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申光宪
释义

申光宪,1935年生, 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轧钢专业,1982年和1993年两次留学日本东京大学,2010年获得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曾长期担任机械工程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务,现任《机械工程学报》专门审稿人,《重型机械》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专利7项,获省优秀发明者、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3部专著。亚太边界元法及计算方法会议组织委员,国内边界元法会议组织委员,第7届边界元法全国会议主席。

中文名:申光宪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5年

职业:大学教师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东京大学

主要成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工作单位:燕山大学

个人简介

申光宪 1935年3月生, 退休前为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轧钢专业,1982年和1993年两次留学日本东京大学,2010年获得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长期担任机械工程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务,现任《机械工程学报》专门审稿人,《重型机械》编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荣获省优秀发明者、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近两年主持2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3部专著。亚太边界元法及计算方法会议组织委员,国内边界元法会议组织委员,第7届边界元法全国会议主席。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申光宪教授,于2010年4月获得世界一流高等学府日本东京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引申光宪教授的博士论文为《轧机微尺度静定设计理论研究》。

研究方向

塑性加工理论和数值模拟;机械强度分析;现代设计方法

研究成果

承担和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及企业技术合作项目12项,其中8项通过技术鉴定。2003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80 余篇论文,编著《边界元法》一部。2002年被评选为河北省优秀发明者。

东大渊源

申光宪教授与东京大学的渊源可以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教委选派首批知识分子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留学。1978年,申光宪教授通过了国家教委的选拔考试,以全校最高分的成绩获得选派资格,于1980年前往日本东京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科研工作。他很幸运能够进入木原研究室工作,得以接触最前沿的边界元法数值解析领域,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当中。当时边界元法在轧钢机方面的应用还是一片空白,申光宪教授一切从零开始,刻苦勤奋,从理论学习、算法编程到论文发表等学术活动全面深入展开,经过不懈地努力,申光宪教授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得到指导教授木原谆二(现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的高度赞许和肯定。

由于课题进展势头良好,1982年访问学者到期时,木原教授挽留他继续在东京大学做研究,并且更大的科研成果指日可待,而且再有一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但是申光宪教授还是按照当初的预定期限回国了。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国内的学术环境不像现在这样宽松,延期留在国外将是很大的政治问题,按期回国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必然抉择。

事隔十年,1992年申光宪教授再次前往东京大学,这次是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短期的交流合作。十年间边界元法在机械领域的应用有了长足发展,申光宪教授教授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摸清了门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这次的东京大学之行不仅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和灵感,对今后的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在东京大学的一年半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时间短暂,大规模课题未能提到日程中来,但是一个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三维弹塑性接触边界元法及轧制工程中的应用课题方向和工作计划已经形成,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攀登高峰

回国后申光宪教授马上着手课题的组队工作,一方面筹集科研经费,组织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加大对“边界元法”的推广与普及,先后发表了《边界元法》、《多极边界元法和轧制工程》等相关学术专著来带动对后继人才的培养。

在课题的深入研究过程中,申光宪教授逐渐发现学术界对轧制工程领域的很多问题的理论解释存在着矛盾,致使许多技术难题无法破解。“就像是一部不完善的机器,由于诸多互相牵连的问题,导致其不能正常地快速运转。一直没有很好的方案从根本上来改善这种状况,问题就被一拖再拖。”申光宪教授解释道,“理论指导实践,想要做技术上的改进,首先应该做的是突破思维上的盲点”,于是申光宪教授查阅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并对当时理论不能解释或解释不清楚的地方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对比,试图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申光宪教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不能片面地观察事物。有些理论由于局限于一隅,相互重合或者相互矛盾导致其不能真正对轧机装备的设计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另辟蹊径,构架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来攻克这些原有体系难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2004年,申光宪教授基本完成了新理论体系的构架,并于2005年发表了学术专著《轧机微尺度理论和实际》,介绍其精华,这也是他最终申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的雏形。

执着求学

“轧机微尺度理论”揭示,重载和高速轧机的微尺度静不定辊系,是由于轧辊弯曲导致超静定辊系和轧辊间的静不定辊系产生动态交叉而造成的,新理论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微尺度静定轧机,以解决现代精锐轧机滚动轴承异常短寿命、烧损和轧制支反力偏差的产生等问题,整套原理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奠定了轧机更新换代的理论基础。不过,该原创理论虽然在国内通过了实际验证,但是否能对轧机装备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是否真的具有广泛深远的实践意义,还必须获得国际上的认可。

2005年4月,申光宪教授退休后,时间相对自由了。申光宪教授想到了与日本东京大学的渊源,想到了东京大学机械学科的专家学者,也回想起自己当初的博士梦。日本东京大学是亚洲地区排名最高的学府,也是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之一,其产业机械学科研究室的教授柳本润博士,是世界著名塑性加工和轧制工程学者铃木宏博士的第二代门生,对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具有国际权威性。如果能通过这个世界一流高等学府的博士论文审核,显然是最权威的机构对“轧机微尺度理论”最严格的把关认证,同时也能圆了当年的梦想。申光宪教授攻博的想法得到了东京大学教授的支持,但被告诫这是一条艰难曲折之路。东京大学有铁定统一的标准,不仅水准高而且要求全面,除了博士论文必须具备世界创新理论,对英语、日语也有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加上专业课的严格考试,没有丝毫捷径可走,达不到这些标准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不能通过,最终只能败下阵来。

面对如此苛刻的标准,申光宪教授没有知难而退,而是毫不迟疑地开始用日语撰写博士论文。2006年9月,申光宪教授正式向东京大学产业机械学科研究室递交了博士论文及学位的申请。在通过东京大学答辩委员会组织的严格审核,确认其博士论文具有原创性后,2007年1月,申光宪教授收到预答辩通知,并前往日本进行预答辩。在东京大学的2个月期间,申光宪教授将博士论文(日文版)进行了三次修改及重译。预答辩后,他提出了在国际一级学术杂志发表1篇全论文(英文版)的要求,目的在于对轧机轧辊动态交叉现象和陀螺运动效应机理,即对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创新性理论进行更严格的评审。经过漫长的撰写、投递、审核及发表的周期,申光宪教授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9(2009)5002~5007》上发表了题为《Statically determinat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displacement in a four-high mill 》的全论文,还在国内一级学术杂志《机械工程学报》上与东京大学产业机械研究室主查柳本润教授联名发表了《四辊轧机辊系偏移距机理的不确定性和微尺度静定性》全论文,同时反复修正博士论文,使轧机微尺度设计理论得到不断的修改和补充。到正式答辩之前,博士论文总计经过了十次修改、七次正式打印成册,最终赢得了博士论文正式答辩的资格。

2009年12月,申光宪教授顺利通过专业课笔试考试和博士论文口试答辩,其博士论文《轧机微尺度静定设计理论研究》被东京大学认定为原创性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被告知学位证书将于来年4月发出。在今年5月1日那天,英文和日文版的博士学位双份证书飘洋过海而至,上面印着2010年4月15日,编号第17346。申光宪教授已经通过严格审核,成为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的第17346位获得者。

助力燕大

申光宪教授感叹,申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的这三年对自己的触动很大,学术水平的提升非常快,不仅对“轧机微尺度理论”体系进行了总梳理,对那些不充分以及有可能产生纰漏的地方也都经过了十分严格的求证和修改。现在该原创性理论已经可以进行普遍性推广,到了对推动轧机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时候了。 当记者对申光宪教授七十五岁高龄仍在孜孜不倦地求学表示敬佩的时候,申光宪教授淡然地笑道:“无非是耐得住寂寞罢了。”在当今学术界浮躁风盛行的环境中,像申光宪教授这样老老实实做学问,勤勤恳恳搞科研的精神尤其值得尊敬,值得提倡。正是由于有了许多像申光宪教授一样长期自觉地践行着“厚德、博学、求是”校训的优秀教师,燕山大学才能在全国高校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谈到培养学生,申光宪教授很开心。申光宪教授一共带出了12个博士生,如今他们都发展得不错,这令申光宪教授十分欣慰。我校研究生学院院长肖宏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黄庆学教授、宝钢热板厂首席专家陈占福、宁波大学特聘教授束学道等都是申光宪教授早期的得意门生。现在,申光宪教授虽然已经退休离职,但他还在义务地帮其他老师带一个硕士研究生,并表示会负责地带到他博士生毕业。

在指导学生的时候,申光宪教授从来不说结论性的话,避免影响学生的思路,他总是循循善诱,点到即止,给学生极大的思考空间,并且会不断为学生创造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特别是亲身经历了申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的全过程,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体制和教授的工作模式之后,申光宪教授表示,独立深入思考、写作以及表达都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本领,这样锻炼出来的学生才有真本事。申光宪教授筹划在今年暑期让他所带的学生参加一个业内专家研讨会,并让其在会上使用PPT为专家们作研究项目报告。申光宪教授说:“现在不锻炼他,他什么时候才能会呢?带研究生、博士生就得带出真水平来。”

在燕山大学的前身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成立的同年,申光宪教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就职东重,之后又随东重一起搬迁到秦皇岛。如今整整50年过去了,申光宪教授为燕大的成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是燕大的元老级人物,对燕大的感情自然非常深厚。“我们要办高水平的学校,当然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学生啊!”申光宪教授说,“所以我们的教师就得不断探索,厚积薄发,自我超越才行,这样,我们学校才能不断进步。我虽然已经退休了,还是有这样的愿望,也希望有机会为学校做些事情。”事实上,申光宪教授以七十五岁高龄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所体现出的求索精神,不仅为燕山大学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做出了表率,也为燕山大学即将来临的九十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别样的贺礼。

高尚人生

在科研中,申光宪教授一丝不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教学上,申光宪教授认真严格,是一名负责的老师;在生活里,申光宪教授淡定从容,是一个真性情的长者。从那些厚厚的论文和学术专著里,从申光宪教授看图样的专注的神态里,从提起弟子时申光宪教授那欣慰的笑容里,记者感受到申光宪教授对学术追求的严肃、对教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学生深切的关怀。记者被这种做人求善、做事求真的师德和人生的修养境界深深地打动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