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圣安多尼教堂
释义

圣安多尼教堂 (Igreja de São Antonio de Padua)位于白鸽巢前地南面,为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教堂初建于1565年,并于1638、1810、1875年重建,并于1930年以石米铺面,形成今日外观。 由于圣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掌管人间婚姻,故教堂又名“花王堂”。教堂亦奉祀曾于澳门学习神学的韩国第一位圣人圣金大建(St. Andrew Kim)。

发展历史

教堂屡遭火劫,但火光曾于台风中引导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会庆祝“天灾节”。

有关这座教堂的记忆,可以参看以葡文镌刻在门前石碑上的内容,译作:“(教堂)建于1638年,毁于1809年,重建于1810年,再次毁于1874年,重修于1875年。” 圣安多尼教堂创建于1558 至1560 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1930年改建教堂钟楼和主立面,1951年和1953年两度装修教堂内部。该堂在1930年重建后成为今貌。

因圣安多尼圣人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故俗称此教堂为"花王堂",以往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华人因此将之称为"花王堂"。据《澳门记略》记载:“北隅一庙,凡蕃人男女相悦,诣神盟誓毕,僧为卜吉完聚,名曰花王庙。”

教堂布局因地制宜,平面不对称,迁就周围的道路环境,因为空间的局促,所以只建造一座钟楼,造成不对称的立面形式,不对称的体量关系。通往花王堂的小街小巷均是往上攀升的斜坡,进入门口的前地空间也还要踏上几级台阶,可见当年的花王堂是有意识地建于高地之上。前地有矮墙围合,有十字架表明宗教性质,还有近于地面的石碑引发朝圣者的思古幽情。

教堂外观为1930 年改建成的水刷石粉面,主立面不对称,左侧有一座钟楼,以横线条为主,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山花之上装点圣像。总而言之,立面做法采用现代的水刷石饰面,形式简洁,体现新古典主义风格。

结构框架

教堂室内采用砖木结构,椭圆形木构拱顶,木屋架上为坡屋顶,瓦屋面。夹层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布局以长方形中厅为主,内有夹层;无柱廊阻隔,木拱顶,从天花之上垂下华丽的枝型大吊灯。堂内祭坛为建于1875年的巴洛克式圣坛,采用断山花和双柱的形式,中间有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塑像,上面有耶稣会标志 IHS 。

主祭坛庄严华丽,体现巴洛克风格:错落有致的檐部,断裂扭曲的山花,繁复弯曲的线条以及多重层迭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现主题--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和带有深刻含义的耶稣会标志。墙面用壁柱划分,以拱券装饰。顶棚与墙体用齿饰线脚区分、勾勒。室内色彩以黄色为基调,用白色装点,即墙面和拱顶是黄色涂料,柱头、线脚以白色粉刷。教堂后部唱诗席的彩色玻璃窗、入口屏风都选择几何图案,流露现代气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