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射阳湖乡村文化街
释义

射阳湖乡村文化街坐落于射阳湖畔,位于宝应县射阳湖故城,保护区面积12万平方米,有四纵四横古街巷。射阳湖乡村文化街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射阳故城遗址、古邗沟大码头、驻马街、臧陈旧址、龙竿寺、清代民居、陈琳古宅遗址、观湖台,此外,还有乡村民族文化馆,农家乐、渔家乐等。

其他

地址: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镇

自驾线路:1.京沪高速宝应道口下,转盐金公路向东约30km;2.淮江公路进入宝应转盐

金公路向东约32km。

新闻动态

里下河湖荡 按下“修复键”

在芦荡里摸鱼捉蟹,凫水戏鸟。这是扬泰两地里下河畔长大的孩子都有的快乐。

这份快乐,现在,已渐成追忆:根据省水利厅的调查,因为多年开发,里下河湖荡面积锐减,水系通道不畅,生态环境开始退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鉴于此,省水利厅上周牵头,泰州、扬州、 盐城、淮安四市建立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联手保护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修复里下河生态,并制定了具体的整治工程。

本报记者兵分三路,深入扬泰里下河腹地,寻找湖荡边的“云水谣”,为这条哺育众多儿女的“母亲河”送上祝福。

里下河“云水谣”·宝应篇

地点:射阳湖边

时间:9月3日

脚一踩就是蟹,手一伸就是鱼虾

射阳湖:芦荡乐事

表态:难度再大也要保护整治

3日,宝应下了一天的大雨。早晨6时多出发,辗转乘车5个多小时,赶至射阳湖镇。

出发前,查询资料得知,射阳湖上的千里芦荡,是里下河风光中的一绝。穿梭至乡间的路上,也确能发现几簇芦苇。

在53岁的老镇人吴树华的带领下,穿过昔日项羽驻兵的驻马街,赶至射阳湖畔,却不见传说中的芦荡风光。

寻不到芦苇,吴树华有些尴尬。

追忆

30年前还靠湖生活

吴树华现年尽管只有53岁,可却与射阳湖相伴了50多年。

他没怎么出过镇,以往就喜欢到湖边溜达。按他的话说,射阳湖镇是宝地,2000多年了,历史遗迹众多。这个宝应、盐城、泰州交汇的地方,摆个渡,就到了建湖,再摆摆就到了盐城……

吴树华回忆,原先的镇其实是一条街,也就是据传是项羽驻过兵的街,名叫驻马街。镇上的人,全靠着射阳湖生活。每天清晨,清脆的卖水声,是不可或缺的吆喝。

专门卖水的小贩,挑着两只木桶,从射阳湖中灌满后,一家家地送水。射阳湖的水,就成了镇上居民洗衣做饭的生活用水。到了下午,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荡边,时常能见到镇上的孩子水中嬉戏,憋上一口气,一个猛子能扎出好远。

而望不到边的芦荡,到了枯萎的季节,也成了镇上的宝贝,捆成扎铺房顶,碎了的当柴火,夕阳西下,芦苇烧出袅袅炊烟,唤着湖上打鱼的渔民,返家吃饭。

吴树华最难忘的,是捡起一块石头,用力地扔向望不到边的芦荡中,一声水响,成百上千只鸟儿,从芦荡中冲向云霄……回想起儿时的生活,吴树华嘴角抿着笑意。

现状

湖面圩子越来越大

在射阳湖边,吴树华冒着大雨,手指着长着一排排杨树的一些圩说:“这些都是20多年内整出来的。”

改革开放了,镇上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靠湖吃湖又有了新的招法——圈湖养殖。吴树华说,圩子也就是从那时逐渐增多的。现在四处的圩子,已然让湖面缩小了近一半。

渔民老陈,开着渔船整天在湖内转悠,谈及现今的养殖,他颇有些无奈:先是养殖户方便看鱼,起上圩子盖个小屋;后来,在圩子上种上了树、养起了鸡、种起了菜……湖上,零星人家的“村庄”就多了起来,再也难容芦苇疯长;“村”多了圩子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长……湖就这么被“分割”了。

“当年,脚一踩就是蟹,手一伸就是鱼虾……”老陈说,圩子多了,水系不怎么流通了,鱼就少了。

“百斤、十斤、几斤……”

老陈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他解释,几十年前,一网下去拖上一圈百斤鱼不成问题,十几年前,弄个几十斤鱼,要几网;现在,偶尔出趟船,弄上几尾鱼,熬了就酒尝尝鲜。

表态

保护已在进行中

鱼少了、圩多了……不过,令射阳湖镇人欣慰的是,湖景仍还秀丽,民风依然淳朴。“这就是湖的特色,在其他地方你哪能见到这样的美景。”顺着吴树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艘拖藕的货船,在大雨倾盆中穿梭在湖面上,圩上的树下,掩映着砖瓦小屋……身临湖边,如入画中。

老街古屋墙上新写的标语:“保护蓝天碧水,造福子孙后代。”镇上不少居民说,政府动真格的了,创生态城了,自然不会让射阳湖再小下去……

正如新标语写的那样,当地政府已开始重视射阳湖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呦,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当年,《柳堡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现今,宝应将20万亩湖泊打造成湿地公园,宝应正润生态园、白鹿岛生态旅游区等一个个乡村旅游景点已享誉省内外……

养殖发展影响水质等问题,也已引起宝应县农林局的重视。“保护整治的工作已经开始。”该局潘主任说,对养殖结构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他们也正在探索和推广中,不管怎么说,保护将是必然的,也在进行中。

里下河“云水谣”·高邮篇

地点:高邮湖边

时间:9月3日

张开的网,立着的竿,开过的货船——

高邮湖:寻找“原”味

上午9点多,记者赶到高邮。刚下车,一个中年男子就骑着摩托车凑上来,“去哪啊?我送你过去。”这个人叫谢德明,今年40岁出头的他,家就在高邮湖边上,“我们家以前就是打鱼的。”而现在,他干起拉脚的生意,“50元负责往返,我还能给你当导游。”然后,摩托车发动,赶往高邮湖。

湖里水草变长了

在古运河与高邮湖之间,高邮运河二桥的西头,沿桥向下望,以前的小河,还能看见一沟细水,但两边的泥土,却出现明显的网状龟裂。每条裂纹,都有半个拳头宽,多少有些刺眼。

雨后,踩着泥泞的小路,穿过一片庄稼地,就走到了高邮湖近前,一条石堤沿湖边向远处蔓延。 “这条湖堤有几十年了,水位高的时候,没过下段的墩子50厘米。”眼前的高邮湖,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但谢德明坦言,这跟几十年前相比,还是有些差距,“那时水草没有这么长。”

鱼儿都是圈养了

从谢德明小时候记事起,他家就一直是渔民,“从事这个行当,已经有几十年了。”在谢德明的记忆中,“以前鱼虾多呢,年年都是大丰收。”以前专门有鱼贩子在岸边收鱼,“打上来的鱼虾多,无所谓,就让鱼贩子也赚点钱。”而到后来,“打上来的鱼虾少了,就只好自己打了自己卖。”

几年前开始,他父亲就不再打鱼了——更多的人,开始在湖里养鱼。湖中,最显眼的就是一根根直立的竿子,以及顺着竿子拉起来的渔网——这里是附近村民的养殖区。“圈养的属于半野生半家养,”谢德明说,“真正野生的鱼现在少了。”

寻找水上原生态

张开的网,立着的竿,开过的货船——高邮湖很漂亮,但似乎少了些原生态。

40岁的李成中,就是众多“养鱼”人中的一个。李成中家住铁屯,每天他都要溜达到湖边,看看自己养的鱼。沿河堤一直往南走,就是他家的养殖区。“我养的鱼不多,就一千多亩。”养鱼养了10年左右,每年挣4万-8万元不等。而据他介绍,村里有100多户人,每家都有很大一片养殖区。 “高邮湖跟以前还差不多,”但李成中话锋一转,“生态环境是差一点了。”

“尤其就是草多。”李成中介绍说 “有时开船时,这些浮在水面的草,就很碍事。”

而在石堤内,记者还发现,有人在种庄稼。成片的芝麻地里,到处是比拇指盖略大的小贝壳——看得出,湖水曾经到过那里——现在,那里距高邮湖的水边,有近100米的距离。

里下河“云水谣”·兴化篇

地点:大纵湖

时间:9月3日

几十年前人直接喝湖里的水

大纵湖:水乡反思

兴化,里下河腹地,江淮鱼米水乡,如今也面对湖荡萎缩的困惑。

开始反思水面开发

“实际上,1991年,里下河地区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湖荡开发过头了,但当时没有找到一条保护湖荡群的有效办法。”泰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副主任戚根华对里下河湖荡有着深入的了解。

河流、湖荡和滩地在兴化可谓星罗棋布。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纵湖、蜈蚣湖、平望湖等“五湖”,和沙沟南荡、花粉荡、王庄荡、乌巾荡等“八荡”。

兴化市水务局夏红卫主任,曾就湖荡萎缩现状专门写过调研报告,呼吁政府加强保护。他告诉本报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兴化的湖荡不断被开发利用。

从兴化市区驱车四十多分钟,来到与盐城接壤的中堡大纵湖区域。这里是兴化当地最负盛名的围网养殖基地。在一望无际的湖面上,是密密麻麻的渔网、桩竿。其中,淡水蟹是造就大纵湖和蜈蚣湖的最著名水产。

当地农民对大纵湖养殖产业是心存感激的。一位陈姓养殖户告诉记者,这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大规模养殖淡水蟹了,中堡的当地人有句俗话叫做“走水路、念水经、发水财”,如今大纵湖区域的围网养殖面积超过万亩以上,每年产出的水产品接近两万吨。仅当地最有名的金奖大闸蟹品牌“中庄”一年就能上市1000多吨大闸蟹。

调查中,记者发现,如今的大纵湖已经不仅仅发展围网养殖这一单纯的农副产业。在湖区,记者看到了大型的水上宾馆,并有水上快艇等设施供游客使用。休闲渔业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夏红卫告诉记者,这里的年接待游客量超过万人。

在沿湖的戚家村,一位刘姓村民告诉记者,湖区的面积较二十多年前小了很多,而且水质也不如从前。“几十年前人直接喝湖里的水,现在很少有人喝了。”

有关部门已然行动

“政府是非常重视湖荡保护的,尤其是近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兴化有专门的湖泊、湖荡管理领导小组。去年全省百湖执法大检查中,兴化打下了584根界桩,确定了湖泊和湖荡的保护范围。到今年七月底,已经完成湖泊、湖荡的巡查公里数超过了3600公里。”

戚根华提出了他的建议。“首先就是要尽快设立里下河湖荡以及骨干河道的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站,实时提供参考数据。其次,是建立里下河湖荡群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管理县市的年终考核奖励制度。每年的奖励力度至少在100万元以上。第三点是要继续做好湖荡执法巡查。一定要及时掌握湖荡内的开发模式和现状。”

在兴化水乡大桥,记者看到了被清理掉的围网养殖场。不久,这里的水面将成为城市的“公园一角”。

新闻附件

省水利厅六大整治工程

一是实施南水北调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通过开工建设以卤汀河为重点的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进一步扩大里下河地区的引江规模,提高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同时改善里下河地区河网通航能力和水环境质量。

二是实施泰东河、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与已经基本建成的通榆河北延工程相配套,既扩大通榆河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引江供水能力,又有效提高里下河地区的排涝和沿海地区的通航能力。

三是实施川东港工程。与即将开工建设的卤汀河工程相配套,开辟里下河地区第五条入海通道,继续推进沿海其他四港整治,既能有效提升里下河腹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排涝标准,又为新一轮沿海开发扩大输水能力。

四是实施里下河圩区综合治理工程。把里下河地区建成我省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综合生产基地。

五是实施部分退圩还湖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部分退圩还湖工程,逐步恢复湖泊湖荡的调蓄功能,顺畅河湖引排水系,改善里下河地区水生态环境。

六是实施通榆河清水通道工程。积极推进通榆河两岸地区尾水通道建设,积极整治两岸地区集中污染源,加强污水处理和尾水利用工程建设,确保通榆河供水安全。

名词解释

里下河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通扬运河,总面积13500余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扬州的高邮、宝应,泰州的兴化,盐城的盐都、建湖,淮安市区的楚州区等地。

在距今约7000年前后,海平面上升至现在的位置并渐趋稳定,当时苏北的海岸线呈向西凹入的弧形,现今的里下河地区当时还是介于沿淮河与沿长江两个冲积平原之间的一个大海湾。淮河、长江不断挟带泥沙入海,并在波浪、湖汐和沿岸流作用下,在这一海湾口堆积成沙堤,形成与外海隔开的潟湖,最近3000多年以来,潟湖在江淮诸多支流注入的影响下,水质逐渐淡化成为淡水湖,因湖泊内泥沙淤积,又演变形成了今天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洼”平原区。

里下河平原区还有高邮湖、宝应湖、射阳湖、大纵湖等诸多湖荡,以及独有的农耕奇景——“垛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