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阳建筑大学 |
释义 | 沈阳建筑大学,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系当时全军重点院校;1960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重点院校;是以建筑、土木、机械等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管、理、文、农、法、艺术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并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主页: 中文名:沈阳建筑大学 外文名: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简称:沈建大(SJZU)、沈建工 校训:博学善建,厚德大成 创办时间:1948年 类别: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住建部 学校属性:省部共建大学、原建工部重点大学 现任校长:王军 知名校友:李永安,刘方仁,张铁民,张福昌 所属地区:辽宁省沈阳市 主要院系: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与机械工程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1个 硕士点:83个 博士点:29个 院士:4人 主要奖项: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第九届中国国际制造博览会金奖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300个建筑创作大奖之一建国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学校前身: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优势领域: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 著名景观:八王寺、建筑长廊、中央水系 培养层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目标定位: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科建设(本科专业 特色专业 基地中心 重点学科 省部共建项目 博士学位授权点 硕士学位授予点 专业硕士学位) 历史沿革(东北军工专门学校 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2合并) 辽宁省建设学院 辽宁建工学院(3、4合并)) 办学成果(“十一五” 省部共建 研发机构、师资建设 学术交流 指导方向) 学校概况简介沈阳建筑大学是以建筑、土木、机械等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管、理、文、农、法、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原隶属于国家建设部,2000 年在国家办学管理体制调整中划归辽宁省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10年,辽宁省政府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京签署了共建沈阳建筑大学协议,为学校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建筑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搭建了新的平台。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也是省部共建高校,并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现有2个校区,其中位于沈阳浑南新区的主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现代化图书馆藏书157余万册。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756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数字信息化平台。学校校园获得国家“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新校园的规划设计获得了建国以来全国300个建筑创作大奖之一。我校参与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教学楼区”获中国建筑学会“建国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学校地址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9号(建大本部第一批本科) 沈阳市白塔街380号(城市建设学院第二批、第三批本科) 学校定位国内行业领先、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建筑大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辽宁省人民政府部省共建高校;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战略合作共建高校之一; 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之一; 朝阳市人民政府市校战略合作共建高校之一; 盘锦市人民政府市校战略合作共建高校之一;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战略合作共建高校之一; 美国绿色建筑学会(USGBC)海外会员单位; 芬兰政府就业与经济部VTT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高科技生态城项目发展合作共建高校之一; 中国建设报社理事会战略合作共建高校之一;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39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667人,有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424人,有3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2人,国家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规划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者114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国家特聘教授以及辽宁省攀登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和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10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辽宁省创新团队4个,双聘院士4人。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创新型学科队伍。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赵唯坚(2010)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吴玉厚(201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张珂(2006)、孙红(2008) 、王庆利(2008) 【建设部优秀教育工作者】 谭静文(1991)、张福昌(1995)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李宏男(1999)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陈伯超、傅金祥(199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李宏男(2000) 【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郝兆星(1992)、陈伯超(1992)、傅金祥(1995)、李宏男(1997)、王岳人(1999)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冯国会(2007)、张坷(2007)、李帼昌(2009) 【国家级教学名师】 刘军(2007) 【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人选】 吴玉厚(2011) 【辽宁省“攀登学者”】 吴玉厚(2011)、张伶伶(2011) 【‘罗哲文奖’杰出人物】 武志刚 【全国优秀教师】 赵颖华(1998)、陈伯超(2006)、代岩岩(2009) 【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伯超(2005)、吴玉厚(2005)、石铁矛(2005)、刘军(2005)、阎 石(2005)、李界家(2005)、张伶伶(2010)、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陈伯超(1992)、张璇(1994)、李宏男(1996)、吴成东(1998)、吴玉厚(1999)、张伶伶、李帼昌、傅金祥(2002)、李宝骏(2003)、张福昌(2004)、宋晓宇(2008)、冯国会(2008)、张珂(2008)、王庆利(2011)、刘军(2011)、王军(2011) 【博士生导师】 陈伯超、张伶伶、石铁矛、刘铁林、李立新、王宁伟、阎 石、刘明、李帼昌、周静海、王庆利、刘军、傅金祥、冯国会、吴玉厚、须颖、方勃、马世骁、 学科建设学校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门类。学校本科教育包括6个门类下19个二级类,共42种专业,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一级学科,涵盖24个二级学科立项建设博士点。1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7个二级硕士学科点,涵盖工、管、文、法、艺术等学科门类。学校为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等8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沈阳建筑大学已呈现出文、理、工、经、管、法等多学科并举的学科格局。 本科专业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学、建筑学(中国-新西兰联合教学班)、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方向)、生态学(城市生态规划方向)、景观建筑设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方向)、土木工程(英语强化)、土木工程(国际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建筑工程俄语强化方向)、测绘工程、安全工程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智能化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交通与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工程机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功能材料 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造价(注册造价工程师方向)、城市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法学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 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广告学(广告设计方向)、工业设计、动画 孔子学院:与罗马尼亚特来西瓦尼亚大学合作建立 城市建设学院:详细请见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官网 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 辽宁省名牌(示范)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水排水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盛京宫殿建筑》 国家级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军)、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吴玉厚)、工程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亚臣)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数控机床主轴系统团队(张珂) 辽宁省级教学团队:结构工程研究所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筑电气智能化教学团队、钢结构课程教学团队、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基地中心辽宁省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 辽宁省高级人才培训基地 辽宁省领导干部“自主选学”基地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培训基地:全国市长培训中心京外教学基地、全国建筑安全警示教育基地 辽宁省大学生学习雷锋基地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培训基地 中国建设报社理事会教育培训基地:工程管理专业领域专业教育与培训基地 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中华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实习训练基地 重点学科一、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结构工程 二、省部级重点学科 建设部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材料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辽宁省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市政工程 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学科 一流重点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 优秀特色重点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 省部共建项目时间 项目 2007年 寒冷地区地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8年 北方工业灰渣建材资源化实验室
2009年 建筑结构振动与防灾实验室
2010年 低碳城市与节能建筑技术实验室
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培育):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门类 批准年限 1 建筑学 0813 工学 2008 2 城乡规划学 0833 工 学 2011 3 风景园林学 0834 工 学、农 学 2011 4 土木工程 0814 工 学 2008 5 机械工程 0802 工 学 2008二级学科博士点(含培育):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属一级学科 门类 批准年限 1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学 建筑学 2008 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学 建筑学 2008 3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学 建筑学 2008 4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乡规划学 工 学 2011 5 区域发展与规划 城乡规划学 工 学 2011 6 乡村规划与设计 城乡规划学 工 学 2011 7 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 城乡规划学 工 学 2011 8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城乡规划学 工 学 2011 9 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学 工 学 2011 10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风景园林学 工 学、农 学 2011 11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学 工 学、农 学 2011 12 园林与景观设计 风景园林学 工 学、农 学 2011 13 园林植物应用 风景园林学 工 学、农 学 2011 14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学 工 学、农 学 2011 15 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 工 学 2008 16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工 学 2003 17 市政工程 土木工程 工 学 2008 18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土木工程 工 学 2008 19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土木工程 工 学 2008 20 桥梁与隧道工程 土木工程 工 学 2008 2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 工 学 2008 22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 工 学 2008 23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工程 工 学 2008 24 车辆工程 机械工程 工 学 2008 硕士学位授予点一级学科硕士点: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门 类 批准年限 1 建筑学 0813 工学 1993 2 城乡规划学 0833 工学 2011 3 风景园林学 0834 工学、农学 2011 4 土木工程 0814 工学 1993 5 机械工程 0802 工学 1998 6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工学 1998 7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工学 1998 8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工学 2000 9 设计学 1305 艺术学、工学 2011 10 力学 0801 工学、理学 2010 11 交通运输工程 0823 工学 2010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工学 2010 13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工学 2010 14 软件工程 0835 工学 2011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 法学 2011 16 外语语言文学 0502 文学 2011二级学科硕士点: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名称 1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学 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学 3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学 4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乡规划学 5 区域发展与规划 城乡规划学 6 乡村规划与设计 城乡规划学 7 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 城乡规划学 8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城乡规划学 9 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学 10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风景园林学 11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学 12 园林与景观设计 风景园林学 13 园林植物应用 风景园林学 14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学 15 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 16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17 市政工程 土木工程 18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土木工程 19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土木工程 20 桥梁与隧道工程 土木工程 2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 22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 23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工程 24 车辆工程 机械工程 25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6 材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7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28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29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30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31 美术史与理论 设计学 32 美术创作方法论 设计学 33 美术媒介研究 设计学 34 设计史与理论 设计学 35 设计方法论 设计学 36 设计工艺学 设计学 37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力学 38 固体力学 力学 39 流体力学 力学 40 工程力学 力学 41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4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工程 4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交通运输工程 4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45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6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7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8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49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控制科学与工程 50 系统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51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控制科学与工程 52 导航、制导与控制 控制科学与工程 5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法 学 5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法 学 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法 学 56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法 学 57 思想政治教育 法 学 58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法 学 59 软件工程理论 软件工程 60 软件工程技术 软件工程 61 软件工程管理 软件工程 62 软件服务工程 软件工程 63 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文学 64 翻译理论与实践(建筑英语) 文学 65 教学法 文学 66 英美文化 文学 67 英美文学 文学 专业硕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点:建筑与土木工程(结构工程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市政工程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方向)、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材料工程、工业设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方向)、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方向)、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学科方向)、环境工程 建筑学硕士学位点: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科学研究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建设行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励7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4项,在国际、国内各类建筑设计大赛中获奖2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1项,出版学术专著57部,发表学术论文5873篇,其中被SCI、EI等三大检索收录575篇。目前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等项目128项,科技总经费突破亿元。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 东北建筑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建筑生态物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材料检测与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建筑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建筑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建筑生态物理技术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数控机床主轴系统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岩土与道路工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新型建筑材料制备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市政与环境工程试验研究中心 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异型高耸建筑工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异型石材数控加工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新型建筑材料制备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城镇区域生态构建与管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院所 地铁研究院 建筑节能研究院 地域性建筑研究中心 村镇规划建设研究院 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院 建筑设计研究院 以下数据由国务院学位办2007—2009年一级学科的评估排名得来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所属学院 所属门类 官方排名 人才培养排名 0813 建筑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建筑学 13名 9名 0814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工 学 27名 20名 历史沿革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军工部时期(1948.4~1950.6) 东北军工专门学校(1948.4-1949.12)军级建制 沈阳兵工学院(1949.12-1950.6)军级建制 军事工业局时期(1950.6~1953.2) 军工局工业专门学校(1950.6-1950.7)师级建制 东北兵工学校(1950.7-1950.10)师级建制 东北兵工专门学校(1950.10-1953.2)师级建制 第二机械工业部时期(1953.2~1953.9) 土木建筑技术学校(1953.2-1953.9) 中央建筑工程部时期(1953.9~1958.5) 东北建筑工程学校(1953.9-1954.4) 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1954.4-1955.5) 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1955.5-1956.7) 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机械学校(1956.7-1958.5) 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时期(1951.2~1958.5) 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1951.2-195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材料工业部时期(1956.5~1958.5) 建筑材料工业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1956.5-1958.5) 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2合并)中央建筑工程部时期(1958.5~1977.7) 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58.5-1959.7) 沈阳建筑材料专科学校(1959.7-1962.8) 沈阳建筑工业学校(1962.8-1973.9) 辽宁省建筑工业学校(1973.9-1977.7) 辽宁省建设学院沈阳市人民政府时期(1951.6~1956.5) 沈阳市技术干部学校(1951.6-1952.7) 沈阳市工业技术学校(1952.7-1953.8) 沈阳市工业学校(1953.8-1955.8) 沈阳工业学校(1955.8-1956.5) 国家城市建设部时期(1956.5~1977.7) 城市建设部沈阳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56.5-1958.8) 辽宁省建设学院(1958.8-1964.4) 辽宁建筑工程学校(1964.4-1973.9) 辽宁省建筑工程学校(1973.9-1977.7) 辽宁建工学院(3、4合并)国家建筑工程总局时期(1977.7~1984.7) 辽宁建工学院(1977.7-1979.11) 辽宁建筑工程学院(1979.11-1984.7) 中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时期(1984.7~2000.2)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1984.7-2000.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时期(2000.2~至今)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2000.2-2004.5) 沈阳建筑大学(2004.5-至今) 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建筑规划、土木工程和城乡建设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农法等学科的住建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工程管理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建设部的专业评估,标志着学校建筑土木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历届领导历任院长(校长)何长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名誉校长(1948.4-1949.10) 赵品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校长兼书记(1948.4-1949.10) 刘咸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校长(1949.10-1950.7) 佟 磊——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名誉校长(1950.7—1953.6) 高庆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工专门学校校长兼书记(1951.10—1953.6) 宗 明——第二机械工业部土木建筑技术学校校长(1953.6—1953.9)、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校长(1953.9—1954.4)、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校长(1954.4-1955.5)、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校长(1955.5-1956.7)、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机械学校校长(1956.7-1958.5) 李 新——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校长(1954.3-1956.6)、建筑材料工业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校长(1956.6-1957.12) 陆 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院长(1958.7-1959.7) 赵步平——沈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1960.12-1962.8) 江 田——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业学校校长(1962.8-1965.10) 许子言——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业学校校长(1965.10-1968.7) 朱其文——沈阳市市长兼沈阳市技术干部学校校长(1951.10-1952.9) 焦若愚——沈阳市副市长兼沈阳市工业技术学校校长(1952.9-1953.8) 陈敬贤——辽宁省建设学院院长(1960.8-1964.5) 孟汝明——辽宁省建筑工程学校核心小组、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3.9-1975.7) 包德才——辽宁省建筑工程学校核心小组、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5.7-1976.2) 宋廷章——辽宁省建委副主任兼辽宁建工学院筹建组组长(1976.5-1977.8) 马进才——辽宁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建工学院)院长(1982.6-1983.3) 谢元运——辽宁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建工学院)院长(1983.3-1984.5) 祁国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院长(1984.5-1993.2) 陈 铿——沈阳建筑工程学院院长(1993.3-1996.11) 陈伯超——沈阳建筑工程学院院长(1996.11-2001.6) 吴玉厚——沈阳建筑大学校长(2002.11-2003.12主持工作,2004.6-2011.9) 王 军——沈阳建筑大学校长(2011.11-至今) 历任书记(政委)高广平——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教育长兼党总支书记(1949.10—1951.11) 叶 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党总支书记(1952.1—1953.6) 张祥斋——东北建筑工程学校党总支书记(1954.2—1954.4)、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1954.4-1955.5)、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党总支书记(1955.5-1956.7)、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机械学校党总支书记(1956.7-1957.12) 李 新——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机械学校党总支书记(1957.12-1958.5) 赵步平——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党委书记(1958.7-1959.7) 许子言——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业学校党委书记(1962.8-1968.7) 寒 光——沈阳市工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1953.4-1953.8)、沈阳市工业学校党支部书记(1953.8-1955.8)、沈阳工业学校党支部书记(1955.8-1956.5) 刘教湛——城市建设部沈阳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党支部书记(1957.12-1958.8)、辽宁省建设学院党支部书记(1958.8-1959.3) 穆嘉华——辽宁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建工学院)筹建组组长、党委书记(1977.8-1983.4) 马进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第一届委员会书记(1983.3-1988.7) 王居安——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书记(1988.7-1998.12) 张福昌——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书记,沈阳建筑大学第一届委员会书记(1998.8-2011.3) 吴玉厚——沈阳建筑大学第一届委员会书记(2011.9-至今) 学校文化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努力创新育人环境”的育人特色,以先进的校园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传承历史、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环境育人”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已经广为社会认同。目前,学校建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100余处,其中“稻田景观”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国际设计大奖,“滚滚向前”雕塑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奖。学校“雷锋庭院”被命名为辽宁省惟一的大学生学习雷锋基地,学校雷锋班连续两次被命名为辽宁省“雷锋号”称号,雷锋班历任班长曾分别于2005年3月学习雷锋纪念日及2009年5月来到学校,与广大师生共同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校园景观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辽宁省惟一的一所以建筑土木为优势,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交叉渗透的国内知名建筑大学。其总占地面积约125公顷,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沈阳浑南新区,校内有40余处体现人文精神的景观,是野生与农艺、建筑美与园艺美、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招生录取本科生教育学校招生范围覆盖31个省区,其中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河南省、广西自治区、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江西省等15个省区第一批录取,另有18个专业和方向在其他省市也进入一批次录取,学校本部本科新生录取成绩84%以上超过国家一批次重点本科录取线。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之一。学校被辽宁省委组织部批准为辽宁省高级人才培训基地,被全国市长培训中心设为首个京外教学基地。学校探索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本科毕业生以“质量高、能力强、稳定、好用、有为”的特点而备受社会的欢迎,2002年至2011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0年名列全省高校前茅。 研究生教育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该校于1978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学校于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开始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学校以辽宁省排名第一的绝对优势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辽宁省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学校还是辽宁省委在全省高校中设立的7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建筑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领域被确定为辽宁省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基地,200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年,教育部批准该校为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2009年,学校以辽宁省排名第一的绝对优势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辽宁省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推荐免试研究生授予权单位。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已经多次通过专业评估,在行业内具有很好的声誉。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通过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均获A级成绩,合格有效期均为7年。2011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工作中期检查。 目前学校已招收博士研究生29人,各类在校研究生达2000余人,累计毕业研究生1600余人。学校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并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籍和教学管理、学位、奖惩等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规章制度,注重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争取高层次科研成果,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获得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连续三年居省内同类院校前茅。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 总排名第216,省内排名第11,理工类排名第67。 学科门类排名:文学223、工学98。 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全国排名: 社会科学:艺术学167。 自然科学:力学58、机械工程105、材料科学与工程166、控制科学与工程9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3、建筑学13、土木工程41、交通运输工程40、环境科学与工程149。 大学评价声誉①在武书连《2011中国大学评价》中,沈阳建筑大学以299.12分获教育部科学与技术奖第81名。 ②在2007-2009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排名中,建筑学一级学科以64分获排名第13,人才培养获第9位,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均取得A级。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以65分获排名27,人才培养获第20位。 ③在2010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统计排序位列第41名,与中国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并列。 学校校歌是谁把迷人的画卷 铺展在沈水之南 老校门上镌刻风雨 建筑长廊托起灿烂 昨日两院东西相望 今天同窗朝夕相伴 鲁班的传人 建筑师的摇篮 我们把梦想建在天地间 建大学子 天下栋梁 我们用蓝图描绘壮丽的明天 是谁把动人的诗篇 挥洒在沈水之南 风吹稻香沁染书香 水起龙腾超越峰巅 开路先锋再铸辉煌 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鲁班的传人 建筑师的摇篮 我们把梦想建在天地间 建大学子 天下栋梁 我们用蓝图描绘壮丽的明天 办学成果“十一五”“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5.54亿元,累计科研立项2255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700余项,6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4项。图书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中外文期刊1717种,馆藏图书156.71万册。2004年以来学生申请专利数年均超过百项,列辽宁省高校之首。学校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立项近60项,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十一五”以来编写并出版教材、著作337部,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6项。2005年、2008年连续2次被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省部共建省部共建10年来,学校面向国家、行业和地方重大需求,重点围绕城市区域规划与小城镇建设、住房保障、绿色建筑、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建筑施工等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科研渠道,承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成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政府科技奖232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在辽宁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2009年,学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被沈阳市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大户”称号。 研发机构、师资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地铁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院、地域性建筑研究中心、建筑节能研究院、辽河治理研究院、沿海基础工程研究院等一批集研发、工程设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研发机构,承担或参与了大量有关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方面的研究、规划、设计、检测、监理与建设项目。学校在小城镇及村镇建设领域的科研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学校站在人才强校战略的高度,实施了“投资千万、荟萃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由建筑学团队带头人张伶伶教授牵头完成的“辽滨水城”等区域规划项目受到辽宁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学术交流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敞开胸襟、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和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目前已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5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了长期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罗马尼亚特来西瓦尼亚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权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单位,有百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校深造。2012年,学校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共同建立的孔子学院揭牌。 指导方向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秉承“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国内行业领先、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知名校友专家学者(部分)庄茁——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书记 乔龄山——国家建材局情报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内建材情报界唯一的一名“全国建材工业劳动模范”。 赵庆良——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柳春光——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李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腾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徐利——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宏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部长。 吴玉厚——沈阳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博士生导师。 刘军——沈阳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 王军——沈阳建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端木琳——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城市建设系主任 杜尚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国光——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员 刘箴——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 高雁鸣——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副书记、副院长 任为民——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分院副院长 杜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 徐旬——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研究中心主任 赵方冉——民航机场工程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民航大学教授 刘启明——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 刘宏奎——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985工程”(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兼首席教授 政府领导(部分)刘方仁——原贵州省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福昌——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书记 张铁民——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 朱京海——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人,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向学——辽宁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白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局副局长 于文礼——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于灏——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冯国柱——辽宁省铁岭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立业——山西省人大副秘书长 许传林——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毕国臣——内蒙古区赤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阳坡——辽宁省铁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赵凌滨——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魏东平——辽宁省质量监督局局长 于春峰——辽宁省朝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李永安——国务院三峡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 王宁——国家建设部稽查办公室主任 赵春山——国家建设部执业注册中心主任 刘大伟——辽宁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姜庆君——辽宁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 刘章——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副处长 企业领导(部分)罗世威——中建一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剑波——中国海外集团副董事长 郝建民——中海地产股份公司总经理 杨振凯——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赵昱——中房集团辽宁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为母校沈阳建筑大学捐赠180万] 曲宏伟——中房集团辽宁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梅和文——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赵立——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白利国——原总装备部新疆马兰某部队总工程师(现转业在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史立刚——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兴光——中石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东宏安——中国第三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郭红政——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工程及设备采购部中国区经理 马黎明——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刘枫——辽宁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热电设计所所长 李红卫——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部副总经理 李秀清——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向东——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肖芳——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于长勇——中建一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焦伟——辽宁天马房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张荣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文孝——辽宁国际建设工程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赵晓东——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觉群——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院长 朱 瑜——中建二局南方公司中南分公司总经理 左中平——辽宁天地房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泉——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鸟巢)副总经理 杨志宇——辽宁省展览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由世岐——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孙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润峰——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刘本林——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秦大庸——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孙桂茹——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罗刚——辽宁泰华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张平——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东北办事处副主任 马俊——天津城建集团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安鹤立——辽宁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岳丽中——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刘宏伟——北京市厚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琳——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吴建林——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所长 教授级高工 鲍承义——江苏倍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十大品牌企业家 公繁祥——中海集团实业总公司沈阳皇姑热电厂总经理 解新宇——中建六局北方公司副总工程师 迟德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东北分公司总工程师 张莉——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总工程师 陈家祥——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田英策——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魏利国――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 陈明祥——美国HDS数据北京地区系统公司总监 孟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人事教育部处长 张祥宇——中建一局机械化公司副总工程师 刘文华——山东中建物质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徐术陇——山东省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鲁统卫——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春林——建设部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北京兰园绿色工程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 王乔——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设机械所总工程师 代贵雪——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东宏安——中国三冶结构制造安装公司党委书记 申劲鑫——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分院院长 贺英——辽宁省建筑标准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祁洁——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屈刚——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军——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主任 王中国——北京中环集团总经理 胡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史洪泉——北京中建正和建筑机械施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侯宝佳——中国建科院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李若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九所总工程师 李宇楠——中建一局装饰公司副总经理 尹留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杨学林——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杭州市十佳科技青年 宫锡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丰公司总经理 李全勤——甘肃建工建设责任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闫伦江——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洪泉——中建设备材料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冯世伟——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 于长勇——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黄春生——河北建工集团副总经理 丁志华——北京中建华宇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志刚——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丁亚兰——北京中环世纪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杨中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精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培约——大连老撒园林环境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东北园区4方案中标 刘子青——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戴显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徐坤田——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财部总经理兼总行大厦工程总指挥 刘淑娟——中国水产科研院北京大洋地海渔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郭宝贵——中冶集团三冶海外公司经理、三冶设计院院长 赵忠宇——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入口——凤之翼设计者 王小鹏——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段承宇——中建澳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解仁庆——东北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蒋希宁——IBM系统与科技事业部(STG)电信部中国区总经理 杨振凯——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崔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栾景阳——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军——香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物资部总经理 李克宁——北京航天科阳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海--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罗超——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监事会副主席 扬涛——中国万科地产的沈阳之星,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邱则有——巨星集团总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誉为中国专利第一人 张军、赵国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尹旭东——沈阳市十大优秀中青年建筑师,沈阳市劳动模范,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沈阳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郝红雨——辽宁省建设系统百名优秀技术人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敬农——中建长沙不二幕墙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哲——辽宁省监狱管理局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付江华——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文东——中海地产(沈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冯继翱——天津京龙工程机械销售总公司总经理 刘兴科——陕西唐都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左玉龙——北京建工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公交路线学校周边公交线路 118、118支、276、155、238、291、387路 到 沈阳建筑大学 站下车 118 沈阳出口加工区 5:40-19:00 北中街 6:15-19:40 155 汪家 6:00-18:00 奥体中心 6:30-19:00 238 天泰翰宇苑 6:00-18:30 五爱市场西区 6:00-19:20 276 沈阳理工大学 6:00-19:00 龙之梦亚太城 6:00-19:00 291 天泰翰宇苑 6:00-18:40 家乐福北站店 6:00-19:30 387 白清寨 6:30-16:00 南塔客运站 7:35-17:05 224、224区间路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 站下车 224 杨官屯 5:50-18:20 沈阳北站 5:20-19:38 224区间 张官屯 5:10-22:00 沈阳北站 5:00-23:00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