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天 |
释义 | 拼音shēng tiān 解释一.升上天空。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俄而夕骛东返,落日西悬,绮霞映水,蛾月生天。” 二.佛教谓行十善者死后转生天道。 《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一切愚痴凡夫,贪著欲乐,为爱所缚,为求生天,而修梵行,欲受天乐。”《法苑珠林》卷三一引《杂宝藏经》:“我闻石室比丘尼,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 唐 李绅 《龟山寺鱼池》诗:“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入九泉。” 严复 《和荆公》:“生天成佛者,都是有牺牲。” 佛学:生天即生于天界印度自古即有生天的思想,认为现世积善业、福德,死后即能生于天界乐土。据《梨俱吠陀》的说法,人死则肉体趋于毁灭,但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前往死王阎摩(Yama)支配的天界乐土。此一乐土是充满光明、歌舞、音乐的理想境界。为生于此天界乐土,生前必须祭神或对婆罗门行布施,并须持守各种誓戒(vrata)、实践苦行(tapas)。而战死于沙场的勇士,也可生于天上的乐土。《梵书》文献中的说法也与《梨俱吠陀》相同,但认为天界的福乐并非永恒,在天界也有再死的现象。为避免再次死亡,必须举行特别的祭祀,并修各种善行。 又,胜论学派主张如依循吠陀的规定而行,则死后得以生天(abhyudaya),但仍未能脱离轮回(解脱)。因此,必须研究六句义及实践瑜伽,以达解脱之境。 佛教采取印度的因果业报说,而说施论(da^na-katha^)、戒论(si^la-katha^)、生天论(sagga-katha^)三论。世尊为引导完全不知佛法者信仰佛教,说应对修行者或穷困者行布施,以及持守不杀、不盗、不淫等戒,积福德,则得死后必生于天国的果报。其次,于阐明诸种欲望之恶、离欲之功德后,说四谛、八正道之教。此称次第说法。生天论则为引导众生信仰佛教的初步教法,与所谓作恶则堕地狱之教同属方便说。 另外,部派佛教之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等四种圣者,其中一来是一度生于天界,但因烦恼未尽而须再回到人间一次之圣者。大乘佛教则强调成佛说较生天论更为殊胜、透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