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实践的逻辑 |
释义 | 《实践的逻辑》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践”常被崇拜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开一切命门钥匙的自明性存在,这迫切需要“祛魅”。它是理念、计划的贯彻,还是复杂“习性”左右的结果?行动者所处的情境,及其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遗憾的是,常见的解释恰是第三种情境的产物。以“劳动”和“制作”替代“实践”,“实践”的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的日益伸张,尤其值得反思。 版权信息书 名: 实践的逻辑 作 者:刘森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ISBN: 9787509707388 开本: 16 定价: 49.00 元 内容简介以“劳动”作为主体性根基解释“实践”,仍是从“自然”而非“社会”出发,把“实践”自然化,视之为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而非社会性事实),故未超出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解释模式。“自然化”必导致“浪漫化”的反拨。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试图使两者和解,这必然把实践与辩证法融为一体。告别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辩证论模式,在检思“实践”观念当代变迁的基础上,凸现实践内含的复杂、异质、多元、自悖谬性,区分不同层次,把“劳动”逻辑提升到“实践”逻辑,尤其关注和约束其中日趋加重的外推逻辑的延展,合理释解和规范“实践”,构成本书的基本指归。 作者简介刘森林,1965年生,山东昌乐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系副主任、副所长,兼任《现代哲学》副主编。主要代表作:《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目录第一部分去魅“实践” 第一章去魅及方法 一去魅 二方法论的反思 第二章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劳动”的替代与科学化 一症结之一:以“制作”和“劳动”替代“实践” 二症结之二:实践及实践世界的科学化 第三章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三):理论-实践二分法(从哲学写作的角度看) 一三种模式 二大众社会的哲学写作 三马克思的写作模式 四进一步的讨论 第四章实践的主休性解释模式批判 一视角的转变:从个体到群体 二从主体性模式到生活世界模式 三自悖性的凸现 四总结:走向一种新的主体性 第二部分实践的近代逻辑及其突破 第五章从主体性到社会性 第六章整合“实践”的“劳动”:迈向自然化 一出发点:“自然”还是文化(意识形态) 二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的不可分性 三“劳动”是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概念? 四从“劳动”的自然化到唯物史观的自然化 第七章“实践”的自然化:从“发展”的视角看 一(超历史的)一般对(历史的)特殊 二“历史”的现代化=普遍化? 三发展主义与三种“情境” 第八章自然化与浪漫化及其统 一实践的自然化及其后果 二实践的浪漫化 三和解与统一是否可能 第九章实践、和解与现代辩证法 一现代启蒙辩证法:范围与根基的拓宽 …… 第三部分实践的逻辑 第十章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 第十一章从“劳动”到“实践” 第十二章实践的逻辑 第十三章自悖谬、外推与实践逻辑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