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会惰化 |
释义 |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概念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在社会心理学中其近义词为社会抑制,反义词为社会促进,社会促进包括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社会抑制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惰化和社会抑制虽然都是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造成的活动效率低下,只是社会惰化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而社会抑制造成的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活动者因信心不足导致的心理紧张。 社会惰化实验与社会现象实验法国人瑞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这种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 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在实验室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根据有关研究和统计,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 社会惰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原因,组织可以通过运用文化理念人性化、绩效考评具体化以及管理方式多元化来对社会惰化现象加以控制和弱化,从而使群体工作方式更好地发挥作用. 社会惰化的原因原因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拉特纳1979年及威廉等人(K.D.Williamsetal.)1981年的研究都发现,如果让被试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现,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化作用存在。单独测量使人们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因而行为的动机也得到激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混水模鱼”式的社会惰化作用。 结论总结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