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戏剧协社 |
释义 | 上海戏剧协社简介重视舞台实践而与民众戏剧社同年成立的,是上海戏剧协社。上海戏剧协社前后奋斗了十余年,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历史最长的一个。最早的社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接着,又有欧阳予倩等人参加。一九二三年,洪深经欧阳予倩的介绍加入,建立了严格的导演制和排演制。在演出中。摆脱了长期以来在台上说教的方式,重视艺术的感染力量。上海戏剧协社对当时非职业剧社和学生演戏有较大影响。它在组织和演出方面的一些措施,体现了我国话剧艺术的逐渐成长。但在初期,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在十余次演出中,上演的绝大部分是西洋剧,还演过宣传宿命论思想的《第二梦》。一九二四年的《少奶奶的扇子》是最受欢迎的一次。剧本由洪深根据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剧情较易理解,但观众仍限于知识分子的范围。三十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兴起后,上海戏剧协社开始向左转,在党领导下,演出了《怒吼吧,中国!》。 - 1921年民众戏剧社与上海戏剧协社的成立。两个团体都倾向于“写实的社会剧”和面向民众的戏剧艺术,并产生了自己的剧作家。30年代初,还出现“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的提倡。这主要是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引起的弊端,而形成的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而这些演剧活动在艺术实践上又多采取“小剧场”形式,使话剧走向正规化与专门化。 上海戏剧协社公演洪深新作1923年9月,上海戏剧协社举行公演,推出的剧目:《泼妇》和《终身大事》。当时,协社以有3个女演员,女角常由男演员扮演,有的男演员还乐于男扮女装,但洪深对此深恶痛绝,于是在他导演这两剧时,决定《泼》剧女角全用男人扮演,《终》剧则男女合演,排在同场演出,并以《泼》剧为压轴戏。观众先看男女合演,觉得很自然,再看男人扮女人,一举一动都觉得好笑,哄堂不绝。这使得戏剧协社男扮女装的演出逐步进行革新。 话剧《少奶奶的扇子》 1924年5月4日,上海戏剧协社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礼堂公演英国王尔德的话剧《少奶奶的扇子》该剧原名《温特米夫人的扇子》由洪深导演。洪深为了通俗起见,改为《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时将剧中人物及环境、性格、语言、习俗全部中国化。演员都是尽义务的,大多是戏剧协社的社员。这是一次严格地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有立体布景、道具、导演、舞台监督,确立了导演艺术在舞台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始了中国话剧的专职导演和正规排练制度。演出哄动上海。在观众的要求下,一再增加演出场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