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湾村 |
释义 | 沈湾村位于长兴县东南部、弁山的西北麓,距县城8公里。东靠弁山的转船山和长峰山,南接李家巷镇李家巷村,西濒小箬桥港,北临赵家桥港。据清《长兴县志》载,沈湾村因坐落于山湾,居民沈姓,故名。时辖区属长兴县平定区十五图八十庄。民国时期,先后属东山镇、李家巷乡。引沈湾村的命名缘于“沈”和“湾”。这个小村庄原先居住的都是沈氏家族,村民都以沈作为姓氏,现在这个村仍然有80%的村民姓沈。之所以加以“湾”字,缘于村庄以姚江为界有18个湾。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沈湾村概述50年代初,为乡三村,1956年建立沈湾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并入李家巷大队,1961年析出大队建制,1983年2月改为沈湾村,隶属于李家巷镇。辖沈湾村、丁家荡、施家漾、山西村、赵家桥、牛阿太、南北石荡、茆家墙门、曹家厂、白莲寺10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沈湾村。1992年有395户,1440人,总产值1259.21万元(包括家庭经营、联户企业、村办企业),人均纯收入1124元,为1979年人均纯收入的7倍,固定资产也由1979年的10万余元增至302.5万元。 沈湾村位于兰江街道的西南部,西面紧靠马渚镇,南与上虞市的永和镇接壤。2003年沈湾村由沈湾、桥头、馒头山下、草庵里和窖头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行政区域面积为2.81平方公里。沈湾村属山地平原地带,村东面环山,山峦多沿南北方向延伸,南北流向的姚江呈“S”形从村庄西面蜿蜒穿过,杭甬高速公路从该村的北面经过,500吨级的杭甬运河主航道将依托姚江改线从村庄西部边缘通过。沈湾村有375户人家,1200多人口,村民人均年收入为6576元。 建设发展建筑材料工业基地 沈湾村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白石等,是长兴县重要的建筑材料工业基地。村办建材工业起步于1978年,始办石粉厂,资金0.9万元,年产值8万余元,获利1.80万元。1982~1992年,先后兴建了石灰厂、黄石矿、石灰石矿、建筑矿、涂料厂、化工厂。1992年从业人员(包括辅助工)765人,为农业劳动力135人的5.7倍,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5%。主要工业设备与运输工具有:破石机3台、雷磨机2台、立窑4门、汽车2辆、拖拉机80辆。产品销售量:七○砂3600吨、石灰石58000吨、磨石子1500吨、重质碳酸钙19000吨、毛片20500吨、黄石块4200吨、石子类18000吨、石灰28000吨。 农业电气化标准村 沈湾村有水田883亩、旱地65亩、山地2000亩(包括村办林场),农业主要种植水稻、蚕桑、茶叶、水果等。1990~1992年,村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达28万元,修筑改造过水渠道6000余米;新建机埠10座,加原有机埠3座,全村共有机埠13座,装机290千伏;改造低压线路4000余米,完成农业电气化标准村建设。 山水清远交通便利 沈湾村处于丘陵与平原交接处。弁山“三岩”之一的云岩在沈湾村施家漾一带,为古代著名风景区,原有古刹正觉寺(又名白莲寺)、莲花池,古有遥指云岩是白莲之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村区内的杨家山,原名夏驾山,长兴名山之一。东晋吴兴太守张玄之《吴兴山墟名》记:昔帝杼南巡,至于此山而得名。山上有石鼓,高一丈, 下有磐石为足,谚语:鼓鸣则三吴有兵。山体属石灰石,现为采石场,古迹已毁。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76师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重创日本侵略军,称杨家山战役,闻名遐迩。 沈湾村赵家桥港是长兴古代经小梅口入太湖通往苏州、无锡等沿湖城乡各地的重要水路。1914年,夏驾山兴办采石业,小箬桥港建有石料外运码头。1992年,村内有过境省际航道两条:小箬桥港和赵家桥港与长(兴)湖(州)申(上海)线。水运码头有赵家桥、大茆桥、都家桥、牛阿太、长峰山脚5处,使用码头的除本村外,另有厂矿单位及周围村10余家,年运量在100万吨以上。为李家巷地区建材物资主要集散地。上海市内河航运公司在长峰山专设调度站,建筑材料可以直运上海浦东开发区。陆路,1929年10月1日京(南京)杭(州)国道通车,在牛阿太设站,称李家巷汽车站。1987年10月1日,李家巷镇至横山、陈湾县道公路通车,设杨家山、赵家桥两个站点。现过境国道有104、318两条,沟通了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另在离村2.5公里处有宣杭、杭牛两条铁路重线白鹤岭火车站。 乡村名人沈宗瀚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1895年,沈宗瀚出生于沈湾村,14岁之前一直在沈湾的私塾读书,15岁进入余姚县城的诚意小学,18岁毕业,后来靠借贷及亲友的帮助,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得到博士学位。 1949年后,沈先生赴台湾工作,从此就再没有回过家乡。1980年在台北去世。1990年,沈宗瀚夫人刘廷芳女士和儿子沈君山等先后返乡,见到沈湾村的孩子们仍然在借祠堂上课,就决定将沈宗瀚留下的47.2万元遗产捐助给家乡,用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其中37.2万元用以建造小学,并以沈宗瀚的名字成立了沈宗瀚小学,另外10万元存入美国花旗银行,利息作为奖学金,发给沈湾当地成绩突出的学生。 沈君山现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名誉校长,他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从1997年沈宗瀚小学正式建成以来,沈君山已来过沈湾四五次。 乡村佳话“全村无乞丐,百年来无讼事。人心团结,道不拾遗,有无相通,守望相助”。沈宗瀚老人对自己故乡沈湾村的淳朴民风赞不绝口。沈湾村民依然沿袭了这个百年以来的优良传统。 由于和外界交流相对不多,2003年以前村里根本就没有外来人口,也只不过百来号人而已。村民之间都是互相谦让,很少有看到红脸吵架的时候,偶尔发生一点小纠纷,只要村干部一调解,马上就相安无事。为了加强安全保障工作,村里专门组织了4名联防队员负责夜间巡逻,但是从来没有发现盗窃等现象,村里刑事犯罪等情况闻所未闻。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兰江街道沈湾村村情风貌沈湾村位于兰江街道的西南部,因姚江自上虞市入村境,江流曲曲弯弯,呈“S”形,多达18个湾,村境地处最曲折江湾段,且居民多姓沈,故名沈湾。 本村地处四明山与姚江平原交接地带,姚江由此入市境,西面紧靠马渚镇,东北面接本街道夏巷村。南与上虞市永和镇接壤,东面为本街道筀竹村。 全村由沈湾大村、新农村、窑头3个自然村形成,总区域面积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余亩,山林面积1388亩。区域面积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余亩,山林面积1388亩。常住人口1194人,在册常住357户农户,常住人口1194人,共设1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31民。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0名。近年来,我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亿余万,村级集体可用资金7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10000余元。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厚道。随着杭甬运河及新建永思桥和凤凰山桥、通村公路的建成,沈湾湿地公园的即将开发,沈湾村将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而又有良好发展机遇、具有特色的行政村。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余姚市卫生村、先进妇代会、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 村史沿革追溯渊源,沈湾村民祖先早在宋神宗年间(1068--1085)即从东鲁迁入。 旧时交通比较闭塞,出入靠姚江水路,有小港河埠码头3只,江湾上泊满大中型客船、货船、沙船、脚划船,水运繁忙。今时已有郭沈公路通车,市区403公车通村口,境北有杭甬运河配套工程“凤凰山特大桥”、境南有“思桥渡槽大桥”,均横跨姚江两岸,联通市境公路。 沈湾村自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由互助组、低级社过渡到高级社。1955年称公社、大队,向阳大队(现改为沈湾村)。1983年8月政社分设,公社改称乡,大队改称村。1983年8月改为余姚市肖东乡沈湾村。1992年5月行政机关机构改革,撤区扩镇并乡,长丰乡、肖东乡合并为肖东镇,为余姚市肖东镇沈湾村。2001年4月行政村区域调整,沈湾村按原不变。 产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沈湾村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特色经济的发展。村领导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兴农”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确立以水稻为主导农产品的基础上,根据本村实际,积极发展茶叶,改良茶叶新品种。近两年改造茶园75亩。同时大力发展了畜牧业、蛋禽养殖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沈湾村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强村富民,目前全村拥有个私企业十余家,年产值9000余万元,有效地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强村富民。 整治建设沈湾村从实际出发,深化居民环境和社会综合治理建设,积极投入为村民办实事。自2004年起,沈湾村每年投入资金3万余元,配备3名专职保洁员,落实长效保洁责任制,全村实行垃圾袋装化,对村民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同时,村投入资金近75万元,硬化道路16896平方米;投入资金13.5万元,安装路灯40只。此外,积极实施“治脏、治乱、治差”大行动,清理杂草垃圾,大力整治乱搭建、乱占道、乱倒垃圾,使村庄环境面貌有了进一步改善。 沈湾村村委会为了村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稳定,村建立了社会治安治理领导小组,健全综治网络,组建夜巡队。同时协同街道综治办和兰江派出所,加强对外来人员的调查摸底,督促房屋出租房及时办理暂住证,共同做好暂住人口的教育管理,保护了集体和个人的财产,营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为民服务沈湾村村委积极贯彻党中央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努力加强服务保障,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因省重点工厂杭甬运河建设需要我村的土地被征用和房屋迁拆,为此我们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土地征用政策,征用费兑现工作,开展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做好了迁拆户的安置工作。村集体补贴保障资金47万元,对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2亩的农户共76名实施了养老保障,有效地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后顾之忧。 2、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结合我村实际,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医疗救助为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个人参与、社会辅助、定额支付、专款专用”的原则,按照每人每年政府补贴50元,村级集体补贴15元,个人承担15元的筹资方法来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全村村民参保率达到95%。 3、切实抓好扶贫帮困工作。村将孤寡老人安置到街道敬老院,逢年过节送上慰问金,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安度晚年;对困难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特困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对全村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节日慰问金。三年来,共发放困难补助费、节日慰问费2万余元,使弱势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名胜名人村内有百年祠堂、百年古樟,四合园式的清、民国建筑,有沈宗瀚、神君山故居,村环姚江,百舸竞渡,渔舟唱晚。周边有建于明代的浙东第二桥“永世桥”,现代新建的新永思大桥、新凤凰山特大桥,形成“南北双桥卧姚江”之景。 沈宗瀚(1895—1980),字海槎,号克难居士,浙江省余姚沈湾(今属肖东乡)人。沈宗瀚,农学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回国后,执教金陵大学,育成金大2905小麦良种。执掌中央农业实验所。抗战期间,对发展大后方粮食生产,实行田赋征实,支援军糈民食,殊多贡献。后去台湾,仍坚持农业建设工作,著述颇多,在国际农业学术界有一定声望。 沈君山, 1932年8月29日生,浙江余姚人,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马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博士,曾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太空总署太空研究所及普度大学。 1973 年归国後,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後曾担任行院政务委员,并于 1993 年当选第一届民选校长。 沈澄年(1908--1979)浙江余姚沈湾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南京陆军大学。199936年任国民军副军长、军长,参加“台儿庄大捷”,电影《南征北战》国民党师长原型。1947年俘虏后入伍参加解放军,解放后任华北军政大学战术主任教员、南京军事学院战术组长等。 发展目标立足本职,服务村民,多办实事。建立和落实村委各线组织网络,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具体工作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充分利用运河西侧的孤岛田,通过招商引资或租赁,流转发包,盘活土地资源,增加集体收入。努力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用水质量。完成以治理农村(柴蓬基、粪缸基、废弃宅基地)三基为重点的庭院整治工作,争取达到市级验收标准,同时积极创建宁波市卫生村,争取创建成功。提升本村沿山一带的整体形象,积极向上级政府和有关水利部门要求,在四明湖总渠内侧完成砌石护岸工程,沿山道路配套工程,以缓解部分村民确需建房的实际困难。与电力部门联系解决部分地段电压较低的实际情况,扩容改造变压器2—3台,保证村民生活用电。2008年启动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方便村民办事。继续巩固和完善配套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包括:农业、道路、路灯、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各类活动场所,社会治安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等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