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八站乡
释义

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位于东经125。25‘,北纬52度,东临呼玛县白银纳乡,西临塔河镇,南靠韩家园林业局,北接依西肯乡。黑漠公路横贯全乡,铁路,公路交通相对便利,通迅也较完备。乡境内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高度300—400米,最高山峰阿木鲁山,海拔744米。呼玛河由西向东流经境内54公里。气候科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湿多雨,年无霜期80—100天,平均降水量480毫米。

自然概况

乡下设十八站汉族,创业、兴建、永丰、奋斗、十八站鄂族、鄂族庆丰、鄂族创业8个行政村。共有居民1981户、4697人,其中鄂族197户,528人,占全乡人口的11%。全乡总面积是25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万亩,草原3万亩,可利用水面900亩。乡辖区内驻有81689部队,大兴安岭森警部队,71雷达分队及十八站林业局和供电局。

乡政府有职工干部32人,其中科级8人,一般干部18人,工人6人。十八站乡大牲畜存栏1124头,生猪存栏3234头,羊存栏579只,家禽208万只。棚室蔬菜远近闻名。桦皮工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历史沿袭

鄂伦春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民族,素以能骑善射称于世。被世人冠以“大兴安岭上的猎神”之美誉。解放前,鄂伦春民族饱受封建统治着,军阀及日本侵略者的欺凌,过着缺衣少药,含不果腹,贫困交加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鄂伦春人民非常关爱。使鄂伦只是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跃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鄂伦春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跃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鄂伦春民族发民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1950年春经黑河地委同意,成立了鄂伦春护林队,开始了森林保护和森林防治的历史重任。有护林队员300多人。1953年,十八站鄂伦春族实现定居,1956年1月成立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政府,原隶属呼玛县1981年11月划归塔河县管辖。

1952年开始,党和政府帮助鄂伦春人民实现下山定居,告别了四处游猎,漂泊不定的生活。设村建房,使游猎于呼玛河流的鄂伦春人于1953年10月1日全部下山定居,开始了美好的生活,实现了鄂伦春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1953年下山定居的同时,开始了政权建设,分别在鄂伦春居村十八站、白银纳、下渔亮子,新立屯等4个村成立了“鄂伦春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员鄂伦春族的政权建设,生产生活,护林防火等工作,1957年11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立了“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人民政府”下设4个生产队,1958年,十八站乡响应党的号召,“保护稀有动物,有计划地猎鹿”的号召,组织村民捉洛鹿饲养,办起了养鹿场,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狩猎生产为主,发展到以林为主和“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猎民告别了打猎生活。如今,十八站鄂伦春族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种植业正在蓬勃发展,人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2002年开办了,“鄂伦春风情园”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信旅游项目吸引中外旅客。

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县乡交通,通迅,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全县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乡镇通率达成100%。加韩铁路贯通十八站,于1956年通火车,邮政电迅事业的发展迅速,广播电视已实现了村村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