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吉暨族谱》
释义

吉氏族谱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源流世系 >> 浏览主题

吉氏新闻公告 吉氏源流世系 各地吉氏分布 古今吉氏人物 吉氏家族谱牒 吉氏音像图片 吉氏科教文艺 全部分类

本家谱记载了吉氏的历史搬迁过程

主 题:

无内容

历史上吉氏族人的迁徙

一、汉唐时期的吉氏三郡望

汉唐时期,陕西、河南、山西是吉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并产生了陕西冯翊郡、河南洛阳郡(汉代时称河南郡)、山西平阳郡等吉氏郡望。现将这三个吉氏郡望简介如下:

1、陕西冯翊郡

自从西周末兮甲吉甫的长子伯奇公开基陕西冯翊、并以其父之字“吉”为氏后,其后裔遵循祖德,立足冯翊,绳绳继继,蕃衍昌盛,形成了中华冯翊吉氏。到了汉代时,冯翊吉氏中出了很多知名人士,冯翊郡也因此而成为著名的吉氏郡望;到了唐代时,在冯翊五大姓“吉、郭、盖、雷、党”中,“吉姓”居首位,故冯翊吉氏宗祠有堂联云:“黄帝子孙,清风世泽,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伯奇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2、河南洛阳郡

在汉唐时期,除了陕西外,河南也是吉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区,因此一些谱牒文献也将河南洛阳(汉代时称河南郡)列为吉氏的郡望。在官修谱牒《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列出了唐周宰相吉顼及其洛阳吉氏家族的三代世系。

3、山西平阳郡

山西吉县是古代中华吉氏的发源地之一,在汉唐时期,山西平阳郡(今山西临汾、洪洞、霍县、汾西一带)也是吉氏的郡望。据《杜诗镜铨》、《封演见闻记》所记,唐初道士吉善行是晋州(唐天宝、至德时改晋州为平阳郡)大通堡人,唐武德三年(620)四月时,唐高祖李渊授吉善行为朝散大夫,并立庙于羊角山,命其主持宗祠祭祀。此外,吉氏大宗三十八世祖东汉吉茂公曾任山西临汾令,四十三世祖东晋轻车将军吉挹公曾任晋昌(今山西定襄)太守等。

二、五代宋元时期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

按赣粤湘冯翊堂《吉氏族谱》记载,唐“大历十才”的吉中孚公,在其致仕(退休)后归隐于江西鄱阳(今波阳),到了五代宋元时,其后裔就聚居在江西庐陵(今吉安)、琴江(今石城)等地蕃衍生息。按湖南浏阳《吉暨族谱》记载,其一世祖吉太宝公(冯翊吉氏第67世)的先人,五代时就居住在江西庐陵(今吉安)。按湖南安化、临澧、重庆潼南、合川等地《吉氏族谱》记载,元末时,其一世祖吉昆元公(冯翊吉氏第86世)因战乱而迁徙,并安家在豫章(今江西南昌)。由此可见,在五代宋元时期,江西也已成为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了。

在五代宋元时期,中原大地战乱频仍,随之也带来了中华吉氏族人的迁徙,总的方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方迁徙,东到沿海的“鲁苏浙闽”、最南的抵达海南岛。现将这一时期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简介如下:

1、五代后唐时有江西吉氏族人迁湖南浏阳

据湖南浏阳《吉暨族谱》记载,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时,江西庐陵(今吉安)的一支吉氏迁居湖南浏阳,其始迁祖为吉太宝,其后裔蕃衍生息形成浏阳吉氏,奉太宝公为一世祖。现浏阳塘泉、洞溪一带,居住着吉(暨)氏族人约两万余人。

2、北宋末有山西吉氏族人迁江苏丹阳、镇江、苏州

据江苏丹阳、镇江《云阳吉氏家乘》记载,北宋靖康年(1126年),为避战乱(宋金之战),山西汾州(今汾西一带)吉氏族人中有吉福一与其两个从弟吉福乾、吉福□一起,从山西迁徙江南。福一公南渡后占籍江苏丹阳,其后代形成丹阳吉氏,奉福一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79世)。福乾公南渡后定居于江苏镇江,占籍丹徒,其后代形成镇江吉氏,奉福乾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79世)。福□公(冯翊吉氏第79世)南渡后落籍于江苏苏州,其后代形成苏州吉氏。清乾隆年间,江苏丹阳与镇江两支吉氏联宗,合称“云阳吉氏”。

3、南宋时有吉中孚公后裔自江西迁广东五华、和平

据广东长乐、永安《吉氏族谱》记载,吉中孚公的后裔吉子成(冯翊吉氏第82世),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8)带领吉氏族人自江西庐陵(今吉安)南迁,翻越九莲山到达广东北部,定居于广东东江上游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而吉中孚公的另一个后裔吉仕成(冯翊吉氏第82世),则于南宋时自江西庐陵(吉安)迁广东和平县。

4、南宋末河南洛阳吉氏族人迁福建邵武,元代时其后裔迁福建建宁、广东惠州

据福建绥南(今建宁)《吉氏家谱》记载,其一世祖为吉和全(冯翊吉氏第83世),和全公的先祖至宋代起就居家于河南洛阳。和全公号澹庵,博学多能,由贡生始任山西临晋县(今临猗)左堂,后升湖广公安县(今湖北公安)正堂,再摄武昌府(今武汉)左堂。南宋德祐初(1275)元兵侵宋,诏谕天下勤王,文信国公(文天祥)奉诏入卫,得知和全公才智武勇超凡,奏辟为随军忝军,提兵临安(今杭州);端宗立(1276),和全公随文丞相至福州,收兵入汀州(今福建长汀),元将李怛兵卒至,文天祥于空坑被执,和全公居后得脱,遂归邵武(福建),寓禾坪,见山水秀丽,遂安家于此。和全公的后裔在元代时又有迁福建绥南(建宁)、广东惠州等地的。

5、元末有山西吉氏族人迁江西南昌、江苏苏州

据湖南临澧、安化、重庆合川、潼南等地《吉氏族谱》记载,其始祖为吉昆元(冯翊吉氏第86世)。昆元公祖籍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元文宗时(1329—1332)从军,备员总戎,出镇吴省(江苏苏州);至元之季(1335—1340),因乱遂安家豫章(今江西南昌)铁树宫旁。明洪武年间,其从弟昌元公任大明监察御史,以书招昆元公出仕,被婉言谢绝。

据明正德《琼台志》、明万历《儋州志》、清海南崖州吉大文《吉氏谱考》记载,吉昌是山西北庭(廷)人,元忠臣大夫吉星之子,孝行著闻,见重于时;明洪武年间入尚宝司,拜监察御史,继迁山东按察副使;永乐中以谤累,谪置儋耳军(今海南儋县西北)。据民国湖南临澧、江苏金湖《吉氏家乘》记载,吉昌初名吉昌元,是昆元公的从弟,元代时随其父吉星(字新济)自山西迁居江苏苏州,明初时改名为吉昌。江苏金湖吉氏奉吉昌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86世)。

6、元末有河南洛阳吉氏族人迁江苏金坛

据明代李昌祺《剪灯余话·两川都辖院志》记载:元代之时,河南洛阳吉氏中有个叫吉复卿(冯翊吉氏第86世)的族人,是唐代户部郎中兼礼二部侍郎吉温(冯翊吉氏第60世)的后代。吉复卿于元末时补缺,授任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坛县尉,遂迁居于江苏金坛安家。后来,他经商致富,财产雄居乡里,人称“吉半州”。到明洪武二年(1369)时吉复卿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一岁,其子孙世居金坛。

三、明代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

1、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吉氏族人的迁徙

我们不少吉氏族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这大槐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元朝末年,饥荒频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战乱四起,“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几成无人之地。相对而言,山西一带却比较安定,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明朝取代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明初洪武、永乐时直至弘治、正德年间,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活动,从山西迁出居民近百万,迁徙到“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甘”等十余省市。当时,山西洪洞县城西北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内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手续,大槐树下就成了山西移民集聚及迁徙的出发地。因此,凡明初从山西各地迁出的移民子孙,都称自己的先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

按各类吉氏谱牒资料记载和各地吉氏族人网上留言,明初山西吉氏族人的主要迁徙地是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甘肃、湖北等地。现将大槐树吉氏族人的迁徙地分述如下:

(1)迁山东潍县、青州(临朐、寿光)、茌平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山西太原府有吉敏公(潍县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从太原府闻喜县东沟村迁徙至山东莱州府平度州潍县城东崇道乡夏密庄(现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前吉家和后吉家)。其后代繁衍生息,形成潍坊夏密吉氏。(山东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吉家夏密村《吉氏支谱》)

明初时,山西洪洞有吉乐天公(青州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从洪洞迁徙至山东青州府,后裔分居于山东临朐冶源黄家宅和寿光孙集等地,现子孙蕃衍已传至20世。(吉兴华、吉孟军留言)

明代时,山西洪洞有吉翠公(茌平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2世),从大槐树下迁徙至山东聊城茌平,其后代繁衍生息,形成茌平吉氏。(山东聊城《吉氏挂谱》)

(2)迁陕西韩城(旬阳)

陕西旬阳吉氏原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明洪武二年(1369)从山西迁徙陕西潼州府韩城县吉家池西园村,入籍周安里六甲。从洪武二年到正德三年(1369—1508),吉氏在韩城生活了140春,传至存进公(一世祖),存进公身殁后葬于韩城天神庙西边。(陕西旬阳关口嵩塔《吉氏家谱》)

(3)迁河南温县、荥阳、巩义、武陟、濮阳、孟津(偃师)、洛宁、济源、南召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洪洞有吉际麟、吉际凤、吉际凰三兄弟,从大槐树下迁徙至河南。际麟公迁至温县张寺村,际凤公迁至温县前崔庄,际凰公迁至荥阳市高山镇谷山村,其后代繁衍生息,形成温县、荥阳吉氏。(吉国志留言)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有吉氏兄弟三人从洪洞迁徙至河南,其中一人迁到了巩义、二人迁到了温县的两个村子。(吉夏坤留言)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山西洪洞有吉氏族人从大槐树下迁徙至河南武陟,其后代繁衍生息,形成武陟吉氏。(吉庆锋留言)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山西洪洞有吉惟善公(濮阳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从大槐树下迁徙至开州榆林里(今河南濮阳县柳屯镇吉家堂村)。其后代繁衍生息,形成濮阳榆林里吉氏。(濮阳柳屯镇吉家堂村《吉氏碑谱》)

明弘治年间(1488—1805),山西洪洞县有吉氏弟兄五人从大槐树下迁徙至河南,其中的老四叫吉宝(偃师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2世),当年携妻居于河南孟津扣马,到正德二年(1507)时,又携子移居河南偃师正北的邙山岭上。其后代繁衍生息,建立了吉家沟村,形成偃师吉氏。(偃师吉家沟村《吉氏祠堂碑文》)

明正德年间(1806—1821),山西洪洞吉才公(洛宁吉氏始迁祖)从洪洞迁居河南洛宁南寨(今张村寨),其后代繁衍生息,形成洛宁吉氏。(洛宁《吉氏三支总家谱》)

明代时,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还有吉氏族人迁徙至河南济源、南召等地的。(吉付国等留言)

(4)迁河北巨鹿

明代时,山西洪洞有吉氏族人迁徙至河北巨鹿县贾庄乡午时村。(巨鹿贾庄《吉氏布谱》)

(5)迁甘肃张掖

明代时,山西大槐树下有吉氏族人迁徙至甘肃张掖民乐。(吉福玲留言)

(6)迁湖北枣阳

明代时,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有吉氏族人迁徙至湖北枣阳鹿头镇吉庄。(枣阳吉氏留言)

2、明代江苏苏州阊门吉氏族人的迁徙

(1)苏州阊门民众迁徙苏北的原因

元末之时,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兵疫并兴,饿莩盈野,苏北之民摧残殆尽,由此而引发了苏北农民起义,其中以白驹(今江苏兴化、大丰)盐民张士诚领导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声势最为浩大。张士诚的军队从江北打到江南,占领苏州后自称吴王,与当时安徽朱元璋、湖北陈友谅的起义军鼎足三分,大元朝奄奄一息。后来,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定鼎金陵(南京),建立了明王朝。

明王朝初建时,苏北淮扬一带(淮安府、扬州府)十室九空,而苏南一带(苏州府、松江府)的人口却十分稠密。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就实行强制性的移民政策,下诏“迁苏民以实淮扬空旷”。按民间之说,这叫“洪武赶散”,因为朱元璋痛恨苏州民众曾经支持过张士诚,因而将苏州的原住民大批赶往苏北。由于当时的苏州阊门是移民迁徙苏北的聚集地和出发地,所以,如今苏北有很多民众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苏州阊门迁来的。其实,所谓“洪武赶散”并不局限于明初洪武时,其后直到天顺、成化、隆庆年间,仍有移民从苏州阊门迁苏北的。

(2)苏州阊门多支吉氏的迁徙

就苏州阊门的吉氏族人而言,除元末有燕居公(泰州吉氏一世祖、冯翊吉氏第86世)一支吉氏从苏州迁徙至苏北泰兴外,明代时又有多支吉氏从苏州迁徙到苏北及其他地方去了。

在洪武年间(1368—1398),苏州有德贵公(宝应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6世)一支,从苏州阊门迁徙至苏北宝应黄城沟,其后代在宝应繁衍生息,形成宝应吉氏,奉德贵公为一世祖。

在洪武年间(1368—1398),苏州有吉熙公(江都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一支,从苏州阊门迁圌阴(江苏丹徒东),旋复迁苏北邗江之东(今江苏江都浦头镇吉家庄)。按清康熙五年江苏江都《吉氏族谱》之“吉氏源流序”记载:“前谱俱在姑苏(苏州),山川间隔,归祭维艰。兹因溯来迁之始,奉熙公为一世祖。”

在洪武年间(1368—1398),还有一支苏州吉氏族人,从苏州阊门迁徙至苏北海安胡集镇吉家墩。

在永乐年间(1403—1424),苏州有吉昌公(祖籍山西,金湖吉氏一世祖、冯翊吉氏第86世)因谤累而迁徙至儋耳军(今海南儋县西北)。

在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苏州有吉仲祥公(盐城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0世)一支,从苏州阊门迁徙至苏北盐城新兴场。其后代在盐城繁衍生息,形成 “存仁堂”盐城吉氏,奉仲祥公为一世祖。

在隆庆年间(1567—1572),苏州有吉凤山公(祖籍山西,兴化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1世)一支,从苏州阊门迁徙至苏北兴化北孙庄(今兴化市戴南镇北孙庄)。其后代在兴化繁衍生息,形成 “天相堂”兴化吉氏,奉凤山公为一世祖。

3、明初因“平叛开滇”而迁徙云贵的江苏吉氏族人

元代末年时,有不少安徽、江苏的吉氏族人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大明军。参加大明军的安徽吉氏族人在明王朝建立后多留守于都城金陵(今南京),其后代至今仍有居住在南京郊区的;而参加大明军的江苏吉氏族人中,则有因“平叛开滇”而迁徙至云南的,其后代至今已有五万多人,现仍居住在云南、贵州、四川各地。所谓“平叛开滇”,指的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沭英等率三十万大军(内有工匠民夫两万多人)赴云南,以平定元朝梁王残余势力的叛乱,其后又随沭英而留守云贵,军屯开拓西南边境。现将随沭英留守云贵的吉氏族人介绍如下:

(1)吉协、吉劦的后裔迁云南镇雄、贵州毕节等地

元代末年,江苏苏州阊门吉氏族人中有吉协(通海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吉劦(镇雄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兄弟二人,离家参加朱元璋的大明军,攻占南京后驻防南京小西门。洪武十四年(1381),协、劦二公赴云南“平叛开滇”,均授武节将军骁骑卫之职。战争结束后留守云贵,吉协公驻屯云南玉溪地区通海县,其后裔分布于云南玉溪地区;吉劦公(1324—1404)驻屯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其后裔已传19世,散居于云贵川三省,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镇雄和贵州毕节、安顺等地,吉劦公的陵墓现在镇雄陈贝屯。现云贵吉氏奉吉劦公为一世祖,至今已历19世、族人共有四万多,居住在镇雄陈贝屯村的就近3000人、张基屯村有近2500余人、尾嘴村有近3500人。

(2)吉士能、吉士恒的后裔迁云南河西、石屏等地

元代末年,江苏句容吉显忠公(句容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有两个儿子吉士能、吉士恒。兄弟二人均参加了大明军,其后亦赴云南“平叛开滇”,战争结束后军屯驻云南河西,其后裔中有迁居云南石屏的,今已传至23世,居住地分布于石屏县宝秀、异龙等镇。

(3)迁云南南华的吉氏族人

云南南华吉氏的先祖原籍江苏松江府上海县,明洪武时赴云南“平叛开滇”,授以正值军部之职,后来就卜居于云南南华。其后人在南华水盘铺建有“吉氏宗祠”,祠内大殿山墙上嵌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清乾隆举人魏藩撰文的《吉氏集资建祠序》。

4、明代其他吉氏族人的迁徙

(1)明洪武年间的迁徙

山东兖州→云南保山

明洪武元年(1368),山东兖州吉祥公(保山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从兖州迁徙至云南保山,其后裔定居于云南腾冲县,现仍有二百多户。

江苏泰兴→泰州、河南卫辉

明洪武五年(1372),江苏泰兴燕居公次子吉孟二、又名吉隆(河南卫辉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因遭人诬陷被迫从泰兴迁徙至河南卫辉府军当兵,后以军功王事,任职千户首领(世袭),其后裔形成河南卫辉吉氏。

明初时因江水上涨,江苏泰兴燕居公长子吉孟一(泰州刁铺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与其弟吉孟三从泰兴长江边的雁立沙迁至口岸镇杨木沟(今泰州高港区刁铺镇),其后裔形成泰州延陵环溪吉氏,奉燕居公为一世祖、孟一、孟三公为二世祖。

江西庐陵→广东茂名、永安

明洪武十二年(1379),中孚公裔孙吉俊(茂名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带领族人从江西庐陵(吉安)迁徙至广东高州府茂名县隆六里,其后裔形成广东茂名吉氏。

明洪武年间,江西庐陵吉俊公之弟吉浩(永安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带领亲族从庐陵(吉安)迁徙至广东永安县(今紫金)下石龟坑,居数世再迁下石山竹沥。

广东茂名→广西北流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广东茂名吉俊公之子吉盛兴(北流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自广东茂名隆六里迁徙至广西北流县扶来,定居于白马、大仑等镇,其后裔形成广西北流吉氏,至今已传19世。

海南昌化→崖州、临高、福建莆田

元末海南昌化教谕吉仕铨公有四个儿子,到了明初时,长子吉邦俊留居昌化,其后裔形成海南昌化吉氏,清末时有吉文庄者即为其后代;次子吉邦豪(崖州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自昌化(今海南昌江)迁居崖州,其后裔形成海南崖州吉氏,今海南崖县、保亭、乐东等支吉氏均奉邦豪公为迁崖始祖;三子吉邦祥自昌化迁居临高,其后裔形成海南临高吉氏;四子吉邦杰(福)自昌化回迁福建莆田原籍。

湖北麻城孝感→四川内江

明洪武年间,吉天民(天明)公(内江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自湖北麻城孝感迁徙蜀中,居家于四川内江邑西五十里处(后名吉家湾)。天民公系邑廪膳生,其后裔形成内江吉氏,并成为当地望族。今四川内江吉氏奉天民公为始祖,认为本支吉氏和福建莆田吉氏一样,系大宋天相公的后裔,清雍正时内江吉氏还撰写了《天相家谱序》。

河北枣强→山东高青

据清乾隆二十四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修的《高青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有吉氏族人从河北省枣强县迁徙至山东淄博高青县,其定居之地就取名为“吉家庄”。

江苏南京→青海互助

青海省互助县的吉正德宗亲说,按老家谱记载,青海互助吉氏是明初从南京迁徙至青海的,可老谱不幸在文革中被毁。

(2)明永乐年间的迁徙

河北冀州→山东章丘

明永乐二年(1404),河北冀州吉纪公(章丘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奉敕,从冀州迁徙至山东章丘城北清平乡十一图六甲逯家庄(后更名为“吉家庄”),其孙吉华(字子清)分迁至章丘城南明秀乡夏庄。今章丘吉家庄、夏庄吉氏均奉纪公为一世祖。

江西豫章→湖南沅陵、辰溆、安化、常德、湖北武汉

按湖南安化梦鹿堂、重庆合川《吉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江西豫章昆元公之子吉忠善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湖南辰溆(今溆浦)。忠善公之子吉从明(安化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从辰溆迁居安化杨柳溪。从明公之长子吉天衢从安化杨柳溪迁本县长田三都唐家灌(今安化县杨林乡唐家观),从明公之次子吉天然(冯翊吉氏第89世)则从安化杨柳溪返迁辰溆。今安化唐家观、东坪、榨溪等地有吉氏族人近万人,奉从明公为一世祖。

按湖南沅陵、溆浦渡口《吉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江西豫章元昆(即昆元)公之子吉善求在湖南辰州府(今沅陵)为官,遂从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沅陵(现沅陵有吉氏族人约一千人)。善求公生子吉从贵,从贵公生四子:吉天然(冯翊吉氏第89世)、吉天美(迁湖南常德黄金阁)、吉天军(迁湖北武汉)、吉天慧(返迁江西);天然公生三子:吉承一(居马底驿、荔枝溪)、吉承二(迁溆浦渡口)、吉承三(迁泸溪浦市)。

江西豫章→湖南岳州、浏阳、临澧

按湖南临澧《吉氏族谱》记载,元末时,江西豫章(今南昌)昆元公有四子:长子吉求善,字世美,明初时任湖广都司,其后裔迁居湖南岳州(今岳阳)文昌门,形成岳阳吉氏;次子吉永善,字文源,明初授杭州镇抚,后籍吉安府(今江西吉安),其后裔迁居湖南浏阳,形成浏阳吉氏;三子吉忠善,字彦卿,原镇守庄浪卫所,陛任千户,后徙溆浦,生子吉从明,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溆浦迁安化,形成安化吉氏;四子吉信善,号广,明洪武二年(1369)春任永定卫(今湖南张家界)指挥同知,洪武九年(1376)冬升任都指挥使,其后裔占籍湖南临澧等处,形成临澧吉氏。

江苏常州→武进梧冈、江阴桃花港

明永乐四年(1406年),在吉衍公(常州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79世)的后裔中:有吉信公(武进梧冈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与其子吉鸿(冯翊吉氏第88世)一起,从江苏常州迁城东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梧冈吉家头;还有吉智公(江阴桃花港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从江苏常州迁江阴桃花港(现名吉家旦)。

江苏宝应→河北定州、广东连州

江苏宝应黄城沟吉氏始迁祖吉德贵(福四)公有两个孙子吉善一、吉善二,分别迁徙河北、广东。其中:善一公(定州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因远出经商,自安宜(江苏宝应)迁居真定府定州(今河北定县)麻柳村(离州二十里),其后代人丁旺盛,到清顺治年间,善一公的裔孙吉天禄朝南海时曾回宝应,并寻至后庄拜奠祖墓。善二公(连州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因贸易,自安宜(江苏宝应)迁居连州(今广东连县),终未回籍。

江苏泰州→天津

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有吉氏族人从江苏泰州迁徙至天津。(吉氏族人留言)

(3)明正德年间的迁徙

湖南辰溆→贵州龙泉

按重庆合川《吉氏族谱》记载,明正德初年(约1506),湖南辰溆吉天然公(冯翊吉氏第89世)的裔孙吉舟(龙泉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3世),由湖南辰溆(今沅陵、溆浦)出授贵州都指挥,后携家眷迁居贵州龙泉。

(4)明嘉靖年间的迁徙

江苏宝应→金湖、盱眙、洪泽、安徽天长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苏宝应吉德贵(福四)公有裔孙吉鸢、吉鹏(金湖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2世),兄弟二人一起从安宜(今江苏宝应)迁居黎城(今江苏金湖)丁宁庄。丁宁吉氏的后裔大多定居金湖,也有迁盱眙、洪泽、宝应和安徽天长的,形成吉氏金湖丁宁世泽,迄今衍生18世,有族人近万人。

江苏江阴桃花港→江阴塘南、华塘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苏江阴桃花港吉智公有裔孙吉熠、吉燿(塘南、华塘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3世),吉熠公从桃花港迁塘南(今属无锡),吉燿公则从桃花港迁华塘(今江阴青阳镇),其后裔形成江阴塘南和华塘两支吉氏。

广东长乐→江西赣南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广东长乐子成公的裔孙吉大谟(赣南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9世),率领子侄多人,从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迁居赣南的上犹、南康、崇义等地,形成江西赣南吉氏。其部分后裔在清乾隆年间再迁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

江苏海州→山东诸城

据清道光《诸城县续志·疆域》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有江苏海洲(今属连云港市)吉氏族人从海洲迁徙至山东诸城荷花湾(现诸城城关镇白马社村)。

福建建宁→江西宁都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绥南吉子通公裔孙吉德绍(宁都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0世),携其子吉世泰、吉世佑从绥南(今建宁)迁居江西宁都固厚湖田村,其后裔形成宁都吉氏。

(5)明隆庆年间的迁徙

江西琴江→广东永安

南宋时,中孚公裔孙仕兴公(冯翊吉氏第82世)的两个儿子吉保子、吉伯英定居在江西琴江(石城)。到了明隆庆二年(1568),其后裔从琴江迁徙至广东永安(今紫金)龙窝,形成永安龙窝吉氏。

(6)明万历年间的迁徙

福建绥南→江西石城

明万历六年(1578),福建绥南子通公裔孙九世祖吉世祥、吉世兰(石城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1世),从福建绥南(今建宁)迁居江西石城高田,到清康熙时又迁至石城观下睦富窑上,形成石城睦富吉氏。

江苏丹阳→江宁

明万历年间(1573—1619),江苏丹阳吉士鳌(原名吉兆来,丹阳吉氏13氏、冯翊吉氏第91世),从丹阳迁居江宁(今南京),其后裔形成丹阳吉氏江宁分支。

(7)明崇祯年间的迁徙

贵州龙泉→遵义

明崇祯初年(约1628),贵州龙泉吉舟公的曾孙(遵义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3世)吉明政,由龙泉迁贵州遵义。明政公生六子:吉文斗、吉文仲、吉文举、吉文焕、吉文耀、吉文鼎。

广东长乐→广西宾阳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广东长乐子成公的裔孙吉义(又名吉彰,宾阳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2世),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徙至广西桂林府宾阳县,其后裔定居于该县王灵、三拱等地,与胡氏结为异姓兄弟,与当地周姓结为世亲友好,至今已历16世、400余年。

广东长乐→永安

明末时,广东长乐子成公的裔孙吉仕明(原名吉仕民,冯翊吉氏第93世)与其叔吉全公一起,从广东嘉应州长乐(今五华)迁居广东永安(今紫金)黄塘,参与抗清失败后隐居永安县西南岩洞(后人称之为“吉田坑”)垦荒种植,后定居于下石枫树下。清兵入关后立志“反清复明”,故改名为“仕明”,逝世后子孙为其在枫树下立祠,祠内高悬“日月重光”之匾。

广东永安龙窝→山竹沥

明末时,广东永安龙窝的吉景明公(冯翊吉氏第93世)从龙窝迁至山竹沥,其后裔形成永安山竹沥吉氏。

(8)明代无具体年代的迁徙

广东长乐→四川绵竹

明代时,广东长乐子成公的裔孙吉正贤(绵竹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9世),携其子吉应秀自广东长乐(五华)迁四川绵竹。

广东长乐→博罗、龙川、惠州、海丰、湖南浏阳、四川、江西上犹、崇义、宜春、南康

广东→山东临清

据山东临清《吉氏族谱》序记载,明代时,广东有吉良甫公授任山东临清州总镇,遂从广东迁居临清,落户于新城香巷街,立茔于城西刚家楼。其后子孙蕃衍,形成临清吉氏,迄今已传十余世。

综上所述,明代吉氏族人的迁徙面广量大、十分繁杂,这与整个明代移民的历史背景是吻合的。明末郑成功曾率福建等地军民入台湾,至于其中有无吉氏族人,由于没有收集到相关资料,故而未作表述。

四、清代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

1、清初因“湖广填四川”而迁徙的吉氏族人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瘟疫、天灾的接踵而至,四川境内人口锐减,全省只剩下9万多人,以致昔日的天府之国大片耕地荒芜,到处满目疮痍。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农业生产问题,于康熙三十三年下诏“招民填川、移民垦荒”,从湖广等十余省大举移民到四川定居,其中移民最多的是湖北、湖南两省,这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的时间持续了一百多年,入川人数有一百多万,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就占了一大半,而湖北又数麻城孝感的移民为最。现将因“湖广填四川”而迁徙的吉氏族人介绍如下:

(1)湖南安化→四川蓬溪、三台、遂宁、西充、南部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安化从明公的裔孙吉显文(蓬溪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8世),率全家从湖广长沙府安化县东坪乡十三都三甲迁徙至四川蓬溪县葺山乡玉溪口青石坝小沟(今在重庆市潼南县境),后于雍正三年(1725)迁至潼川府三台县危月乡踏水桥横沟(今吉家沟)。显文公的后裔分居四川三台、遂宁、西充、南部等地,均奉显文公为入川始迁祖。

(2)湖北麻城孝感→四川丹棱

因“湖广填四川”,清代初年时,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有吉氏族人迁徙至四川丹棱,其后裔形成丹棱吉氏。丹棱吉氏的吉凤鸣、吉凤燕兄弟二人“分派”,各自制定了“派序”,其中,凤鸣公一支的“派序”为“孝应凤登文,启万永忠廷,国仕天朝锡,瑞明思召珍”;凤燕公一支的“派序”为“孝应凤登文,启万永忠廷,国安今朝瑞,家祥听书声”。(吉桥提供资料)

(3)湖南→四川德阳

“湖广填四川”时,湖南有吉氏族人迁徙至四川德阳。(吉庆贵留言)

(4)江西赣南→四川

清乾隆八年(1743),朝廷征召湖广和江西百姓迁居四川,江西有中孚公后裔吉兆盛者,与其四个儿子吉在谟、吉在训、吉在谋、吉在诚一起,从赣南迁徙四川,兆盛公不幸途中病故,四个儿子则历经辛苦终于抵达四川。

(5)广东永安→贵州→四川安岳

中孚公后裔吉世炳原居住于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彭坊榕树凹,后迁贵州。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世炳公的四个儿子吉公碘、吉公璥、吉公嵘、吉公璁,从贵州迁徙至四川潼川府安岳县(今潼南县)同化乡太平场,后又发展到安岳玉皇庙瓦窑沟芋立业,子孙繁盛。

(6)贵州遵义→四川巴县、合州、定远、邻水

清康熙年间,贵州遵义明政公(冯翊吉氏第96世)的六个儿子均从遵义迁徙至四川各地。长子吉文斗迁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次子吉文仲与三子吉文举同迁四川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四子吉文焕与五子吉文耀同迁四川定远县(今重庆市垫江县),六子吉文鼎迁四川邻水县。

(7)贵州遵义→四川内江

四川内江天民公的后裔吉世显(冯翊吉氏第98世),明末时被张献忠部裹协到贵州遵义。清康熙二年(1663)时,世显公又从遵义返迁至四川内江。今四川内江吉氏奉世显公为一世祖。

2、清“康雍乾”及其后因“闯关东”而迁徙东北的吉氏族人

在清代“康雍乾”年间及其后,“冀鲁豫”等地有一些民众因“闯关东”而迁徙至东北,其中就有吉氏族人。现将一些相关情况简介如下: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西夏密庄的一些吉氏族人因“闯关东”而迁徙至辽宁,其后裔居住在辽宁铁岭的宋家泡和泉庄、大连的三十里铺、昌图的十八家子乡等地。吉健彪、吉东辉、吉宗兴等宗亲在网上留言时也说,祖籍为山东潍县,因“闯关东”而入辽的。

吉林大安市吉氏新修《吉氏支谱》中记载,大安吉氏族人的祖籍是山东潍坊昌邑,后因“闯关东”而迁徙至吉林大安,其后裔现已遍及东北三省,包括:吉林省的大安、长春、德惠、辽源、浑江(白山)、永吉,辽宁省的沈阳、锦州,黑龙江省的绥化、哈尔滨等地。

祖籍河北天津吉家村的吉氏族人,曾因“闯关东”而迁徙至辽宁沈阳。(jiyanga留言)

吉峰宗亲在网上留言说,其祖籍河南,祖上因逃荒而“闯关东”,先去的辽宁,后又到了黑龙江。可惜的是老家谱在逃荒的路上丢失了,现仍在继续寻找。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48,968.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6: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