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发现母亲
释义

《发现母亲(套装上下册)(图文本)》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发现母亲(套装上下册)(图文本)》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的独特声音。而《发现母亲(套装上下册)(图文本)》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也会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图书信息

书 名: 发现母亲

作 者:王东华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210041184

开本: 16开

定价: 69.80 元

作者简介

王东华,男,1963年6月25日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1984年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列理论第二学士学位班。先后任职于华东交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40万字),为‘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

其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80万字),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由他精心编选的的新作《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一经出版,便入全国畅销书榜。最近该书又被全国妇联“世纪父母读书计划”选中,作为3本优秀家教读物之一向全国父母推荐。

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杂志“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青年人物”。

图书目录

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

导论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0.1 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

0.2 三千年里的母亲危机

0.3 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人物

0.4 谁在挥霍孩子们的童年

0.5 让灵魂追上成长的脚步

0.6 我们的教育犯了大错误

0.7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

0.8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历史与未来·母亲缔造光明

第一章 人类还没有学会走路

1.1 烛光里的母婴

1.2 没有太阳的天空

1.3 教育:僧侣式的学校

1.4 爱情:美丽得不可饶恕的罪行

1.5 分娩:以诞生为名义的屠宰

1.6 养育:培养乎,饲养乎

1.7 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

原理与假说·人皆可为尧舜

第二章 智本能:人生只有一次机会

在神经元的数量激增时,由于在母胎中无法获得足够的条件长大成熟,因此它只增加数量。因为这些神经元如果长大到像动物那样成熟,那么胎儿的头将决不是出生时的10厘米左右的直径,而是要大得多,这样势必给分娩造成极大的危险和困难。因为胎儿的头每增大一分,它给分娩带来的

2.1 人脑是万物的灵长

2.2 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

2.3 第二次诞生更重要

2.4 智慧是人脑与环境的嫁接

2.5 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

2.6 三岁前为何不能记忆

2.7 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

2.8 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

2.9 智力阉割:近乎残酷的事实

2.10 我们现在所有的教育都是再教育

第三章 大规律:天才何以成为天才

博兰霓的知识论认为,人的创造来源于两种意识,即“集中意识”和“支援意识”。“集中意识”是指我们在思想的时候总是有一个集中的兴趣或意图;“支援意识”是指我们在思想的时候,都受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所受教育的影响。博兰霓认为一个人在思想的时候,虽然他必须采用“集中

3.1 一生之计在于童

3.2 自古英雄出少年

3.3 识社会者为俊杰

3.4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3.5 让孩子过一个幸福的百岁人生

第四章 佑护者,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由于人是早产3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3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体,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母婴的关系仍然是孕妇同胎儿的关系,不过就像试管婴儿那样,生长环境从宫里转移到宫

4.1 母婴连体:婴孩出生时都是连体婴儿

4.2 宫外孕期:肤爱是婴孩的第二子宫

4.3 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

4.4 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

4.5 心理支持:伟大光荣正确的妈

4.6 子宫心理:跟随孩子成长的分子维心理

4.7 脂肤性格:以性格赢得性格

4.8 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

4.9 父亲职责:父亲在育儿中的位置

方法与途径·母亲是第一生产力

第五章 教育,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5.1 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5.2 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

5.3 抽好人生陀螺的第一鞭

5.4 学校是刃,家庭是刃上的钢

5.5 教育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

5.6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5.7 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母育家

第六章 习育,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

6.1 社会遗传比生理遗传还要重要

6.2 近亲结婚为何也能人才辈出

6.3 镜像期假说

6.4 婴孩的模仿都是范式模仿

6.5 身教何以重于言教

6.6 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什么

6.7 习育:社会遗传的基因疗法

6.8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

第七章 化育,向伟大的心灵迈进

7.1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7.2 化育是灵魂的建设

7.3 祖荫现象:是阴德还是阳功

7.4 童年是化育的最好时期

7.5 母亲是最好的化育者

7.6 伟大的母亲教育家——居里夫人

7.7 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

第八章 让天才成批出现

8.1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肩膀

8.2 其实我们都是方仲永

8.3 打破罩在神童头上的光环

8.4 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8.5 像珍惜生态资源一样珍惜天才资源

8.6 向智力归庸挑战

8.7 再造中国的人才家族

8.8 让天才成批出现

跋·向使命证明自己

……

基本信息

作 者: 王东华编著出 版 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

字 数: 450000

页 数: 574

开 本: 16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318701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定价:¥29.80

编辑推荐

“一位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去拧几颗螺丝钉。因为孩子不是某个人的,孩子将要成为社会的公民,孩子是全社会的财富,关心孩子和母亲就是关心未来,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如果说人类史上确曾有过改变其进程的著作,那么,这本书极可能是人类及中国未来世纪妇女儿童发展的一本好策划书!

《发现母亲》如果仅仅在中国轰动,那就意味着失败;《发现母亲》也许会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必备之书。

每一个母亲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孩子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寡母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大才;为什么双胞胎的孩子成才率特别低;为什么妻生的孩子比妾生的要优秀得多;办什么并不出色的父祖突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后代;为什么先天后天俱佳的神童成大才者寡;为什么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小样儿能够后来居上成就大业……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民族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会有百家争鸣的人才鼎盛;为什么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会像夏雨后的蘑菇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艺术巨匠;为什么作为殖民地的美国能一跃而起称雄世界;为什么人口数只同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为什么仅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韩国就连体育也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

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未来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最大的剥削是对母亲劳动的剥削;为什么说母亲要像服兵役一样服三年母投;为什么说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是女性成才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什么说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为什么说母亲的劳动决不亚于英雄的创造;什么说妇联组织应该是一个民族未来的“总统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地独特声音。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

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无不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作者简介

王东华,男,1963年6月25日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1984年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列理论第二学士学位班。先后任职于华东交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40万字),为‘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

其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80万字),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由他精心编选的的新作《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一经出版,便入全国畅销书榜。最近该书又被全国妇联“世纪父母读书计划”选中,作为3本优秀家教读物之一向全国父母推荐。

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杂志“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青年人物”。

目录

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

导论 江山是银,母亲是全

0.1 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

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我的生活故事——重释夏斐事件——摒弃母职的做法并不是制度造成的——“五四”也许是中国母教的一个转折点——重评中国母亲史——“文革”是中国母教的一个典型切片——现代中国已无家庭教育可言——伪劣产品的本质在于伪劣母亲

0.2 童年不应该是一个任父母打扮的小孩子

第三只眼睛看天才——我的一点早教体会——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早期教育传统——是先天还是后天——是超常还是正常——是天然还是自然——是晚成还是早成——是先表还是迟衰——是短寿还是长寿——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人物——让我们千百倍地把童年重视起来

0.3 自古英雄出少年

人的成长三棱锥说——智力商数:天才都是神童——意志商数:天才都是斗士——品德商数:天才都是圣徒——气概商数:天才就是天才

0.4 我们的教育犯了大错误

道德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人类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要高度重视潜教育:习育和化育——我对情商等的看法

0.5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的确叫母亲——从优生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还是叫母亲——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更是叫母亲

0.6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早逝现象”敲响中国母婴质量的警钟——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历史与未来·母亲缔造光明

第一章 人类还没有学会走路

1.1 烛光里的母婴

马卡连柯: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五岁前奠定的——蒙台梭利:儿童头三年的发展可看作人的一生——老威特: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穆勒:由于父母的教导,我开始的时间要比同代人早二十五年

1.2 没有太阳的天空

养牛、养鸟、养鱼、养花都要懂得专门的方法,那么养孩子呢——买一件电器、家具、衣服都要跑遍全城,可又有谁为育子中的一个问题也如此做呢——我们的媒体每天都有大量的足球、股市消息,可是育儿呢

1.3 教育:僧侣式的学校

当前的性知识普及是性教育还是性教唆——为父为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潘光旦:师范教育屯是一样的不着边际,它只教人如何做别人家的儿女的老师,没有教人如何做母亲,做自己的子女的老师——许广平:结了婚的女性,总有做母亲的一天,最好还是有这样的研究所或指导所

1.4 爱情:美丽得不可饶恕的罪行

1.5 分娩:以诞生为名义的屠宰

1.6 养育:培养乎,饲养乎

1.7 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

原理与假说·人皆可为尧舜

第二章 智本能:人生只有一次机会

第三章 大规律:天才何以成为天才

第四章 佑护者,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方法与途径·母亲是第一生产力

第五章 教育,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第六章 习育,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

第七章 化育,向伟大的心灵迈进

第八章 让天才成批出现

跋·向使命证明自己

后记

媒体评论

书摘

再也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了

或许又有人会说,找上三两个这样的例子并不难,什么样的事情找不到一串呢?我以为找这样的例子非但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太容易,容易到俯拾皆是,容易到成灾成难的地步。有这样经历的人起码以千万计,甚至能够同全国六千万残疾人数相比,而这才是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武汉曾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案子——一个成绩优异的女中学生,因为外婆的唠叨影响了她的高考复习,便杀死了她的外婆。后来社会同情站在孩子一方,孩子得以参加高考并进入高校学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进人高校不久这个孩子也自杀了。当我听到她自杀的消息后,我的震惊是无可形容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该要拿出何等的勇气来杀死自己的外婆,又是要拿出何等的勇气去杀死自己!原因是什么呢!是感情冷漠,是高考压力,是心理不健康……所有的分析文章都是到此为止,但都没有触及到她儿时在奶奶家寄养到上学这个问题的本质!她的父母都是令人尊敬的,父亲还是一位党的高级干部,为了工作需要他们长期在外地工作,几乎没有和孩子共同生活过。在这个悲剧里,孩子是受害者,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该同情的是孩子和父母这两方,该谴责的是那样一个不让人做父母的年代。至于我身边不出名的这类例子就更多了。

一位朋友婚后生活不睦,熟识的人都劝他离婚,都说他妻子太差劲。我是一个婚姻神圣论者,当然是劝合不劝离了。我越是劝他,这位朋友越是罗列出一条条“血淋淋”的事实,甚至连我都要被他说动也改口劝离了。就在这时,他的一条“极有力的理由”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就是对她自己的父母都瞒都抠”,“不过她对自己同事却很大方,这一点我也不得不说”,朋友马上接着补充说。于是我立即间他妻子小时候是否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朋友回答是十多岁才由奶奶处回到家里的。我问家里对她是否不好,他说她上了大学家里才对她好起来。我说这就对了。于是劝说他一定要尊重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尊重由历史造成这种性格的事实。她是一个受过伤的人,你应该帮助她养伤,而不是再在她的伤口上撤上一把盐。如果她爷爷奶奶还活着的话,你每月应该寄钱给老人以表示你们的感谢。你只有尊重了她的这段经历,你们的婚姻才会好起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