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圣雄甘地
释义

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英文名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0.2-1948.1.30)的尊称。他既是印度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他说的“satyagraha”(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英语译成soulforce),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1981年印度与英国制作出同名电影。

中文名: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外文名: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别名:圣雄甘地

国籍:印度

出生地:英属印度博尔本德尔

出生日期:1869年10月2日

逝世日期:1948年1月20日

职业: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

毕业院校:伦敦大学学院

信仰:印度教

主要成就:被尊称为印度的“国父”

代表作品:《印度自治》,《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重要事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人物简介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他就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作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人。因此,当他回到印度时,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民族独立运动领袖。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印度教影响深广(也有为数不少的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教徒)。这种宗教虽然教义繁复,但是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具体内容有:辞去英国人授予的公职和爵位;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不买英国公债,不在英国银行存款等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强烈不满。甘地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此时已是60岁出头的甘地身体力行,带领一群人,从印度北部阿默达巴德城修道院出发,步行向南,到海边煮盐。一路上,日晒风吹,蚊叮虫咬,甘地却毫不介意,沿路向群众宣传,发表演说。经过24天的徒步旅行,到达海边时他的队伍已有上千人。

甘地和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每天清晨,他们先在海边祈祷,然后,打来海水、蒸煮、分馏、过滤、沉淀。劳动是艰苦的,对于由于多次进行绝食斗争而疾病缠身,此时已是60岁开外的甘地来说更不轻松。但他自始至终参加劳动,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报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纷纷响应甘地的号召,自制食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殖民当局十分惊恐,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犹如在油锅里加进了水,顿时举国沸腾。数万名自愿者要求与甘地一同坐牢。当局逮捕了6万多人,更加激怒了人民。不久,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布独立,建立自治政权。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正脱离“非暴力”的轨道,走向暴力革命。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1931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但协议已签,人心已涣散,其余坚持斗争的人都遭到了无情的镇压。从甘地的愿望来说,他不想看到暴力和流血事件发生,坚持以“非暴力”形式斗争,因而签订了这一协议。可这与他为之奋斗的印度独立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以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获得了如此巨大荣誉的甘地,依然保持着他极端朴素的本色,依旧赤着上身,剃着光头(这种装扮是效法古代的苦行僧),随身带着纺纱机,一有空闲就纺纱(这是为了振兴印度的民族纺织业,主张自力更生而作出的表率)。

1948年1月30日,79岁的甘地在一次调解教派纷争的活动中被一个极端分子枪击,而离开人世。“圣雄”甘地多彩斑斓而业伟功丰的一生结束了。

历史人物

人物生平

早期生涯

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当时是印度的一个土邦,今属古吉拉特邦管辖)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当时的土邦首相。他的母亲 Putlibai,是父亲的第四任妻子。他们是商人的后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13岁时,他和同岁的Kasturbai成婚。他们有4个孩子,全是男孩:Harilal Gandhi,生于1888年;Manilal Gandhi,生于1892年;Ramdas Gandhi,生于1897年;最小的Devdas Gandhi,生于1900年。

1888年,也就是他19岁时,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在伦敦期间,他恪守着离开印度时母亲对他的教诲,不吃荤和不酗酒。尽管他试图英国化,例如,上舞蹈课程,但是他却不吃房东太太给他的羊肉和卷心菜。她给他介绍了一家伦敦的素食餐馆,在那里,甘地了解并且成为了一个素食主义者。这可以认为是他有意识选择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参加了素食社团,并且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他还成立了一个地方分会。 据他说,这给了他组织和运行社团很有价值的经验。他遇到的素食主义者,有些是神智学社团的成员。神智学社团由Madame Blavatsky于1875年成立,作为大学兄弟会的一个延伸。他们致力于研习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经典。他们鼓励甘地阅读《薄伽梵歌》。此时,甘地还没有皈依宗教,但是开始阅读关于印度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著作。

回国后,他取得了英帝国的律师资格。他试图在孟买作为律师工作。但是工作没有起色。

南非的公民权利运动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的现状,很是灰心。这些移民主要是契约佣工和个体商人。于是他开始抗议和游说,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有人因此批评他没有将抗议的对象扩展到针对全体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买了一张一等车厢的车票,拒绝换到三等车厢,被人从彼得马里茨堡火车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组织了一场抗议运动针对“黑法令”(The Black Act),这个法令强制所有在南非的亚洲人接受登记。1913年9月,他参加了一场抗议不按照天主教仪式结婚就无效的运动。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当时他正领导一群印度矿工在南非游行。1914年,政府允诺减少在南非对印度人的歧视。在南非的这些年里,甘地从《薄伽梵歌》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转变成了一个个人形式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 甘地翻译了托尔斯泰的《给一个印度人的信》。这封信是托尔斯泰在1908年写给一个激进的印度民族主义者的。他们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为止。托尔斯泰的信引用了《吠陀经》的印度哲学和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名言来表达他对逐渐高涨的印度民族主义的看法。除此之外,甘地还受到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作品《论公民的不服从》的启发。总之,在南非的岁月是甘地作为一个社会政治活动家的形成时期。 此时公民不服从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术开始形成。

一战时,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发动运动,号召印度人参加英印陆军。他认为这样表现对英国的忠诚就会使英国同意印度作为英帝国的一个自治政体而达到印度自治。但是,这没有成功。

印度独立运动

一战后,他参与了国大党的独立运动。他以他的公民不服从、不合作,和绝食抗议等的政治主张,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他被英国当局多次逮捕。例如,1922年3月18日,他因为他领导的公民不服从判刑6年,但是只服了2年刑。

甘地别的成功的独立运动的战略还有“排斥英国货”(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国产的商品,特别是英国产品。与此相关的还有他的关于所有印度人应该穿土布的宣传。反对用英国的织布。甘地宣传说印度妇女,不论贫富,应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织布,来支持独立运动。那时很多人认为这些独立运动这些事,不适合妇女参加。甘地的这个策略把妇女加入到独立运动中来。

1919年的阿姆利则血案后,他支持独立的立场更加坚决。当时英国政府和廓尔喀雇佣兵向和平政治集会的人群开枪, 数以百计的锡克教徒,印度教徒,还有穆斯林被杀。除了抵制英国产品外,甘地还极力鼓励人们抵制英国学校,法律机构,辞退政府工作, 拒绝缴税, 抛弃英国给的称号和荣誉。

1920年4月,他当选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1921年12月,他又被授予国大党在同盟内的执行代表。在他的领导下,国大党重组,制定了新的章程。 新党章规定他的目标是争取独立。任何人只要交纳一定的象征性费用就可以入党。用来规矩和管理混乱无序的运动的委员会的层次结构也被建立。国大党由一个精英组织转变成了一个大众化政党。

1922年,在北方邦的Chauri Chaura暴发暴力事件后,甘地暂时取消了他的不服从运动。 他转向社会活动。 在艾哈迈达巴德建立了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还有报纸“年轻的印度”(Young India)。他为历史上被践踏的种姓争取平等的权利,尤其是为贱民(他称之为“神的孩子”)争取权利。

甘地再次参加独立运动是在1930年。国大党当时拜访他,希望他领导另一场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运动。他于是在1930年3月21日到4月6日领导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运动─为了抗议殖民政府的食盐公卖制,甘地从德里到艾哈迈达巴德游行达400公里, 被称之为德里游行(或称“盐队”)。 数以千计的人们徒步到海边自己取盐而不是给政府交税。

他1915年回印度,并很快地成为正在从事独立运动的国大党的领袖。通过联合抵制英货,甘地促进了印度农村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宣传非暴力抵抗,来抑制恐怖活动的暴虐,虽然他不能阻止这些恐怖活动。

虽然他经常攻击英国政府,但是他一直声明他尊重英国人。因此大多英国人也佩服他,虽然他们并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内因。

甘地开始穿了一道缠腰布在印度乡下四处演讲,鼓励使用手纺车来解除印度对兰开夏纺织厂的依赖。

1933年5月8日,甘地开始了为期21天的绝食抗议英国政府对印度的压迫。1934年夏天,他又进行了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绝食。1939年3月3日他又在孟买绝食抗议印度的独裁统治。

甘地选择在国大党内的继任者是尼赫鲁,就是后来的总理。尼赫鲁和他的政治对手Sardar Patel对于独立的印度该走那条路公开承认有不同意见。但是甘地更相信尼赫鲁能建立保障印度人民自由的政府。

他曾先后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狱,在狱中通过绝食展开他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31年赴伦敦参加了有关印度将来的一次圆桌会议,但并没有结果。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两任总督(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和路易斯·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此时,甘地的许多追随者开始尊称他为“圣雄”(mahatama Gandhi)。

二战时期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了。虽然甘地对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但是他经与国大党的同志们深思熟虑后,宣布印度不会支持表面上为自由而战的战争,尽管印度当时也还没有自由。他声称,如果战后印度可以独立的话,他会与英国并肩战斗。

英国政府的反应是完全负面的,他们还试图在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制造分裂。

二战时甘地的独立要求更加得到拥护。他起草了一个让英国从印度退出的草案。这个草案立刻引发了印度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独立运动。这个运动导致了很多人的被捕和史无前例的暴力。甘地和他的支持者们清楚地说,如果印度不能独立,就不支持战争。这时他甚至暗示他曾经想结束他对非暴力的支持。他说,他身边的这个“有序的混乱状态比真正的混乱状态还坏”。他于1942年8月9日在孟买被英国军队逮捕,并被关了两年。

甘地认为成立自治政府的进度缓慢,于是加强了对英国政权的反抗。他经常被抓入监狱。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宣称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得到独立的印度的支持。这一年他最后一次入狱。

印巴分治与暗杀

印巴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锐。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中,酿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仇杀持续近24个小时,造成50821人死亡,2万人受伤。教派流血冲突还波及到比哈尔、孟买等地。在印巴分治过程中,最大最严酷的一次教派冲突,死亡100万人以上。在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挥起大刀,砍向邻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们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进行血腥的屠杀,掠夺他们的土地,抢劫他们的财产。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进行大迁徙,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难民近1000万。

甘地对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响。据说一次他一出现就使得双方的冲突平息。他强烈反对任何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的提议。

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二战之后,甘地希望印度能够独立(Independence)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最后,为了印度独立,甘地接受让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在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庆祝印度的独立,而是独自在加尔各答为分治而忧伤。

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教派冲突,甘地呼吁团结。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和平相处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概念之内的。不管什么教徒,都是朋友兄弟,同样怀着良好的愿望,大家能够重新修好,重建家园。他号召印度教徒都应该赎罪,并首先从自己做起,决定把饮食控制在最低限度。 作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冲突之后,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怒火炽盛的穆斯林村镇,深入家庭,用好言劝慰穆斯林,告诫人们,人类惟一值得的复仇行动就是以善报恶。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安抚人心,稳定人心,帮助他们捐弃前嫌,“重新点燃友爱之火”,“驱赶宗教偏见的恶魔”。 为了“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甘地决定再次运用绝食武器,制止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的争斗。1948年1月13日,他开始绝食。 正当圣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印度民众实现宗教和睦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早在1947年8月,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热分子在一场小型集会上叫嚣: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将手无寸铁的印度教徒置于敌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难民正忍饥挨饿,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却维护穆斯林压迫者。印度妇女宁愿焚身自殉也不愿遭人奸污,然而甘地却声称:‘受害者乃胜利者。’受害者中可能有我的母亲!我们的祖国已经被肢解,成群的秃鹫正在撕吞她的躯体。光天化日之下,印度妇女惨遭蹂躏。但是,面对上述暴行,国大党的懦夫们居然无动于衷。这种局面持续到何时才能结束?我们究竟能忍耐到何年何月?” 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顽固地反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政治主张,反对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印度教徒统治的国家,宣扬印度种族优于其他种族,妄图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国。在他们设想的印度社会里,将没有穆斯林一席之地。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边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盘,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生活信条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

甘地的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长久以来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对于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学和生活方式。

尽管他去伦敦时,尝试吃肉,但是他后来变成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在伦敦求学时对此写过几本书。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乡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他尝试不同的饮食,最终相信素食足以满足人体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长时间不进食,并以此作为政治武器。

36岁时,他禁欲,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但是他没有离婚。据说他的这个决定没有同他的妻子讨论,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说话。他相信沉默带给他内心的平静。这来自于印度教中的力量来自于“沉默”(mouna)和“平静”(shanti,梵语音译)。他在沉默靠在纸上写字来交流。从他37岁开始的3年半里,甘地拒绝读报纸。他认为尘世的喧嚣比他的内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从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后,他放弃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够被印度最贫穷的人接受。他宣扬使用家庭纺织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从者使用纺车自己纺的布做衣服。这对英国的权力集团是一个威胁。如果印度人因为没有工作而空闲时,他们从英国那里买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国的工业就空闲了。后来国大党的党旗中就有纺车图案。

语录摘选

他一生曾创办和主编过四种刊物,主要著述有《印度自治》、《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等。以下是网上搜索到的圣雄甘地的语录摘选:

1. Nonviolence is the greatest force at the disposal of mankind. It is mightier than the mightiest weapon of destruction devised by the ingenuity of man.

非暴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武器,比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武器还更有威力。

2. Strength does not come from physical capacity. It comes from an indomitable will.

力量不是来自身体上的,而是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

3. Satisfaction lies in the effort, not in the attainment.

满意在于努力,不在于达到。

4. A nation that is capable of limitless sacrifice is capable of rising to limitless heights. The purer the sacrifice the quicker the progress.

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不是在于无限制的牺牲,而是在于无限制的增长。越纯的牺牲表示进步就越快。

5. Truth is God and God is truth.

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

6. Where there is love, there is life; hatred leads to destruction.

有爱的地方就有生命,仇恨导致毁灭。

7. Truth, purity, self-control, firmness, fearlessness, humility, unity, peace, and renunciation-these are the inherent qualities of a civil resister.

真理,纯洁,自我控制,坚定,无畏,谦卑,团结,和平,是一个反抗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8. Non-cooperation is a protest against an unwitting and unwilling participation in evil.

不合作是抵抗敌人最好的办法。

9. You will eat not to satisfy your palate but your hunger. A self-indulgent man lives to eat; a self-restrained man eats to live.

吃饭不是为美味而吃,而是饿了才吃。自我放纵的人活着为了吃饭,自我克制的人吃饭为了活着。

10. Honest differences are often a healthy sign of progress.

诚实的区别通常是进步的健康信号。

11. Love is the strongest force the world possesses, and yet it is the humblest imaginable.

爱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力量,同时也是最卑下的想像。

12. It does not require money to be neat, clean and dignified.

无须用钱来使其优雅、纯洁和显贵。

13. Cowards can never be moral.

懦夫是没有这种精神的。

14. To forget how to dig the earth and tend the soil is to forget ourselves.

忘却如何挖掘地球和保护土地等于忘了自我。

荣誉头衔

Mahatma”(महात्मा,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这是在他授予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Gurudev"(意即“伟大的导师”)的称号后,1915年泰戈尔回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这个头衔的使用也在印度以外被广泛地接受,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时代印度和英国的复杂关系。无论如何,这个头衔的广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对甘地这样一个对于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极其执著的人的广泛接受相一致的。

社会评价

尽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间获得过五次提名,但他始终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多年以后,诺贝尔委员会对此公开表达过他们的遗憾。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诺贝尔和平奖并未颁发,原因是没有适合的、活着的候选人;在1989年当达赖喇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委员会主席说“此奖之一部分纪念莫罕达斯·甘地”(in part a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Mahatma Gandhi)。

甘地死后,他的事迹,一直受到广泛的评论。例如,作为大英帝国的例子,丘吉尔一次说:“见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呕,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Middle Temple出来的律师。现在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的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scarcely believe that such a one as this walked the earth in flesh and blood.)他又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1999年《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名是爱因斯坦,第二位世纪风云人物是罗斯福总统,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个人之力抗拒专制、拯救民权和个人自由的象征。

甘地的贡献不会被人们遗忘。他的孙子,Arun Gandhi和Rajmohan Gandhi,甚至他的重孙,Tushar Gandhi也是社会政治活动家,为了世界上的非暴力而努力。

纪念雕像

出生于1869年的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印度国大党的创始人。他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6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9岁。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英国,有数座甘地的塑像,最著名的是在他学习法律的伦敦大学学院的附近的Tavistock Gardens。

在美国,旧金山的轮渡大楼停车场旁、休斯敦的Herman公园、纽约的联合广场、亚特兰大的马丁·路德·金纪念处、华盛顿Dupont Circle的印度使馆附近等多个地方,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

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隆那和里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赠予加拿大的温尼伯市一座雕塑,表达他们对将来安家于此的加拿大人权博物馆的支持。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也有甘地的雕像。

姓氏辨析

印度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与圣雄甘地无血缘关系。当年圣雄甘地的追随者尼赫鲁和他的女儿英迪拉以及外孙拉吉夫(英迪拉的长子)相继成为印度总理。巧合的是,英迪拉嫁给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记者费罗兹·甘地(Feroze Gandhi,生于一个区别于印度教的异教家庭),所以她的姓跟西欧一样,随夫姓由“尼赫鲁”变成了“甘地”,她的姓名便成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这个政治家族才采用甘地这个姓氏,从而有了影响印度政坛的尼赫鲁-甘地家族一说,人们简称为甘地家族。新近宣布弃任总理的索尼娅·甘地是拉吉夫·甘地的遗孀。

同名电影

演绎圣雄甘地最出名的电影作品是《甘地》(Gandhi)。该片的导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主演是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他的一半血统也是来自古吉拉特邦。其次是电影“The Making of the Mahatma”,展示了圣雄甘地在南非的21年,主演是Rajat Kapur。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圣雄甘地

原片名:Gandhi

更多中文片名:甘地传/甘地

更多外文片名:Richard Attenborough's Film: Gandhi .....(USA) (complete title)

影片类型:剧情 / 历史 / 传记

片长:188 min

国家/地区:英国 印度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黑白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Dolby

级别:Australia:PG Singapore:PG Argentina:13 Australia:M Finland:K-12 Sweden:11 UK:PG USA:PG Iceland:L Canada:PG West Germany:12 Chile:14 Norway:11 Norway:12 South Korea:12 Ireland:PG

制作成本:$22,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Carolina Bank Ltd. and 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Ltd.

制作日期:1980年11月26日 - 1981年5月10日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Bapu" 本·金斯利/Ben Kingsley

Margaret Bourke-White 坎迪斯·伯根/Candice Bergen

Lord Irwin 约翰·吉尔古德/John Gielgud

Lord Chelmsford 约翰·米尔斯/John Mills

Vince Walker 马丁·辛

Gen. Jan Christiaan Smuts 阿索尔·加德/Athol Fugard

Khan 阿莫瑞什·普瑞/Amrish Puri

Collins 理查德·格雷弗斯/Richard Griffiths

Colin, South African street tough (as Daniel Day Lewis) 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 Lewis

Clerk 柯林·法瑞尔/Colin Farrell

Government advocate 杰弗里·蔡特/Geoffrey Chater

Soldier 伯纳德·希尔/Bernard Hill

train guard (uncredited) 伯纳德·希尔/Bernard Hill

Gen. Reginald Dyer 爱德华·福克斯/Edward Fox

Judge Broomfield 特瑞沃·霍华德/Trevor Howard

Rev. Charlie Andrews 伊安·查里森/Ian Charleson

Dr. Herman Kallenbach (as Gunter Maria Halmer) Günther Maria Halmer

Sardar Valabhhai Patel Saeed Jaffrey

Meerabahen 杰拉丁尼·詹姆斯/Geraldine James

Mohammed Ali Jinnah Alyque Padamsee

Pandit Jawaharlal Nehru Roshan Seth

Mrs. Kasturba M. Gandhi (as Rohini Hattangady) Rohini Hattangadi

Senior Police Officer Fields 伊安·邦纳/Ian Bannen

Principal Secretary 迈克尔·布莱恩特/Michael Bryant

Advocate General John Clements

Kinnoch 奈杰尔·霍桑/Nigel Hawthorne

G.O.C. Bernard Hepton

Sir George Hodge Michael Hordern

Professor Gokhale Shreeram Lagoo

Nahari 欧姆·普瑞/Om Puri

Maulana Azad Virendra Razdan

Sir Edward Gait Richard Vernon

Nathuran Godse Harsh Nayyar

Prakash Prabhakar Patankar

Apte Vijay Kashyap

Karkare Nigam Prakash

Manu (Gandhi's niece) Supriya Pathak

Abha (Gandhi's niece) (as Nina Gupta) Neena Gupta

Radio commentator at funeral Shane Rimmer

Lord Louis Mountbatten Peter Harlowe

J.B. Kripalani Anang Desai

South African train porter Winston Ntshona

European passenger Peter Cartwright

Conductor Marius Weyers

Baker Richard Mayes

Tyeb Mohammed Alok Nath

Singh Dean Gasper

Police sergeant Ken Hutchison

Reporter Norman Chancer

Rich merchant Gulshan Kapoor

Ayah Charu Bala Chokshi

Harilal Gandhi Raj Chaturvedi

Manilal Gandhi Avpar Jhita

Ramdas Gandhi Anthony Sagger

Daniels David Gant

Youth Ray Burdis;Daniel Peacock

Colin's mother Avis Bunnage

Sonja Schlesin (as Caroline Hutchison) Caroline Hutchinson

Tyeb Mohammed's friend Mohan Agashe

Man in gallery Sudhanshu Mishra

Miner Dina Nath

Manager of the mine John Savident

Mounted police sergeant John Patrick

Clergyman Michael Godley

Prison officer Stewart Harwood

Prison guard Stanley McGeagh

Young Englishman Christopher Good

Older Englishman David Markham

Young Indian reporter Jyoti Sarup

English reporter John Naylor

American reporter Wilson George

Older Indian reporter Hansu Mehta

Motilal Nehru Sudarshan Sethi

Mrs. Motilal Nehru Sunila Pradhan

Traveller on train roof Moti Makan;Jalal Agha

Cavalry troop leader Rupert Frazer

Shukla Manohar Pitale

Nehru's friend Homi Daruvala;K.K. Raina;Vivek Swaroop;Raja Biswas

Subaltern Dominic Guard;David Sibley

Village leader Rama Kant Jha

Villager Nana Palsikar

Villager's wife Alpna Gupta

Policeman Chandrakant Thakkar

Batsman John Quentin

Wicket-keeper Graham Seed

Major Keith Drinkel

Police guard (as Bob Barbenia) Bob Babenia

Magistrate Gerald Sim

Young man Sanjeev Puri

Secretary Gareth Forwood

Chauffeur Vijay Crishna

Servant Sankalp Dubey

Brigadier James Cossins;Richard Leech

Speaker in Jallianwalla Bagh Gurcharan Singh

A.D.C. John Vine

Lord Hunter Ernest Clark

Indian barrister (as Habib Tanveer) Habib Tanvir

Mahadev Desai Pankaj Mohan

Policeman at Chauri Chaura Subhash Gupta;Aadil

Marcher at Chauri Chaura Rajeshwar Nath;S.S. Thakur

Boy with goat Rahul Gupta

Police Superintendant Barry John

Clerk of Court Brian Oulton

Court reporter James Snell;John Boxer;Gerard Norman

General Edgar Bernard Horsfall

Pyarelal Pankaj Kapur

Sarojini Naidu Tarla Mehta

Zia (as Daleep Tahil) 达里普·塔西尔/Dalip Tahil

Police officer Stanley Lebor

Ramsay MacDonald Terrence Hardiman

Little girl Monica Gupta

Colonel Jon Croft

Adjutant William Hoyland

American Lt., driver for Bourke-White 约翰·拉岑贝格/John Ratzenberger

Major at Aga Khan Palace Jack McKenzie

Doctor at Aga Khan Palace Tom Alter

Lady Edwina Mountbatten Jane Myerson

Hindu youth at Ashram Roop Kumar Razdan

Woman refugee Bani Sharad Joshi

Man refugee Vagish Kumar Singh

Abdul Ghaffar Khan Dilsher Singh

Police Commissioner (as Sudheer Dalavi) Sudheer Dalavi

Tahib Tilak Raj

Sushila Nayyar Irpinder Puri

Hindu youth in Calcutta street Pren Kapoor;Vinay Apte;Aswani Kumar;Avinash Dogra;Shreedhar Joshi;Suhas Palshikar

Nehru's aide Karkirat Singh

Suhrawardy Shekhar Chatterjee

Goondas (as Amargit) Amarjeet

Goondas Pratap Desai;Bhatawadekar Prakash;Sunil Shende;Rovil Sinha

Radio Reporter at Funeral (uncredited) Derek Lyons

British officer (uncredited) Stephen Silverman

职员表

▪ 制作人: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Rani Dubé;Suresh Jindal;Michael Stanley-Evans

▪ 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

▪ 副导演(助理):Bhisham Bhasin;Roy Button;Steve Lanning;John Matthew;Govind Nihalani;U.S. Pani

▪ 编剧:约翰·布瑞雷/John Briley

▪ 摄影:Ronnie Taylor;Billy Williams

▪ 配乐:Ravi Shankar

▪ 剪辑:John Bloom

▪ 选角导演:Susie Figgis

▪ 艺术指导:斯图尔特·克莱格/Stuart Craig

▪ 美术设计:Norman Dorme;Ram Yedekar

▪ 服装设计:Bhanu Athaiya;John Mollo

▪ 布景师:Michael Seirton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Carolina Bank

Goldcrest Films International

Indo-British

International Film Investors

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of India (NFDC) [印度]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Columbia Pictures [美国]

Columbia TriStar [美国] ..... (video)

LK-TEL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其它公司

Air India [印度] ..... special thanks

The Location Caterers Ltd. ..... catering

上映日期

印度 India 1982年11月30日 ..... (New Delhi) (premiere)

英国 UK 1982年12月3日 ..... (London) (premiere)

美国 USA 1982年12月6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premiere)

美国 USA 1982年12月7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美国 USA 1982年12月8日

挪威Norway 1983年1月1日

西德West Germany 1983年2月18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3年3月10日

澳大利亚Australia 1983年3月16日

瑞典Sweden 1983年3月18日

法国France 1983年3月23日

香港Hong Kong 1983年3月24日

芬兰Finland 1983年3月25日

获奖情况

第55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奖)获奖情况:

最佳影片:《甘地》

最佳男主角:本.金斯利《甘地》

最佳导演:理查德.阿顿巴勒《甘地》

最佳创作剧本:约翰.布里利《甘地》

最佳摄影:比利.威廉斯,罗尼.泰勒《甘地》

最佳艺术指导:斯图尔特.克雷格,鲍勃.莱恩,迈克尔.塞尔顿《甘地》

最佳服装设计:约翰.莫洛,巴努.阿塔伊亚《甘地》

最佳剪接:约翰.布罗姆《甘地》

本片荣获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8项大奖。

导演兼制片阿顿伯罗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甘地传》一举获得了奥斯卡八项主要奖,票房也非常成功。

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本片,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的确,本片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宣扬了这位英雄的伟人风骨,以及非暴力主义的和平思想。故事描述他为了印度的独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议英国政府,以及为了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暴力冲突而抗议,使秩序得以恢复。理查德.阿滕伯勒因本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本.金斯利、爱德华.福克斯等的表演都非常精彩。

剧情介绍

版本一

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并到全国旅行,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此后不久,甘地却遇刺身亡。

版本二

影片的开始是一篇序言:“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时间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来。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

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他在约翰内斯堡设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并深入印度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他把妻子儿女从印度接来,表示他要进行长期斗争的决心。他在南非的21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一九零六年,甘地第一次宣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领印度人向南非当局抗议非法取消了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举行了游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签名,后又成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个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他号召印度人不向南非当局登积和按手印,并组织他的追随者和南非铁路工人一起罢工,反对南非当局对铁路工人的压迫。有的印度人因为罢工或游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们的家属聚集在一起。他把从一些富人和印度国内募集来的钱,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拥有一千一百亩土地的农庄,让这些家属在那里过着一种新型的、简朴的劳动生活。

他教育那里的青年努力学习他的学说和从事劳动。他本人在斗争中也几次受到过监禁和毒打。1914年他回到印度,积极投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治的斗争。他仍坚持深入群众宣传他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影片特别对非暴力主义作了大量详尽细致的描绘。例如他为了抵抗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垄断制盐工业而率领群众步行二百英里到海边盐场以示抗议。结果英政府出动大批军警把手无寸铁的群众毒打一顿。但群众仍继续坚持前进,没有还手抗议。这时影片镜头对准手持棍棒和鞭子的军警,群众看不到受难者,只听到画外的呻吟声。

1918年甘地为了抗议英国纺织厂解雇工人,他又鼓励工人向工厂主请愿,但是要他们态度温和,像请求父亲那样婉转而不要触怒工厂主。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手段是绝食。他为了抗议加尔各答的群众暴乱和促进印度各教派之间的联合而几次绝食。影片用许多篇幅表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滴米不进,只喝一点酸橙汁。 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与1948年1月正式独立。当印度举国欢欣鼓舞庆祝独立活动时,甘地却未出席庆祝活动,而且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了印度国大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间的斗争有日益加剧之势。印度独立后四天,甘地即遭暗杀。

精彩评论

His Triumph Changed The World Forever.

The Man of the Century. The Motion Picture of a Lifetime.

A WORLD EVENT It took one remarkable man to defeat the British Empire and free a nation of 350 million people. His goal was freedom for India. His strategy was peace. His weapon was his humanity.

幕后制作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当时年轻的甘地作为一名被大英帝国承认的律师可谓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但被人扔下火车的遭遇犹如一记闷棍,让他深切体会到种族歧视带给自己的耻辱。为了洗刷这种耻辱,甘地耗尽自己毕生的精力。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第55届)。

精彩花絮

·甘地(由本·金斯利扮演)来到伦敦旅行时,住在了金斯利宾馆,这是一种巧合吗?

·在葬礼这场戏中有30万临时演员。大约有20万人是无偿演出,只有9万多人按照合同收取了小额报酬。拍摄时间是在1981年1月31日,正好是甘地逝世33周年纪念日。11个摄制组拍摄了超过两万英尺的胶片,但最终在电影放映时这场戏缩减为125秒钟。

·本·金斯利与甘地长得极为相似,很多当地人都认为他是甘地的幽灵化身。

·本·金斯利的父亲一家来自印度的 Gujarat州,与圣人甘地来自同一个地方。

精彩对白

Gandhi: 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 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

--------------------------------------------------------------------------------

Nehru: Bapuji, the whole country is moving.

Gandhi: Yes. but in what direction?

--------------------------------------------------------------------------------

Gandhi: An eye for an eye only ends up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

--------------------------------------------------------------------------------

Nahari: I'm going to Hell! I killed a child! I smashed his head against a wall.

Gandhi: Why?

Nahari: Because they killed my son! The Muslims killed my son!

[indicates boy's height]

Gandhi: I know a way out of Hell. Find a child, a child whose mother and father and killed and raise him as your own.

[indicates same height]

Gandhi: Only be sure that he is a muslim and that you raise him as one.

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在加尔各答暴乱的一些场景中,时间应该是在1946至1948年之间,有一辆Ambassador车被烧毁,这种印度产的车是仿1954年的Morris Oxford版本。

·连续性:甘地在别人陪同下走进最高监狱长官的办公室,在背景里有一个老式大钟,钟的摇摆在不同镜头之间是跳跃的。

扩展阅读:

1

http://www.qvod08.com/dy/movie6230.html

2

http://www.mtime.com/movie/13440/

3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C%A3%E9%9B%84%E7%94%98%E5%9C%B0

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7b05310100pzld.html 印度片《黑帮大佬和平梦》,很好的诠释了“甘地主义”。

开放分类:
电影艺术政治人物历史
“圣雄甘地”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0次
最近更新:2011-11-17
创建者:twy888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我是Eric 

辛勤贡献者:

合作经典 展开

shield11 

_Sepheroth_ 

tletg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