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誓师 |
释义 | 释义词目:誓师 拼音:shì shī 基本解释 1. [a rally to pledge resolution before going to war]∶出征前统帅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示决心 (武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 牧野,以践天子之位。——《淮南子·要略》 2. [take a mass pledge]∶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决心 誓师大会 详细解释 1. 《书·大禹谟》:“ 禹 乃会羣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后以“誓师”指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时,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意义,以激励士师的战斗意志。 《淮南子·要略》:“﹝ 武王 ﹞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 牧野 以践天子之位。”《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 巡 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眥裂血流,齿牙皆碎。”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生而警颖,有奇质。四岁舆里见戏,为搴旂列阵,作仗钺誓师状,观者知非凡见也。” 清魏源 《圣武记》卷一:“ 太祖 既誓师讎 明 ,戡 抚顺 ,夷 清河 ,遂以 天命 四年春,留兵六千守 札喀关 备 明 。” 2. 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决心。 殷夫 《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诗之五:“我们的五一祭是誓师礼,我们的示威是胜利的前提。” 概述意义: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 《尚书》所载《甘誓》、《汤誓》、《牧誓》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师之辞。如果是命将出征,天子要在太庙召见大将军及全军将校,授之以节钺(后代常授刀剑)。君王拿着斧钺的端首,把柄交给大将,表示将节制军队的全权授予他。 清初誓师与祭天谒堂子同时举行。努尔哈赤天命三年(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正式对明宣战,谒庙誓师宣布“七大恨”,把明王朝杀其父祖,拘杀使者,褊袒并帮助叶赫氏等七条“罪状”,作为告天并动员将士的内容。皇太极崇德时遣将出征明朝,皇帝亲自送至城外,询问出征的王公、贝勒、贝子等:你们是不是忘记了“七大恨”?大家齐声回答:没有忘记!于是,鸣炮三声,大军出发。 著名的誓师大会有五原誓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