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世界地理 |
释义 | 世界地理隶属于区域地理学,是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或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地理学一般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区域对比等方法,展示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概貌及其内部差异,并阐明世界主要城市和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点。 海陆与地表简介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第一级分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互相沟通,连为一体,包围着6块大陆:亚欧大陆(分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大洋洲的主体)。海洋总面积36100万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14900万平方公里。 海陆分布特点海陆分布有如下特点。 首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而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1/5。在北半球的中、 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的陆地在中、高纬度显著收缩,南纬56°~65°之间,除一些岛屿外,几乎全部为广阔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南极大陆。 其次,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还南北成对分布:北美与南美、欧洲与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对大陆之间,形成范围广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 另外,亚欧大陆东部边缘环列着一连串花彩列岛,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其外侧则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沟。大西洋两岸的轮廓互为对应,这一大陆的凸出部分能与另一大陆的凹进部分嵌合。 地表形态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层岩石圈被裂解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刚性的岩石圈板块驮伏在塑性软流圈之上,在地球表层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或相背分离,或相向聚合,或相互平移,从而发生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或错动。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带动了大陆漂移和大洋的启闭,导致了造山运动、火山、地震等种种地质构造作用。板块构造学家认为,在早古生代,地球上存在统一的南方大陆和离散的北方大陆。到古生代末,北方大陆(劳亚古陆)与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联为一体,叫做泛大陆。此时全球是由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组成。从中生代至新生代,新大洋先后开启,大陆则在漂移中由合而分。其中冈瓦纳古陆发生多次分裂解体,多数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相继归并于劳亚古陆,后者扩展增生;在劳亚古陆内部,北大西洋开始启开,北美大陆与欧洲乃沿此裂开、分离。全球便逐步演变为今天各个大陆和各个大洋的分布格局,但这不过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的一幕。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的现测高度为海拔8848.13米,这是陆地上的最高点;而西亚约旦河的尾闾死海的水面为负392米,是陆地上的最低点,高低差距9240.13米。陆地地形通常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类型,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在各大陆上交相分布,构成陆地表面起伏不平的外貌。 山地所占面积并不大。陆地上有两大高山带,一是环太平洋带,沿太平洋两岸作南北向分布;另一是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北缘,略呈东西向分布。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以来近期地壳运动的产物,陆地上最高峻、宏伟的年轻山脉几乎都集中于此,这里也是火山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中生代以前形成的山脉,如北美洲东部、欧洲中部和西北部、中亚、澳大利亚东部等,由于年代已久,历经风化剥蚀,与上述高山带相比,山势大为逊色。 陆地上平原面积最广,约1/4的地面海拔不足200米。多属大河冲积平原,常见于大陆中部和沿海地带,往往傍以山地或高原,这在北美和南美大陆最为显著。 大片隆起的高原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为核心,地壳相对较稳定,起伏不大。如非洲大陆的高原,亚洲中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和南部三大半岛上的高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以及被巨厚冰层覆盖的南极大陆高原,等等。另一些高原处于前述年轻山脉之间,地壳活动比较强烈,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也很大,如亚洲的青藏高原、伊朗高原,美洲西部山系中多数山间高原等。 以海平面为基准,陆地的平均高度是875米,而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800米。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和洋底盆地三大单元。 大陆边缘处于大陆和洋底盆地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约占大洋总面积的22%。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周缘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通常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三部分组成。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浅水地域,地势微缓倾斜,最宽者可达1000多公里;大陆架向洋侧进入大陆坡地带,坡度显著增加,水深也急剧加大,宽约数十至数百公里,地形崎岖,常被海底峡谷所切割;大陆坡坡脚之下为大陆麓,这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坦坡,宽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平缓地过渡到洋底盆地。太平洋周缘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狭窄,大陆坡很陡,缺失大陆麓,而代之以海沟。这里是板块的潜没(俯冲)带,洋底最深的地方,地壳活动特别强烈。在太平洋西缘,海沟与岛弧相伴;在太平洋东缘,海沟直接毗邻大陆地块,与陆上年轻的褶皱山脉构成地球表面最大的地形高差。 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内连续延伸,相对高度2000~3000米,总长度约80000公里,巍然耸立在洋底之上,堪称地球表面最长的山系。在大西洋,它的位置居中,走向与两岸轮廓一致,“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大洋中脊是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板块增生之处,火山活动较强烈,部分火山山峰露出海面成为岛屿。 洋底盆地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水深一般在4000~5000米。这里分布有纵横的海岭,林立的海峰,孤立突兀的海丘,平缓隆起的海底高原,它们将洋底盆地分割成若干个海盆。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坡度微缓,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全球地理环境的结构简介 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譬如,由于气候转暖,第四纪冰川退却,从而引起了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海岸的变化;在陆上引起地面塑造过程、风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变化以及植物和动物的向北(在北半球)或向南(在南半球)移动等。南美洲西岸荒漠区的变化则提供了地理环境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的生动实例。在正常情况下,该区无论在气候、地貌、水文性质、土壤、植被的生活型等方面,均体现干旱的特性,这主要导因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缘的下沉气流和沿海寒流的影响。但遇西太平洋信风气流发生反向转变的年份,一股水面下的暖流沿赤道向东太平洋流动,使南美洲赤道附近西岸海面升高,表层暖水温度上升和厚度增大,于是经厄瓜多尔至秘鲁一带沿岸从赤道方面流来巨股表层暖水,使沿岸气温和降水量显著增加,导致水文、植物、动物等也相应发生变化,区域的综合特性从干旱向湿润转化。这种反常现象,大致每隔二、三年或四、五年左右发生一次。 地球是一个球形,太阳光热在地表的分布随纬度而异;其次,地球表层的组成并非均质,地表结构也不同,如海陆的错综分布、地面的高低起伏等。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相互差异性。由于前一个原因,表现为地带性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各地理要素一般表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格局,从而组合成一系列自然地带;由于后一个原因,表现为非地带性差异,地带性规律因此发生偏差,甚至受到掩盖。这两种分异规律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错综复杂的图景,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体现。整个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在各大洲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体现,这是由于各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陆轮廓和面积大小、地形结构、乃至历史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综合反映,从而赋于了各大洲在自然地理上的独特性。阐明一个洲的独特性,对认识和探讨全球地理环境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洲区别于其他各洲的独特性,既体现着该洲的整体性,又反映了整个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以下仅从宏观对比的角度,概述地理环境各大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的独特性,旨在揭示全球地理环境结构的分异性。 亚洲简介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居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跨越从赤道到北极的所有纬度带。因此,亚洲首先以几乎齐全的气候带、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强烈的大陆性和典型的季风性区别于各大洲。除温带西岸海洋性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外,具备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广大内陆和高纬地区,与其他大洲同纬度地区相比较,普遍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量高度集中夏季的特点。亚洲以兼具世界最冷、最热、最干、最湿的地区之一而著称,气候要素变异的这种极端性,是气候大陆性强的另一重要反映。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气温、降水、风向等的季节变化特点显明,分布范围广,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以及处于过渡地位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意义。北亚的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针叶林气候)横贯大陆东西,面积广大;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属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旱气候,干旱区面积之广堪与非洲相比。地形复杂,起伏极端,平均海拔950米,山地和高原约占全洲面积的3/4。 地形基本格局①崇山峻岭多汇集于中南部,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构成横亘东西的巨大高耸地带,即青藏高原、帕米尔山结、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山结、安纳托利亚高原,以及北侧的祁连、昆仑、兴都库什、厄尔布尔士、高加索等山脉,南侧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苏来曼、扎格罗斯、托罗斯等山脉;从帕米尔山结向东北,为夹峙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天山、阿尔泰山,再经蒙古高原南北两侧山地,与西伯利亚东部诸山脉相连。 ②地势由中部向四周低降为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往西北展现着低平、坦荡的图兰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平原以东为起伏平缓的哈萨克丘陵和深受河流切割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在南部三大半岛上,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近代大河冲积平原相间分布,自西向东为阿拉伯台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恒河平原、掸邦高原、湄公河平原等;往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最后降为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和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冲积平原。 ③亚洲东缘为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大部分由年轻褶皱山脉盘踞,外侧邻接深邃的海沟。在地形和气候的综合影响下,河网布局呈现不匀称辐射状特点。巨川大河多源于高耸的中部,流向四周,除内流河外,分别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河网稠密,多属夏汛河流,各大河源远流长,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长江、黄河和湄公河的长度均在4000公里以上,其中长江达6300公里,为世界三大长河之一。它们上游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许多幽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则冲积成广大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内流区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0%,绝对面积居各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地形比较封闭的中亚和西亚。全洲缺乏大的淡水湖群,但湖泊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并有不少名闻世界,如里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海迹湖),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死海是世界含盐量最高的湖泊和陆地的最低点。作为亚洲地理环境重要标志的植被和土壤,不仅在类型组成上同样体现了复杂多样性,它们分布、更替的图式也反映了全洲地理环境的分异格局。北亚的苔原-冰沼土和针叶林-灰化土是北半球同类型地带的一部分,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了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此向南,受地形与距海远近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分异为沿海(东亚-东南亚)和内陆(中亚)两个不同的更替序列,前者顺应热量的变化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热带季风林-砖红壤化红壤和热带雨林-砖红壤;后者顺应干湿的变化,主要有温带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和栗钙土、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干旱荒漠-灰钙土和荒漠土。在高大山脉和高原区,还具有多样化的垂直地带性结构。总之,作为全球最大陆地自然综合体的亚洲,突出表现了各地理要素类型的多样性和极端性,通过地带性差异与非地带性差异的兼收并蓄、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构成其特有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欧洲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大部分在中高纬度,纬度位置决定了它在全球大气环流中主要处于西风带范畴,所处海陆位置面临强盛的北大西洋暖流,加以水平轮廓破碎,多岛屿、半岛和深入陆地的海湾,以及平原广阔、山脉多呈东西走向的地形结构等的综合影响,使欧洲气候具有温带海洋性的特点,与毗邻的亚洲迥然不同。全洲平均海拔高度 340米,以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为主体,平原总面积约占全洲3/5,在各大洲中首屈一指。山脉一般围绕平原边缘分布。西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东欧平原东侧的乌拉尔山脉,皆因久经侵蚀,山势低缓;中欧平原南侧是中等高度的块状山地,间以一系列盆地和低地;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呈弧状横贯中南部,其支脉伸入南欧三大半岛。上述地形结构特点,利于盛行西风长驱直入,扩大了大西洋对内陆的影响。与亚洲和北美洲同纬度地区相比,欧洲冬季温和,夏季比较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适中,以秋冬降水为主,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唯一没有大片干旱沙漠区的洲。气候类型组成相对比较单一,缺失热带气候类型,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其中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南欧的地中海型气候不仅特征典型,而且分布范围也远远超过世界各大洲的同类型气候区。受大陆面积较小和轮廓破碎的限制,全洲大河不多,但河网均匀密集,分别注入北冰洋、大西洋和地中海、黑海、里海,水量丰富,年变化较小。大致由东欧平原北部的冰碛丘陵、中欧块状山地和阿尔卑斯山脉组成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大陆总分水岭,把全洲的河流分成北冰洋—大西洋流域系统和地中海—黑海流域系统、里海内陆流域系统两大部分。与其他大洲不同,该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并不分布在外流区,而是流贯于东欧平原、属里海内陆流域系统的伏尔加河,这使海洋性显著、气候湿润的欧洲也存在一定比率的内流区(约占全洲面积1/6)。 外流区主要河流有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伯朝拉河、莱茵河等。欧洲与北美洲同为世界上多湖的大陆,集中分布在北欧和阿尔卑斯山区,且以冰川成因的淡水湖为主,但就湖群规模和面积而言,欧洲远逊于北美洲。森林景观在全洲占绝对优势,尤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及其相应的土壤分布面积最广,地中海型的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也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意义。顺应水热条件按纬度南北分异的总趋势,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主要体现地带性分异规律,自北向南按以下序列更替:苔原-冰沼土、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针阔混交林-生草灰化土、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和淋溶黑钙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半荒漠-淡栗钙土。这种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格局在东欧平原更为明显。另一方面,顺应自西向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的趋势,上述地带性结构也受到一定干扰和偏离,具体表现在针阔混交林带和阔叶林带西宽东窄,以至尖灭;针叶林带却西窄东宽,与亚洲北部的针叶林带衔接;森林草原、草原和半荒漠带偏居于该洲的东南部。总之,与亚洲相比,欧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显示了类型组成的相对单一性、突出的温带海洋性和地带性分异占主导地位等独特性。 北美洲简介北美洲也是北半球跨越寒、温、热三带的大陆,北宽南窄,主要属于中高纬度带,在气候的大陆性和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等方面堪与亚洲相匹。但是,北美洲面积较小,低纬度地带范围狭窄,滨临两洋,特别是地形结构别具一格,这使它在地理环境的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特点北美洲大陆明显分为三大地形纵列带: ①由一系列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山系宽广,高度很大,地形复杂; ②久经侵蚀、中等高度、东北—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亚高地列于大陆东部; ③介于上述两带之间,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琴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中部平原。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本大陆气候、水系以及土壤、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广大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多以夏雨为主。但是,北美洲无论在气温变化的极端性或是夏雨集中和冬季干旱的程度等方面,均逊于亚洲。北美洲拥有从寒带到热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在类型的多样性方面与亚洲不相上下,又具有自己特点。北美洲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而代之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北美洲拥有亚洲所缺失的极地冰原气候和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但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上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分布也不如亚洲广泛。从总体来看,北美洲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范围最广,合占全洲总面积一半以上。在地形结构制约和气候影响下,河网分布以及水系发育规模和程度方面所显示的地域分异,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外流区占绝对优势,与内流区对比悬殊,若不计冰封的格陵兰岛,分别占全洲面积的96.7%和3.3%。 外流区的大河多数发源于大陆的主要分水岭落基山,它与东部阿巴拉契亚高地和中北部冰碛区,共同构成略呈H型的分水岭格局,河流流向“南辕北辙”,“东西扬镳”,各大流域系统对比明显。其中中南部墨西哥湾流域系统是北美洲河网稠密的水文区,拥有以全洲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为主体的庞大水系,平原广阔,降水丰富,径流汇聚,发育历史较久,大部分地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大冰期后又接纳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汇入,更加强了整个水系的发展。西部的育空河、 哥伦比亚河、 科罗拉多河、格兰德河(布拉沃河)等较大水系,大部分流经山间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峡谷和激流,水系发育表现一定的年轻性。北冰洋流域系统拥有全洲第二长河马更些河。北美洲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以多大湖群和属冰川成因著称,北部呈弧状排列的大熊湖、大奴湖、温尼伯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等,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湖带和淡水湖群。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是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反映,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在本洲几乎无不具备。从全局来看,又以针叶林-灰化土分布面积最广,按其所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则超过世界各洲;其次,冰原和苔原-冰沼土分布之广也突出于世界各洲,前者仅次于南极洲,后者与亚洲相近;而热带类型植被-土壤,无论绝对面积或是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均较小,荒漠型植被-土壤也属次要。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结构格局基本一致,体现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北部高纬度地区,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从北向南逐步变异,冰原、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依次更替,它们是北半球相应自然带的组成部分。向南进入中纬度地区,大致以西经98°为界,东部和西部不仅各有其气候和植被-土壤类型,而且它们的排列图式也处于对立的局面。东部地面比较开展,大部为坦荡平原、低缓高原或高地,气温和降水向南递增,依次出现了温带针阔混交林-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和亚热带常绿林-红壤或黄壤的更替序列。西部居内陆位置,山地南北纵列,大平原适处落基山雨影地带,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落基山以西广大山间高原和盆地属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所以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表现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依次是森林草原-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钙土、短草原-栗钙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钙土或漠钙土。太平洋沿岸地带,从北向南气候类型由温带海洋性型经地中海型向热带干旱型过渡,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从北向南更替和南北延伸,这是地带性结构与非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地处信风带,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异主要导因于向风与背风之别,分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砖红壤、红壤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褐色土。综上所述,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或要素均以温带类型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温带大陆性的特点;北部、东部地带性分异与西部、南部的非地带性分异,形成对立统一体,构成了北美洲独特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非洲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和欧洲以南,大陆北宽南窄,海岸平直,缺少半岛、岛屿和海湾;大部分在热带纬度,是世界上唯一赤道横贯大陆中部的大陆。全洲地形以高原占优势,有“高原大陆”之称,平均海拔高度750米,仅次于亚洲。地面起伏相对较小,地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半部“高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等地形单元,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纵贯东部;西北半部“低非洲”,以低高原和台地为主,局部有块状山地、盆地或洼地。非洲仅有两条褶皱山脉,范围局限,偏居在高原边缘地区,即西北边缘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南端的开普山脉。非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以及相对单一的地形结构,决定了该洲气候-植被-土壤以热带类型为主,并呈现独特的南北对称、带状分布的结构格局。从低纬度的赤道多雨气候区分向南北,渐次更替为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气候,至大陆南、北边缘则为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为热带雨林-砖红壤和红壤、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热带荒漠-漠境土、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丛-褐色土。其中主体是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气候及其相应的植被-土壤,分布范围超过世界各洲。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95%,气温的日较差大于年较差,充分体现作为“热带大陆”的特色。北回归线两侧大陆特别宽广,加以东北部紧邻亚洲大陆,大大扩大了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带控制的范围,形成了横贯大陆东西、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包括南回归线附近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在内,非洲的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面积约占全洲2/5,这个比率仅次于澳大利亚大陆,绝对面积则居世界各大洲首位。受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非洲的气候-植被带中也有发生局部偏离的现象。例如,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带在此中断,马达加斯加岛向风的东部和背风的西部,分别形成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非洲的河网布局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外流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由于大陆主要分水岭偏于大陆东侧,顺应向西北倾斜的地势特点,大西洋流域面积广大,约占外流区面积3/4,拥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世界第二大水系刚果河(扎伊尔河)以及尼日尔河等;印度洋流域仅占外流区面积1/4,除赞比西河属较大水系外,河流一般比较短小。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成为河流的辐散中心和辐聚中心。东非高原是最大的水系辐散中心,尼罗河由此北流,扎伊尔河西流,赞比西河的两条重要支流南流,许多较小河则向东流;其次是西非的福塔贾隆高原,为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等的辐散中心。刚果盆地是最大的河流辐聚中心,扎伊尔河的众多支流在此汇聚;其他辐聚中心有乍得湖盆地、维多利亚湖盆地、尼罗河上游盆地等。非洲许多河流的上源在低纬度多雨区,水量丰富,河网稠密,中下游流经干旱沙漠区,水量因蒸发、渗漏而减少,成为所谓过境河,如尼罗河、尼日尔河和南非的奥兰治河等。内流区或无流区合计占全洲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干旱沙漠区,河网稀疏,多为间歇河。湖泊众多,分布集中,以构造成因为主。其中在东非大裂谷形成一条著名的湖带,多属断层湖,湖形狭长,湖底深陷,如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部分为地壳凹陷的洼地积水而成,如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以及乍得湖等。总之,非洲地理环境以其干热的高原、显明的地带性结构和南北对称性,区别于其他各大洲。 南美洲南美洲的纬度位置、大陆形状和轮廓等方面与非洲比较相似,决定了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也均以热带类型为主。该洲北部面积宽广,并受赤道横贯,但除西北端以狭窄的地峡与北美洲相连外,四周环洋,占全洲大部分面积的北部位于低纬地带,南部伸入温带纬度但面积缩窄;在地形结构方面,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纵贯西部,地域广阔的东部为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低平的大河冲积平原相间分布,自北而南分别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大西洋湿润气团可以深入内陆。因此,南美洲地理环境以温暖湿润为特点。首先,它是一个温暖的大陆,气温年较差很小。除山地外,全洲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南纬40°以南的温带地区远比亚洲或北美洲同纬度地区温和;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南回归线以北、占大陆面积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为24~28℃,不如非洲或澳大利亚大陆炎热。南美洲也是一个湿润的大陆,多雨面广,降水丰富,以夏雨为主。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总面积的70%,这个比率是世界其他大洲所不及的。气候类型与植被-土壤类型中,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砖红壤和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西部、巴西高原大部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壤在全洲占主要地位。前者在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体现热带湿润的特性比较充分和典型;后者占全洲面积的比率最高,也是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的地区之一。与大陆的湿润性气候相对应的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主要限于南美洲西海岸,其范围远小于澳、非大陆。由于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著收缩,热带以外的气候-植被-土壤类型分布局限,还缺失水平地带的寒带类型。偏居西岸、连绵高大的安第斯山,不仅本身表现了多样化的垂直带,尤其在低纬东坡具有从热带常绿雨林以至高山冰雪带的完整的垂直带图谱,更重要的是它对全洲地理环境的分异产生巨大影响,形成了东、西部分异不平衡甚至相对立的结构特征。安第斯山以东,地域广阔,高度不大,气候及其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都是南北排列,属于热带范畴的几个主要类型又东西延伸,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壤带分列于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砖红壤带的南北两侧,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充分体现了地带性结构规律。亚马孙平原的东西延伸,以及背依安第斯山、面向大西洋开敞等非地带性因素,对其地带性结构的体现还起了加强作用。虽然东部地区也存在非地带性结构,例如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半荒漠与荒漠,但它对东部地区来说属于次要和局部的表现。安第斯山以西地区,陆地面积狭窄,各主要类型均呈南北延伸,体现非地带性结构。特别是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区南北延伸约27个纬度,向北几近赤道;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局限于赤道以北,这在世界各大陆西岸的类型更替中独具一格。但是,在西部地区同样存在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从热带干旱型向南,有规律地转为亚热带地中海型和温带海洋性型;安第斯山区南北的分异:热带湿润的北段、高寒干旱的中段和温凉湿润的南段,基本上也受制于纬度因素。南美洲河网布局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性,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着全洲地理环境结构的重要特征。安第斯山是大陆主要分水岭。分水岭以西的太平洋流域系统,河流一般都短促、陡急和独流,支流少,很难构成系统,故流域面积很小;有很大地段气候干旱,河流既少,水量又小,多数是间歇性的。分水岭以东的大西洋流域系统,河流源远流长,河网稠密,水量丰富,拥有亚马孙河、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奥里诺科河三大水系,其中亚马孙水系在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水量等方面均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长度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为典型的赤道型水系。东、西部河网布局形成如此尖锐的鲜明对比,比照其他大洲也是独特的。最后,东、西部不论在相应纬度范围内的类型或在更替的趋向上都处于对立的地位。例如与西岸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大部分地段纬度相当的东部,是亚马孙平原和安第斯山低坡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又如南纬40°以南的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湿润森林,而纬度相当的东部则是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半荒漠与荒漠。再者,西部地区若以西岸热带荒漠区为轴,分向南北,自然地理的综合特性是逐渐趋向湿润;东部地区以亚马孙平原热带常绿雨林区为轴,分向南北,总的变化趋势是转向干旱。上述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南美洲地理环境东、西部的不平衡性。由此也说明南美洲是东、西部对立统一的整体。在世界各大洲中,南美洲的非地带性结构是比较突出的;但就大陆总体而言,地带性结构却是主要的方面。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大陆约占大洋洲总面积的85%。四周环洋,岸线平直,水平轮廓略呈椭圆形,东西宽,南北窄;南回归线横贯中部,大陆绝大部分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势低平,起伏和缓。 海拔600米以下的低高原和平原约占大陆总面积95%以上,是世界上山地比率最小和唯一没有中生代、新生代褶皱山脉的大陆。地形结构表现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为平夷的低高原、中部为沉积平原、东部为久经剥蚀的褶皱山地和断块高地。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和特有的大陆形状,扩大了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带控制的范围,加以山地偏居东海岸,导致大陆地理环境突出体现暖热、干旱的特性。除局部山地外,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在28℃以上;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的半干旱和干旱区约占大陆总面积的2/3以上,这个比率超过非洲,与湿润的南美洲适成显明的对照。热带、亚热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以及热带干湿季气候主宰大陆大部分地区,荒漠、草原、灌木型植被及其相应的土壤占绝对优势,森林仅占大陆总面积的5%。干旱性反映在水文上是地表水贫乏,为世界上地表径流量最小的大陆;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广大,合计约占大陆总面积的52%;水量较丰的外流河一般均短小,分布在大陆边缘,唯一较大的水系──墨累-达令河水量不大,旱季时达令河甚至断流;湖泊少而小,且以盐沼为主;但地下水丰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流井盆地。顺应降水量自北、东、南沿海向中、西部递减的规律,澳大利亚大陆地理环境结构呈现独特的半环状分异图式,体现了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北岸的热带干湿季气候、东北岸的热带海洋性气候、东南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南岸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以及与各气候类型相应、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土壤类型,构成大陆湿润的外环;向内陆逐渐更替为热带、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以稀树草原、灌木草原、干草原、半荒漠及其相应的土壤为主构成大陆半干旱的中环;中、西部是大面积的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和荒漠区,直抵西海岸,构成大陆干旱的内环。 南极洲南极洲位于地球南端,全部在南极圈内。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被巨厚冰层覆盖的“冰原大陆”,以致平均海拔高达2350米。严寒的气候、猛烈的风暴、奇异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贫乏的有机界,等等,也都是南极洲自然地理环境有别于其他大洲的独特之点。 海洋水域简介作为地理环境主要组成部分的广大海洋水域,表面均质,以地带性分异为主,按纬度而异的太阳光热分布,成为划分海洋自然带的基础。但由于水体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使海洋自然带较陆地自然带简单,各带之间的界限也较不明确。全球海洋大致可划分出 7个自然带: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和南极带,各带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表水温度、含盐度、海洋生物分布等方面。海洋自然带也受到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局部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在同一纬度地带寒、暖流所经部分。受陆地分隔的四个大洋,跨越不同的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轮廓,在自然地理方面各具特点,体现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约占地球表面的35%,大洋总面积的1/2。海底地形复杂多样,最突出的是西部边缘海盆-岛弧-海沟带和东部与大陆年轻褶皱山脉邻接的海沟带,地壳不稳定,形成世界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另一个特点是大洋中脊偏于太平洋东侧,其中北段已潜入北美大陆之下。岛屿众多,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居各大洋之首,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水域。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平均深度4028米;集中了世界上大部分海沟,深度超过10000米的海沟全部在太平洋,其中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一说11022米),为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太平洋北至北极圈附近,南达南极洲,跨越多个气候带,但其水平轮廓略呈扁圆形,东西宽度超过南北长度,最宽处适在赤道附近,热带与亚热带范围最广,再加上北部为陆地环抱,仅以狭窄的白令海峡同北冰洋沟通,所以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海洋,表水平均温度高于其他大洋。与大西洋相似,太平洋在赤道至南、北纬40°左右的范围内,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环流系统,其中南太平洋环流系统中贴近南美大陆西岸北流的秘鲁寒流,是世界上最强盛的一股寒流。由于面积广、岛屿多,生境多样,太平洋拥有的生物量占世界大洋的50%以上。 大西洋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水平轮廓略呈“S”形,东西窄,南北长。北部与北冰洋畅通,南达南极洲,分跨南、北半球寒、温、热三带,地球上各大风带在大西洋上表现最为完整,形成南、北对称的气候带和两大环流系统。墨西哥湾暖流及其延续的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盛的一股暖流,它对北大西洋本身及其相邻大陆的气候有巨大影响。海底地形最显著的特点是大洋中脊(大西洋海岭)纵贯中部,走向与海岸平行,也作“S”状,其宽度约占大西洋宽度的1/3;其次是大陆架宽广,所占面积的比率超过太平洋和印度洋。 印度洋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其水平轮廓的特点是北部被亚、澳、非大陆封闭,南部开敞。主体部分在热带、亚热带范围内,有“热带性海洋”之称。在北纬30°至南纬40°的辽阔海域内,表水温度高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同纬度流域;处于干热沙漠之间的印度洋边缘海──红海,则是世界上含盐度最高的海域。受亚洲大陆南部热带季风环流的影响,北印度洋表层海水的流向也随季节变更,形成独特的“季风洋流”,显著不同于在盛行西风和信风影响下的南印度洋环流系统。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展布,由印度-阿拉伯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印度洋海岭组合而成,脉岭崎岖错杂,中轴裂谷纷繁,与大西洋海岭有着明显差异。大陆架狭窄,但广泛分布大陆麓,以及巨大的水下冲积锥。此外,印度洋岛屿最少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大洋的重要特点。 北冰洋北冰洋是世界最小的海洋, 不及太平洋面积的1/4;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欧、北美三大洲包围。岸线曲折,岛屿众多,若包括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在内,岛屿总面积约达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太平洋。气候严寒,约2/3洋面被冰覆盖,其余也多有浮冰漂流。 大陆架宽广,其面积约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6%,这个比率远远超过其他大洋。近乎平行的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横断整个北冰洋,构成海底最突出的地貌。大洋中脊宽度较窄,发育不成熟,居于罗蒙诺索夫海岭左侧。海底地形的特点,使北冰洋成为世界最浅的海洋,平均深度为1225米。严酷的自然环境,则使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远比其他大洋少。 世界经济的地区格局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特别是技术进步,人类对地理环境利用、改造的范围和深度在不断扩大。同时,地理环境也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上进行的。生产力分布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既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为生产方式所决定,又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面积、人口、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千差万别,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等也各不相同,因而生产力分布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呈现错综复杂的图景。 17世纪后,欧美各国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形态中也萌发了资本主义因素。几次大的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世界人口也迅速增长。1600年世界人口为5.45亿,1700年为6.10亿,1800年为 9.0亿,1900年为16.25亿,每100年增长率分别为11.9%、47.5%和80.6%;到1984年,世界人口已达47.63亿,84年中又增长了193%。人口分布深受自然条件影响,更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世界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一直很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亚欧大陆南半部和非洲。虽然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特别是近二、三个世纪中通过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大规模移民,人类在地球上的居住范围比过去广得多了,但世界人口分布的尖锐不平衡性并未有所缓和。总的特点是北半球人口多于南半球,沿海多于内陆,平原低地多于山地高原。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陆地所占比重大,气候条件较好,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带,北纬20°~40°和40°~60°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0%和30%。另一方面,世界上尚有35~40%的陆地基本无人居住,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不到 2人的地区要占到总面积的一大半。在各大洲中,亚、欧两洲分别占世界总人口58.3%和16.1%,人口密度也最高;非洲占11.3%,拉丁美洲占8.3%,北美洲占5.5%,大洋洲占0.5%。 其中有四大块人口稠密区最引人注目,即东亚、南亚、欧洲和北美洲东部,合计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7,却集中了世界总人口的2/3。世界人口分布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促使城市化迅速发展。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是13.6%,1984年已上升到41%,而所有城镇居民点的总面积仅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还不到0.4%。 世界上的人口分属于三大种族,即蒙古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蒙古利亚人种又称黄种人或亚美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中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也属黄种人。尼格罗人种也称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美洲的黑人是奴隶贸易时期从非洲贩运去的黑奴的后裔;居住在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和亚洲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黑人,也称棕色人种或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欧罗巴人种也称白种人或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白种人移民的后裔也成为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各大种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许多混血种人。亚洲中西部和非洲东北部是三大种族的接合部,从古代起就产生一系列过渡性人种类型;在近代,接受大批移民的美洲和大洋洲,人种混杂也很明显,其中拉丁美洲的混血种人约占总人口一半以上。不同地区的人种由于历史发展、经济生活、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又形成许多不同的民族。世界上约有2000多个民族,其中人口超过2500万的大民族有29个,合计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3;人口不足10万的少数民族有1400多个,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0.1%。 有些国家是单一民族(如蒙古、朝鲜等)或两大民族并列(如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如中国、苏联等),也有同一民族分布在许多国家(如阿拉伯民族)。 全世界有200多个政区单位,其中独立的国家170个左右。按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当今世界一般分为三种国家类型,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分别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包括西欧大部分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它们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占世界总人口的16.6%,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在世界经济的地区格局中通称为“北方”。经济实力雄厚,合计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额的2/3强(1984),其中约4/5以上又集中在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主要国家;多数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其他国家也在5000美元以上。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工业产值远远高于农业产值;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制造业居绝对优势,而制造业中又以重工业为主,矿业和轻纺工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劳动生产率较高,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在人口的职业构成上,第三产业比重已高达50~60%以上,第一产业多不足10%,第二产业比重约在25~45%,呈现稳定或下降趋势。这些国家中,仅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多数国家资源贫乏,或者虽有较丰富资源,但因长期开发和消费量过大,供不应求,日益依赖国外。 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它们占世界陆地面积的49.9%,占世界总人口的51.1%。这些国家大部分在上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南,在世界经济的地区格局中通称为“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低,合计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额的1/5左右(1984)。 除部分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国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以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低于1000美元,许多国家低于400美元或甚至不足200美元。资源丰富,农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不少国家尚未根本改变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经济局面;制造业薄弱,且以轻纺工业为主;农业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畜牧业粗放,一般以种植业占优势,供出口的热带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很大,粮食普遍不能自给。在人口的职业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一般在35~40%以上,高者甚至超过80%,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很低。在对外经济联系方面,它们一般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矿原料和燃料的供应地,工业品的倾销市场。 世界生产力分布尤其是工业生产的分布,在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进程中向前发展。生产地域的集中,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生产地域由高度集中转向扩散,也是以生产力的较高发展水平为基础、以原有的生产集中地域为依托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工业主要分布在产业革命较早的西欧(如西德鲁尔区、法国巴黎地区、英国东南部)、 北美(美国东北部)、日本(南中部太平洋沿岸)、苏联欧洲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地区进一步发展,达到高度集中阶段,厂矿企业生产趋于大型化、联合化,兴起一系列大的经济中心和相应的现代化大城市。与此同时,世界工业分布开始了迅速向外扩展的进程,南欧、东欧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以及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不仅采矿业得到突出发展,制造业也取得长足的进展。就各个国家内部而言,则出现了生产力不断向后进或欠发达地区扩展的趋势。如美国经济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的转移,日本对北海道和日本海沿岸地带的开发,法国把西部沿海地带和中央高原列为国土整治的重点,西德以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为代表的南部经济重心正在形成,英国北海油田开发对北部苏格兰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苏联通过大力开发东部地区而出现的生产力东移,印度南部重工业区的兴起,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等等。再者,综观太平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从美国太平洋沿岸各州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苏联生产力的东移,到中国的改革浪潮和对外开放所显示的巨大威力,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连同资源丰富、潜力较大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这一切预示着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生产力分布格局的新发展。 图书基本信息世界地理 作 者: 黄峻菠 编著 出 版 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9631240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地图/地理 >> 地理 定价:¥46.80 内容简介《世界地理》是一本地理科学普及读物。它将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有机融合,内容涵盖宇宙与地球、陆地与海洋、气候与环境、国家城市地理等方面,并辅以近千幅与文字内容相契合的图片,形象地展示了世界地理知识的丰富与多彩。全书通过科学的体例、简明的文字、新颖的版式以及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为读者展开一幅优美的世界人文地理画卷,使地理知识具备可观性。翻开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纵览世界壮美河山、各地风土人情,了解相关人文地理知识,享受一次快乐的环球旅行,还能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感受。这是一本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世界地理知识的理想读物。 Blog风格的全新阅读形式,将传统百科全书的单调呆板一扫而光,在保证知识量最大化的前提下,为读者开创了一个阅读的新天地。此外,每个篇目下的“相关链接”和“拓展阅读”两个小栏目不仅能帮助读者轻松地获得与篇目相关的信息,也能够引领读者在阅读之余向纵深层次迈进。 目录壮丽河山 基纳巴卢山 印度尼西亚阿贡山 阿尔卑斯山 乌拉尔山 大高加索山 比利牛斯山 亚平宁山 阿特拉斯山 乞力马扎罗山 科西阿斯科山 麦金利山 落基山 安第斯山 湄南河 印度圣水恒河 俄罗斯之宝鄂毕河 伏尔加河 勒拿河 蓝色多瑙河 莱茵河 泰晤士河 卢瓦尔河 第聂伯河 赞比西河 尼罗河 密西西比河 巴拿马运河 墨累一达令河 亚马逊河 拉普拉塔河 里海 死海不死 贝加尔湖 图尔卡纳湖 维多利亚湖 乍得湖 北美五大湖 密歇根湖 大盐湖 的的喀喀湖 撒哈拉沙漠 纳米布沙漠 新墨西哥沙漠 东非大裂谷 恒河三角洲 巴西高原 科罗拉多大峡谷 亚马逊平原 刚果盆地 大自流盆地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 安赫尔瀑布 伊瓜苏瀑布 浩瀚海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珊瑚海 马尔马拉海 加勒比海 爱琴海 地中海 北海 波罗的海 威德尔海 马尾藻海 红海 亚速海 马来群岛 波利尼西亚群岛 巴林群岛 科摩罗群岛 巴利阿里群岛 佛得角群岛 马尔代夫群岛 格陵兰岛 巴巴多斯岛 塞布尔岛 巴芬岛 新几内亚岛 加里曼丹岛 罗卡尔岛 爱尔兰岛 巴哈马群岛 冰岛 牙买加 西西里岛 马达加斯加岛 毛里求斯岛 斯里兰卡岛 火地岛 斐济岛 德雷克海峡 麦哲伦海峡 英吉利一多佛尔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马六甲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 孟加拉湾 马里亚纳海沟 北大西洋洋中峡谷 大堡礁 西风漂流 墨西哥湾暖流 好望角 百慕大 合恩角 巴哈马群岛的魔鬼”蓝洞” 考古文明 “突然失踪”的印度古城 印度”第一陵墓”泰姬陵 印度的哈拉巴考古文明 印度尼西亚的“佛心”婆罗佛屠 印尼桑吉兰古人类化石遗址 柬埔寨的吴哥古城 菲律宾巴维纳的古代水稻梯田 阿富汗的巴米扬山谷 巴基斯坦塔克西拉考古遗址 叙利亚巴尔米拉考古遗址 黎巴嫩的提尔考古遗址 阿曼的巴塔考古遗址 日光的神殿与庙宇 伊拉克的亚述古城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的“史前西斯廷教堂” 西班牙的孔波斯特朝圣路 西班牙的梅里达考古群 英国的哈德良长城 英国沙利斯伯里的巨石阵 英国的奥克尼新石器时代遗址 米歇尔·赫吉斯水晶人头 法国的卡纳克石阵 瑞士的伯尔尼古城 希腊建筑的典范——巴特农神庙 “顷刻”毁灭的庞贝古城 法老灵魂的栖息地——埃及金字塔 撒哈拉沙漠的大型壁画群 突尼斯的“新城”迦太基 阿克苏姆古城的”摩天大楼” 拉利贝拉的“石头圣城” 肯尼亚的拉穆古镇 加蓬奥克洛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埃及阿布·辛拜勒的努比亚神庙 利比亚的塞卜拉泰考古遗址 利比亚的昔兰尼考古遗址 受敬仰的石头城——大津巴布韦 澳大利亚纳拉库特的化石遗址 墨西哥”众神创造的城市”——特奥蒂瓦坎 墨西哥的埃尔塔欣古城 洪都拉斯的科潘玛雅遗址 古巴哈瓦那的旧城及防御工事 美国陶斯的印第安村 卡俄基亚土墩群历史遗址 秘鲁的查文考古遗址 秘鲁的”古老山巅”——马丘比丘 秘鲁的昌昌“土城” 秘鲁的纳斯卡线条图 哥斯达黎加“巨人玩的石球” 厄瓜多尔的”黄金隧道” 智利复活节岛的“巨人像” 城市风情 蒙古的“红色英雄城”乌兰巴托 富有的“弹丸之地”新加坡 美丽的朝鲜首都平壤 尼泊尔的“千庙之都”加德满都 尼泊尔的兰毗尼 “东方威尼斯”曼谷 伊斯兰教的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 “灵魂的泣诉地”耶路撒冷 越南的首都河内 斯里兰卡的佛牙“圣城”康提 东方的罗马——日本奈良 日本的古老都城东京 古腓尼基海港比布鲁斯 约旦的“石头城”佩特拉 “孔雀国”的首都新德里 “天国中的城市”——大马士革 利比亚的“沙漠珍珠” “神赐的地方”——巴格达 俄罗斯的“红色”首都莫斯科 乌克兰的里沃夫历史中心 爱沙尼亚的名城塔林 立陶宛古城维尔纽斯 捷克“金色的布拉格” 世界“绿化冠军”波兰华沙 瑞士的“和平之城”日内瓦 奥地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瑞典的“北方威尼斯” “波罗的海明珠”赫尔辛基 冰岛的“无烟城市”雷克雅未克 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冈 荷兰的“北方威尼斯”阿姆斯特丹 丹麦的“童话故乡”哥本哈根 英国的首都伦敦 英国的“北方雅典”爱丁堡 法国的“加冕之城”兰斯 法国的“浪漫之都”巴黎 德国“自由民主之城”魏玛 “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葡萄牙的“温暖港口”里斯本 意大利的“七丘城”罗马 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意大利的“斜塔城”比萨 智利的朝觐圣址圣地亚哥 德国的“森林与湖泊之都”柏林 西班牙的名城托莱多 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 埃及的“千塔之城”开罗 …… 奇风异谷 物产资源 气象万千 地理灾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