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深圳特区货币 |
释义 | 深圳特区货币(或称深圳元)是1979年至1980年代中期计划于中国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发行的一种货币,最终因风险太大及意见不一致而没有发行。 货币背景1979年,中国决定成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经济改革的试验地点。由于深圳毗连香港,而两地生活水平和商品供应差异极大,所以一直有深港跨边境商品走私问题。当时在中国大陆通行的货币,是不能自由兑换且由官方厘订汇率的人民币。除了人民币外,由于中国大陆对外汇有严格管制,改革开放后境外人士到内地消费增多,民间的货币兑换环境也较过去寛松,为避免外汇流失,中国大陆政府于1980年4月另外发行与人民币等值的外汇券。外汇券只限境外人士使用,并可用于指定商店,售卖中国大陆一般很难买到的商品。同时,香港商品不断流入深圳,香港人到深圳消费以至购买房产等皆多用港元,到深圳投资的港商亦多以港元发工资,深圳流通的港元随之不断增加,形成深圳同时有人民币、外汇券、港元三种货币流通的情况。 由于使用港元可在深圳买到很多用人民币买不到的商品,又可以到香港沙头角边界购买各种名贵货物,因此港元在深圳备受青睐,人民币和外汇券则受到排挤。例如,当时的黑市兑汇市场,最高可以100港元兑换55元人民币,较外汇牌价高出19.6元。而深圳的货物或同时用三种货币标价,或只用港元标价,港元的售价为三种标价中最平宜者。 1979年至1982年期间,深圳人多有储藏港元。据1982年国务院的《当前试办经济特区工作中若干问题的纪要》估计,深圳居民持有的港元有1亿元以上。 为免深圳过分受港元的波动影响,并防止深圳成为香港的金融附庸,保护人民币的利益,因此,深圳市领导层产生了发行一种可自由兑换的特区货币与港元竞争的想法,限制深圳经济特区只可使用深圳特区货币。此举亦有助深圳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自由的经济体。此构想后来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 讨论过程1981至1983年:酝酿期1981年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兼任中共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首先正式提出发行特区货币。同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提出该项建议。7月中,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批示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研究在深圳发行特区货币的方案。至该年11月末,深圳提交的《关于尽快研究发行特区货币及批准外资银行来深圳经济特区设置分支机构的报告》中表示当年区内共有约800万港元流通,约占货币流通量十分之一,如不尽早研究发行深圳货币,港元的流通范围可能不断扩大。 1982年初,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尚明为首的小组到深圳进行调查,4月小组向国务院提交报告,认为货币问题关系重大,也涉及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及与中央的关系的问题,因此不宜伧促行事。该报告同时表示不发行特区货币不会对吸引外资造成障碍。该年末国务院曾召开两次相关会议,会上多数人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1983年1月,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到深圳、珠海研究货币问题。其中广东省、深圳市、招商局主张发行、珠海市要求不迫切,港澳工委不主张发行。调查组同月向广东省省委领导表示赞成发行特区货币,以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宣布成立“国务院特区货币研究小组”(下称“货币小组”),该小组基本上肯定了发行特区货币的方向,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发行。 当时中国大陆的经济学者对是否发行特区货币争辩热烈,意见分歧。支持者认为如不发行特区货币,将使人民币在深圳以至广东被排挤,港元等外币将占主导地位,令深圳经济过分受香港影响。至于反对意见认为,一个国家发行两种货币,将不利国家稳定,且难以禁绝未来可自由兑换的深圳特区货币在其他中国大陆地区流通,可能对其他地区的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1984至1985年:成熟期1984年港元在深圳流通至顶峰,黑市兑换价升至100港元兑63元人民币,较官方牌价高出30多元,同时港元和外汇券占社会商品零售额70.5%,人民币跌幅厉害,令中央及广东省政府担心人民币受冲击。该年1月,深圳市委及市政府再次向省和中央提出发行特区货币的要求。2月邓小平提出要先在深圳、厦门发行特区货币。不久研究小组经过调求意见后向深圳市提出了货币方案,包括汇率、与人民币关系、中央提供外汇支持的金额等内容。该年8月,国务院会议同意发行深圳特区货币,切断人民币在深圳经济特区内流通。10月,深圳向广东及中央提交《关于如何发行好特区货币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具体的方案,并阐明特区货币与人民币的关系。同月货币小组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三个方案,即让港币流通、让外汇券流通、发行特区货币并可于香港回归后在香港流通三种选择。中央政治局支持了发行特区货币的方案。 1985年,货币小组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提出特区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采用独立汇价,与包括美元、日元、港元、英镑的一篮子货币作浮动汇率,以人民币为依据,而不与任何国际货币直接挂勾。该报告同时提出发行时间为1985年10月1日。 1985年后:计划搁置然而,后来由于中资于香港的企业银行代表反对,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也认为一个国家不宜有两种货币,同时因中国外汇紧张,不能保证可完全拨给特区货币支持,最后使中央政府决定暂缓发行。 此后,发行特区货币的建议便被搁置下来。于1985及1986年,港元在深圳的流通量占深圳总流通量升至顶峰,而外汇券的流通量则萎缩至不到百分之一。1986年后,港元的流通比率逐年下降,至1991年只占9%。随著深圳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深圳居民对港元的需求下降,人民币恢复了深圳的主导地位,发行深圳特区货币之议因而不了了之。 货币设计于1984年至1985年发行深圳特区货币之议最为热烈之时,中国人民银行为首的货币小组已就发行货币作好准备。198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深圳轻工业区买下两幢大楼作为“深圳光华印钞造币公司”厂房,并已开始为造纸厂征地1985年,货币小组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提出“特区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采用独立汇价,与包括美元、日元、港元、英镑的一揽子货币作浮动汇率,以人民币为依据,而不与任何国际货币直接挂钩。该报告同时提出发行时间为1985年10月1日。1985年1月,货币小组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深圳特区货币纸币以黄帝(轩辕氏)为像,硬币采用飞禽图。同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将样票设计送交中央政府批准。当时设计样票时曾考虑使用毛泽东或孙中山头像,但都感到不合适。纸币面额分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5种,图景选用的是黄帝像;硬币面额分1分、2分、5分、1角、5角、1元6种,图景用的是飞禽图。198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深圳检查工作时说:“‘特区货币’的票样选用黄帝的头像,有利于团结广大港、澳、台、侨同胞,也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开展。” 由于1985年中关于发行特区货币的讨论出现了反覆,因此相信深圳特区货币并未送去印制。目前仍未见有该货币的设计样票刊布过。 计划搁浅当时经济学者对“特区货币”争辩异常激烈。支持者认为如不发行“特区货币”,将使人民币在深圳以至广东被排挤,港元等货币将占主导地位,令深圳经济过多受香港影响。而反对意见则认为,发行“特区货币”后,如果不能代替当时市面上人民币、外汇兑换券、港币的话,必然会造成金融秩序的紊乱,增加金融管理的困难,更为主要的是担心“特区货币”会对人民币造成冲击。 当时还有人认为,如果按照设想,发行相当于1.5亿美元等值的“特区货币”,深圳当时根本就拿不出这笔准备金。因此深圳要求中央三年内给予相应的外汇额度,三年后外汇自求平衡,但是如果发展不好,继续需要中央的不断补充,这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无底洞。同时,国际金融炒家有意来炒作“特区货币”的话,也会影响到深圳特区的经济稳定。 中国的改革之路犹如一列飞驰的火车,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让世人都有些应接不暇。1984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提出进一步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也预示着深圳等经济特区即将结束政策上的一枝独秀。 一个月后,陈云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杭州谈到“特区货币”时说:“对是否搞‘特区货币’,我考虑比较多……如果各个特区都发货币,人民币的‘腿’会越来越短,‘特区货币’的‘腿’会越来越长。因为‘优币驱赶劣币’,是货币的客观规律。” 1986年的春天,谷牧在北京就经济特区问题答中外记者时谈到,深圳流通三种货币,原来准备发行一种“特区货币”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太复杂,即使解决了深圳的问题,也不等于解决了其他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还可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我们要采取很慎重的态度,再推迟一段时间来解决。 1989年2月,中央有关领导到深圳视察,指出“特区货币”仍要研究,这是中央最后一次提及“特区货币”问题。此后,发行“特区货币”的建议便被搁置下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