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寿丘
释义

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的寿丘。据古史记载,为黄帝诞生地。宋真宗在寿丘建景灵宫祭祀,尊黄帝为始祖。景灵宫原共有1320间,玉雕皇帝像,用太庙礼仪祭祀,礼制是当时最高的。该庙可惜毁于元末。现这里辟为公园,园里石碑是我国最大的石碑。现在园占地37亩,插云双碑,倒映一池。

名胜简介

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的寿丘。据古史记载,为黄帝诞生地。宋真宗在寿丘建景灵宫祭祀,尊黄帝为始祖。景灵宫原共有1320间,玉雕皇帝像,用太庙礼仪祭祀,礼制是当时最高的。该庙可惜毁于元末。现这里辟为公园,园里石碑是我国最大的石碑。现在园占地37亩,插云双碑,倒映一池。

黄帝生于寿丘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这种说法来源于伪古文尚书。后来,受此影响,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也附和了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被历代和今天的学者所否定。寿丘说是伪学说,后来宋真宗所建的景灵宫也被鉴定为伪遗址。

考证辨析

寿张始于桃丘,桃丘就是寿丘,这是一个将要化石了的谜。

远古时代的先人,穿兽皮,食野果,在代代悠长的岁月中,人们慢慢意识到了桃是一种益寿延年的水果,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行里抬死人”的古谚语流传。所以,在原始古人类社会,桃负载着一个特殊的涵义——长寿,至今人们祝寿的时候还都用献桃来寓意增寿,称为寿桃。

在有了文字之后,“寿”字之初依然读桃音,并且相当长一个时期寿tao、桃通用。今天仍有寿字旁的“桃”音字,如“涛”、“木寿”、“焘”等。《史记》中“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以及早期的文献记载中,寿字都是读桃音的。“黄帝生于寿丘”的传说与记载时间差有二千多年,在这遥远而漫长的岁月中,代表寿的桃演变为“寿”tao,又变音为寿。

桃丘地处古黄河、济河、大清河主河道畔,黄帝部落与东夷各部的接壤处,春秋及历代都多属各国、各省、县边界。黄河的灾患,民族的迁徙,战争,国家分与合等诸多因素,使文化出现了断代和不少的传承改变。文化传承改变,生生的把黄帝出生于桃丘给迷失了,以致于两千多年来人们不知道桃丘为何古地。

据研考,黄帝生于寿丘本为桃丘,在传说时代,桃丘因盛产桃而得名,桃在语言交流中也是寿的意思。桃丘应该为古黄帝族都城,废于黄河之患。黄帝部落大部分西迁;小部分南徙十公里,定居于今东平县西部戴庙附近。初名桃聚,寿字出现后更名为寿聚城③,这就是寿张寿字的起源。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这仍是皇甫谧在他著作中的记载,但没有说是曲阜。皇甫老先生是西部甘肃平凉人,他的记载恐怕大多也是来自传说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认定:黄帝出生地在鲁。清代《寿张·乡土志》云:春秋鲁庄公筑郿城于“寿张”(前666年),郿谓之微,鲁邑也。这里鲁邑就是鲁国,郿城是鲁国西部重邑,古址在今梁山西北尚岭(现属台前县,另有文章《台前境内极有可能存在的两处史前遗址》)。这说明鲁庄公曾聚郿城执政,桃丘就在上岭东北,只有十几公里,如果指寿聚城,就更近。古语曰:“邱者,聚也”,寿聚自然可称寿丘,完全符合“寿tao丘在鲁东门北”之说。鲁(郿城)东门北有寿tao丘,这样说才能还原历史,给桃丘正名,给“黄帝生于寿丘”之说驱散迷雾。

鲁桓公十年(前702年),“卫、齐、郑等国伐鲁,公会卫宣公于桃丘”。此时桃丘应该是桃、寿tao分离时期。桃丘后改为桃城埠,寿tao聚改为寿聚城。到秦统一六国又统一文字后,桃字寿义淡化,寿字桃音渐消失。

很多史学家也都认为,曲阜不可能是黄帝的老家。济南档案馆的学者们曾认为鲁西定陶县陶丘与“寿tao丘”有关系,不曾想还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桃丘。从人文发展过程分析,陶也晚于桃,陶字古时读yao音,与窑、尧同宗。

哪谁把寿丘安在了曲阜呢?

三千年后的宋真宗(997-1003年间)需要祭祀黄帝,认为“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北”的记载是曲阜。又因为曲阜多圣贤,就把曲阜改为仙源县,并建有景灵宫纪念黄帝,在当时就算把文化中心定在了曲阜。南宋罗泌著的《路史》又附和:“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至此,寿丘在曲阜之说“成立”。

"黄帝生于寿丘”新郑版当今宣传也很火热,那是黄帝部落迁徙过去后的怀旧情结所致。设立供后人纪念缅怀黄帝的景观无可厚非,但新郑不是黄帝的出生地寿丘,确切说,新郑是黄帝的第二故乡。中国人怀旧情结浓厚,因此,到处都有移接的人文景观,就像阳谷县城内谷山和会盟台一样(谷山、会盟台在古阳谷地,平阴县东阿镇谷城和东平县王古店)。另外试想一下,宋真宗做朝廷在开封,离新郑只有一百多里路,如果当时“黄帝生于寿丘”于新郑说能得到公认的话,真宗皇帝又何必六、七百里迢迢东寻呢?寿丘在鲁地确凿,但鲁不是指曲阜,是鲁庄公的佐治之所郿城。当然,也不排除庄公等鲁国人把寿丘定在曲阜纪念,当时桃丘属卫国,是齐、卫、鲁的交汇点。由于河徙之故,桃丘有可能也归属过鲁国。反反复复,桃丘成了各诸侯国的争夺地。鲁国人失桃丘而定寿丘于曲阜,正符合古代儒学雅仕的怀旧情结。另举两例:1、寿张志载古八景之一:“子房(张良)三冢在寿张城西”。都知道张良墓在微山县湖中,离今寿张有四百里路,真不知何时的“寿张城西”呀。2、寿张的凤鸣台也有可能是古桃丘、寿聚城址的文化徙迁,因为寿张、竹口、寿张集等古寿张地都有凤凰台。台前县才成立二十几年,台前人已急匆匆把凤鸣台南移四里至金堤河南岸,成了台前县一景。其实大可不必,这“台前”县名正源于此“凤鸣台前(南)”。综上所述,各地附会的人文景观历史悠长,代代相传。形成原因,一是民族迁徙附带;二是治所迁移嫁接;三是僻乡文化移进城(桥北张村张公艺家族有张家庙,唐代旧寿张城东街建有张家庙,后与故城同废;明代又于今寿张城东街建张家庙,废于“文革”时期)。凡此种种,均是民族情感的怀旧情结所致。但移接旧址的古人们都有一个自私的心态,就是采用各种手段迷乱真相,把移接景粉饰“成真”。

1、有熊国活动

在今天留下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前的战国和先秦古籍中,《国语》、《左传》、《竹书纪年》、《黄帝见大隗》等典籍中,“黄帝”从来没有和曲阜发生任何联系!而且这些书都无一例外地指出“黄帝有熊氏”、 “黄帝居有熊”以及黄帝在有熊国附近的活动。

2、考证辨析

最早提出“黄帝是山东曲阜人”的是在伪古文尚书中,从唐代以后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正史都无一例外地指出黄帝有熊氏,居地在河南新郑。

3、生于寿丘

另一个“寿丘说”的支持者是西晋学者皇甫谧,但他的观点自相矛盾;而且在皇甫谧提出'帝生寿丘'500多年之前,史书已经明确记述黄帝是哪里人。如果我们看《史记》皇甫谧关于黄帝的注释,就会发现皇甫谧本人关于黄帝的注释前后自相矛盾,很多地方无法自圆其说,比如,他承认黄帝是有熊氏、居有熊,但是却又毫无根据地称黄帝“生于寿丘”。历代文献表明,在皇甫谧提出'帝生寿丘'500多年之前,史书已经明确记述黄帝是哪里人。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战国《世本》以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有熊”和“轩辕之丘”的所在,历代史学家都认定是在河南省新郑县。”其实,当皇甫谧提出山东寿丘说之后,当时的史学家王嘉在《拾遗记》中就针锋相对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清代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引明代太常少卿郑环说:“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郭袁恒在《历代帝都考》也说:“黄帝生于寿丘(开封府新郑)。

4、始祖同乡

还要说孔安国的祖先孔子,今人所留下的孔子的传记中,从来没有提到孔子在自己的家乡(而且还是同一个县的)拜黄帝,不仅如此,孔子也从来就没有提到过“黄帝在曲阜”,而大力提倡“效古圣王”的孔子竟然对作为人文始祖的同乡置之不理,这已经不是不近情理而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5、具茨山

古籍中记载黄帝的史料和现在的曲阜附近的地理环境根本对不上号。曲阜无名山大山,而记载黄帝的大量史料所称的“具茨山”、“风后岭”具体地址等经考证已经确认。“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战国 庄周《黄帝将见大隗》)(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北魏时候,大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即具茨山也。”)

6、传说遗迹

曲阜在西汉以前,根本没有黄帝的传说及遗迹,而新郑周边县市的黄帝遗迹多达几十处,遍布新郑、新密、襄城、禹县等县市,系统而完整,且都能与先秦古籍一一对应,这也刚好是有熊氏的活动范围。

7、曲阜无考

山东上古时为东夷集团所在地,为少昊之墟,非华夏族居地,这一点专家已经作了详细说明:“作为华夏族少典怎么可能娶了有蟜氏女,从有熊国跑几百公里到海岱地区“太昊族”的居住地生下黄帝呢?正如上古史专家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所说的那样:‘鲁国本为少皞之墟,是东夷族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绝不能生那里。在周成王‘残奄’(鲁地奄地)以前姬姓的势力没有到达山东的痕迹。’”所以说“黄帝出生于曲阜“无考”。

8、出生新郑

关于黄帝的父、母、妻子的氏族居地。 黄帝其父,《史记》开篇即明确指出“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少典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河南新郑),少典便被称作有熊国国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标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所以,黄帝自然应该出生在新郑。

黄帝传说

黄帝其母

黄帝其母,国语:“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关于有蟜氏居地,史书记载,黄帝的母族有蟜氏居平逢之山。《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就是今洛阳市北边的邙山。《山海经·中次六经》说:“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郝懿行《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郏山之异名也。

出生洛水

《地理志》云:河南郡谷城,盖县因山为名,山在今河南洛阳县西北”。这里的“伊洛”是指伊水和洛水。《左传·定公八年》载:“单子伐谷城”。杜预注:“谷城在河南县西”。《后汉书·郡国志》说:“谷城,瀍水出”。这说明“谷城”在今洛阳市的西北部。《逸周书·作雒解》载: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太平寰宇记》说:“邙山在河南县北十里、洛阳县北二里,一名平逢山,亦郏山之别名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邑部》“郏”字条说:“按《周书》所谓郏山者,北邙山也”。这说明平逢山乃北邙山的别名,位于伊洛之北,包括今新安县东部和孟津县全境的邙山岭上。由此推测,远古时代声名显赫的有蟜氏,当居住在以洛阳北邙山为中心的豫西一带。其范围可西达渑池、灵宝,东抵偃师、巩义,北至黄河南岸,南到嵩县、汝州的广大地区。事实上现在郑州的几个市县夏朝和夏朝之前也属华夏文明发源地河洛文化的区域。

帝妻嫘祖

黄帝妻,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西平县古为西陵氏徙居地,西陵作为地名在西平被长期袭用,曾叫西陵国、西陵亭、西陵乡、西陵县。”在历史典籍中,西汉以前唯一一处叫西陵的地方是今天的河南省西平,《三国志·魏书》留下西平在魏朝时有“西陵乡”的确切记载;《水经注》也记载:西平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同时,西平县还发现有较大规模的董桥新石器文化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与西陵国相对应的史前文物,特别是古人类缫丝纺线的原始工具等(西陵县师灵岗的南半坡处遗址经考证为西陵岗,属于新石器(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6000的黄帝时期文化遗址,清人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载:“(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杨守敬《水经注图》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标识了具体方位),西陵国距有熊国一百多公里,少典族(黄帝为少典之子)与西陵氏族是近邻氏族,两族通婚再正常不过。

由此可见,黄帝直系亲属氏族领地都在河南,而且相距不远,那么黄帝的出生地立见明矣。

同名寿丘

寿丘位于教水河北岸的山西垣曲县历山镇宋家湾村(过去称古堆村)北端山顶。此山丘与其它周围山丘不同,全为土丘,而且土质粘度强,是制作陶器的上乘原料。舜开始就选择此丘为陶厂。为什么叫寿丘?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传每年的夏至、冬至两日晚上,天上的寿星对应此丘照射灵光,名曰寿丘岭。据说从夏至到冬至是制陶作业的最佳时机。舜在这里制的陶器不苦窳,名扬天下。舜为什么选择此丘岭制陶呢?一是因为这里土质适宜做陶器;二是这里距教水河近,用水方便;三是舜在这里发明了一种制陶的新工艺。舜将2000多年前的手工制陶作业推进到轮制工艺,也就是把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推进到龙山文化制陶作业,大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据专家用碳14化验认证,此陶工艺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2000年之间,正好与舜的生卒之年相对应,说明舜帝在这里发明了龙山文化制陶工艺,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了“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的记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