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叶读秋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者:陈慧谷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第1版 (2011年7月24日) 外文书名: This is Canada Canada in A Chinese Immigrant's Eyes 平装: 30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2636027 条形码: 9787542636027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5.2 x 1.8 cm ; 381 g 内容简介从踏访城市、建筑、街道、湖畔、法庭开始,到入学英语学校、参加心理健康协会的义工活动、帮助社区义卖、聆听牧师讲经;从亲历金融危机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创伤,目睹垃圾工人罢工后城市的狼藉,体会“恶法 亦法”的机理与法律演进的路径,到观察市政选举,分析多元文化,详解金融稳定,忧虑全民医保体系。 从懵懵懂懂,到一知半解,再到若有所悟,我体会到,加拿大的政治稳定中不乏暗流汹涌,环境优美并非只是上天赐予,教育先进在于体制和理念,福利健全而隐忧无限;我还了解到移民生活一样可以丰富多彩,摆 脱沉闷的方法是积极投入、热心参与和创造激情。 《一叶读秋(加拿大社会观察散记)》为您一一讲述。 《一叶读秋(加拿大社会观察散记)》由陈慧谷编著。 编辑推荐《一叶读秋》是作者陈慧谷在安大略湖边秋叶缤纷的时刻写下的第一本随笔和评论集。在作者看来,移居到他国生活,实际上是将一个人单一的人生截成两半或者演绎出两段人生,原先熟悉而舒适的人生,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周边关系统统被留在国内,留在记忆里。它们虽可以充当今后看世界的比较和对照,却不能用来满足基本的、更高层次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而此后的另一半,自己则不得不从孩童开始重新社会化。我不敢肯定人生有如此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就等于有了两辈子,但这种感觉真的很独特、很奇妙。在这个自觉的社会化过程中,自己能够清晰地感受和感知关于这个社会的点点滴滴,从表面、具体、特例而深入、抽象、一般。这个过程,被不经意地记录在这本文集中。 作者简介陈慧谷,现居多伦多。少年离乡,读法律书、当文字匠、下海经商,辗转京城、沐浴椰风、奔波于上海滩、悠哉于加国时光;资本市场浸润有年,却不改文字情结,从较早言说财经法律,到如今关注社会变迁,边走边看,边参与边笔录,写下生活旅程,留下时空记忆。 目录序:一叶读秋(A Small Sign Can Indicate a Great Trend) 第一辑 政经评论(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mments) 从热闹中看门道——加国政府、政党与党争 扳手劲,大选时机未到 省议员的“群众座谈会” 读国会议员的“季度报告” 投票是一道复杂的算式 旁观多伦多市长选举 伊朗的困境 伊朗足球队的绿色汗巾 泰米尔人的愤怒 后院养鸡,应对危机 医疗业失守与漫漫严冬 金融的力量——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投资难民、投资大师及其他——兼议借款投资产品 鲤鱼翻身——加拿大金融体系稳定性考略 微博报道——加拿大第41届国会大选 第二辑 法眼看法(Legal Glance) 加拿大也有“躲猫猫” 灰狗巴士斩首案简析 超市捉贼的正当性争议 矿坑中的金丝雀——兼议“公民拘捕权”的法律演进 司法公开与媒体责任 共管物业的选战风波 垃圾中藏有隐私权? 老建筑中读“司法” 从“打死我也不说”的现实版谈起 公共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第三辑 社会观察(Social Watching) 利益角斗场——以多伦多垃圾工人罢工为例 大学教师也罢工 路权、规则和文化 “All Way”停牌断想 保姆风波中的文化冲突 国殇日,不宣泄仇恨 魁北克,想说爱你不容易 多元文化:看起来很美 花季少年何以成为“小难民” 走出愤青思维的误区 “中华情”的未了情 古巴的两个世界 芝加哥自由行 第四辑 生活留痕(Life Imprint) 开放日,我们逛街去 多伦多街头观景 公益遇阻的生活哲学 生活需要“目击证人” 没有手机的日子 为城市添绿 露营纪事 公民教育课——LINC班纪事之一 小课堂,大社会——LINC班纪事之二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LINC班纪事之三 欣欣向荣的中文报纸业 多伦多公共图书馆掠影 送人玫瑰,手有余馨 “美加哥俩好”趣谈 穿行加拿大——致访加友人 跋:两样生活(The Two Ways of Life)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