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时间税 |
释义 | 定义世界银行将“时间税”定义为政府强行占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时间的干预程度。就企业而言,最简明的“时间税”衡量指标就是和政府打交道的成本。 所谓“时间税”,就是企业与有关政府部门交往过程中因效率低下无谓浪费的时间。与别的有形税种不同,“时间税”对于政府与企业而言是双输:企业虚付时间损失效益,在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的商场只能坐视项目与订单源源流向其他地区;而对政府而言,并未因此得到更多的税收用于公共财政。行政管制的低效率吞噬了财富的生成可能性,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是为了疗此顽疾。 成因“时间税”的成因,一是因为某些政府部门效率不高,也许政府官员并非故犯,他们甚至马不停蹄四处招商引资,却因为市场环境不佳而难以如愿。政府官员们费尽艰辛招商,有时未必能够敌得上市场化企业几个月的谈判之功。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曾举例,一法国汽车总裁上世纪90年代跟中国某地谈设厂的事情,谈了9年没谈成,而在印度谈了9个月谈成了。可以设想,即便积9年之功终于谈成,以这样的效率足以证明市场环境不佳、行政效率不高,引资结局同样堪忧。 对于正在接受市场洗礼的政府部门而言,要放弃计划经济时代对于行政体制的过分依赖并不容易。政府组织架构从计划时代的管制式服务,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主动提供公共服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变过程,目前正在各地推广的“一站式”窗口服务、快速通关等,都是在这方面的努力。 这些努力固然可贵,但要巩固成果,关键在于这一转变应该成为制度性改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应成为个别地区与个别官员主观认知的体现,一旦任期届满就人走政息,或者推倒重来,反而造成市场预期的不稳定。 当然,更可怕的情形是少数政府官员主动设租,表面上是为了提高企业标准,实际上是寻求更高的租金。 这主要表现在滥用行政权力,插手具体微观市场,设立种种经营指标,使企业动辄得咎,逼迫企业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与政府官员周旋,并因此陷入权钱交易的灰色旋涡。 影响“时间税”是市场经济和行政能力的双料腐蚀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