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边垄断 |
释义 | 是以简单的形式将共同利益和利益冲突、利益双方的竞争与合作、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性综合表现出来。交易双方在达成协议上具有共同的利益,但是冲突出现在协议的具体条款上。 简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市场的交易方式如同一辙:为了达成协议彼此讨价还价,相互威胁,哄骗对方,一言一行都经过全面的策划。这是许多经济理论如此抽象、缺乏鲜活感的原因之一。我们早以习惯于将人类社会看作是意志的冲突,不管这种冲突发生在公司的董事会上,还是发生在战场上,或是在热门的肥皂剧中。然而,博弈论中,社会并不是由一群完全以自我意志为中心的人构成的,相反,构成社会的单个的个人或生产小团队都会冷静地根据客观环境,也叫机会结集合,来采取最大化行为。 实例假如我拥有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苹果,而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吃了苹果不过敏的人。对我来说,苹果毫无价值,对于你来说,他价值1美元。如果我把这个苹果买给你,就会得到1美元,这是我十分愿意做的事情。你用1美元换得了这个苹果,认为物有所值。你的情况比买不到这个苹果要好。如果我把这个苹果白给了你,我一无所获,你等于得到了1美元。如果把价格从0到1进行排列,以此代表我们之间交换时数额上的分段。如果我们双方不能就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其结果是苹果仍归我所有,但通过交易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便失去了。这种情况称为“双边垄断”。它以简单的形式将共同利益和利益冲突、利益双方的竞争与合作、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性综合表现出来。交易双方在达成协议上具有共同的利益,但是冲突出现在协议的具体条款上。这好比夫妻双方在维护一个和睦家庭上具有共同的利益,但是他们对于各个的有限资源如何花费在每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上存在分歧一样。 “双边垄断”这好比夫妻双方在维护一个和睦家庭上具有共同的利益,但是他们对于各个的有限资源如何花费在每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上存在分歧一样(买方垄断:均衡点在A点;卖方垄断:均衡点在B点。双方只有讨价还价,采取折中的办法达成某种相对均衡,否则是不可能实现均衡的)。 垄断定义解释垄断(Monopoly)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1个大企业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对相应部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或联合控制。 垄断(或者称卖者垄断;台湾通常译独占),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Monopsony)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 产生背景垄断产生的背景: 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以自由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大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劳动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突破了单个资本的局限,加速了资本集中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集中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则意味着企业数目减少,1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都集中在几个或几十个大企业手中,它们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共同操纵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可能;由于少数大企业的存在,使中小企业处于受支配地位,少数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也会谋求暂时的妥协,达成一定的协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律。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的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三个: 1、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2、政府创造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3、自然垄断: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利润最大化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由于垄断者是其所生产产品的唯一卖者,因此,直接面对整个市场,换句话说,他将面对向下倾斜的市场需求。而买者人数众多,因此是竞争性的,也就是说,买者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卖者可以通过控制产品价格,或者产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假设以TR(Q),TC(Q)来表示垄断者的总收益和总成本函数,π(Q)表示当生产Q个单位该产品时垄断者的利润水平。由此,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maxQπ(Q)=TR(Q)−TC(Q)。 则当QM>0为垄断者利润最大化产出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是, 这里,MR(Qm)和MC(Qm)分别称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上述必要条件也可以解释为,垄断者总是在使得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情况下决定产量。 但是必须注意,如果垄断者的固定成本相当高,很可能导致其的利润最大化生产量为Qm=0。因此必须把通过必要条件求出的Qm代入利润函数π(Qm)确认利润大于等于零,若利润为负,则产量必然为Qm=0。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厂商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都没有任何垄断权力。图中E点就是行业要素市场的均衡点。WE就是要素报酬,LE就是要素需求量。要素报酬,MRP=MR×MP,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也只能接受价格,故MR=P,所以MRP=MR×MP也可改写成MRP=P×MP,即价格×边际生产力(边际产量)。由于价格是一定的,所以要素报酬的大小就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高低了。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工人教育水平高、设备先进,进而使边际生产力高,最终使得工资水平高。 如果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MR×MP≠P×MP,MRP只能等于MR×MP。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P也会下降,MP也会下降,所以,在这种市场结构下,MRP下降受两个下降因素的影响,即P下降、MP下降,从而使得MRP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或者说,不完全竞争市场的MRP要比完全竞争市场的MRP更为陡峭,即不完全竞争的MRP是小于完全竞争的MRP的。 从中可以看到,不完全竞争市场对要素的需求量小于完全竞争市场对要素的要求量。 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买方垄断要素市场存在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 (一)买方垄断的要素市场 买方垄断意味着独家买主。垄断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就是整个社会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1)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厂商接受既定的要素价格,因此边际要素成本等于平均要素成本,要素的供给曲线也就是边际成本曲线。 (2)买方垄断的要素市场:增加要素投入会抬高雇用的所有要素的价格。所以,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应该比边际要素成本(供给曲线)上升更快。 在买方垄断厂商,当MFC=MRP时处于均衡,即A点,此时均衡量为L1,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点在B点,即MRP=AFC(AFC=MC),均衡量为L2,显然买方垄断的均衡量要小于完全竞争的均衡量。 另一方面,买方垄断的价格可以压低到ω1。垄断厂商通过减少要素投入量而压低要素价格。 卖方垄断(二)卖方垄断的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即形成了卖方垄断; 卖方垄断者面临的要素需求曲线是整个行业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卖方垄断不是接受既定价格,而是通过控制要素供给量来决定要素价格。 分析2: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均衡量在L2,均衡价格为ω2,即在A交点处于市场平衡状态。 分析3:卖方垄断厂商按照MR=MC的理论,当B交点时,厂商处于均衡。此时,均衡量减至L1,价格可以抬高至ω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