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巷镇 |
释义 | 沈巷镇隶属于苏皖交界的芜湖市鸠江区,东临长江,毗邻天门山,南与芜湖市区一桥相连,座落芜湖长江大桥北桥头堡,地处两市三县交界处,即芜湖市、合肥市、马鞍山市及无为县、和县、含山县。全镇辖18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镇域面积2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万亩,可养水面2.7万亩;镇域人口12.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近3万人,流动人口2.5万人。2010年被确定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 中文名:沈巷镇 地理位置:苏皖交界芜湖 镇域人口:12.3万人 镇域面积:218平方公里 简介沈巷镇是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西大门。地处皖江南北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和合芜工业走廊的交汇点。东滨长江倚天门山,南与芜湖市老城区一桥相连,西邻含山县,北临牛屯河。连接合肥、杭州、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合芜高速公路在镇区开口。紧邻我国长江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皖江北岸第一货运港——裕溪口港。淮南铁路呈“L”型腹穿镇区。200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综合改制试点镇,2001年被市确定为经济开发试验区,2002年被省确定为27个重点示范镇之一,200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示范镇之一,2006年被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009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2010年被确定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 全镇辖18个村、6个社区,25个党总支,含89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55个。共有3156名党员。镇域面积23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12.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3万人,农业人口97597人,农户26075户;全镇外出劳力4万人。 镇域内11万伏变电所一座;自来水厂7家,日供水能力2万余吨;程控电话容量3万多门;中小学35 所,幼儿园15所,中小学生2.4万余人;医院8所,其中沈巷中心卫生院为一级甲等医院。村级医疗点52个,卫生技术人员300余人;沈巷镇是安徽省“双百工程”、“杜鹃花工程”示范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科技试验楼、广播站、有线电视等各类文化设施较为齐全。 全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沈巷工业园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目前建成3平方公里,已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入园企业43家。 全镇耕地面积112693亩;渔业养殖面积28220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2266亩(含复种),其中粮油作物126977亩,油料作物47734亩,棉花作物13680亩,蔬菜类37587亩,瓜类5912亩;全镇优质粮油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大棚家禽养殖年出栏数500多万只。 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728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 基础设施沈巷镇是一座宜工、宜商的工贸型城镇,也是一座宜居的滨江型生态型城镇。经过多年的不断配套,如今基础设施基本得到完善,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供电电力充裕,保障供应。位于镇区东部的11万伏沈巷变电所,可确保沈巷地区生产生活的供电需求。 供水淡水丰富,水质优良。镇域内有自来水厂六座,日供水能力二万余吨,上下水管网分布农村、镇区及工业园区内。日供水能力一万吨的沈巷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能确保镇区居民及工业园企业用水。 电讯资讯先进,信息畅通。沈巷电信局程控电话容量达2万多门。目前,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小灵通)、光缆通信、多媒体通信等高科技通讯手段构成沈巷多功能、全方位的通信支架。电信公司、铁通公司、移动和联通公司为境内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教育全镇现有中小学35所,幼儿园15所,中小学学生人数24000余人,其中沈巷镇区学生数4500余人。全镇教育基本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以及成人文化技术培训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卫生全镇现有医院8所,其中沈巷卫生院为二等甲级医院;村级医疗卫生点52个,卫生技术人员300余人,医疗床位260余张。 文化沈巷镇是安徽省“双百工程”示点镇和“杜鹃花工程”示范镇,是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现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科技试验楼、电影院、广播站、有线电视等各类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自然条件水文沈巷镇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海拔高程在7米左右,区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渠,第四系散堆积层厚度大,主要为长江漫滩冲积淤积物。 气象沈巷镇处于海洋与大陆交替湿润地区,降雨多集中在每年4—9月份,年平均降雨量为1046毫米,年平均日照数为2126小时,年无霜期232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5℃—16℃,最高温度为40℃,最低气温为-12℃。 历史沿革沈巷镇因沈家巷而得名。1700多年前,三国时代始有人定居。1984年沈巷建镇,1992年沈巷镇被原巢湖地区行署作为“呼应浦东、开发皖江”的“窗口”,并被列为市级重点经济开发区,1999年沈巷镇被安徽省确定为中心建制镇,2000年被省批准为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被原巢湖市确定为经济开发试验区,2002年被省确定为27个重点示范镇之一,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示范镇之一。2011年8月22日起,原属于和县的沈巷镇于2011年8月22日正式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成为芜湖市辖区的一部分。 区位优势地处长江经济带和合巢芜工业走廊的结合点和聚焦点,雄踞八百里皖江南北交通枢纽的咽喉要道之处,沈巷镇初步建立起了水、陆集疏运输网络体系,可谓货畅其流,人畅其行。 公路境内有连接合肥、杭州和南京、武汉的沿江高速和省际高速公路,合巢芜高速公路出入口位于沈巷镇区附近300米处。经合芜高速向东跨芜湖长江大桥到芜湖市区15公里,到合肥市区87公里,到马鞍山市区50公里,到南京市区90公里,随着南京三桥、马鞍山大桥的建成通车,沈巷镇到南京、马鞍山的路程将进一步缩短。省道合芜路、滁芜路、县道黄八路、螺新路、裕新路在沈巷镇域内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通向周边地区,目前,芜湖市39路公交车及巢湖、和县、含山、无为、二坝、功桥等方向班车快捷运行,单程票价4-7元。据统计10分钟车程内区域人口约30万人。 码头沈巷镇紧邻皖江北岸第一货运港-----裕溪口港。该港口是我国长江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目前年担负着600万吨煤炭中转任务。芜湖港木材储运码头为毗邻沈巷的第二大码头,该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360万吨,配套设施主要有专用铁路线和公路线,专用木材堆场20000平方米及物流仓储12000平方米。此外,沈巷境内沿江岸线目前有简易码头11座,年吞吐量可达200万吨。上述码头距离沈巷镇区仅4—7公里。沈巷镇距国家一类口岸---朱家桥外贸码头仅15分钟车程,目前该码头拥有包括外贸集装箱码头在内的各类码头100多座。沈巷镇东临长江,拥有良好的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和县长江岸线总长65公里,其中沈巷段11公里,末端即天门山处距离长江出口480公里,该段水深—12米至—15米,岸线稳定。境外江滩地宽200米至600米,均宽400米,滩高高程7—8米,拥有建设深水港的得天独厚条件。 铁路淮南铁路呈“L”型横贯全镇,境内有沈家巷、编组站、裕溪口三座客货运火车站,特别是位于镇区东部3公里处的铁路编组站,可承运全国各地各种货物。 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沈巷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商贸兴镇、开放活镇”发展战略,着力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发展经济,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财政收入6400万元,完成国、地税18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各项指标名列和县前茅。 农业沈巷镇是闻名遐迩的“蔬菜之乡”和“大棚养鸡之乡”,是苏、浙、沪等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基地。现拥有优质粮油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大棚家禽养殖年出栏数500多万只,目前全镇有蔬菜种植户4700多户,户均年收入约1.4万元。境内不仅盛产优质粮、油、棉、家禽、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虾、蟹等水产品和珍禽产品也十分丰富,沈巷镇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和无公害淡水产品的生产基地。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近2.7亿元。 工业沈巷镇现有工业企业21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工业产品涉及30多类100多个品种。企业从业人员11000多人,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1亿元。沈巷镇是巢湖市板业生产第一镇,镇域及周边目前有胶合板企业17家,各种板材年产量近2亿张。全镇工业初步形成了以胶合板、农副产品深加工为支柱产业,电子、化工、塑料、纺织、服装、生物制药及机械制造为新兴产业富有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沈巷工业园作为全镇工业项目的聚集区和招商引资的承载体,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首期开发3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1.5平方公里,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已实现了“五通一平”。园区内现有来自日本、香港、浙江、上海、江苏、湖南、芜湖等地企业29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 第三产业沈巷镇自古就是无街不市的商埠要津,是和县、无为、含山和芜湖市三县一市交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及农产品交易中心,镇内商品丰富,市场繁荣有序,商铺、超市、连锁店鳞次栉比,旅馆、餐馆、休闲中心如雨后春笋,据统计,镇域内现有经商户740户,营业额19.8亿元,从业人员3230人。其中镇区现有经商户495户,门面房间数686间,固定摊位493户,长期经商人数2580人,2005年商品交易额15.6亿元。沈巷镇已形成的粮油、蔬菜、农贸、建材、家具、竹木、生资、牲畜八个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近3亿元,特别是历史形成的十天二集,辐射周边10个县区(和县、含山、无为、居巢、庐江、肥东、江浦、全椒、芜湖、繁昌)300多万人口,集市高峰日客流量达5万多人次。商贸业的发展,有力拉动了全镇房地产、运输、建筑、中介、信息、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5年全镇第三产业实现产值近5亿元。 工业园区一、概况沈巷镇位于鸠江区西部,与芜湖市隔江相望,是含山、无为二县和芜湖市的结合点。沈巷镇总人口7.1万,其中镇区人口2.36万,面积近113平方公里。现属和县的次中心,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其所在区域为合芜工业经济走廊和皖江经济带的结合点,位于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中心腹地,其经济发展直接受沿江大中城市辐射。 二、区内交通沈巷经济开发试验区是2003年经原巢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2004年省政府批准保留的开发园区。开发区位于沈巷镇中部,合芜高速公路、合杭高速、滁芜公路和合裕公路的交汇处,是省城合肥通往江、浙、沪、闽的交通要道。开发区东临长江黄金水道,紧靠裕溪口深入码头和朱家桥外贸港、淮南铁路穿区而过,区内现有火车站两座。开发区离合肥、南京机场仅有一小时车程。 三、基础设施沈巷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首期开发3平方公里,按照工业现状,共划分为三个区域:一区为农产品加工区;二区为商贸、家具、建材工业区;三区为化工、棉纺、机械制造工业区,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为一区和四区。为了增强开发区的服务功能,优化硬件环境,为入区企业提供宽阔平台。自建区以来,我们先后投入15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贷款600万元,共修建道路8条,长3.2千米,架设专用供电线路11千米,基本完成首期供、排水、绿化、通讯等配套建设,省政府批准先期用地1500亩土地已被企业征用500多亩。 四、发展现状工业园区现有企业涉及主要行业有化工、金属加工、建材加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家具生产等,主要生产产品有胶合板、家具、灯具、塑管、塑钢门窗、复合肥、油脂、精制大米、面粉、面条、皮棉、棉纱、刺绣、教学设备、速冻蔬菜、五金、金属加工品等30多个品种,园区现有企业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39.6%。园区企业从业人员5675人,占本地劳力比重24%,2003年园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亿元,利税4200万元。 本镇是农业大镇,农产品极其丰富且品种优,数量大,为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本镇农业资源,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园区着力培养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营业总额3.91亿元,利税2162万元。 本镇地处芜湖、合肥、南京三城市的三角腹地,东临长江,直接承受沿江大中城市的辐射,又可为大中城市提供工业产品配套。近年来,采取主动融入都市圈,对接“长三角”,引进了固特金属、创佳部件、长江网业、天丝棉纺等为美的、金和纸业等大工业配套企业4家。 五、宗旨和目标开发区以亲商、诚信、合作、发展为服务宗旨,以降低投资者经营风险,实现投资者最大利益,繁荣区域经济为基本准则,以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进步,促进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全面发展,实现工业强镇为总体目标。 优惠政策一、税收在工业园区内新办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或经国家和省、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自投产年度起,前三年增值税、所得税县级分成部分全额奖还(剔除税收成本,下同),后两年减半奖还;地方教育费附加、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三年内先征后减半奖还。水利建设基金和工会经费三年内全额奖返。 在工业园区外新办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或经国家和省、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自投产年度起,前两年增值税、所得税县级分成部分全额奖还,后三年减半奖还;地方教育费附加、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两年内先征后减半奖还。 二、收费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除工本费和上缴中央、省、市财政部分费用外,自签订合同之日起,三年内“只收税,不收费”(排污费先征后奖还50%)。 三、土地工业园区内新建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且符合国家投资密度等各项规定,土地出让价格为每亩4.5—5.5万元;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土地出让价格为每亩3.5—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土地出让价格将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议”。 投资商贸流通旅游、服务业项目,土地实行招、拍、挂出售。耕地占用税县级留成部分实行差别奖返,具体标准为: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奖还50%;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奖还80%;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全额奖还。 四、其它对投资规模超亿元、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牵动力强的重大或重点工业企业、基础设施、旅游、专业市场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项目,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重点企业安徽省汉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安徽省汉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坐落在和县沈巷工业园内。该企业是本省生产立体车架和工业炉设备的专业公司,属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是民营科技型企业。主要生产立体车架和为冶金、机械、建材、石油、化工、轻工行业提供各种类型工业炉窑及燃烧器、换热器、炉用辅机等机械设备。 该项目是由芜湖汉光工业炉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祥先生投资的,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60亩,其中一期工程立体车架生产线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目前,一期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2005年11月份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工业炉设备生产线,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计划2006年3月开工建设,年内投入生产。该企业需员工1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多人。厂内设有机械加工、铆焊、铸造、装配等车间,设备80多台套。主要产品有立体车架、空煤气换热器,烧结用各种燃气点火器(炉)成套设备,燃纯高炉煤气、立式空煤气单双预热点火炉,常(高)温空气煤阀和蓄热方式换向阀等。年生产能力1万多台套,年产值1.2亿元。 巢湖巴丽花边有限公司巢湖巴丽花边有限公司系一家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由浙江杭州萧山巴丽花边有限公司独资投资兴建。法人代表任建华。 公司筹建于2004年4月,通过可行性报告等论证后,于2004年5月间选址安徽巢湖和县沈巷工业园,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总体规划拟建3500平方米的厂房四幢,1800平方米的宿舍楼一幢和食堂、办公楼各一幢。一期工程在建3500平方米厂房一幢和1800平方米宿舍楼一幢,于2004年10月28日开工,目前主体建筑结构已完成,正进行厂区道路建设、设备安装、员工培训等工作,预计将于2005年10月底可投入正式生产。公司总投资预计3000万元。公司主要产品为中高档电脑刺绣花边,其产品主要出口欧美、中东及非洲等国。公司一期工程完工投产后,将安装大型电脑刺绣设备五十台,年产50万码刺绣品。预计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利税200万元。公司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需员工240名。全部工程建成投产,预计年实现出口创汇400万美元。 公司将以成熟的技术,优质的产品,热情的态度为海内外用户服务,服务社会共创未来是全体员工共同的心愿。 行政辖区杨湾村 引大丁村 张八村 沈巷村 强赵村 茹黄村 铁塔村 黄马村 裕珠村 淮南村 八角村 三义村 晏渡村 四连村 双桥村 双城村 灯塔村 丰圩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6486 男 18729 女 17757 家庭户户数 10301 家庭户总人口(总) 36094 家庭户男 18441 家庭户女 17653 0-14岁(总) 9524 0-14岁男 5347 0-14岁女 4177 15-64岁(总) 24063 15-64岁男 12102 15-64岁女 11961 65岁及以上(总) 2899 65岁及以上男 1280 65岁及以上女 161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4597 最新情况《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 2011年7月14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撤销巢湖市及有关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皖政[201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撤销地级巢湖市。 二、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人民政府驻卧牛山街道,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三、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四、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 五、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上述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你省自行解决。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根据最新情况,原属于和县的沈巷镇于2011年8月22日正式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 。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