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食鱼帖 |
释义 | 法帖概述《食鱼帖》为唐代书法家怀素所书,草书,8行,56字。存世墨迹为摹本。是怀素传世名作书迹之一。 法帖简介【名称】食鱼帖 【作者】怀素 【时代】唐代 【书体】草书 【材质】白麻纸本墨迹 【形制】手卷 【规格】纵29厘米,横51.5厘米,8行,56字 《食鱼帖》亦称《食鱼肉帖》。钤有“希字半印”、“军司马印”、“赵氏子昂”、“项元汴印”等鉴藏印。明顾复《平生壮观》、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等着录。帖前有米汉雯所题“翰珍”为迎首,前隔水上有项元汴手书“唐怀素草书食鱼帖”小字标识。 法帖内容原文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①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②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口③日怀素藏真白。 注释①常流:凡庸之辈。②此字左半已破损。③此字残损。 解读对于怀素在《食鱼帖》提到“食鱼食肉”的现象,杨秀发在《怀素的时代及其身世》一文中认为,南宗禅在慧能的弟子怀让(677~744)时期,于戒律的修持上出现了松动。当有僧徒问是否可以吃酒肉时,怀让答道:“要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由于此时的南宗禅并未达到晚唐的狂禅阶段,禅僧的思想处于发展演变期,人们对禅僧不守戒律的行为还不太能接受。因此怀素一方面饮酒食肉,一方面又常常感到不便:“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长流所笑,深为不便……” 书法赏析集评宋人吴喆跋:“素公草书超妙自得,笔老而意新,在当时以为独步。虽流散人间甚盛,然自唐迄今二百余年,士大夫家藏,罕有完者,而此帖首尾皆具,尤可珍也。”又题:“东坡先生评藏真书云:此公能自誉,观者不以为过,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倜傥,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没人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近于有道者耶?今观此帖,有食鱼、食肉之语,盖倜傥者也。至于行笔遒劲,如屋漏、如屈铁,非工其能如是乎。” 赏析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从张旭弟子邬彤学习草书,始知运笔之法。唐代时评怀素草书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陆羽也称赞他“草书古势多矣”。怀素的晚年创作,渐从激越飞扬趋于稳健安雅,运笔结体尤多内蕴。《自叙帖》和《论书帖》偏于狂放的书写特性,表现出怀素书法的中年风格,《苦笋帖》和《食鱼帖》的逐显平正标志了他的中年以后直至晚年的基本风貌。 怀素生逢李唐王朝的盛世,是主体精神有一个相对释放空间的时代。这位“零陵僧”,不为佛界的清规戒律所束,在长安写下《食鱼帖》,直陈自己整日喝酒吃肉,虽为常流所笑,仍然我行我素。怀素生性嗜酒,“酒”使他热血贲张,禅宗的超越精神自然地与“酒神精神”融合一体。兴到运笔,如骤风旋雨,飞龙走蛇,虽多变化,而法度具备。 鉴赏《食鱼帖》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正如文征明赞:“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风格在真迹《苦笋帖》、宋拓本《律公帖》等之间,结字亦近宋临本《自叙帖》。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认为笔划稍嫌滞涩,枯笔中见有徐徐补描之迹,应是半临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见只有唐摹《万岁通天帖》能与比拟,结体笔划保持怀素书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与真迹有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食鱼帖》、《苦笋帖》、《自叙帖》、《论书帖》同为现今存世怀素墨迹的四件作品。 历代递藏《食鱼帖》相继为宋代吴喆,元代赵子昂、乔篑成、张雨、张宴,明代项元汴,清代陈三省、何元英等递藏。收藏、鉴赏家印八十八方,历宋、元、明、清四朝,传千年,流传有绪。民国初在上海《神州国光集》第二十集中影印。曾藏山东潍坊丁家,后迁青岛,“文革”时期存于青岛市博物馆。1978年,青岛市博物馆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来馆鉴定书画,徐先生从未清理好的书画中发现了此《食鱼帖》,并撰写《古摹怀素“食鱼帖”的发现》一文。青岛市博物馆将此帖重新装潢。后落实政策,退还丁家。 作者简介怀素(725~785)唐代书法家、僧人。俗姓钱,字藏真,长沙(今属湖南)人。762年诏住西太原寺。工书,尤擅狂草,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变化莫测而又法度谨严。晚年书趋于平淡。学书贫无纸,曾种芭蕉万余株,取叶练字,名其居为“绿天庵”;精勤学书,秃笔成冢。南宋陈思《书小史》载:“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受笔法于金吾兵曹邬彤,彤转述张旭。狂草继承张旭而有所发展,称为“以狂继颠”。与张旭齐名,世称“颠张醉素”。传世墨迹有《苦笋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刻本《圣母帖》、《律公帖》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