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社会化理论
释义

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 theory)是一种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的激进理论。教育经济的新学说中影响较大的主要理论有三种: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它们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理论发展

社会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于西方国家。创始人是萨缪·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

1976年,鲍尔斯和金迪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一书出版后,立即受到西方教育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领域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了激进派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选修的教育经典著作。

在该书中,他们采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强调教育对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起的作用,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阶级矛盾关系的反映。

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该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通过知识技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在现代美国社会,实际上绝大部分工作只需要程度很低的知识技能,工人工作表现的好坏,主要在于工人本身非知识性的个性特征,而教育是培养这些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基本观点

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影响重要。该理论试图从结构和功能方面,分析美国教育维持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功能,解说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在阐述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其社会功能时,该理论认为,教育为学生培养了生产结构所需要的种种非认知性的个性特征。美国生产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以及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的经济功能便是通过种种途径及手段使学生社会化,使不同的学生经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种种个性特征。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通过教育结构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决策的作用、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寡及课程的多种设置,来源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便会受到不同形式和不同素质要求的教育,他们的个性特征也会向不同的社会方向发展。

个性特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高等职业如经理、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需要很强的独立性,较高的自尊心,多疑多问及进取创新的精神等个性特征。低等职业如秘书、打字员、勤杂工等则需要准时上班、循规蹈矩、少疑少问等个性特征。故此,要生产顺利进行,就需要有这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但这些个性特征不是生来具有的,是要通过教育系统地培养的。因此,教育的这种社会化功能又是一个个性“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

学校教育

一般来说,资产阶级的子女有更多机会进入一流学校,培养出自尊、自重和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个性,毕业后能找到高等职业岗位。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在条件差的学校上学,养成遵守规章、盲目服从的个性,以适应毕业后进入低等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就是说,学校教育为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培养不同的个性特征,以便他们将来能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工作;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由于受到不同教育而养成不同个性特征。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教育的经济价值便是通过种种途径及手段使学生社会化,使不同阶级的学生经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不同个性特征,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机制能正常运转。学校教育对不同社会阶级出身的学生的不平等待遇,反映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且再生产着这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教育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化过程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社会化理论指出,经济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教育改革和教育扩展不能改变经济的不平等结构,要实现社会平等,就得改革经济。

生产社会化

马克思在运用“生产社会化”这个范畴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时的缺失在于偏离了他本人对于“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的二重规定。正是在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中,“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具有二重的涵义。

动态

所谓“生产的社会化”,指的是生产发展的一种动态,即从“非社会的”变成“社会的”过程。而“社会化”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二种涵义,它既是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也是与“个人”相对立的概念。与此相适应,“生产社会化”也就具有了二种基本涵义,一是指由“自然的”变成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二是指由“个人的”变成非个人的,即集体的、人类共同的。马克思对于生产社会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后面的涵义上,并且赋予了这一涵义二重内容,即生产社会化一方面是指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直接社会化),另一方面又是指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间接社会化)。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对生产社会化的后面这二重涵义都有所论及。

方式

就与自然相对立的含义来说,所谓生产的社会化,指的就是生产从自然的方式变成人类所特有的方式,人类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本身也就是生产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创造生产资料来进行生产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根本特征。人类生产从原始的采集业、狩猎业、渔业发展到农业和养殖业、家庭手工业,这本身就是一个从自然到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正是通过生产的这种发展,人类越来越脱离动物界,人类文明越来越取得自己独特的性质。就已经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来说,也存在一个发展水平问题,一般来说,越是落后的生产,表示生产受自然的制约越大,生产的“自然性”越强。也正是由于生产的不发达往往造成了产品交换的不发达,所以,马克思把缺少分工和产品交换的经济形态叫做“自然经济”,这里的“自然”,不是指生产具有与动物获取食物一样的性质(即不使用制造出来的工具),而是指在这种生产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少,而与自然的关系多。相反,产品交换的程度越高,表明生产的社会性也就越强。因此,生产的交换性和商品性应该是人类生产另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生产社会化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表现。

矛盾

马克思把由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理解为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正是通过交换,私人劳动转化成为社会劳动。因此,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本身都具有潜在的、间接的社会性,因为一开始这些劳动就不是为生产者自己生产产品的劳动,而是为别人、为社会生产商品的劳动,但是只有通过交换,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潜在的、间接的社会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社会性。交换的过程,也就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社会化”得以最终完成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是由交换本身所产生、所决定的。一切商品的生产,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生产,但它们必须通过“交换”这一“炼狱”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产的社会化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而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特征。商品交换的程度越高,生产就越是需要“社会化”。因此,在一切商品生产中,都存在潜在的社会劳动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劳动的问题。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的使用价值时,明确地指出:“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马克思甚至直接把分工同“生产的社会性”看作一回事,他认为分工的发展就是生产的社会性的发展。例如他说:“交换的需要和产品向纯交换价值的转化,是同分工,也就是同生产的社会性按同一程度发展的。”因此,把社会分工的发展理解为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是符合马克思本人的理解的。

研究结论

在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理论中,“生产社会化”是用来表达资本主义生产力主要特征的范畴。“生产的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生产社会化在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上造成的结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和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因而,它又是与生产和企业小型化相对立的。马克思主要是在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这一含义上来运用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的,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发展的理论中得到证实。马克思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区别于以前一切社会生产的特征,就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分散化和小型化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途径。资产阶级正是依靠生产社会化来战胜小生产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而得以扩大,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发展,造成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恩格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依据,在《反杜林论》中对生产社会化从生产、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论述,明确地表达了生产的社会化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观点。因此,恩格斯关于生产社会化的理解同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评价

社会化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劳动者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这是该理论的贡献。这一理论的缺陷是,在强调教育与经济存在对应关系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与经济生活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它对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论述带有片面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