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西蒙
释义

中文名:沈西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9年

代表作品:《好男要当兵》

基本信息

沈西蒙1919年出生在上海一普通邮差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五人,家庭比较开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沈西蒙的哥哥是沈大威,是英文DAVID的音译,沈西蒙是Simon。沈西蒙在私塾里念了两年,转入小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敬业中学。后因父亲退休,沈西蒙不得不中途退学,考入上海南市区公共交通汽车公司,当练习生。沈西蒙自小跟大哥比较亲近,大哥沈孟先是中共地下党员,上海市邮政系统的邮务工会领导人之一,参加了著名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沈西蒙从哥哥处接触到鲁迅、茅盾、柔石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向往革命。

三十年代,上海左翼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曹禺、田汉等进步作家的《雷雨》、《日出》、《获虎之夜》等剧作常有演出,还翻译演出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高尔基的《母亲》、《底层》和易卜生的《娜拉》等。沈西蒙参加了救亡文艺团体“扬帆社”,曾在高尔基的《母亲》中扮演过鲍维尔,这是沈西蒙从事戏剧艺术实践的第一步。

1938年春天,上海成为孤岛,为适应战时需要,“扬帆社”改名为“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战地服务团”。沈西蒙随团到达温州,在街头演出揭露日军暴行的《还我孩子》、《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鼓舞人民的抗战斗志。为了宣传抗日,沈西蒙创作了他的第一个剧本《好男要当兵》(与宋超合作),这个独幕话剧批判了“好男不当兵”的错误思想,激励民众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该剧在街头演出后,群众反映强烈,《浙瓯日报》副刊“展望”以八天的篇幅连载发表,这是他从事戏剧创作的开端。

战地服务团在温州宣传、演出了半年,到1938年的秋天才离开温州。大多数人随团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沈西蒙原本打算奔赴延安,路途被日军切断,辗转来到了皖南云岭,与战地服务团的战友们重逢。沈西蒙参加了叶挺领导的新四军,分配在军教导队总俱乐部当干事,1后又调到战地服务团戏剧组。1939年春天,陈毅司令来到皖南军部,会见周恩来和劝说项英率部东进。为了欢迎周恩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排练演出了陈白尘的四幕话剧《魔窟》,沈西蒙也参加了演出。演出结束后,陈毅热情地动员大家到江南前线去。不久,战地服务团全体团员在团长朱克靖地率领下奔赴江南前线。沈西蒙先是跟随先遣队到了苏南,随后又到了苏北盐城。“皖南事变”发生后,由刘少奇、陈毅奉命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1941年2月,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领导下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由胡服(刘少奇)任院长,邱东平任教导主任,沈西蒙任院部秘书兼戏剧干事。后调新四军一师服务团任戏剧部主任。

沈西蒙自言:“原本我是个知识青年。对写作,未经专业训练,无基本功。全因抗日救亡大潮推过来、攘过去,将我逼上梁山的结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沈西蒙开始的他的戏剧创作生涯。1942年,他根据丁玲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改编了独幕剧《红小鬼》,针对当时国民党在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经常制造摩擦的情况,宣传了抗日统一战线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1943年,沈西蒙在淮南龙岗创作了三幕新闻剧《重庆交响乐》,整个戏分《浑浊的城》、《窒息的城》、《不夜的城》三个部分,情节上互不相关,从各个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倒退的逆流,歌颂了人民抗日的热情。沈西蒙回忆中描述到,当时蒋介石国民党掀起了第三次反共浪潮,抗战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他在粟裕司令的率领下,转战大奖南北。在苏皖交界处,淮南龙岗小镇夜泊。沈的老部长张崇文带领着几个文艺兵,秉烛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希望有个戏来揭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反共倒退的逆流。沈翻了两天报纸,花了三个多星期,编出这几万字的三部曲来。这个戏最初在抗大九分校(龙岗)演出,后在整个苏中、苏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44年,抗日战争由相持进入反攻阶段,毛主席及时地提出了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吸取历史教训。为配合整风学习,并迎接反攻大胜利的到来,苏中区党委决定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搬上舞台,以李自成进京的教训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苏中公学的领导人夏征农亲自挂帅,与吴天石、沈西蒙、沈亚威等同志一起研究历史剧的主题,构思剧本。《甲申记》的主要执笔者是沈西蒙,正值盛年的沈西蒙执笔点墨,编织剧情,才思滚滚而来。1945年3月1日开始筹备《甲申记》的演出。两个月后,5月4日,《甲申记》在固晋首演,轰动了整个苏中地区,广大军民无不先睹为快。

期间还创作了一些报导剧:《盐城之战》、《花子街战斗》、《红小鬼》等。《花子街战斗》写的是陶勇司令与日军南浦少将互递战书,约好在花子街较量,结果以南浦打败丢一门平射炮而告终。陶勇大胜,得大炮一门,从此苏中敌后建立了第一支炮兵队伍。演出后颇受部队指战员的欢迎。在抗日战争中,沈西蒙不仅创作剧本,还写了许多歌词,如《坚持苏中疆场》(沈亚威曲)、《打个胜仗哈哈笑》(沈亚威曲)、《江海谣》(石林曲)、《新四军万岁》(何士德曲)等。

1946年,沈西蒙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军区文工团任团长。解放战争期间,又转任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总团副团长。1948年第一次打开封时,沈西蒙下陶勇纵队体验生活。到了城墙脚下,战斗十分激烈,师政治部主任陈茂辉有意让他写一个宣传共产党城市政策的戏。于是沈西蒙蹲在城墙根下的掩体内,在敌机枪炮的呼啸声中,用了两三个钟头写出广场小歌剧《买卖公平》,由何仿(女)配曲。第二天拂晓便由肖克木、梁泉扮演在开封街头演开了。剧本主要写我军战士在新解放区执行买卖公平政策的故事。开封老百姓们纷纷称赞这个戏演得好,演得及时。

1949年,全国解放后,沈西蒙先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设在南京)院长。1950年全国普天同庆,人们日夜沉浸在歌舞欢乐之中,沈陷入了沉思:胜利得之何易?由此想起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沈西蒙开始创作大型话剧《战线》,1951年完成,并由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于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这个剧本歌颂了人民,人民战争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后改编成电影《南征北战》,成为建国以来优秀的影片之一。

1954年,沈西蒙创作了五幕七场话剧《杨根思》。这个剧本的素材是1951年沈西蒙曲朝鲜慰问志愿军时采访所得。1954年开始写作,他想尝试一下在舞台上直接表现战争的可能性和传记性戏剧的创作方法。这个戏曾参加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导演二等奖和演出一等奖。

1956年,沈西蒙调任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后又任部长。1960年,上海警备区司令王必成要他写好八连的戏,沈西蒙就背起了背包,到好八连当兵。年过40的沈西蒙跟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好八连战士拒腐蚀,永不沾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生活体验,使他产生了创作的灵感,沈西蒙执笔写出了《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优秀的话剧。1962年,《霓》剧写出初稿,在上海、南京演出,征求意见。1963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前线话剧团去北京演出,毛主席、周总理给予很高的评价。《霓虹灯下的哨兵》是沈西蒙戏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是六十年代前期话剧创作的代表性剧目。当时,全国各地纷纷上演,各报竞相评论,全国一片红。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3年在《解放军文艺》和《剧本》杂志上先后发表,1964年改编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可是1966年3月,沈西蒙去北京参加全军文艺创作会议后回到南京,却成了“文艺黑线”的代表人物。在十年内乱中,戴上了“走资派”、“文艺黑线在南京军区的代理人”、“修正主义分子”、“三反分子”、“叛徒”等帽子,倍受迫害打击。直到邓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工作,才正式解放,并恢复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的职务。

粉碎“四人帮”之后,沈西蒙依依惜别了他战斗、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南京,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兼任总政文工团团长。之后不久,在他的请求下,又调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回到了他创作《霓虹灯下的哨兵》的生活基地。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沈西蒙已是古稀之年,他仍不服老,自称前线话剧团的荣誉团员。1988年他已南京夫子庙为背景,创作了话剧《秦淮丽人》,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经过近十年的打磨,前线话剧团于1996年演出此剧,获得好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