruncher

E.E. Clive …Judge in 'Old Bailey'

劳伦斯·格兰特 Lawrence Grant …Prosecutor

Robert Warwick …Judge at Tribunal

Ralf Harolde …Prosecutor

John Davidson …Morveau

Tom Ricketts …Tellson Jr.

Donald Haines …Jerry Cruncher Jr.

Barlowe Borland …Jacques 116

Norman Ainsley …Tom - Coach Driver on the Dover Road (uncredited)

Richard Alexander …Executioner (uncredited)

Jimmy Aubrey …Innkeeper (uncredited)

Barbara Barondess …Female Aristocrat About to Be Executed (uncredited)

May Beatty …Aristocrat (uncredited)

John Bryan …Small Role (uncredited)

Elsa Buchanan …Candy Clerk (uncredited)

Burr Caruth …Guillotine Seller (uncredited)

St. Luke's Episcopal Church Choristers …Background Singers (uncredited)

Frank Dawson …Clerk (uncredited)

Nigel De Brulier …Aristocrat (uncredited)

Chappell Dossett …Priest at Wedding (uncredited)

Frank Dunn …Official (uncredited)

Harold Entwistle …Clerk (uncredited)

Sam Flint …Aristocrat (uncredited)

Mary Foy …Old Hag (uncredited)

Christian J. Frank …Headsman (uncredited)

Sig Frohlich …Gentleman (uncredited)

Dale Fuller …Old Hag (uncredited)

Winter Hall …Aristocrat (uncredited)

Forrester Harvey …Joe (uncredited)

Edward Hearn …Leader at Bastille (uncredited)

Ramsay Hill …Aristocrat (uncredited)

Billy House …Border Guard (uncredited)

Brandon Hurst …Small Role (uncredited)

Boyd Irwin …Aristocrat (uncredited)

Walter Kingsford …Victor (uncredited)

Marion Lessing …Aristocrat (uncredited)

Clinton Lurie …Small Role (uncredited)

James T. Mack …Clerk (uncredited)

James A. Marcus …Small Role (uncredited)

Frank Mayo …Jailer (uncredited)

Shirley McDonald …Jacques #2 (uncredited)

Cyril McLaglen …Guillotine Operator (uncredited)

Torben Meyer …Lackey #1 (uncredited)

John Miltern …Clerk (uncredited)

Edward Peil Sr. …Cartwright (uncredited)

Tempe Pigott …Old Hag (uncredited)

Charles Requa …Aristocrat (uncredited)

Rolfe Sedan …Condemned Dandy (uncredited)

C. Montague Shaw …Chief Registrar (uncredited)

Yorke Sherwood …Old Crony (uncredited)

Jay Taylor …Aristocrat (uncredited)

Joseph R. Tozer …Inspector (uncredited)

Laura Treadwell …Aristocrat (uncredited)

Judith Vosselli …Wife of Count (uncredited)

Harry Wilson …Revolutionary (uncredited)

Chester Withey …Small Role (uncredited)

职员表

导演

杰克·康威 Jack Conway

罗伯特·Z·伦纳德 Robert Z. Leonard …(fill-in director) (uncredited)

编剧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novel “A Tale of Two Cities”)

W.P. Lipscomb …(screen play) and

塞缪尔·N·贝尔曼 S.N. Behrman …(screen play)

Thomas Carlyle …bibliography “The French Revolution”

M. Clery …bibliography “Journal of the Temple”

Mademoiselle des Echerolles …bibliography “The Memoirs” (as Mlle. des Echerolles)

M. Nicholas …bibliography “The Memoirs”

制作人

大卫·O·塞尔兹尼克 David O. Selznick …producer

原创音乐

Herbert Stothart …(musical score by)

摄影

Oliver T. Marsh …(photographed by)

剪辑

Conrad A. Nervig …(film editor)

美术设计

Cedric Gibbons

副导演/助理导演

雅克·特纳 Jacques Tourneur …second unit director (uncredited)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MGM-International Dist.(presents) (controlled by Loew's Incorporated)

发行公司

MGM-International Dist.(1935) (USA) (theatrical)/(1962) (USA) (theatrical) (re-release)

Chapel Distribution(1997) (Australia) (theatrical) (35mm print)

ClassicLine[巴西](20??) (Brazil) (DVD)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美国](2006) (USA) (DVD)

其他公司

Western Costume Co.[美国]costumes (uncredited)

获奖记录

第9届 奥斯卡金像奖The 9th Annual Academy Awards(1937)

提名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奥斯卡奖-最佳电影剪辑Conrad A. Nervig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美国USA 1935年12月25日

芬兰Finland 1936年9月6日

丹麦Denmark 1936年9月25日

奥地利Austria 1952年11月……(re-release)

影片花絮

本片改编自狄更斯的同名不朽名著《双城记》,在大制作家大卫.塞茨尼克与导演杰克.康韦的倾力摄制下,完成了这部反映法国大革命时代悲剧的杰作,也是根据本书拍摄的六个电影版本中成绩最好的一部。狄更斯的小说利用各种元素描述一个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自出版以来受到无数读者的热心追捧,一版再版。本片并没有完全包括小说展现出来的所有元素,但却没有遗漏任何最为重要的情节。当然,没有哪一部通过优秀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能够包纳小说的所有内容。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萝纳德·科尔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英国演员,他的性格和形象与电影的主角极为切合,不失为本片一大特色。

3 1958版英国电影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双城记

外文片名:A Tale of Two Cities年代:1958年

国家/地区:英国

对白:英语

类型:剧情

片长:117 min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级别:Argentina:Atp UK:U Finland:K-16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Ralph Thomas

编剧 Writer:

T.E.B. Clarke .....screenplay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novel

演员 Actor:

德克·博加德 Dirk Bogarde .....Sydney Carton

Dorothy Tutin .....Lucie Manette

Paul Guers .....Charles Darnay

Marie Versini .....Marie Gabelle

Ian Bannen .....Gabelle

Cecil Parker .....Jarvis Lorry

Stephen Murray .....Dr. Manette

Athene Seyler .....Miss Pross

Alfie Bass .....Jerry Cruncher

Ernest Clark .....Stryver

Rosalie Crutchley .....Madame Defarge

Freda Jackson .....The Vengeance

Duncan Lamont .....Ernest Defarge

克里斯托弗·李 Christopher Lee .....Marquis St. Evremonde

Leo McKern .....Attorney General-Old Bailey

Donald Pleasence .....Barsad

Eric Pohlmann .....Sawyer

Dominique Boschero .....(uncredited)

Yves Brainville .....Foulon (uncredited)

Michael Brennan .....Tom, Coach Driver (uncredited)

Peter Copley .....Mellor (uncredited)

Dominique Davray .....(uncredited)

Jacques Dufilho .....(uncredited)

Danny Green .....Grave Robber (uncredited)

Harold Kasket .....Jailer (uncredited)

Sam Kydd .....Joe, Coach Guard (uncredited)

Laurence Payne .....President of Tribunal (uncredited)

Sacha Pitoëff .....Gaspard (uncredited)

Robert Rietty .....Foreman of Jury (uncredited)

George Rose .....Roger Cly (uncredited)

Alan Tilvern .....Grave Robber (uncredited)

George Woodbridge .....Innkeeper, Dover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Betty E. Box .....producer

Earl St. John .....executive producer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The Rank Organisation Film Productions Ltd. [英国]

发行公司:

Rank Film Distributors Ltd. [英国] ..... (1958) (UK) (theatrical)

Rank Film Distributors of America [美国] ..... (1958) (USA) (theatrical)

Pickwick Video [英国] ..... (1990) (UK) (VHS)

Rank Video Library Ltd. [英国] ..... (1987) (UK) (VHS)

上映日期:

丹麦

Denmark

1958年2月28日

美国

USA

1958年8月4日

芬兰

Finland

1958年12月25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9年8月16日 ..... (TV premiere)

4 1980版美国电影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双城记

外文片名:年代:1980年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英语

类型:剧情片长:162min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无声标准银幕

混音:单声道

级别:Australia:G Iceland:L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Jim Goddard

编剧 Writer: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novel

John Gay

演员 Actor:

克里斯·萨兰登 Chris Sarandon .....Sydney Carton/Charles Darnay

Peter Cushing .....Dr. Alexandre Manette

Kenneth More .....Dr. Jarvis Lorry

Barry Morse .....St. Evremonde

Flora Robson .....Miss Pross

Billie Whitelaw .....Madame Therese Defarge

Alice Krige .....Lucie Manette

Nigel Hawthorne .....Mr. CJ Stryver

Norman Jones .....Monsieur Ernest Defarge

George Innes .....Jeremiah 'Jerry' Cruncher

Bernard Hug .....Gaspard (as Bernard)

Valérie de Tilbourg .....Seamstress (as Valerie)

Robert Urquhart .....Attorney General

Anna Manahan .....The Vengeance

Gerald James .....Gabelle

Bernard Archard .....Court President

Martha Parsey .....Little Lucie

Robin Scobey .....Victor

John Kidd .....Chemist

大卫·苏切特 David Suchet .....John Barsad

制作人 Produced by:

William Hill .....assistant producer

Norman Rosemont .....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Allyn Ferguson

摄影 Cinematography:

Tony Imi

剪辑 Film Editing:

Bill Blunden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John Stoll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Olga Lehmann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Hallmark Hall of Fame Productions [美国]

Marble Arch Productions Inc. [美国]

Norman Rosemont Productions

发行公司:

CBS Television [美国]

Hallmark Hall of Fame Productions [美国]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80年12月2日

芬兰

Finland

1984年1月29日

5 THEVERSE的音乐专辑

基本信息

专辑名称:双城记

艺人名称:THE VERSE

音乐类型:Rock/Funk

发行日期:05/04

专辑介绍

THE VERSE的风格不是“盲流”时期的Metal、Grunge,也并非“彩民”熟悉的说唱,而是可以被笼统的概括为“Funk”(疯克乐)的体系。在许多人看来,Funk就如其中文译音一样,有着疯狂的质地。但在黄勃或者THE VERSE这里,Funk原始的怪异变成了旋律的流畅与节奏的跳脱,却依然不失韵味的存在。

唱片《双城记》以概念专辑的形式出现,尤其是从开场的《序幕》到第4首《下午》最为明显。《序幕》中行进平稳的节奏将人带入了魔幻之后,《春天》用末段跳脱的节奏让你感受了不一样的春天呈现在你面前时的惊讶以及摆脱漫长严冬后的喜悦,两首作品都让人想起了Lenny Kravitz还用分解和弦时的“Let Love Rule”;之后的《双城季节》则是对夏天的难以信任,三拍子的音乐奏出了午后的闲情逸致,而《下午》则是用Bossa Nova将这种闲适进行到了底。

此外,《我要娱乐你》在碎拍的领导下,用Funk吉他展现着娱乐的扩大化。《来》中的风琴演奏宛如70年代情色电影《Deep Throat》具有迷幻色彩的主题音乐。有着简单而又令人回味的歌词的《恋爱》是一首节拍平稳的吉他演奏的清新民谣。而最唯美的还是《疯鸟》,足以媲美Eagles的“Hotel California”。

《双城记》中的歌词虽显得比较难懂,然而并不是故意的晦涩。当你看着歌词听完整张专辑后,会发现字词之后的影射或是没有物体依托下直戳心窝的感同身受。比如“夏天是另一个逃跑的春天/绿色是季节的错觉……夏天是另一个受伤的春天/恋爱是季节的错觉”(《双城季节》),“不长大/忘了回忆也没有忧伤”(《恋爱》),“城市在万花筒里变成了碎片”(《海市蜃楼》)……。这些段落无法解释,只能在感受中渗入你的骨髓,就像Funk的灵魂Groove,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无法通过一段话甚至一本书去描述,让你学会。

歌曲目录

1 序幕

2 春天

3 双城季节

4 下午

5 我要娱乐你

6 恋爱

7 疯鸟

8 海市蜃楼

9 来

10 疯鸟

6 中国文学

《围城》与《边城》

两部很优秀的作品,值得阅读。

《围城》是钱钟书的幽默而深刻,《边城》是沈从文的纯净和优美。

7 东方卫视电视节目

基本信息

节目名称:双城记

主 持 人:曹景行 / 王津元

播出频道:上海东方卫视

播出时间:每周六中午12:00至12:30

节目介绍

《双城记》是东方卫视午间资讯节目《环球新闻站》的周六特别版。《双城记》是一档站在上海人的视角,直面港台社会民生的新闻访谈节目,区别于其他的新闻节目,《双城记》每期都会让内地观众直面一位本周在港台地区最热门的新闻人物,不是单纯的做新闻,而是直面新闻中最关键的人物。香港方面的内容将更多倾向于娱乐新闻,而台湾方面则将偏向于重要的大事件。

每周六中午12点,东方卫视《双城记》带您进入港台热点新闻的纵深地带,直击新闻当事人或知情者,为您奉上口味独到的港台新闻午餐。

《双城记》由“新闻饕客”曹景行和“知性主播”王津元轮流主持。集中了两岸三地超强的电视制作力量。《双城记》是一档专注台港新闻热点的访谈节目。节目主打“直击新闻当事人”,台湾行政院副院长朱立伦、台北市长郝龙斌、台中市长台中市长胡志强、台北县长周锡玮、香港特首曾荫权,以及“蒋家媳妇”蒋方智怡、“香港股神”曹仁超等都曾是节目的座上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