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 |
释义 |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于1931年—1932年在上海博物院路(今虎丘路)建造的一幢5层大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成立于1857年,是英国侨民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1871年花费3000两白银在上圆明园路建造了会所。1874年2月13日,开设博物馆,陈列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采集来的动物标本。1886年,该会门前的上圆明园路改名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 193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筹集到16万两白银,拆屋重建,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到1932年建成五层的新会所大厦,属于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立面竖向构图明显。顶部、阳台和铁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图案进行装饰,最特别的是设计了八卦窗。经过陈列布置,到1933年11月15日正式开放。其中底层为伍连德讲堂(演讲厅),二楼、三楼开设图书馆,四楼、五楼为博物院陈列室,四楼陈列自然标本,五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参观者月均7000余人。 1952年6月27日,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由于经费来源断绝,被上海市政府接管。现在这里是上海图书馆的一个书库。1990年代,上海图书馆将底层演讲厅出租给青岛证券公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