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师家沟
释义

师家沟位于汾西县城5公里处,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32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简介

师家沟,是一处可与名扬三晋的王家、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晋商民俗建筑群。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正如该村《要氏族谱》所记载:“观其村之向阳,山明水秀,景致幽雅,龙虎二脉累累相连,目观心思以为久居之地面。”

历史溯源

师家沟的形成及师家大院的闻名与师氏家族的兴衰密不可分。庞大的师氏家族系历经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其家族繁衍与发展经历了从兴到衰的过程。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经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到第三代师法泽才逐渐发展壮大。当时正值乾隆盛世,封建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师代家族耕读传家,农商合一,兼营钱庄、当铺,放高利贷,滚动发展,资金不断积聚壮大,逐步跻身于晋商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

师氏家族在发迹的同进,也与其他晋商一样,用赚来的钱广置田产、扩充家业、起房盖屋,尽显阔绰。他们不惜血本,历经二百余年,建起了占地广阔的豪宅大院,以显富贵。在建筑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封建观念和乡风民俗的束缚,建筑布局上具有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装饰艺术饱浸丰富的乡风民俗。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交住的要求,又能满足一定的隐匿性、私秘性的要求,既体现了尊卑分等、贵贱分野、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男女归位的宗法礼教,又充分显示了建筑的时代性、社会社、民族性,同时也呈现出它传统基础上的变异性、平衡性、保守性三种势态。

建筑风格

师家沟以师族为首居而名,以师家大院闻世,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期,逐步扩建而成,占地面积十多公顷,分主体和附属建筑两个部分。师家大院共有大小三十一家院落,建筑群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三楼四合院为主体,分别设有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赏月房、门房以及工仆马厩等用房。

院落门前以巷道相连,狭长巷道采用传统的月洞门分隔空间,院与院之间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门,或上楼门与其它院落相互联系,真可谓是“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主体建筑一周有一条用长方条石铺成的人行道长达一千五百余米,故又有“下雨半月不湿鞋”之说。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间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充分体现出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特点,又融入平原地带多进四合院的空间布局。

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气势宏伟的景观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是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空间处理、地形利用、窑洞民居、建筑装饰、雕刻书法等风格正是许多晋商豪宅大院所无与伦比的。它的营建思路也值得今人借鉴,曾被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师家大院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可以说是清代乡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其木雕、石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等各个方面,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仅以“寿”字为,变化多样的窗棂图案多达一百零八种。

师家沟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又由于地处偏僻山乡,在数百年的动荡与战乱中得以幸存。师家沟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渐被发现和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价值。

师氏家族

僧念镇师家沟村、前沟村、瓦窑圪塔村,和平镇张洼沟村,腰里村等6个村有师姓分布。800-1000人,都是从师家沟出来的。清朝前期,是山西省中南部地区的名门望族。由于种种原因,清代咸丰年间师家开始走向衰败。

【名人贤士】

师法泽

第三代。师家大院的创建人。

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开始做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久,师家的财力变得雄厚。在经商的同时,师家很注重文化教育。师家在第五代、六代同门的28人中,获监生、贡生、增生、武生等功名者多达11人。“儒商结合”大大提高了师家的社会地位。师法泽本人也由于治家有方,德高望重,在当时四邻八乡享有一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被举为乡饮耆宾。

师鸣凤

第五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捐得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县县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补湖南省湘乡县知县。间,与当时尚未发迹的曾氏兄弟交往甚密,并且为提携、推荐曾国荃步入仕途花费了一番心血。咸丰二年(1852年),因军功钦加同知衔,遂跻身于官场,成为师氏家族官场上显赫人物之一,为其家族铺就了仕途之道。光绪初年(1875年),曾国荃当了山西巡抚,对正告老还乡到太原来访的师鸣凤大开中门,隆礼远迎,连日盛宴款待,极尽故人之谊。而时任两江总督不可一世的曾国藩也寄来书信、重金以表谢意。曾国荃亲书“大夫第”精匾一块,匾阁下题湘乡知县,保庆州同师鸣凤;落款题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山西巡抚曾。后来派要员用八抬大轿送师鸣凤回乡。途经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霍州,各州县官员出郊迎送,气派非凡。随即在师家沟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平阳知府和方园州县官员、社会名流均前来祝贺,乐队、戏班大庆月余。从此,师家沟名声大振,一度成为达官仕宦、文人学士不时光顾的三晋第一村。

师自省

师家沟村口的一座石牌坊,历经百余年岁月的洗礼,虽有些地方已遭毁坏,但丝毫不减当年的威武雄姿。石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相传师家子孙师自省39岁时不幸染病身亡,当时年仅30岁的妻子赵氏和25岁的张氏并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养育儿女,非常辛苦。其后人师丙成官场得意,呈报皇上敕准,建造了这一“节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门式,八个翼角原挂有八只风铃,遇风声起,夜深人静时更显清脆。石牌坊上共雕刻了465头灵物,最多的是360只猫,最有价值的是59头大象。这些数字代表什么,至今仍然是个难以破解的谜。

景区交通

去汾西县可乘火车在霍州市下,转乘汽车,或从临汾、介休、长治乘长途汽车前往。冬季去汾西比较寒冷,部分山区冰雪路滑,要注意安全。去师家沟可在县城乘车到僧念镇下,步行约一小时,或从县城租车前往,吃住可选择村民家。

全面修复

师家沟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又由于地处偏僻山乡,在数百年的动荡与战乱中得以幸存。师家沟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渐被发现和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价值。去年3月,师家沟以其不凡的魅力,被西安市国际遗产学术会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的评定,为山西争得了一份荣耀。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大力扶持下,汾西县以发展旅游为导向,在1999年投资修复10号大院,前年和去年又投资完成了师家沟旅游公路一期工程和旅游公路绿化工程,为开发这处人文景观打下了基础。据村民讲,有关部门、专家论证,要全面修复师家沟这一民居奇观,约需6000万元,这可能是困扰开发、保护师家沟的主要问题。山西省已对师家沟做了规划,将逐步完善师家沟的整修。

师家沟村现有一百多户人家,约六百余口人,由于交通不便,比较封闭,村中经济和旅游的配套设施尚不发达,村里仅有一个小卖部,没有小旅馆、小饭店,游客吃住很不方便。村民们讲,去年夏季,村里来了几个外国人,在这里住了近一个月,几乎走遍村中的每一个角落,画了不少素材,也不清楚他们是搞美术的还是在研究这些建筑。我们在村中摄影创作时,正赶上一户农民准备次日娶媳妇的结婚喜宴,我们在拍摄这些场景时,好客的主人邀请我们吃了一顿便饭,才解决了午饭问题。村中民风古朴厚道,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在村中拍摄人物作品时,无论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还是媳妇、姑娘与孩子,都很慷慨地做了我们的免费模特。当然,我们也会给他们寄去照片的,照相对偏僻山村的村民来说,仍是生活中一件奢侈的大事情。想到村民仍处于这种生活状况,不免有些心酸,面对那些几成残垣断壁的败落民居,又感到一种痛惜和无奈……

附近景观

姑射山风景区

姑射山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该县西部边界,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90.8米,翠峰幽谷,秀泉鸟鸣,四季不同,气象万千。主峰老爷岭的真人祠,始建年代不详,元代重建,由6个四合院丁字形组成,有文武殿、金顶铜殿、圣母宫、玉皇殿、女禅院、三天门、魁星楼等和百余通碑刻石碣。

千佛洞

千佛洞俗名佛洞庙。 在山西乡宁县城东5公里营里村县岩上, 吕梁山南端。山上,吕梁山南端。山上树木茂密,花香扑鼻, 在丛 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长宽高各20米, 体积近800立方 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

挂甲山石刻

挂甲山石刻在山西吉县城南里许挂甲山。此地背依锦屏山, 面临清水河,杨柳夹崖,拱桥如虹,景色优美。据县志记载, 唐尉迟 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锦屏已挂甲,更名挂甲出, 也有传说唐太宗与秦琼奔赴长安,曾挂甲山巅,故名。

尧庙

尧庙在山西临汾市南4公里。相传陶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县) ,有功于民,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始建于晋,历经重修,现存为清代遗物。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

苏三监狱

明代临狱 在山西洪洞县城内。建于明代, 据传京剧《玉堂春》 的苏三曾在此监禁过,俗称苏三监狱。临狱有两道门, 两层围墙, 墙垣高耸。内有若干窑洞式牢以及囚犯的水井、水槽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