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常山之战
释义

常山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在常山(今正定),大败叛军史思明。这次战役使唐军在河北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胜利,直接导致了史思明的覆灭。

战例介绍

常山之战主角:李光弼、史思明

时间:唐天宝十五年

常山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在常山(今正定),大败叛军史思明。这次战役使唐军在河北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胜利,直接导致了史思明的覆灭。常山之战以李光弼的唐军胜利结束。至此常山九县只有九门、藁城还在叛军手中,其它七县全部收复。

战略战术

李光弼入城第一件事就是将叛军关押的老百姓全部放了,并且给了他们一笔丰厚的 安家费,随后亲自祭奠了由于叛乱而死亡的百姓,得到了人民广大的拥护。还劝降 了安思义。安思义的投降对李光弼的帮助很大,他对李光弼说:“唐军长途奔袭已经疲惫不堪 了,如果和史思明的军队进行遭遇战的话,恐怕胜算不大,何况史思明的军队大部 分是骑兵,利于野战,在大平原上决战肯定对唐军不利,如果第一仗收到挫折,必 定影响士气,在你来以前我已经向史思明求援了,你不如以逸待劳等史思明的到来。”

李光弼采纳了安思义的建议,开始巩固城防,准备打防守战。

果然史思明收到消息后,带领两万骑兵直奔常山,第二天还没有就到了常山城下, 一看城池已失立刻攻城。李光弼命令弩手进行射击。要知道弩可以说是骑兵的克 星,又有城墙的掩护,骑兵又不擅长攻坚战,史思明伤亡惨重,只得退下来。史思 明一退,李光弼立刻命令步兵出城,用长枪摆成方阵,弓箭兵掩护,滹沱河为屏 障,使得史思明无法进攻,一举将史思明击退。这是典型的步兵对付骑兵的阵法。

李光弼探知史思明5千步兵援军从饶阳赶来,正在九门南面的逢壁修整,立刻派了2 千军队进行偷袭,到达逢壁后,援军正在休息吃饭,没有一点防备,唐军以迅雷不 及掩耳的速度速战速决,将这股援军全部歼灭。

史思明听说援军被唐军全歼,大惊失色,前不能进,又没有了援军,军队士气低 落,没办法只得从常山撤军退守九门县。常山之战以李光弼的唐军胜利结束。至此 常山九县只有九门、藁城还在叛军手中,其它七县全部收复 。

将士简介

李光弼

生平传记

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门(今河北城西北)﹑赵郡(今河北赵县)等地。五月,与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境),进围博陵(今河北定县),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10万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满万人,先在城外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数十万,加固城垒。当敌攻城时,用大炮发巨石猛击,还暗掘地道陷敌,不断袭击叛军,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击,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7万,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证了唐军左翼的安全。

干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军突然渡河,陷汴州(今开封),逼洛阳。李光弼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出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歼敌2万。

上元二年(761),朝廷强令收复洛阳,他不得已而出兵,当时叛军尚锐,加之大将仆固怀恩违反节度,因而兵败邙山(今洛阳北),退保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后复任河南诸道副元帅,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仆固怀恩等收复洛阳。他曾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广德二年,因受朝廷猜疑,抑郁而死。

史思明

简介

(703~761)

唐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营州宁夷州突厥族中的杂胡。本名干。与安禄山同乡相善。初为互市牙郎,亦以骁勇为幽州节度使张守所知,任为捉生将。天宝年间累立战功,官至平卢兵马使。曾到长安奏事,为玄宗赏识,赐名思明。

十四载(755)随安禄山叛乱,经略河北。后任范阳(今北京)节度使。

至德二载(757)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并谋除思明。

思明遂以所领河北13郡归唐,受封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半年后复叛,并与安庆绪遥相呼应。

乾元二年(759)三月,与安庆绪大败唐九节度使之军于邺郡(今河南安阳),随即杀庆绪,还范阳。

四月,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

上元二年(761)三月,为其长子史朝义及部将所杀。

战争经过

李光弼以左兵马使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朔方军东出,击败安禄山大同军使高秀岩后(参见郭子仪击叛军之战),由郭子仪推荐,升任河东节度使。十五载二月初二,李光弼奉命率蕃、汉步骑万余人,太原弩手3000人,东出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直指常山。当时,史思明率数万大军围攻饶阳(今河北深县西南)二十余日不下,常山兵力空虚。

二月初五,李光弼率军进至常山郡。常山城内3000团练兵倒戈,抓住守将安思义出降,李光弼随即移军入城。李光弼入城第一件事就是将叛军关押的老百姓全部放了,并且给了他们一笔丰厚的安家费,随后亲自祭奠了由于叛乱而死亡的百姓,得到了人民广大的拥护。还劝降了安思义。

安思义的投降对李光弼的帮助很大,他对李光弼说:“唐军长途奔袭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和史思明的军队进行遭遇战的话,恐怕胜算不大,何况史思明的军队大部分是骑兵,利于野战,在大平原上决战肯定对唐军不利,如果第一仗收到挫折,必定影响士气,在你来以前我已经向史思明求援了,你不如以逸待劳等史思明的到来。”李光弼采纳了安思义的建议,开始巩固城防,准备打防守战。史思明听到常山失守,立即放弃围困饶阳,亲率2万余骑直奔常山。

第二天天未明,其前锋部队即抵达常山城下,史思明率大军相继而至,立即指挥攻城。李光弼遣步卒5000自东门出战,叛军堵门不退。李光弼令500弩手在城上万箭齐发,叛军死伤颇多,被迫稍退。李光弼再派弓箭手1000人,分为四队,轮流不断放箭,给叛军以很大杀伤,叛军抵挡不住,只得收军北退。

史思明一退,李光弼立刻命令步兵出城,用长枪摆成方阵,弓箭兵掩护,滹沱河为屏障,使得史思明无法进攻,一举将史思明击退。这是典型的步兵对付骑兵的阵法。

李光弼派兵5000人出城,每人持一长枪,夹滹沱水相迎,叛军中箭者大半,只好后退。这时,李光弼闻报有叛军5000步兵自饶阳来,一昼夜行170里,正在常山东南九门县南面的逢壁休息。李光弼当即派步骑各2000人,偃旗息鼓,沿河潜行。至逢壁,叛军士兵正在吃饭,唐军乘机掩杀过去,斩杀殆尽。史思明闻讯失色,只好撤军退入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李光弼初战告捷,常山9县,有7县归附唐军,只有九门、藁城(今属河北)尚在叛军手中。

战例点评

李光弼据城固守,坚壁挫锐,又抓住战机,进行突然袭击,因而初战告捷。

李光弼以少胜多,以少于敌军几倍的兵力取得胜利,常山之战在军事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战例,它充分体现了李光弼的作战思想和指挥方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