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西藏文化园
释义

上海西藏文化园是上海世博会的配套文化项目,通过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展示充满文化底蕴的西藏。文化园展览实物展品约700件(套),1600平米的展厅分为民俗、宗教、藏医药三部分。由序厅、珍藏西藏、民俗文化、宗教艺术、藏医藏药五个部分及文化遗产、民居帐篷、佛殿经堂等十二个单元、景观组成。

上海西藏文化园简介:

2010年4月22日,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配套文化项目,“薪火相传——珍藏西藏”上海西藏文化园亮相上海邦德艺术馆。该展馆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杭州七方旅游网营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前党组书记朱晓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上海邦德学院董事长朱德炎等一起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上海西藏文化园正式开幕!地址位于:上海市宝山区锦秋路299号(地铁7号线:南陈路)。

上海西藏文化园展览项目:

展览实物展品约700件(套)。1600平米的展厅分为民俗、宗教、藏医药三部分。由“序厅”、“珍藏西藏”、“民俗文化”、“宗教艺术”、“藏医藏药”五个部分及“文化遗产”、“民居帐篷”、“佛殿经堂”等十二个单元、景观组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加深国内外参观者对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令人们感受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西藏。

西藏文化园馆内介绍:

一、文化馆外景:

风马旗:藏语称为“隆达”,直译风马。通常是印有特定图案及经咒的纸片或织物。纸片被抛撒后可随风飘散,而织物则常被固定在绳索或柱子上,像彩旗般在风中飘舞,故称风马旗。根据藏传佛教和苯教的理念,人们以风为媒、御风为马,可与灵界沟通,表达祛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进入现代,已演进为民俗世象。

玛尼堆:以刻有经咒及图案的石块和石板垒成,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据信有禳灾镇邪功能,有时带地标作用。常见于村头、湖边、山口、岔路口或宗教胜迹。

转经筒:藏语称“玛尼阔洛”。因内置经咒,人们认为每转动一圈就等于念诵了一遍里面的经咒。转经筒分为手持式和固定式两类,固定式又有借助风力、水力、火力、人力之分。佛教讲顺时针旋转,苯教则逆时针旋转。擦擦:梵语音译词,特指“泥模浮雕像”。根据制泥成分的不同,一般分为泥擦、骨擦、布擦、药擦四种类型。

经幡柱:用以镇魔祈福的法具,材质有木、铜等类。柱顶常见装饰有日月、宝瓶、华盖、牦牛尾等,往往伴有风马旗。常立于寺院、山口、宅院、神山、圣湖及佛塔附近。

玛尼石刻:刻有经咒及图像的岩壁、石板或石块的泛称。其中不乏出自石匠大师的精品,是藏族传统石刻艺术的重要载体。

二、内景展馆一楼介绍:

1. 前言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之一。120多万平方千米的西藏高原,以独具特色的雪域风光和民族文化著称于世,令人神往。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做出了可贵贡献。藏族文化在发展衍变的进程中,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的营养,同时也向兄弟民族输出了文化养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各类文化载体中有大量例证。

中国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瑰宝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宝库。通过本展览,相信观众会感受到其中的奥义。西藏的文化遗产,从民俗到宗教、从艺术到科技,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是世人认知西藏、解读西藏的鲜活教材。这里展示的,仅仅是宝库一隅、冰山一角。本展览以“序厅”、“珍藏西藏”、“民俗文化”、“宗教艺术”、“藏医藏药”五个部分及“文化遗产”、“民居帐篷”、“佛殿经堂”等十二个单元、景观组成,各类实物展品约530件(套)。这些展品,大部分由叶星生(嘉措)先生提供。藏医藏药展厅,由中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民族医院——北京藏医院提供展品。 叶星生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是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西藏自治区收藏家协会会长,著名画家、收藏家、藏学家。他在西藏工作生活40多年,对西藏人民感情深厚,对西藏文化情有独钟。2008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评选中,叶星生先生名列榜首。

三、内景二楼序厅介绍

1.“薪火相传,珍藏西藏”——叶星生西藏文化珍藏展

2.叶星生简介

叶星生,藏语名嘉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西藏收藏家协会会长,西藏博物馆名誉馆长,西藏大学客座教授。在西藏工作生活40年间,执着地收藏、研究西藏民间艺术。编著《西藏概况》、《西藏面具艺术》、《西藏民间艺术珍藏》等大型画集。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外收藏。1979年创新西藏布画《赛牦牛》获全国美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藏风》、《极地》、《高原之歌》等布画作品先后选送日本、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展出。80年代,历时5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设计绘制的《扎西德勒图》等七幅大型壁画,被誉为“西藏壁画艺术新的里程碑”。1991年设计研制的“西藏传统工艺系列作品”获国家“金奖”。1994年设计制作的《布达拉宫玉雕模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999年为昆明世博会设计西藏厅获得金奖。大型雕塑《高原之宝——牦牛》获得“银奖”。

1998年获得世界杰出人士奖“美国联邦肯塔基克罗最高荣誉奖”。

1999年将2300件藏品捐赠西藏,轰动一时,媒体赞誉其“高尚行为和对西藏民族文化突出贡献将永远载入西藏文化发展史册”。同年3月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等亲切接见。

2003年10月将珍藏的一级文物“马头明王堆绣珍珠唐卡”无偿捐回色拉寺,被授予“色拉大乘洲群则”法位,并受到拉萨七大寺院僧众联合“祝颂”,成为西藏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汉族艺术家。

2006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

2007年11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展》,社会反响热烈,胡锦涛总书记亲莅观展。

2008年,拍卖国画《天界》,所得108万元全部捐献中国红十字会。同年,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评选结果中名列榜首。

2009年被聘任为“西藏博物馆名誉馆长”。同年,入选“时代功勋·感动中国60人”并荣获特别大奖。

3.座谈会摘录展示:

从这些艺术藏品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西藏的古代、近代的文化艺术情况和社会情况,而且看到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尤其是可以看出和汉族文化自古以来的交流和影响,以及藏汉民族的友好往来和密切的关系。

一位汉族同志,为抢救和保护西藏的文化遗产,艰苦奋斗,不计个人的安危,尤其是将有限的工薪都贡献到这项事业的精神,是何等的可贵!我们看到了这些奉献精神,深受教育,更加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心。

—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益西赤列、夏扎·甘登班觉、荣布·洛桑顿珠等26位

叶星生的艺术展我已看过两次。做为一个汉族人,叶星生在西藏35年,一点一滴收集大量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古来的宗教方面、木雕方面近二千件物品,这是很不容易的。这将对我们向全世界介绍西藏、介绍藏文化、介绍西藏宗教艺术起到很大作用。我非常感谢叶星生!

—西藏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热振·丹增晋美活佛

感谢叶星生提供了学习、了解西藏的机会。做为藏族,今天首先是学到不少东西,看了有这样的感觉,藏族文化不仅有宗教文化,还有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叶星生收集两千件文物珍品很不容易,付出巨大的心血,感谢叶星生这种爱祖国、爱人民、爱西藏的精神。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专家:更堆

我已经62岁了,半辈子在旧社会过的,半辈子新社会过的。今天看到叶星生收集那么多的西藏人民过去曾用过的东西,非常高兴。看上去这些东西是小小的,但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我们经常讲“两个离不开”,今天能实际感受到。一位汉族同志,不顾自己的一切为西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实际的行动。我再次感谢叶星生同志为西藏文化作出这么伟大的成绩。

—冲赛康居委会基层干部:益西罗珠

一位汉族同志,在几十年里为西藏文化艺术的继承、发扬做了不少的努力,我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他只是为了个人利益,把这些东西卖掉,他一辈子可以过非常舒适、幸福的生活,但他放弃了。他的生活好比是寺庙里的穷喇嘛,除了信仰以外自己什么都没有,他的信仰就是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作贡献,所以我在这里祝福他非常健康、幸福地度过他的后半生。

—热母庆居委会干部:益西旺堆

从叶星生同志的收藏展览看到叶星生同志在30多年里艰苦奋斗的情景。从他的收藏品中不仅可以看到西藏文化的特点,同时也看到叶老师对西藏人民的热爱,对西藏文化艺术的热爱。这次展览对向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

——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区长:其美卓嘎

四、内景圆厅展示

1.苯教文化介绍:苯教文化

苯教是佛教传入吐蕃之前,藏地原有的一种原始宗教。相传是由公元前一千九百多年诞生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辛饶弥沃大师创立。苯教产生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生存方式,其思想基础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畏惧或崇拜心理。人们认为天上、地上、水中居住着的神灵鬼怪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于是,对日月天体

的崇拜、动物图腾的崇拜、人类繁衍的生殖崇拜以及对各种鬼神精灵的崇拜,便被藏族先民接受、传播,以多种方式存在于雪域高原。苯教文化是古代西藏土生土长的教育文化,它包括医学、天文、地理、占卦、历史、哲学与宗教等浩如烟海的哲学体系。苯教文化是古代西藏人民智慧的精髓,在整个藏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佛教传入西藏之后,苯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之进行了激烈斗争,并吸收了对方的大量内容和形式。例如,苯教后来也拜佛(苯教的佛是东巴辛饶)、穿袈裟,也有“转世活佛”和

《大藏经》,也转玛尼、捻念珠(但方向与佛教相反)、也诵“六字真言”(咒文与佛教不同)等,以致很多人以为它已经成为藏传佛教的一支。

2.苯教本生传:苯教唐卡《东巴辛饶弥沃且本生传》

东巴辛饶弥沃且,又称辛饶世尊。辛是种族名,饶意为圣者与殊胜;弥沃且意为无上圣尊、伟大的人。辛饶弥沃且是苯教的第一位凡间创始人。辛饶弥沃且在苯教经文范围内所占统治地位完全如同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一样。东巴辛饶弥沃且本生故事,主要讲述辛饶弥沃且前世修行的历史。依据苯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苯教教徒将辛饶弥沃且祖师的故事绘画在唐卡之上,用以宣扬苯教教义。

3.画说收藏展示

叶星生三幅油画—度母画

绿度母:明代 73×140cm 2009年作

护法本尊:明代 73×140cm 2009年作

莲花观音:元代 73×140cm 2009 年作

4.七佛图(明代)—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惧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五、传统木雕彩绘艺术展示

1.五尊佛像—释迦牟尼、舍利弗、目犍连、空行母、金刚手菩萨展示

2.蒙人驭虎图\\财神牵象图(壁画)展示

蒙人驭虎图寺院、僧舍、民居常见壁画之一。题材源于格鲁派创立之初请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到西藏制伏对立面的历史。后来其基本寓意衍变为降妖辟邪。

财神牵象图:(壁画)西藏常见壁画之一。画中有行脚僧牵来大象载满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行脚僧是财神毗那夜迦的化身,大象为其坐骑。张贴或画在门后向室内方向。

六、藏族民俗文化展示

远古文明介绍:

天铁,藏语称“托甲”,意为“天上的铁”。人们把它解释为打雷时从天而降的铁块。往往埋藏地下,长期不锈,呈各种形色。人们认为此物可做护身符,有避邪功用。藏医也用此入药,据说可治中风一类的疾病。

餐饮文化展示:

西藏人民有独特的餐饮习俗,传统主食为糌粑、面食、牛羊肉及奶制品等;饮料主要为砖茶、奶茶、酥油茶、青稞酒等。西藏传统的餐饮用具带有与上述习俗相一致的文化内涵。这在碗具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中,对碗文化和鉴别的方法作了专文描述,并将碗分为各种等级,认为一个上等的碗不仅可防毒、驱邪,还可延年益寿。人们将碗比作情人,特制碗套以便揣在怀里出行。最好的木碗称“察亚”,是用古树根或树瘤制成,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据说一件“察亚”碗价值十头牦牛。此外,不施一针一线的牛皮朱漆皮盘、猫眼纹瘤木茶碗和糌粑碗、镶嵌各色铜皮的陶酥油茶壶、水龙纹黄铜茶壶、高座直筒木茶碗、吉祥纹铜锅、镶花红铜茶壶、用整块木料雕凿出的圆木酒壶、野鸡型彩绘陶酒壶、竹编竹筒酒壶、包银簪花琥珀酒碗、款式与功能各异的木制分格调料盒等等,无不体现出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针线包——藏族妇女随身佩挂,既装针线,又是坠饰。藏语称“珍布库秀”,通常用皮革制作并嵌有银饰。针线包与香包、奶钩、火镰等用镂花链连缀,坠于右襟腰间,起步转体有环佩叮铛之音,与藏家妇女修长体态极其和谐。

藏式写字板展示:

藏式写字板,也叫书写板,是西藏一种传统书写工具,主要用于习字、演算。一般以木板制成,涂以黑色,将白粉装入袋中,袋料为编织稀疏的氆氇;或是在板上薄涂一层酥油,再将装入袋中的牛粪灰均匀抖撒于上,之后用竹笔书写。可反复擦拭、重复使用,使用方便。由于当时藏纸很珍贵,所以书写板得以广泛应用。还可用来传递密信,发信者在板上写好内容之后包以绸缎、封以火漆派信使传递,收信者阅后即可拭去,不留痕迹,所以也称密写板。

服饰文化展示:

藏民族是一个崇尚美、追求美的民族,这在西藏服饰艺术中得到尤为充分的体现。西藏最常见的男子传统服饰为:身着氆氇、绸缎质地大领无衩藏袍,腰系丝带或毛织带,脚穿软靿藏靴或高靿皮靴,头戴礼帽、平顶小沿帽或金丝帽。劳动或炎热时,右臂可随意从宽大的衣襟处伸出。也可将两只长袖同时脱下,交叉系于腰部。高原的生活环境,对藏族传统的服饰观具有深刻影响。历史上,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人们常常将全家积累的财富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既美观潇洒,又方便携带。除牛羊外,首饰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显示出贫富差距和地位差异。

帐篷展示:

在西藏,帐篷有多种类型。这种帐篷是其中一种,主要用于夏秋季节逛林卡、举行赛马盛会时人们聚会、餐饮、休憩。过去,只有达官显贵、寺庙上层才能用得起,而今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帐篷上最常见的图案是八种吉祥物(伞,鱼,宝瓶,莲花,海螺,吉祥结,宝幢,法轮),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