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然保护 |
释义 | 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是对自然环境和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其中心任务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目前,对自然保护的对象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自然保护是“维持人类所能发挥最高潜在可能性的各种条件”;有人认为自然保护,不仅要保护原始的自然和接近原始的自然景观,即保护构成自然的动、植物,以及需要保护的地学对象,而且要努力把人类活动造成的不良环境改造成为对人类有益的环境。 自然保护简介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是对自然环境和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关于自然保护的对象,有人具体提出12个方面:①确保可更新的自然资源的连续存在;②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国家资源不受危害;③保护水源的涵养;④保护野外休养和娱乐的场所;⑤维持环境净化能力;⑥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⑦确保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库的发展;⑧保存学术研究对象;⑨保护宗教崇拜的对象;⑩保护乡土景观;⑾保护弱者;⑿保护稀有动物和植物。 自然保护的历史18世纪,欧洲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原始森林减少,同时由于产业革命的影响,自然的破坏速度加快。这就促使人们采取保护地域的形式来保护自然。1872年美国设立黄石国家公园,把黄石的广阔原始地域辟为永远保存的国家公园。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然保留地。1900年召开了“关于非洲动物保护的欧洲会议”。1913年第一个国际自然保护机构在瑞士伯尔尼建立。1928年在布鲁塞尔设立了国际自然保护事务所。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政府共同倡议召开会议,讨论全球性环境保护问题,并成立了“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of Protection of Nature),这一组织在1956年改称为 “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 (International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有11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 自然保护的必要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同人类、人类社会发生相互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是大气、水、土壤、生物、矿物和阳光等。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取之不尽的,如太阳能和风力;二是可以更新的,如生物、水和土壤;三是不可更新的,如各种矿物。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自然资源可为人类利用的部分不断扩大。如一种矿物往往和其他矿物共生,选矿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共生矿物不再是被排入环境的废渣,而是被回收进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成为新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如开发利用不合理,不仅会使大气、水体、土壤等受到污染,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自然资源本身也将日趋枯竭,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对自然进行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对一定范围内的陆地或水域,采取幼措施,保护自然综合体或自然资源,以及保护其他特定的单种、多种或整体的对象,是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水资源保护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海洋等“地表贮水体”,由于太阳的照射,水蒸发后在空中凝结成雨降到地面,一部分渗入地下,大部分流进河流汇入海洋。地球上的水总量约14亿立方公里,但真正可利用的水资源却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区,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很多河流雨季后流量迅速减少;华北和西北又处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缺水尤其严重。因此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十分重要。 保护水资源必须幼地控制水污染,因此要大力降低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和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行之幼的措施是:①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少用水或不用水;少用或不用容易产生污染的原料,减轻处理负担。②妥善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杜绝任意排放。③回收城市污水,用于农业、渔业和城市建设等,节约新鲜水,缓和农业和工业同城市争水的矛盾。④加强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使水污染逐步得到减轻和控制。 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是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组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经济系统。中国的国土有2/3是山地,1/3是平地,而耕地面积只占10.4%,约为 100多万平方公里,工业、交通、城镇等面积占了6.9%,约为67万平方公里。因此从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控制人口增长和严格限制对耕地面积的侵占,是同自然保护密切相关的。 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合理灌溉和耕作。海涂是沿海淤积平原的浅海滩,可为农业提供可耕土地,又可为水产业提供养殖场地,可以制盐,还可利用潮汐能发电等。因此必须对海涂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作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生物资源保护森林是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绿色植物群体,要根据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还要注意防止森林火灾和防治病虫害。草原是草本植被,要根据草原的生产力,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止超载放牧。对已沙化地区,要进行封育,并结合人工补种。对大面积天然草场采取围栏、灌溉、施肥、化学除莠、灭鼠、区划轮牧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草原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某些原始性的草原,或有特殊植被类型的草原,以及有珍稀动物栖息的草原,可划为草原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要开展资源的普查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规定禁猎期,建立物种库,保存和繁殖物种,并开展人工引种驯化科学研究。 自然保护的法律和经济人类对自然保护的努力是同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分不开的。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认识程度较低,或者自然受到污染或破坏较轻时,自然保护活动规模也是较小的。随着人类对自然价值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自然资源的蕴藏量日趋枯竭,人们认识到必须设立自然保护的行政机构,及时根据可靠的、系统的情报资料,进行正确的预测,提出幼的防止措施。同时,为了幼地对自然进行保护和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如德国于1902年制定保存美丽景观的法律,1935年制定自然保护法。日本于1919年制定《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日本在名胜及天然纪念物的概念中,也包括人工构筑物、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1931年制定《国立公园法》,还颁布了有关鸟兽保护区、禁猎区的《狩猎法》,有关地域环境保护的《自然环境保护法》,有关保护森林的《森林法》,以及学术参考保护林制度等。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进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除了研究一些经济发展方面,如社会生产的需要、工艺技术的可能、成本的高低等因素外,还要研究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最有利的开发利用的形式、规模和速度。 中国的自然保护中国人民很早就注意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的相互关系。《逸周书·大聚篇》记有传说中的大禹所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荀子指出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做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并提出保护措施:“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王制》上记有:“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粥于市;木中不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为了“山泽多禽兽”、“鱼鳖优多”,设有官吏管理,川衡掌握川泽的禁令,管理水产;迹人掌握苑圃田猎的政令。明末清初王夫之《噩梦》记有:“土广人稀之地,如六安、英霍,接汝黄之境,及南漳以西,白河以南,夔府以东,北接淅川、内乡之界,有所谓‘禁山’者。”说明17世纪秦岭东端、巫山、荆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霍山等山地均被列为“禁山”。此外,许多地方有“风水山”、“风水林”、“神林”等,虽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起着保护自然资源、保持山林植被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第七次全国林业会议通过了《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同年,在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中,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都被列为基础研究的内容。195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6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1963年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1979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等。1980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又一次发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植树造林活动。 从1979年起,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及部分省、市都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管理机构。1979~1980年中国先后参加了“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面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80年3月5日在北京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首都同时公布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79年,中国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签订了《关于保护野生生物的合作协定》。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的总称。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既包括各种自然地带中各种生态系统的代表,又包括一些珍贵、稀有动植物品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和迁徙的停歇地,以及饲养、栽培品种的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还包括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同时也包括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冰川遗迹、喀斯特、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所在地等。此外,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的一些成功地保护自然的范例,也属于自然保护区的特殊的类型。尽管保护区的类型很多,保护和管理的方式各异,但它们都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象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星散地分布在急待修补的地球上。 自然保护区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各种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现今世界上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和各种自然地带的自然景观,正在迅速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森林无限制地采伐,草原的开垦,荒漠的过度放牧,热带的农业开发以及城市不断扩大和大工程的建设等,使得许多地区生态平衡失调,有些地区的自然面貌已难以辨认。为了研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特点,以便提出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措施,不得不借助于古代的文献记载、考古材料、自然界残留的某些特征(诸如孑遗生物种类、土壤剖面、地貌类型等)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来推测已不复存在的自然界的原始面貌。由此可见,在各种自然地带保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或原始景观地段,都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它对于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准则,同时也对探讨某些自然地域生态系统和今后合理发展的方向指出了一条途径,以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而定向地控制其演化方向。 第二,自然保护区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现今世界上物种的确切数量究竟是多少,直到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尽管生物分类学家们在研究物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迄今对生物种类还缺乏系统可靠的资料。目前认为世界物种为500~1000万种,其中只有150万种是在科学文献中有记载的。人们从这些物种中获取生活的原料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的农业育种工作就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已被驯化或栽培的动植物种。现在育种家们发现要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和提高生产潜力,其难度愈来愈大。因此除了对现有少数的物种进行育种改良外,必须挖掘新的食物来源,从而又开始转向到大自然丰富的宝库中,寻找野生的物种资源。 人类利用生物物种的历史证明,我们不能预言哪一种生物将对我们有用。有些似乎最无用的物种突然变成医药、工业、农业育种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用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原料,这方面的例子在国际和国内都是很多的。例如许多原始的、分布区局限的野生植物,它们本身的产量可能是很低的,但往往却是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的唯一来源。利用野生的近缘植物培育出的矮秆小麦和水稻品种,曾使栽培方式起了革新作用,并使许多地方的产量大大提高。 近年来意外发现的犰狳和北极熊的科研价值,可作为保护野生动物种质的例子。犰狳是迄今所知人类以外唯一能患上麻疯病的动物,这就为寻求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帮助。最近还发现北极熊的毛是罕见的高效吸热器,这一新的发现,为设计并制造御寒衣物及太阳能吸收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现在人们已知近半数的药物首先是从自然物质,特别是野生生物中发现而制成的,尤其是中国,直接应用野生生物作为医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世界上迄今为止,仅对不到1/10的植物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需求不断提高,许多过去从未用过的野生物种,已陆续发现它们在工业、农业、医药以及军事方面的新用途。但遗憾的是由于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的改变,许多物种正在迅速地遭到灭绝。有些物种在未深入研究它们的用途之前,甚至有的还未来得及定名就濒于灭绝或已经消失,其数量之大是极其惊人的。据一些野生生物学家统计,大约在35亿年以前,地球开始有生物,从那以后,种类逐渐增多,最多时曾达1~2.5亿种。其后,减少的速率逐渐加快,到现在只有500~1000万种了。仅以鸟类来看,从1600~1900年的300年间,共有75种灭绝,但进入20世纪以来,每年就有一个种灭绝。现在,平均每天就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绝迹,甚至加快到每小时减少一种。有人估计,如果目前的趋势不受抑制地继续下去,那么到20世纪末,当前生存在世界上的物种中至少有1/6将要灭绝。 自然保护区正是为人类保存了这些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现在许多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完整的生态系统相继被发现,就是在自然保护区中调查研究出来的。特别是目前世界上许多物种,由于环境的变化或人为的干扰,过去曾经一度繁茂分布,现在濒临灭绝的状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合理的管理,将有助于这些生物的保护及其繁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保护区无疑是一个物种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天然贮存库。 第三,自然保护区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里保持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就为进行各种有关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成为设立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实验室。由于自然保护区的长期性和天然性的特点,对于进行一些连续的系统的观测和研究,准确地掌握天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分布及其活动规律,对自然环境长期演变的监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及驯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第四,自然保护区是向群众进行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和自然讲坛。除少数为进行科研而设置的绝对保护地域外,一般保护区都可以接纳一定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和旅游者到保护区进行参观游览。通过在保护区内精心设计的导游路线和视听工具,利用自然保护区这一天然的大课堂,增加人们的生物、地学的知识。自然保护区内通常都设有小型的展览馆,通过模型、图片、录音、录象等设施,宣传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的知识。因此人们把自然保护区又称为活的自然博物馆。 第五,某些自然保护区可为旅游提供一定的场地。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珍贵而稀有的动植物或地质剖面,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有些以保护天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更是旅游者向往之地。在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条件下,可划出一定的地域有限制地开展旅游事业。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的潜在价值将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第六,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河流上游、公路两侧及陡坡上划出的水源涵养林,它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特殊类型,能直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当然,要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仅靠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是远远不够的,但它却是自然保护综合措施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