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神道
释义

神道又称天道,语出《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自汉以降,神道又指“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在中医中,神道,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道。属督脉。宗教中,神道是日本的本土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详细释义

1. 神明之道。谓鬼神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

《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孔颖达 疏:“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敷皇极以创业,协神道而大宁。” 张载 注:“协和神明之道,而天下大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 干宝 ﹞尝感於其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自言见天神事,乃撰《搜神记》二十卷,以‘发明神道之不诬’。” 神道设教 观卦里面蕴含着《易经》固有的诸如神道设教、用舍行藏、以德化民等思想,是孔子把这些思想发掘出来。「据此是孔子见当时之人,惑于吉凶祸福,而卜筮之史,加以穿凿傅会,故演易系辞,明义理,切人事,借卜筮以教后人,所谓以神道设教,其所发明者,实即羲文之义理,而非别有义理,亦非羲文并无义理,至孔子始言义理也,当即朱子之言而小变之曰,易为卜筮作,实为义理作,伏羲文王之易,有占而无文,与今人用火珠林起课者相似,孔子加卦爻辞如签辞,纯以理言,实即羲文本意,则其说分明无误矣。」孔子所发掘的《易经》思想与孔子在《论语》书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完全一致。《易传》的思想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周易》的,也是孔子的。

在《周易》和孔子看来,神不是有意识的人格化的上帝。而是「蓍之德圆而神」,「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神就是无言无语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这些变 化是人的意志不能左右,有时甚至是不能逆料的。「“鬼尊而不亲”者,鬼,谓鬼神。神道严敬,降人祸福,是尊也。人神道隔,无形可见,是“不亲”也。」「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测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知周万物,乐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围天地,曲成万物,通乎昼夜,此皆神之功用也。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虽是神之所为,亦是圣人所为。」「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圣人之神道设教,观乎天而得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之所以为天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圣人之所以为神也。」「阴阳所育,禀气呈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春夏以生长之,秋冬以杀藏之。斯则德刑之设,著自神道。圣人处天地之间,率神祇之意。」「《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夫神道广大,妙本于阴阳;形器精微,义先于律吕。圣人观四时之变,刻玉纪其盈虚,察五行之声,铸金均其清浊,所以遂八风而宣九德,和大乐而成政道。」「圣者因人有尊敬哀思嗜欲喜怒之情,而制以上下隆杀长幼众寡之节,本于人心,会于神道,故使三才惟穆,百姓允谐。」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统说观之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观感化物者也。神则无形者也。不见天之使四时,“而四时不忒”,不见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顺而和巽,居中得正,以观于天下,谓之“观”也。此释观卦之名。“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者,释“有孚颙若”之义,本由在下,观效在上而变化,故“有孚颙若”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者,此盛名观卦之美,言“观盥”与天之神道相合,观此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有差 忒。“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而四时之节气见矣。岂见天之所为,不知从何而来邪?盖四时流行,不有差忒,故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者,此明圣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观”设教而天下服矣。天既不言而行,不为而成,圣人法则天之神道,本身自行善,垂化于人,不假言语教戒,不须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观化服从,故云“天下服矣”。」天有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施行神道于社会,无声无形,尽诚尽信,以观感化物,以德教服民,这就是以神道设教。「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曰神与智,藏往知来;幽赞冥符,弼成人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所谓神道设教,率由于此。」

「程颐曰:“为观之道严敬如始盥之时,则下民至诚瞻仰而从化也。不荐,谓不使诚意少散也。天道至神,故曰神道。观天之运行,四时无有差忒,则见其神妙,圣人见天道之神,体神道以设教,故天下莫不服也。夫天道至神,故运行四时、化育万物无有差忒,至神之道莫可名言,惟圣人默契,体其妙用,设为政教,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测其用,自然仰观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朱熹曰:“观天之神道只是自然运行道理,四时自然不忒,圣人神道亦是说有教人自然观感处。”

臣按:圣人观天之神道以设教,谓如天之春而夏而秋而冬,当暖而暖,当寒而寒,无一时之差忒,不见其有所作为,自然而然,所谓神也。圣人体之以设为政教,故下人观之如见春而知其必暖,见冬而知其必寒,其暖其寒皆其所自然,下民观视而感之于心,不待有所设施措注自然化服,所谓以神道设教也。如此,非谓别有一种玄妙幻化之术也,后世俗儒不知此义,乃以《河图》《洛书》为神道设教,谓圣人画卦演畴皆以人力为之,而假托神明以为幻化之术,遂启时君矫诬妄诞之端。吁,经旨一言之差,流祸至于如此,可不戒哉,可不戒哉!」「先儒有言,礼之始也则自天子出,礼之终也则与民由之。与民由之然后礼达而分定,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则必有以为之教者,然教必以祭祀为主者,以神道设之使民知畏敬故也。由是观之,则圣人制为祭祀之礼者非但以致吾之诚、报神之德而已也,而实因之以设民之教,使咸安其分,尽其职以报乎上焉。」「昔先王之于鬼神,以神道事之则以五齐,以人道事之则以三酒,牺牲所以致其养,琴瑟、钟鼓所以致其乐,祝嘏所以致其文,此固足以降上神与先祖也。然上神、先祖之降在彼而天祜之承在我,在彼者以礼物之所备,在我者以礼教之所成,故必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齐上下以至于夫妇有所也。」神道书 神道,又指"上天诸神之意。从哲学上说,所谓"神道",便是指具有宗教意义的关于世界的一般真理。这一概念为东汉时代创建的道教所承袭。《太平清领书》中曾多次使用"神道"一词,用来指。“神明之道”和“清明之神道”。在这个意义上,"道教"也是神道。

道教神道书乃神所传,「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阴阳合,与神同门」。「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是以得神道上天 者,但能以天耳。夫道耳目所听视,无前无后,无覆冥,无障蔽,洞彻见无数天下事,能听无声之声,能见无形之形。夫作仙道者,当故持天耳目听视,乃能有所见。」 2. 犹神术。

《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少有神道。尝在司空 曹操 坐, 操 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 吴 松江 鲈鱼耳。’ 元放 ( 左慈 )於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於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

3. 神祇;神灵。

唐 韩愈 《禘祫议》:“禘祫之时, 献祖 宜居东向之位, 景皇帝 宜从昭穆之列。祖以孙尊,孙以祖屈,求之神道,岂远人情?”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周憬 ﹞临死谓曰:‘ 比干 , 纣 之忠臣也;倘神道有知,明我以忠见杀。’”《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正月十八日, 铁溪 里的‘神道’出现,满城人家,家家都要关门躲避。”

4. 墓道。谓通向死者之道。

《汉书·霍光传》:“太夫人 显 改 光 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 李贤 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如"鬼道"一样,汉代也把神道中的"道"解释为道路,认为"神道"即为通向神之道。这种场合的神,是鬼神的意思;因为鬼神同时也包括死者灵魂在内,所以神道是通向死者之道,即为墓道的意思。把神道当作墓道使用是汉代以后的事。汉代大将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发现最早的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竖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称神道表或神道碑。

主神道:中国古代帝王陵区的主神道是公用的,如同大树的主干,而去往各陵的辅神道有如分支。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通常会直达其陵前,以后的帝王则在主神道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延伸辅神道,通往各自的陵前。明十三陵是典型的帝王陵区布局,其祖陵为在北京登基的明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合葬的长陵。从大红门开始的7公里主神道就直抵长陵。

神道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按,《仪礼》:“庙中有碑,所以系牲,并视日景。”《礼记》:“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丰碑桓楹,天子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贯繂索,悬棺而下,取其安审,事毕因闭圹中。臣子或书君父勋伐于碑上,后又立之于隧口,故谓之“神道碑”,言神灵之道也。今古碑上往往有孔,是贯繂索之遗像。前汉碑甚少,后汉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魏、晋之后,其流寝盛。」

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霍去病是两汉时期一位年轻的著名军事家。他18岁随侍在汉武帝左右,善骑射。20岁时,两次率兵出征河西走廊找败匈奴,战功显赫。24岁时不幸病逝。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后来的历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现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5. 俗语。谓了不起,有本领;精神强悍。

如:这个小孩真神道。

6.中医名词

神道,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道。属督脉。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主治健忘,惊悸,咳嗽,疟疾,脊背强痛,癫痫,及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7.日本宗教

日本的本土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称呼。“神道”二字虽源自汉字,但实际上对此词的概念在汉语与日语中有所不同。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日语中的“かみ”(kami)。日本人称已逝的人之灵魂为“かみ”,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岳及树木、狐狸等动植物的灵称为“かみ”。“かみ”还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以伊势神宫信仰为中心之神道说,乃外宫稠宜度会氏为提高外宫地位而倡者。赚仓初期受两部神道之影邮兴起,至南北朝时代(一三三六|一三九二),由度会家行完成。以《御银座次第记》、《御银座传记》、《御银座本纪》、《宾基本记》、《凄姬命世记》为神道五部书。其后,人物神的历任天皇、幕府将军、功臣等也渐渐被作为膜拜对象,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起源 日本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桓、灵闲,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信徒甚为反对。由中国渡来的有力氏族,例如苏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拥护神道,反对佛教。可天皇支持佛教。一时神道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兵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两者浑然。例外的是伊势神宫,供奉天皇的祖先,属于古神社。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排佛毁释,神道的儒学化加重。如身为幕府儒官的林罗山认为神道即尧舜之道,阳明学者熊泽春山主张"以神明之本体为良如",把"良知"与神道相柔和。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神道成为国家的宗教。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为日该国民的义务,成为统治国民的手段。当时在日语中称为“国家神道”。在日该国内约有1亿600万人信仰此教,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日本神道的儒教化 日本文化中的「神道」是与当时刚刚传入日本的佛教相对而言的,与「神事」同义,是日本的神祇信仰及相关的宗教活动。日本一神教形成较晚,即使出现了天照大神这一主神,也只是诸神之一,而且他们都是人格神,具有神人同格的特色,这一点与中国原始宗教又有相似之处。这种没有教义的神道,称为原始神道。平安时代以后,神道才有了自己的理论教义,但受儒学和佛教的影响。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神道逐渐脱离佛教的影响,其教义主要受宋学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后,神道一直受儒教的影响。这一点《古事记》神话中可以清晰的体现出来。《古事记》所记载的是有关宇宙生成与演变的神话,它既体现了日本神道的内容,又是日本人宇宙观的萌芽。其基本的思路由混沌生出宇宙万物,其中还引进了阴阳的概念,这种开天辟地的神话与中国古籍《天问》、《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基本相似,同时也明显受到《周易》的影响,这说明神道一开始就受儒学的影响。而从神道的祭祀活动看,这种影响就更直接。一般人认为,在儒学传入日本以前,神道的祭祀活动只有六种,它们是日本固有的,而儒学传入后的镇花祭、追傩、神衣祭、月次祭等确实是儒学影响的结果。

神道中现世与出世、多神与尊主、神性与人性的矛盾,是神道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必须透过儒道的机制加以克服。因此,在江户时代以后,神儒一致便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主张。而神儒的一致,在内容上也就是理与神道的一致。「神道即理也,万事不在理外,理是自然之真实,心得此理叫神道。」神道学家往往援儒入神,形成各神儒学性质的神道派别,有以儒学和易经为主要论据的「度会神道」;有推崇儒学伦理,强调「忠君之道」的「理学神道」;有集神儒结合之大成,彻底排斥佛教,主张道德主义的「垂加神道」;还有作为国学的「复古神道」。这些在以后的明治维新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日本儒学所引进的主要是宋明时期的朱子学和阳明学。

江户时代是儒学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的日本宗教形成了所谓儒学神道。所谓儒学神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儒家的立场出发论述神儒关系的神道论;一是神道学家借用儒学理论展开的神道说。林罗山提出「理当心地」说,努力从神道中把佛教清除出去,但又提倡神儒合一说。他认为,神道与儒学有共同之「理」,这就是「王道」。「王道一变而至于神道,神道一变而至于到。道,吾所谓儒道也,非所谓外道也」。儒学与神道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很显然,他是要用儒学的理论来装扮神道。日本阳明学派的代表熊泽蕃山则认为,神道以正直,爱敬、无为为三要素,而它们正相当于儒家的智、仁、勇三德,而日本神道所尊奉的三种神器——玉、镜、剑就是这三种德目的体现。他们的理论,比较彻底地清除了神、儒、教三教一致论的色彩。以理学的理论武装神道,使日本宗教成为儒学化的宗教。派别 神道大致有三种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个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农民自己祭祀农事和路神。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将神社神道定为国教,即国家神道,由政府出资资助。古来神道的祭祀神职人员,神主(神道的祭司)以及下级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世袭。明治政府不采传统的制度,废止世袭职。设置内务省中一部局来管辖全国神社,而神职皆成内务省的职员。又将古社中多数小者,由政府统筹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在盟军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离,裕仁天皇发布诏书,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废除国家神道,政府不得资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经成为日本神道信仰的主流。文化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时求签,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礼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个神社门前有一个叫做“鸟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门楣上挂一铃铛,悬一粗绳,参拜者先要拉动粗绳,再大声鼓掌以惊动神灵,然后双手合一默默祈祷。一般不用下跪,但进入殿内须脱鞋。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祷。

神社不设立灵牌。有一些具有重要任务的神社称为神宫。神道论 “神在心中,道在须臾。”神,指个人脑海中反映真理智慧的显意识和代表先天灵性的潜意识的综合。道,即指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宇宙之道。心,此处指人的大脑意识和心理,包括思想、思维模式、观念、情绪、行为习惯、感觉反应等。

神的实质是道的人格化。不论科学探索还是宗教修行其目的就是寻找神道,在于使人能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这样个人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能更好地改善自己、改善世界。神道教主要神祇 ①造化三神。《古事记》中记载天地形成后最早出现的天御中主神、 高皇产灵神、神皇产灵神,此三神创造万物,并谓天御中主神,是天地初分时天上最高的元始神,与皇祖神天照大神受到特别尊崇。

②伊奘诺尊(亦作伊邪那歧命)。日本神道教所说神世(神代)七代中最后一对配偶神中之男神,与女神伊奘册尊(亦作伊邪那美命)一起称为日该国土的生成神。谓此二神受天神之命造成大八洲(日该国土)、山川草木以及主宰万物的各种神灵,其中包括天照大神、月读命、素盏鸣尊等神。

③国常立尊。天地开辟后最初出现的神,即神世七代的第一代神。《日本书纪》第1卷载称:“天地开辟生成之初,于时天地之中生一物,状如苇芽,便化为神,号国常立尊。”

④大国主命。也作大国主神、国造大神,又名苇原丑男、八千戈神、大已贵命。为国土经营神。据《古事记》载,大国主神奉天神之命,与出云国的少彦名命共同经营国土,开垦田亩,兴修水利,开拓山林,发展畜牧,除灾医病。后把国土让给天孙琼琼杵命,而专司“幽界”之事。

⑤天照大神。亦称天照大御神、天照大日孁贵、大日孁贵,伊势神宫称之为天照坐皇大御神;是太阳女神,日本天皇尊奉为祖先神。《日本书纪》称伊奘诺尊和伊奘册尊生出大八洲及山川草木后,“共议曰:吾已生大八洲国及山川草木,何不生天下之主欤?于是共生日神,号大日孁贵”。后派天孙琼琼杵尊下治“苇原中国”(日本),于是,天照大神后裔世世代代作为天皇统治日本。

⑥琼琼杵命。亦作天津彦彦火琼琼杵尊,神道教谓其为天照大神之孙(天孙或皇孙),奉天照大神之命降世统治日本。《日本书纪》载,天照大神与高皇产灵神议,派琼琼杵命君临苇原中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