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蛇蜕丹 |
释义 | 蛇蜕丹主要由蛇蜕皮5寸(烧灰),麝香1钱,牛黄(细研)1钱,腻粉(细研)1钱,天竺黄(细研)1钱,钩藤(取未)1钱,虎睛1对,蜣螂3枚(去翅足,微炒,取末)等成分配制而成。处方来源于《普济方》卷三七八。主治惊痫涎盛。制备方法为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粟大。每服7-10丸,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 简介【药物组成】水银1钱5分,槟榔1钱5分,潮脑5分,枯矾5分,蛇蜕(煅 )5分,雄黄5分,油核桃5分,花椒(焙)5分,杏仁21枚,大枫肉21枚。 【处方来源】《疡医大全》卷三十五。 【方剂主治】疥疮。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陈蜡烛油为丸。 【用法用量】每早五更时,手搓鼻嗅。 祛风定惊蛇蜕丹主要成分蛇蜕皮(《本经》),其异名龙子衣、蛇符、龙子单衣、弓皮(《本经》),龙皮、龙单衣、蛇筋、蛇附(《吴普本草》),蛇皮(《雷公炮炙论》),龙子皮(《别录》),蛇蜕皮(《药性论》),蛇壳、蛇退(《纲目》),龙衣(《分类草药性》),青龙衣(《浙江中药手册》),长虫皮(《河南中药手册》),白龙衣(《山西中药志》)。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乌梢蛇、赤链蛇等多种蛇蜕下的皮膜。功用主治祛风,定惊,退翳,消肿,杀虫。治小儿惊痫,喉风口疮,木舌重舌,目翳内障,疔疮,痈肿,瘰疬,腮腺炎,痔漏,疥癣。 ①《本经》:火熬之良。 ②《雷公炮炙论》:凡欲使,先于屋下以地掘一坑可深一尺二寸,安蛇皮于中一宿,至卯时出,用醋浸一时,于火上炙干用之。 ③《纲目》:今人用蛇蜕,先以皂荚水洗净,缠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黄用。或烧存性,或盐泥固煅,各随方法。 甘咸,平,有毒。 ①《本经》:味威,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药性论》:有毒。 ①《本草经疏》:入肝。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瘈疭,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 ②《别录》:主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恶疮,呕 咳,明目。 ③《药性论》:治喉痹。 ④《日华子本草》:止呕逆。治小儿惊悸客忤,催生,疬疡,白癜风。 ⑤《用药心法》:去翳膜。 ⑥《纲目》:祛风,杀虫。烧末服,治妇人吹奶,大人喉风,退目翳,消木舌,敷小儿重舌,重腭,唇紧,解颅,面疮,月蚀,天泡疮,大人疔肿,漏疮肿毒,煮汤洗诸恶虫伤。 ⑦《医林纂要》:缓肝保心,去毒热,除风湿。 ⑧《分类草药性》:治眼胀头风,煅研涂疮,汤火伤,收湿疮干水, 治疮疾。 ①《药对》:畏慈石。 ②《纲目》:孕妇忌用。 ③《本草经疏》:小儿惊痫癫疾,非外邪客忤而由肝心虚者不效。 选方 ①治小儿风痫惊热:蛇蜕皮三寸(炙),细辛(去苗叶,锉)、钩藤(锉)、黄芪(锉)、甘草(炙)各半两,大黄(蒸三度,锉,焙)一两,蚱蝉四枚(炙,去翅、头、足)。上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渣,入牛黄少许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蛇蜕汤) ②治缠喉风,咽中如束,气不通:蛇蜕(炙黄)、当归等分。为末,温酒调一钱匕,得吐愈。(《医准》) ③治小儿喉痹肿痛:蛇蜕烧末,乳汁服一钱匕。(《食医心镜》) ④治小儿吐血并重舌:烧蛇蜕皮末,以乳服之。(《千金方》) ⑤治小儿重腭重断肿痛,口中涎出:蛇蜕皮烧灰,研令细,以少许傅之。(《圣惠方》) ⑥治小儿口疮:蛇蜕,水渍令湿软,拭口内疮。(《圣济总录》) ⑦治白内障:蛇蜕一个,冰片二分,银朱一分。先将蛇蜕烧存性,后和其他 药物共研细末。每日三次,每次放眼内少许。(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痘毒目翳:蛇蜕二钱(为末),瓜蒌仁五钱(研烂)。上用羊肝一片批开,入药末二钱,线扎紧,用米泔煮熟,频与儿食。(《小儿痘疹方论》蛇蜕散) ⑨治斑疹入眼,翳膜侵睛成珠子:马勃一两,皂荚子二七个,蛇退皮(全者)一条。上入小罐子内,封泥烧,不得出烟,存性,研为末。温水调下一钱,食后。(《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蛇蜕散) ⑩治痈疽结鞕未成脓:蛇蜕烧灰细研,以醋调涂肿上,干即易。亦可只以蛇皮贴之。(《圣济总录》) 蛇蜕 《本草经疏》:蛇蜕,入肝而辟恶,小儿惊痫,瘈疭,颓疾寒热,蛇痫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皆肝经为病,蛇蜕能引诸药入肝散邪,故主如上等证。善能杀虫,故主肠痔虫毒恶疮。邪去木平,故止呕咳明目。 镇心安神成分麝香其别名遗香、脐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麝脐香、四味臭、元寸香、臭子、腊子、香脐子,归经为心;肝;脾经,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消肿,出自《神农本草经》。 主治热病宰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血瘀经闭;症瘕积聚;心腹急痛;跌打损伤;痹痛麻木;痈疽恶疮;喉痹;口疮;牙疳;脓耳。 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1麝香或麝香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报道不完全一致,作用尚不清楚。麝香水剂、混悬剂静脉注射50mg/kg或侧脑室注射2.5mg/kg,可使安静清醒兔皮质脑电图(EEG)短时间去同步,部分动物拌有行为躁动,处于清醒警戒状态,表明能兴奋大脑皮质增强皮质电活动;麝香水剂对戊巴比妥钠麻醉兔有明显唤醒作用,侧脑室注射比静脉注射更有效,说明麝香可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1.2麝香混悬液200mg/kg或麝香酮5mg/kg灌胃2天(4次),可非常显著地缩短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但对水和氯醛及苯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无显著影响;实验测得,注射戊巴比妥钠后麝香组大鼠脑组织、肝匀浆内及血中戊巴比妥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对预给硫代乙酰胺大鼠的戊巴比妥钠血浓度无明显影响,证明麝香及麝香酮对戊巴比妥钠的影响是通过刺激肝脏微粒体药物转化酶所致。麝香灌胃0.018-0.03mg/只,能对抗烟碱所致的小鼠惊厥,并降低急性毒性,但却增加莽草、士的宁等的急性毒性;天然麝香酮0.01-0.05mg/kg灌胃,使多数大鼠的阳性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反应消失。说明香淀粉悬液有对抗小鼠烟碱急性毒性和增士的宁毒性作用。 1.3香酮亦有与天然麝香相似的对抗烟碱毒性,使小鼠死亡数降低2倍多;增加士的宁毒性,使动物死亡数增加2-7倍。小鼠腹腔注麝香25-100mg/kg;合成麝香酮或天然麝香酮0.02-0.5mg/kg或天然麝香2mg/kg均可缩短环己巴比妥钠100mg/kg或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麝香和麝香酮抗催眠药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大鼠多次灌胃麝香混悬液200mg/kg或麝香酮5mg/kg均能明显地缩短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这并非是直接兴奋中枢,而是由于它们激活肝微粒体药物转化酶作用,加速肝内戊巴比妥钠代谢失活的结果。天然麝香1g/kg或合成麝香酮与天然麝香酮100-500mg/kg可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延长。故认为麝香小剂量兴奋中枢,大剂量抑制。麝香对小鼠自发活动未见明显影响,故对中枢无明显兴奋或抑制作用。 1.4能明显延长小鼠在常压环境下的缺氧存活时间;麝香200mg/kg腹腔注射,能明显延长小鼠在常压环境下的缺氧存活时间,而不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大鼠心电图和脑电图同步记录证明,此作用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状态的耐受能 力提高所致。大鼠EEG和心电图同步记录证明,麝香能显著延长急性呼吸停止后EEG的存在时间,而对心电图存在时间,缺氧心电图出现时间等无显著影响,说明麝香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耐缺氧能力可能是其芳香开窍的理论根据。 1.5腹腔注射60-200mg/kg对常压缺氧有明显对抗作用,可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另应用大鼠颈上神经节体外培养方法,发现麝香具有促进雪旺细胞分裂和生长作用,提示麝香具有神经胶质成熟因子样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1麝香1mg/kg给予麻醉猫,能使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及深度也有增加;10-4g/ml浓度能使异丙肾上腺素对猫心脏乳头状肌的收缩作用增加3.8倍,使肾上腺素的作用增加1.5倍,麝香乙醚提取物、天然麝香酮对蟾蜍在体心脏有强心作用。麝香乙醚提取物150μg/kg或300μg/kg静脉注射,均能引起麻醉狗血压下降和轻度减慢心率,但对心脏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和冠状静脉窦流量无明显影响,大剂量的作用更明显,并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兴奋心脏的作用。实验还表明,麝香对外周血管中的β-受体并无阻断作用。麝香0.2mg/ml浓度对培养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有抑制作用,使搏动频率减慢,表现为对心肌α-β-受体不完全竞争性抑制作用,对氯化钙引起的搏动频率加快无影响。 2.2天然麝香0.5-2mg/ml可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振幅加大,收缩力加强及心输出量增加,而麝香酮0.04-1mg/ml则表现心脏抑制作用,不具有天然麝香的强心作用。最早也有实验表明,合成及天然麝香酮对在体蟾蜍心脏均呈现兴奋作用。因此,麝香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而麝香酮对心脏作用尚未获得一致结果。麝香水混悬液对离体兔冠脉流量以及麝香注射液对狗冠脉流量均无明显变化。麝香水混悬液或水提取物可使离体豚鼠冠脉流量增加1倍,麝香酮对冠脉循环作用亦未取得一致结果,各种麝香酮乳剂均未见增加离体豚鼠冠脉流量。用麝香酮3mg/kg静脉注射);可使狗冠脉流量增加34.8-56.1%,作用持续30分之久。用86Rb测定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可观察到麝香酮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上述不同的结果,可能与不同动物,制剂或实验条件有关,有待进一步验证。急性动物血压实验表明,麝香制剂静脉注射对麻醉家兔,猫及结扎和未结扎左前降支的麻醉狗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麝香酮对血压的影响,因不同的实验动物而异。可使猫血压升高;使狗血压下降或未见影响。 名家论述1.《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痉,去三虫。 2.《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破产,堕胎,去面黔,目中肤翳。 3.陶弘景:疗蛇毒。 4.《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容许,镇心安神,以兰门了一粒,细研,热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州沧脓。 5.《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 6.《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胰理。能引药透达。 7.王好古:疗鼻室不闻香臭。 8.《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症瘕。 9.《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墨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 10.《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选方 ①治卒中风:青州白丸子,入麝香同研碎为未,生姜自然汁调灌之,如牙紧,、可自鼻中灌入。(《魏氏家藏方》) ②治中风不醒:麝香二钱。研未,入清油二两,和匀灌之。(《济生方》) ③治痰迷心窍:麝香一分,月石、牙皂。明矾、雄精各一钱。上共研匀,密贮,每服五分。(《疡科遗编》) ④治中恶客忤垂死:空青一两(细研),麝香一分(细研), 麝香 朱砂一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上药相和,研令匀,每服以醋一合、汤一台柏和,调散半钱,不计时候服之,须臾即吐为效,(《圣惠方》) ⑤治小儿诸痫潮发,不省,困重:白僵蚕(汤洗,焙黄为未)半两,天竺黄一分(细研),真牛黄一钱(别研),麝香(研)、龙脑(研)各半钱。上拌研匀细,每服半钱,生姜自然汁调灌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白金散) ⑥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频发不止:麝香半两(细研),阿魏半两(面裹偎,面熟为度),干蝎三分(微炒),桃仁五十枚(鼓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未,炼蜜和九,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下二十丸。(《圣惠方》庸香丸) ⑦治厥心痛:麝香(别研,每汤成旋下),木香一两(挫),桃仁(麸炒)三十五枚,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一两,槟榔(煨)三枚。上五味,除麝香、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再同和研匀。每服三钱匕,水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煎至六分,去滓,入麝香未半钱匕,搅匀温服,日二服。(《圣济总录》麝香汤) ⑧治跌打气闭:牙皂、北细辛、南星、冰片、麝香等分,为未,吹鼻。(《医钞类编》吹药方) ⑨治痈疽发背及诸恶疮,去恶肉:麝香、雄黄、矾石、简茹(一作‘真朱’)备一两。上四味治下筛,以猪膏调如泥涂之,恶肉尽,止,却敷生肉膏。(《千金方》麝香膏) ⑩治鼠瘘:麝香(研)、雌黄(研)。上二味等分,并为散,取虾蟆背白汁和涂疮孔中,日一度。(《古今录验方》) 息风解毒简介蛇蜕丹成分牛黄,本品为牛科动物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干燥的胆结石。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甘,凉。归心、肝经。主治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1.用于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牛黄清心、凉肝,有患风止痉、定惊安神之效。常与朱砂、全蝎、钩藤等配伍,如牛黄散。 2.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疯痛等痰热豪蔽心窍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鸣等症。本品既能清心热,又能化痰、 开窍醒神。单用本品为未,淡竹沥化服即效,如《外台秘要》治婴儿口噤方,或与麝香、栀子、黄连等配伍,共秦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之功,如安宫牛黄丸。 3.用于咽喉肿痛,溃烂及痈疽疗毒等热毒壅滞郁结之证。本品清热解毒力强。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黄芩、雄黄、大黄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若咽喉肿痛、溃烂,可与珍珠为末吹喉,如珠黄散;用治痈疽、疗毒、乳岩、瘰疬等,又与麝香、乳香、没药等合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如犀黄丸。 【用法与用量】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选方牛黄 ①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②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索问病机保命集》牛黄膏) ③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头末)二分。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鲁府禁方》牛黄散) ④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微炒),子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牛黄丸) ⑤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上药,同研如面。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圣惠方》) ⑥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小儿药证直诀》) ⑦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研)一分,淡竹沥半合。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牛黄竹沥散) ⑧治乳岩(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 牛黄 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去油)各一两。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⑨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⑩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研)、朴硝(研)、甘草(炙,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去皮)、芍药各半两。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圣济总录》牛黄散) 处方来源《普济方》原作168卷,后来《四库全书》将它改为426卷,分成217;类,共788法。全书载图239幅。该书总的方子数为61739首。全书的内容包括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书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治法,如汤药、按摩、针灸等。《四库全书提要总月》认为:“是书一证之下,各列诸方,使学者依类推求,于异同出入之间,得以窥见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参伍,不至为成法所拘。”《普济方》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方书。它在所列的每一病证之下,列了一些方子,学者或医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个方子之间选择一下即可。而这本书也是十分宝贵的医学文献资料,它为我们保留了许多我们想看又因佚失而看不到的材料。 虽然,《四库全书》保存了《普济方》的全部内容,但是也有不少抄错、记错的地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在1959年以《四库全书》中所载《普济方》为主, 中医 并参考以前的一些残卷残本,一一进行校勘、重印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普济方》共分10册。第一份为方脉运气脏腑,第二册为身形,第三册到第六册为诸疾,第七册为谙疮肿,第八册为妇人,第九册为婴孩,第十册为针灸。这样使原书426卷亢繁的卷跌变得简明有章。国家花了一定力量重印这部我国最大的方书,使这部古书重放异彩。 《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四库全书》收有全文。原作168卷。 本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全书大致分为12部分,卷1~5为方脉,卷6~12为运气,卷13~43为脏腑,卷44~86为五官,卷87~250为内科杂病,卷251~267为杂治,卷268~272为杂录和符禁,卷271~315为外伤科,卷316~357为妇科,卷358~408为儿科,卷409~424为针灸,卷425~426为本草。编次条理清晰,内容十分丰富。自古经方,本书最为完备。资料除取之历代方书外,还兼收史传、杂说、道藏、佛典中的有关内容。 《普济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它载方竞达61739首。 公元1406年定稿出书,为中国历史上的明朝皇帝朱棣收集编写。《普济方》,收集了大量资料。除了收录明以前各家方书以外,还收集其他方面的材料,如传记、杂志等,所以内容十分丰富,编得也很详细。由于出版的数量比较少,而该书又比较实用,所以不少人辗转传抄。物以稀为贵,《普济方》一书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后来经过一些年代,《普济方》原来的刻本已经散失。 《普济方》原作168卷,后来改为426卷,分成217类,共788法。全书有图239幅。内容包括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书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治法,如汤药、按摩、针灸等。《普济方》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方书。它在所列的每一病证之下,列了一些方子,学者或医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个方子之间选择一下即可。而这本书也是十分宝贵的医学文献资料。 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以《普济方》为主,并参考以前的一些残卷残本,一一进行校勘、重印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普济方》共分10册。第一份为方脉运气脏腑,第二册为身形,第三册到第六册为诸疾,第七册为诸疮肿,第八册为妇人,第九册为婴孩,第十册为针灸。这样使原书变得简明有章。 医方著作。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棣(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刊于15世纪初。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包括脏象及脏腑诸病候)、身形(包括头、面、耳等部位所属及身形诸病)、诸疾(包括伤寒、杂病、疮疡、外科、骨科以及各种治法)、妇人(包括妇、产科)、婴儿、针灸、本草等共100余门。据《四库提要》记载:“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对于所述病证均有论有方,资料非常宏富。所涉范围广泛,叙述系统完善。现存永乐等明刻本及1949年后排印本。 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周定王橚撰。橚有《救荒本草》,已著录。是书取古今方剂,汇辑成编,橚自订定。又命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论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方,采於是书者至多。然时珍称为周宪王,则以为橚子有炖所作,误矣。元本一百六十八卷,《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八卷,盖脱一百二十字也。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片,无更赅备於是者。其书蒐罗务广,颇不免重复牴牾。医家病其杂糅,罕能卒业。叉卷帙浩博,久无刊板,好事家转相传写,舛谬滋多,故行於世者颇罕,善本尤稀。然宋、元以来名医著述,今散佚十之七八,橚当明之初造,旧籍多存,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诸秘方勘验是书,往往多相出入。是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後人能参考其异同,而推求其正变,博收约取,应用不穷。是亦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矣,又乌可以繁芜病哉! 太祖高皇帝第五子朱橚,生于公元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韩林儿龙凤七年)。就在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王,他诞生的时候,父亲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雄厚,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创。但是至于周王的生母,历史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朱棣和朱橚是同母兄弟,这一点明史上很明确地记载,问题是,如果是马皇后所生,为什么不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成祖朱棣,和周王朱橚都是同母所生,而单独强调成祖和周王是同母兄弟?这的确是质疑的声音之一,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的考证,实际上并非像明史上所写的那样为马皇后。不过我觉得,明史上的原话是“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我觉得当时因太子,秦王,晋王都已经去世,强调他们和成祖的关系也没有什么意义。 好多明史专家都说,根据《南京太常寺志》对孝陵(即太祖朱元璋的陵寝)神位的记载如下: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明人沈玄华在《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中有,“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因此,包括当代的历史学家吴含先生在内,都深信朱棣的生母为“碽妃”李氏。碽妃,为高丽(现在的朝鲜)选送给朱元璋的女子。据说,李氏生朱棣时尚未到预产期,为一个早产儿。但朱元璋怀疑她私通,给自己戴了绿帽子,龙颜大怒,赐硕妃“铁裙”之刑。所谓“铁裙”之刑,就是用铁片做成裙子给人穿上,然后把人放在火上烘烤。这样,碽妃给活活折磨死了。 中医 据说,朱棣知道自己的生身之事,在皇袍加身后,于永乐十年,即公元1412年在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以报答生母碽妃,朱棣也来了一个障眼法,用的名义“以报答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在当时,大报恩寺塔常年大门紧闭的,属“禁地”,可能也是为了保守这个惊天秘密。有人悄悄进去过,发现里面供奉的真是碽妃像。但这些记载都是后人所写,真实性无人能保证。朱橚于洪武三年被封为吴王,封国在钱塘(今天的杭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封国开封任职,以北宋的故宫为王府。 朱橚本人对中国伟大的中医药学很有兴趣,自己对各类药品,药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在封国开封府,组织了大批的学者和大夫,编写了一部名为《保生余录》方书两卷,洪武二十二年,朱橚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没有得到旨意的情况下,私自来到凤阳,明太祖得知以后,非常愤怒,把他流放到云南,作为惩罚,在流放期间,朱橚仍然没有停止对中草药的研究,朱橚看到民间的疾苦,加深了对平民生活的了解,明代时,云南是蛮荒之地,朱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疾病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医治,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朱橚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袖珍方》全书四卷,共3000多方。其中有些药方还是周府自制的。这部著作编著严谨,“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 总结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明备,便于应用。《袖珍方》这部书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见受医家重视的程度。此书的发行和流传,对我国云南贵州一带的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永乐四年,朱橚领导编纂的方剂学巨著《普剂方》终于成书。《普剂方》此书是我国古代中医药历史上最大的中医方剂专著,是朱橚对中医药学的一大重要贡献。据有关资料记载和统计,此书共168卷,分为1600论,收载药方61738首。该书集明朝以前方书之大成,由朱橚、滕硕、刘醇等共同完成。在编撰形式上采取每论下即有疾病的论述,又有相应的方剂和治法,达到了“是书于一证之下,备列诸方,使学者依类推求,于异同出入之间,得以窥见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参伍,不至为成法所拘”的目的。更难得可贵的是,《普济方》搜罗广泛,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医学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虽然浏览文献达八百余种,但不少失传医籍他无法看到,幸得《普济方》中摘引,《本草纲目》中所附药方源于《普济方》中的比例相当大。《普济方》和《保生余录》这两部书记录了大量的中医药药剂方,为中国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永乐十八年十月,有人告朱橚谋反,皇帝经过查验后,认为证据确凿,于是永乐十九年二月把周王召到北京,出示给他看所有的控告奏章。朱橚顿首谢死罪。可以想象身穿明亲王宫服、手持玉圭,已经年满六十的周王朱橚,惶恐地跪倒在自己唯一在世的哥哥,当时的皇上明成祖朱棣的跟前。不住地叩头、叫着“臣弟罪大恶极,只求一死”之类的词儿。而朱棣跟前的案上,放着那些密探与地方宫员搜集的周王朱橚意图谋反的证据。于是,皇帝还是看在手足情份,不再追究。朱橚归国以后,马上向朝廷请求解散自己的护卫军。后来明仁宗即位,把周王的岁禄加至二万石。朱橚好学,能词赋,还作《元宫词》百章。 中医 朱橚初就藩于开封时,因为大明朝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而且明朝初年中原地区连年灾荒,民众食不果腹,无奈以野菜充饥,误食中毒者屡见不鲜。看到这种情况,朱橚尽生平之所学,刻意研究野生植物,还亲自带人跑遍封国境内的“山野平地”,“咨访野老田夫”,采集实物标本,考核筛选出其中可用来充饥的植物四百余种,还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情况,他又专门在开封周王府内辟设园圃,引种野生植物,每日观察、研究、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为辨别某一植物是否有毒,口感是否合适,他都要亲自尝一尝后才加工成食品。最后朱橚把可供灾荒时食用的414种植物的资料编辑成册他还特地请画师把植物的叶、花、果、枝干绘成图,附在每种植物介绍后面。在此书中仅以往其他中药书籍没有收载的植物就达276种,最终出版刊行,书名叫做《救荒本草》。《救荒本草》此书详细地记载了每种植物的名称、出产环境、形态、性味、加工烹调方法。为了达到使人们可以“接图而求之”的目的。 相关词条定气散 加味遗粮汤 金箔散 柞木 长瓣金莲花 沉香内消丸 乌发丸 应痛乳香丸 滋阴宁神汤 四顺散 天王补心丹 貒骨 补肝丸 滑石粉 金沸草散 起伛汤 桑白皮饮 蛇蜕丹 内补汤 霹雳汤 破毒雄黄丸 马蓝 鳗鲤丸 摩挲石散 骨碎补丸 狐胆 宽肠丸 兑金丸 甘麦大枣汤 利水益元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