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神经性厌食
释义

神经性厌食一词系1874年首创,亦称神经性食欲不振,以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显著的体重减轻为其特征。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上,女性青少年为多见,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与极度衰竭,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发育。原因还未完全查明的精神障碍,特征是为保持体型瘦削而长期过分节食或拒食,以致造成体重锐减、营养缺乏、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多见于青少年期,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迄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病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无原发性器质改变。中枢神经系统与摄食有关的部位(下丘脑)是否存在着分子水平的变化,抑或完全是心因性障碍则都还不能肯定。目前多认为,神经性厌食的发病,是生物学易感素质与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起素因作用,心理学因素起诱因作用,而社会影响起病理塑型作用。支持生物学素因假说的证据主要有:

*女病人100%有月经停止,约20%的病例在病程早期体重还在正常范围时,便出现月经停止和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提示下丘脑有原发的功能失调。

*有间接证据表明,患本病时下丘脑多巴胺受体有抑制性反馈控制缺陷,导致该处儿茶酚胺类神经介质活动增强。

*神经性厌食与特纳氏综合症(XO综合症)和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同时存在的频度,远远超过机遇的频度,推测染色体畸变可增加神经性厌食的易病性。

支持心理学诱因假说的证据是:不少病人在发病之前遭遇过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受过精神刺激。行为学派认为,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习得性障碍,是对进食的恐怖─回避反应。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心因性障碍,与口欲期心理发育失调有关。支持社会性病理塑型作用的证据是:本病患者的父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年青时有力求体型瘦削并节食减肥的经历;本病姊妹同病率也较高。由于双生子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无关,因此上述发现主要反映了家庭环境的示范性影响。此外,本病多见于经济富裕的家庭和芭蕾舞演员之类的职业,表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以瘦削苗条为美的审美观和节食减肥的习惯,对神经性厌食的发生,有着肯定的病理塑形性影响。

与抑郁症的关系

曾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已发现的事实包括:

*神经性厌食病人中有抑郁情绪者高达25~50%,但抑郁的有无与程度与体重减轻的程度并无显著相关。

*神经性厌食者的一、二级亲属中,情感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神经性厌食症时的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呈脱抑制反应,与原发性抑郁症相似。

*抗抑郁药治疗对部分神经性厌食患者有效。

综合以上发现,抑郁似乎不是神经性厌食时的继发心理反应。有人认为,神经性厌食是抑郁症、特别是青少年期抑郁症的一种变型表现;另一些人则认为,具有抑郁症易感素质的人在特定的家庭和社会气氛影响下,容易发生神经性厌食。

诊断

目前国外学者仍沿用1972年Feighner提出的诊断六条标准,认为其发病年龄约在10~30岁。根据我国神经性厌食病例的特点,少年神经性厌食诊断应为:①年龄10岁以上。②多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病。③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④伴有严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消瘦。⑤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⑥少数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条为美,唯恐长胖而有意识地控制饮食,而宁愿挨饿瘦者。

神经性厌食病例应住院进一步检查,详问病史,必须排除内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厌食,肝、肾、胃肠的检查以及蝶鞍体层像及/或颅脑CT的检查(注意垂体恶病质)都是必不可少的。住院病例还应进行内分泌腺功能的检查,如垂体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生长激素分泌功能等检查。

治疗措施

神经性厌食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①精神心理治疗一首先医生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讲明该病的可治性及危害性,并对引起本病的明显诱因,力争予以解决。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②饮食治疗:鼓励病人少吃多餐,主动进食,补充营养丰富的食物及维生素,患者不仅是体重明显下降,而且全身营养状态极差,对进食困难者应采用静脉或胃内插管点滴营养液,以纠正营养不良,在住院的第一周要注意患儿的心血管系统改变及水电解质紊乱。③药物治疗:可先用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以改善病人的情绪,提高病人的食欲,一般在6~12天后出现好转,若见有副反应,呆改用抗组织胺和抗5-羟色胺药物赛庚啶(cyproheptadine)作为食欲的兴奋剂,服药2~3周,可以改善病儿的症状及体征,但需定期复查血皮质醇量,因该药有使皮质醇下降的副作用。北京儿童医院曾用中药为主治疗少年神经性厌食症4例,取得较好效果,病儿平均年龄13岁,原因不明厌食三月以上,体重减轻20%或与同年龄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住院时间平均1.8月,每日服中药一剂,治疗结束时体重平均增加5.3kg,治疗中食欲逐渐恢复,食量增加,临床症状消失,最后体重完全恢复,中药治则是健脾脾养胃、疏肝化滞,主要药方有建曲、焦术、草蔻、砂仁黄精、紫草等。 补锌可以使口腔唾液中味觉素含锌量增高,恢复味蕾的敏感度,从而增进食欲。常用的补锌制剂为蛋白锌、新稀宝等。

病因学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彻底明了,在国外为常见病,患者绝大多数由于畏惧肥胖影响形体美,而有意识地限制饮食,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精神内分泌疾病,由于特殊的精神心理变态而进食过少,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以致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紊乱。根据我国医学界的研究,国内神经性厌食患者多数是由于慢性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过度紧张而逐渐起病,以青春期女性为多见,表明这一时期性格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神经性厌食患者,下丘脑释放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的功能减低或丧失,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代谢紊乱所致,患者的精神心理异常,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活性增强的结果,其内分泌改变可能由于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而不是原发性下丘脑功能紊乱的结果。

临床表现

明显的厌食是本病的首见症状,每日进食量较发病前减少2/3以上,患者水瘦,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的20%,除厌食外并可见恶心、呕吐及顽固性便秘。由于长期的进食过少,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及低代谢症状,例如:身凉、畏冷、心动徐缓,低血压,皮肤粗糙等。已有月经的女孩,可出现继发性闭经。多数病例尚能支持一般室内活动、能上学念书等。但容易疲乏无力,少数病例精神抑郁,反应淡漠,虽然已极度消瘦,但仍不思饮食,讳疾忌医。

根据ICD-10规定,肥胖被当作一般性医学症状,但是并未确立肥胖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DSM-IV并没有将肥胖收录在内。然而,若某些证据显示特殊的肥胖个案之心理因素对其病程发展影响甚巨,则可以使用“影响医学状况之心理因素”加以讨论,包含心因性厌食症、心因性暴食症以及其他饮食疾患等。

心因性厌食症之基本特质为“患者拒绝维持正常之体重下限”,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并伴随着对自己身材和体重的知觉障碍。已经开始行经的女性可能会伴随着停经或无月经症。可以根据以下三项准则来判断之:

体重就年龄与身高而言低于正常水平 (发育中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判定标准可以订为“未增加预期之体重”)

患者本身强烈地恐惧体重的增加或肥胖。

常常伴随着对自身身材与体重的看待方式扭曲。

心因性厌食症患者之自尊心受到其身材与体重影响极深,能够成功减轻体重被视为自律的表征,而变胖或者体重增加则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和无法接受的自我控制失败。有些患者也会承认自己是瘦的,但否认体重持续减少带来的严重合并症。已经行经的妇女会有停经的表现,也常被视为是判断该病患的准则之一。

预防

慢性的精神刺激主要因素,以身材苗条为美,而有意节食者,仅占少数(13%)。因此解除慢性刺激和负担过重是预防或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①情绪预防:本病女性发病较多,表明这一时期性格的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间的矛盾,家中亲友重病或死亡者,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发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乐观、心胸开阔是至关重要的。②劳逸结合/使脑力劳动与适当的体质锻炼、体力劳动相结合、适当安排娱乐活动与休息,可以防止因过分劳累引起下丘脑功能的紊乱。③进行正确人体美的教育,少数病例对进食与肥胖体重具有顽固的偏见与病态心理,以致出现强烈的恐惧变胖而节制饮食,保持所谓体形的“美”,因此对正确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预后

目前国内多采用精神心理、饮食、中药、镇静剂、理疗、磁疗等治疗方法,尽管治疗是缓慢而较困难的,但既往认为本病的预后是良好的,长期追踪发现大多数患者厌食症状可以逐渐消失,体重恢复,致使的或有精神病变表现者是少见的。但最近亦见到一组国外42例住院严重病例的疗效报告,其中32例病情改善,5例无变化,3例死亡(7%),亦见有报道死亡率为2~20%者,死亡原因主要因代谢严重失调,躯体衰竭,以致感染不能控制而致命,因而也加强认识本病远非良性疾病,值得警惕与重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6: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