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财经大学
释义

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中国第一所以推广现代商学而建立的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是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文理商法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学校以建设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主页: http://www.shufe.edu.cn/

中文名:上海财经大学

外文名:Shanghai Univ. of Fin. & Econ.(SUFE)

简称:上财

校训: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

类别:公立大学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校长:谈敏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国家重点学科:3个

硕士点:74个

博士点:48个

博士后流动站:4个

国家基地:10个

目标定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基本情况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95年历史,现为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1997年,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商科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和教务长马寅初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们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商学,1923-1924学年期间,上海商科大学16名中国教员中,有1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校。几经变革,1932年8月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

195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国立上海商学院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姚耐为院长、副院长。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商学院或财经系科相继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高等财经学府,云集了各学科著名学者。1980年3月,学校隶属财政部领导。1985年9月,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2月,学校划归教育部领导。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三方协议,共建上海财经大学。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财经学科为特色,文、理、商、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1981年,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全国首批设立社会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和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研究生部升格为研究生院。

学校目前拥有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等10个国家级基地以及首批上海市金融人才培训基地、首批上海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若干省级基地;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6个本科专业。

学校校园占地总面积498,458平方米,有一个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其中,主校区是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基地,由连成一片的国定、武川、武东校区组成,中山北一路校区是高层次人才在职培训基地,昆山路校区是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旧址,现为成人教育基地。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05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40余名,博士生导师250余名,海归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5%以上。截至2011年底,有全日制在校生1354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570人,本科生7659人,留学生1045人。 学校设有商学院、会计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设有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等20多个学术科研机构。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师生的精神家园。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30677平方米,阅览座位3000多座,全年365天开放。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古籍、人文社科、理工、外文、报刊等各类文献资源210余万册,人文社科、理工、文体、综合素质、心理健康等学术报告视频近万部,环球雅思外语课程视频数百门。图书馆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学校“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馆内除普通阅览室和书库外,还设有学习中心、报告厅、电子文献检索馆、数字图书馆基地、多媒体阅览室、特藏阅览室、古籍阅览室(博雅书堂)、美术阅览室、珍藏阅览室、休闲空间等可供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学校一贯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学校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科研机构及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签约了合作协议,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日本一桥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科研、教师交流、博士培养、学生互换、海外学习和实习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

94年薪火相传,上财人铭记“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学校正在为加快建设具有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框架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进程而努力。我们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学校特色,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

领导关怀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陈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国务委员会原委员、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同志为学校题词:财经管理人才的摇篮,精神文明建设的园地。

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同志为学校题词:财经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为学校题词:坚持教育改革,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作贡献。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为学校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优秀财经人才。

时任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同志为学校题词: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优秀财经管理人才。

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汪道涵同志为学校题词:桃李天下。

时任国务委员、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同志为学校题词:育理财之英,走强国之路。

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夏征农同志为学校题词:东风桃李满园春。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同志为学校题词:培养高级财经人才,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服务。

时任国务委员、财政部部长、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同志为学校题词:坚持教育三个面向,培养跨世纪管理人才。

1996年,陈至立同志在上财发表讲话:“如果说,上海这几年来,我们在建立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当中,迈了一大步,在率先进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方面迈了一大步,那么,财大对上海这三个中心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此,上海缺不了财大!”

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同志一行莅临上海财经大学视察,项怀诚同志对学校研究生发表讲话:“我这次陪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来视察我们的学校,很高兴。北京的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都非常关心我们上海财大,关心我们财大的研究生院。今天,岚清副总理到上海来视察教育、科研的有关部门工作,一下飞机,利用晚饭前的一点时间专门到我们财大来。岚清同志这次受总理的委托到上海财大来看财大研究生院,这与我们研究生院今后的发展肯定有非常重大的关系。”

2007年,教育部于上财九十周年校庆时致信称赞上海财经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已发展成为我国财经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财政部于上财九十周年校庆时致信称赞上海财经大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财经专门人才,创新和传播了大量高水平财经知识成果,尤其是为我国财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上海财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勉励上海财经大学“早日实现‘创建高水平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为根

校训: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

厚德:增厚美德。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学:增广学识。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对于上财人而言,博览古今中外文、史、哲、法、理、工、农、医等各领域的经典名著,可以为生活、学业与事业发展积淀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成为一名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的上财人。

经济:经世济国。校训中的“经济”二字既包含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意,又体现了上财的办学特色。

匡时:匡扶时局。1934年,著名学者马寅初为上财人题词“经济匡时”,寄望上财人“胸怀祖国、志存高远、服务于国家、奉献于时代、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马老一生著述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为上财人树立了榜样。

校徽:校徽主图为一本翻开的书和一枚古代货币。书籍象征学问,与校训“厚德博学”对应。货币象征经济,与校训“经济匡时”对应。

学校定位

发展理念: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

发展框架:现代化、国际、信息化

学校定位:高水平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发展参照: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主编期刊:《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财经高教研究》

国家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际商务汉语教学与资源开发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关联单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财大豪生大酒店(学术交流中心)

学校领导:马钦荣、谈敏、刘永章、丛树海、孙铮、王洪卫、周仲飞

发展历程

1917年 学校前身创立,隶属南高师(国立中央大学)

1932年 学校独立建制,定名国立上海商学院,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商学最高学府

1952年 华东地区高等院校的财经学科并入学校

1981年 全国首批设立博士点

1988年 全国首批设立国家重点学科

1993年 全国首批设立社会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6年 进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行列

1998年 入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2000年 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 全国首家经教育部批准在香港设立研究生教学点

2004年 学校教授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解“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同年学校启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体制内教学科研改革

2006年 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行列;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 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2010年 进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行列

2011年 学校研究生部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升格为研究生院;入选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012年 教育部、财政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签署协议,共建上海财经大学

商学最高学府

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

国立上海商学院(原名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启事

本院奉令就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改组独立,更名国立上海商学院。兹于八月十六日遵奉教育部令,组织就绪,即日成立,并经呈报在案。嗣后关于前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一应事务,统由本院接收,并以本院名义继续办理。

特此通告

院长徐佩琨启

1932年8月19日

学校之使命

本院成立,垂二十年,学风谨厚,成绩茂美,毕业同学之服务于社会,均有相当之声誉,为人所称羡,是则本院之光荣也。

本院今定名国立上海商学院,为研究商学之最高学府,而上海为全国商业交通之中心点,握东亚金融之枢纽,本院利用此优良之环境,为商学之试验室,复以研究所得,贡献社会,学校社会联跗并萼,相得盖彰矣。先贤之设立本院于上海,职是故耳,顾名思义,本校同人同学,唯有黾勉从事,孽孽为学,始可期名至而实归也。

(《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刊》1932年10月1日)

学校之方针

学校之完善,并不在乎物质之完备与华丽,贵在精神的表现。复恒主持本院,始终以灌输高深商业技术智识,养成企业精神及提倡研究学术风气为固定不变之方针,而以精神训练——即“人格训练”——为其基础;因学生若缺乏正确的“人格训练”,不论其技术如何精妙,企业精神如何浓厚,学问如何高深,往往智能愈强,对社会有利之贡献愈少,故复恒每次对学生演讲时,无不着重精神训练,盖学生能知道做“人”,方能知道做“事”。

在此四年中,本院对于商业学识及技术之灌输,努力不懈。本院毕业同学多服务于工商界及其他机关,颇能发扬平时训练精神,尽忠职守,已树立相当信誉。去年毕业同学共七十三人,绝无一人失业者,且多服务于工商界。以后更拟扩充学生名额,严格训练,俾应社会各界之需要。

但商科教育之使命,绝非专门培植商业的技术人材;同时应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决断力及组织力之企业家,故企业精神之养成,实至为重要。中国产业界,辄因缺乏此项企业家,故一切事业,均不易推动。复恒平时训诫学生,即以发扬若辈之企业精神为重要目标之一;但企业家之养成,固非能一跃而跻,深望异日本院具备企业精神之人才,能层出不穷,对全国产业之振兴,有更大之贡献。

本院为我国研究商业之最高机关,故对于商学之研究,亦负有至大之使命。经济社会之认识,及其变迁之动向,实有赖于商学之探究。近本院设立经济研究室,搜集各种经济资料,将来更拟筹办研究所,专事研究商业上之各种重要问题。本院对于学术研究异常重视,现虽仅树立初步之基础,将来必能继续发扬光大。

提高学生之商业知识与技术,养成企业之精神,与提倡学术研究之风气,为复恒视事后所抱定之不变的方针。而以精神训练,培养健全之人格,建立忠实之学风,为实施此项方针之基本步骤。过去中国教育,受自由主义影响,仅偏重于知识之传递与技术之训练,对于青年信仰心之培养,意志之锻练,感情之陶冶,善良生活习惯之训练,与正确人生观之指导,则置若罔闻。此种教育之结果,一方面学校成为知识之贩卖所,同时亦不能培养新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意识。教育之效能,祗有物质与形式,而无精神与实质,此为中国教育上最大之缺憾,亦为民族复兴运动中至为迫切之问题。

复恒有鉴于此,对本院学生除努力学问及技术之讲授外,更切实施行精神训练,以养成学生正确的国家社会观念,同时更培养学生善良的生活习惯。学生之品性,难免不受社会之影响,中国现代一般学生颓废之风气,即整个国家社会与家庭之产物,故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之恶习,首应加以铲除。关于养成学生正确的国家社会观念,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在消极方面:竭力消除固有的宗法观念,使学生了解国家之培植人材,并非为家庭养育好子女,乃系为国家社会服务。同时更铲除封建思想,因中国社会中仍弥漫封建精神,祇知小集团之利害,漠视国家与民族,青年受此种封建社会之薰陶,异日服务社会,实足以发生重大之不良影响。至在积极方面:更设法养成学生之国家民族观念,俾学生能了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之真义,同时更培养守法的精神,使学生能遵守社会秩序,服从国家纪律。复恒每对学生个别谈话,或公开演讲,无不以此数事相策勉,并请全体教授在授课时,谆谆劝导,以收训教合一之实效,盖大学学生,若无正确之国家社会观念,实为国家前途之隐忧,更非国家创办教育培植人才之本旨。

关于培养学生善良的生活习惯,则本院自迁入新院舍后,即实施军事管理,使学校“纪律化”,“军队化”,造成严肃空气,禁止放任的生活,两年以来,收效颇宏。现本院学生均能具坚毅之意志,遵循合理思想之指导,努力作“智能”上之准备,今后果能继续循序迈进,自可造成一种优越之学风,方无负于国家兴学之初衷。

(《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报告》1937年1月)

国立上海商学院更名为上海财经学院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复

高一字第五四四号 为批复国立上海商学院改名事

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

六月三十日教高行字第〇〇三六八三号呈悉。关于国立上海商学院呈请改名之事,本部意见以改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为妥。希你部根据具体情况,斟酌决定,并报部备案。

部长 马叙伦

副部长 钱俊瑞 韦悫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章)

一九五〇年七月十八日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部分老一辈知名学者

钱王倬 国学大师,一表濡风,曾任学校训导长

孙冶方 著名经济学家、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解放后上财首任校长。1951年,孙冶方同志为上财毕业生题词:跑出学校门,到实际工作中再去学习。1983年6月,为了纪念孙冶方同志对我国经济科学的卓越贡献,表彰和鼓励对经济科学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繁荣我国经济科学,由薄一波、姚依林、谷牧、张劲夫、荣毅仁、薛暮桥、汪道涵、许涤新、于光远、李人俊、梅益、徐雪寒、孙晓邨、马洪、刘国光、孙尚清等55人,发起设立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这是公认的中国经济学最高奖。

郭秉文 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学校第一任校长。为了纪念郭秉文先生、鼓励优秀学子,郭夏瑜女士在上海财经大学设立了“郭秉文奖学金”。

姚耐:上海财经大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马寅初 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学校第一任教务主任

顾毓琇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是江泽民和朱镕基的老师。曾任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吴保丰 国立交通大学校长,曾任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何炳松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曾任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黄炎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曾任学校筹备委员会主任

刘攻芸 中央银行行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曾任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史量才 报业巨子,曾任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安绍芸 著名会计学家、我国现代会计之父、新中国首位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官员

潘序伦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国会计之父,学校会计系主任和教务主任

周有光 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学校教授

娄尔行 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向哲浚 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法学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学校教授

胡寄窗 早年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奠基人,学校教授

金国宝 1924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统计学奠基人,学校教授

梅汝和 早年留学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中国市场营销学奠基人,学校教授

金炳华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宣部副部长,曾任学校校长、书记

程其保 1918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张君一 世界银行执行董事,曾任学校校长

朱国璋 台湾大学教授、会计学泰斗,曾任学校校长

王作求 早年留学英国,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学校教授

凌舒谟 教务长,美国伊诺大学经济学博士,胡适之先生长中国公学时,曾任该校教务长多年

杨开道 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农村社会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首任校长,曾任学校合作系主任

吴道坤 总务长,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识湛深,以其专攻保险,聘兼保险系主任

王伟才 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理事兼秘书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银行副董事长,曾任学校校长

裴复恒 学校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朱君毅 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曾任学校教授

朱元: 留学美国哈佛大学

谢树森 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原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主任,学校教授

薛仲三 早年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系,对我国统计科学和军事医学作出卓越贡献

王惟中 早年留学欧洲,获维也纳商科大学经济学博士

厉德寅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

朱斯煌 193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李葆坤 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杨荫溥 留学美国西北大学

彭信威 我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著有《中国货币史》等,1934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

伍纯武 法国巴黎大学博士

许本怡 先后留学哈佛大学、伦敦经济学院

程绍德 早年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陈清华 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毕业,曾任中央银行秘书长、总会计师等职

邹依仁 先后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统计学院、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

尹文敬 法国巴黎大学博士

胡纪常 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刘絜敖 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

曹立瀛 193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

王传曾 早年留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龚清浩 早年留学美国西北大学,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张尧庭 著名统计学家,学校教授,对在我国推广经济学数量方法在实证中的应用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部分新时期海归学者

姓名 博士毕业院校

田国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艾春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

谭国富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牛铭实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王能 美国斯坦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黄明 美国斯坦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融学院前院长)

张欣 美国密歇根大学

龙图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黎霞 美国耶鲁大学

潘姿 美国耶鲁大学

周晓岚 美国耶鲁大学

钟鸿钧 英国牛津大学

宁静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杨宏星 美国芝加哥大学

冯帅章 美国康奈尔大学

刘峰 美国康奈尔大学

谢晓晴 美国康奈尔大学

赵克锋 美国密西根大学

朱智豪 美国密西根大学

周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陈庆池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朱东明 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

周亚虹 香港科技大学

周思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周琼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周德威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

郑兵勇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赵山 法国图卢兹大学

张志远 香港科技大学

张永超 新加坡国立大学

张文章 新加坡国立大学

张巍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张敏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张军 加拿大皇后大学

张蓓 美国纽约大学

曾旭东 美国南加州大学

俞自由 美国普渡大学

俞卫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

叶海春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

岳崟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杨有智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刘丹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吴婷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吴纪元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王甄 香港科技大学

王玉玲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王茵 美国南加州大学

王绍立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王兰芳 香港科技大学

王峰 美国南加州大学

谈勇贤 美国范德堡大学

童春阳 美国南加州大学

田中俊 美国华盛顿大学

陶佶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唐前锋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唐敏 美国普渡大学

谭继军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金煜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孙琦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孙宁 日本筑波大学

沈月林 美国波士顿大学

沈凌 德国波恩大学

欧阳德生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罗大庆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路磊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刘春丽 香港中文大学

林立国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梁丹 加拿大女王大学

李志远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李哲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李韶瑾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李强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李玲芳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李佳 德国哥廷根大学

沈彩霞 美国波士顿大学

冯兴东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何晖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居恒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靳庆鲁 香港科技大学

黄智亮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黄蓉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黄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胡晓娟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欧栢雄 美国西北大学

张珂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金鑫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洪福海 香港科技大学

贺欣 美国匹兹堡大学

安志勇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龚关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耿曙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冯玲 美国加州大学达维斯分校

陈志俊 香港科技大学

杜宁华 美国亚里桑那大学

钱驱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崔兆鸣 香港科技大学

陈媛媛 美国波士顿学院

荣康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陈伟智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柏杨 香港大学中国大陆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

2005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教师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Finance、Accounting Review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文354篇,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发文84篇。SSCI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研究位居全国前三位。

1. 北京大学 149 1 81.31 1 182.9 1 1298.51 2 3056.73 3 2868.91 3 15.97 21 2.25 16 0.55 26

2. 清华大学 81 6 37.58 6 85.04 6 667.36 6 1548.62 6 1442.21 6 17.76 10 2.26 14 0.46 40

3. 上海财经大学 33 14 17.17 14 47.55 10 291.58 13 830.1 10 830.1 8 16.99 13 2.77 2 0.52 32

学业有成

纯正学风

一段有关上海财经大学的视频正在网上广为传播:在湿冷的上海冬季,清晨六点半不到,数百名学生在图书馆门前排起蜿蜒长龙,为的是在图书馆里觅得一个自习座位。学风之盛可见一斑!

上财与复旦为邻,虽然两校往来频繁,但是风格迥异。综合性大学的复旦,风格多元,人文气息浓厚,校园氛围浪漫;以财经、管理学科为主的上财,学生在求学期间练就了财经行业务实、勤奋的作风。

北京考生高珊今年大二,她感受最深的就是上财学风之浓厚。她说:“同学们刚入校就确定了目标,有人准备考研,有人准备出国,有人考各种证书为找工作打算。上财没有闲人。(来源:北京媒体)

学术气质

“上财的学生很内敛。”欧阳令南老师说。所谓的内敛,欧阳令南老师概括地解释为“学生具备的学科知识基础”。“我觉得上财学生的基础相对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打得深,”欧阳令南老师认为,“上财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稳重。对于基础学科的教育渗透得很彻底。”(来源:金融人生)

交流学习

上海财经大学以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重、既熟悉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规则、适合进入世界知名大学深造、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学校与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的数十所知名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海外学习机会,2012年仅通过其中的“海外交换学习”项目,就有近两百名大三学生被选送到海外知名大学学习一个学期,并且无需支付外方学费。国内交流方面,自1995年以来,学校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校合作,在学生中实行“跨校学习”制度,包括跨校修读专业、课程等。

学子风采

会计学院同学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经济学院李晋同学大学期间阅读600多部哲学、数学、经济学、史学、法学经典名著,后赴美深造

金融学院同学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及上海赛区最高分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

多次应邀参加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千村调查项目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最佳项目奖及中央政治局领导重要批示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创作赈灾歌曲《我会懂》并录制MV祝福灾区同胞

全国先进班集体

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冠军

外语系韩蓓荧同学获英国议会制国际英语辩论赛冠军

德勤全国税务精英挑战赛冠军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同学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该奖项有助于北美留学申请

法学院赵政同学获托福考试全球状元

CIMA全球商业精英挑战赛中国区冠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一等奖

第一届全国高校金融产品设计大赛亚军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许璐茵同学获中国SIFE年度最佳团队领袖奖

新加坡李光耀杯全球商业计划挑战赛亚军

信息学院吴优同学自学商务、计算机、数学三个专业并屡获数学竞赛奖项,尚未毕业即获30万年薪工作

多次应邀参加瑞士圣加仑国际管理论坛

体育风尚

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财经大学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学校现有11支运动队:其中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3支:棋类队、网球队、游泳队;常年训练的运动队7支:健美操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足球队、定向越野队、射击队;集训队1支:羽毛球队。近三年间,学校学生获国际比赛冠军12人次、全国比赛冠军48人次、市级比赛冠军86人次。在各级比赛中获金牌149枚、银牌102枚、铜牌116枚,金银铜牌合计364枚。学校学生获得的部分荣誉:

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冠军

全国高校高尔夫球邀请赛优胜奖

世界学生围棋王座战冠军

世界大学生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金牌 暨 校园健身运动优秀单位

中国学生健美操锦标赛第一名

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金牌

全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一等奖

中国大学生围棋赛团体冠军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象棋冠军

世界智力运动会国际象棋混双快棋赛冠军

学生社团

上海财经大学现有学生社团近70个,涵盖公益、学术、人文、文体、实践等领域,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

毕业去向

留学深造

2010年,上财应届本科毕业生中,525位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其中,317位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并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良好的外语水平、杰出的个人素质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京都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录取;208位同学选择在国内高校深造,就读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随着上财向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上财学生的留学率、读研率、读博率稳步提高,相比直接就业,上财学生越来越注重长远的发展及投身学术事业。

经济学院 2008年,40位同学到海外知名大学留学深造,其中,18位研究生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校留学,并获得奖学金;2009年,46位同学到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校留学,其中,肖明军同学同时收到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提供的奖学金总额为25万美元,肖明军同学在本科尚未毕业时即已开始担任博士课程助教工作,在导师指导下他已撰写英文学术论文8篇。

统计与管理学院 2007年,22位同学到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留学深造;2008年,徐一同学同时收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录取通知书;2008年度,统计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共有60多位同学到海外知名大学留学。

金融学院 2012年,截至目前,金融学院同学申请到的学校有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商学院等。

会计学院 2010年,会计学院本科毕业生中,34位同学选择到海外知名大学留学深造、31位同学在国内大学继续深造。

应用数学系 2008年,潘慧蔚同学收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其他部分同学分别收到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Ohio State University、Aubur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等校录取通知书。

人文学院 2012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出色的实习/支教经历,严惠洁同学通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时拿到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美国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靳亚伦同学则通过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拿到三所美国知名大学商学院offer。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12年,徐之伦、姚方舟两位同学获世界顶尖院校、美国常春藤院校——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生乃存同学获欧洲名校——博科尼大学(Bocconi University)录取。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毕业生中,34%选择出国深造。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2年,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均有同学拿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法学院 2011年,法学院本科毕业生中,21位同学在国内大学继续深造、16位同学选择到海外知名大学留学深造,其中,成苏点点同学申请到美国六所知名大学的offer。

外语系 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中,约40%选择出国深造。

国家公务员

2007年,5名上财应届毕业生考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家公务员,考取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一;2009年,上财部分应届毕业生分别考取中纪委、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保监会、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中央机关,考取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上海地区的公务员考试中,上财历年被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均居全国高校前列。

企事业单位

由美国盖洛普公司、麦可思、零点调查集团所共同完成的调查显示,连续两年上财毕业生就业能力位居全国重点院校前五名。中央电视台企业招聘真人秀节目“绝对挑战”,其中的3期比赛,上海财经大学学子均成功胜出,获得招聘企业的青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财经大学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

鉴于上财毕业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学术素养和外语水平,已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机构来校举办招聘宣讲会,其中包括国家安全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交通银行总行、招商银行总行、中信银行总行、中国人寿集团、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平安集团、陆家嘴金融城联合招聘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彭博新闻社、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三井住友银行、通用电气、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等。

2009年金融危机,上财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肯定,该年截止4月中旬的数据显示,上财签约率名列上海市第一名,签约单位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事业单位。2010年,上财应届毕业生中,1252人进入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行业,其中进入证券、期货、基金行业的达320人;328人进入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525位应届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其中317人到海外知名大学留学。

事业发展

许涤新 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5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1987年,81岁高龄的许老欣然为母校题词"理论密切结合实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财经人才——贺上海财经大学七十周年校庆"。许老辞世之后,赵紫阳、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江泽民、杨尚昆、胡耀邦、王震、习仲勋、程子华、韦国清、胡厥文、许德珩、王任重、朱学范、方毅、杨成武等领导人送花悼念。李鹏、邓颖超、胡启立、姚依林、万里、李铁映、李锡铭、宋平、薄一波、宋任穷、芮杏文,阎明复、张劲夫、陈丕显、胡乔木、黄华、彭冲、周谷城、严济慈、荣毅仁、谷牧、宋健、郑天翔、杨静仁、康克清、胡子昂、周培源、王光英、费孝通、赵朴初、屈武、马文瑞、钱学森、雷洁琼、汪锋等同志参加吊唁。

尉文渊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计者和创建者,他敲响了新中国证券市场开市的第一锣,推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启动之门,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财经类日报《上海证券报》。在接受电视台专题采访时,尉文渊对母校的感情溢于言表:“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中间,很多都跟上海财经大学有关。现在大家谈到的、评价非常高的上交所电脑化交易系统,也是源于这个学校。上交所很多主要干部,都是这个学校出去的学生。后来看到人才需求这么大,财经大学的学生在这方面有比较强的优势,上交所和上海财经大学合作,由上交所投资,我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上海证券期货学院。”

杨纪琬 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卓越的会计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重建和恢复的创始人、中国会计学会发起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创始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名誉会长、《会计研究》杂志主编。他为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会计教育和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是我国会计界一代大师。为了纪念杨纪琬先生,由李勇、冯淑萍、王世定、李爽、汪建熙等同志发起,经财政部领导同意,设立“杨纪琬奖学金”,由财政部、教育部、中国证监会共同管理,被誉为中国会计学最高奖。

李祥瑞 交通银行重建和恢复的首任董事长、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理事长

马纯古 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我国工会运动杰出的领导人、著名的国际工会运动活动家、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半个多世纪里,他在党的领导下,为我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我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我国工会和世界各国工会的友好团结,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解放而战斗的一生。

叶万安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财政系统骨干人物,积极主张祖国统一,长期致力于经济工作,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人之一,多年来积极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奔走。为鼓励优秀学子,叶万安、王珏、汪绍月、章绮梅等四位1948届校友在上海财经大学设立了“叶万安、王珏、汪绍月、章绮梅奖学奖”。

曹沛霖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政治学家、中国政治学理论博士点最早的3位博士生导师之一,他的著作及译著影响了一代政治学的发展。曹教授从教五十年桃李满天下,从来没有因为个人事情耽误过教学,上课没有迟到一次曹门弟子、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说,曹教授教研相辅、教学相长,以博大的胸怀和超然的处世,为门下弟子树立了高尚的风范

庄福龄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哲学家

娄尔行 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学家之一、新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创始人、中国会计学博士点最早的2位博士生导师之一,早年留学美国。他用6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会计的历史画卷上大笔镌刻了自己的名字,为推动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会计界享有很高声誉。

褚葆一 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北钱南褚),早年留学欧洲,毕生从事世界经济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治学严谨,育人有方,桃李满天下,为我国世界经济学科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引导和培育下,一大批学术功底扎实、学术修养深厚的中青年世界经济学者成长起来,成为该学科领域里的中坚力量。面对赞誉,褚老却总是很谦虚地说,“我做的很不够,比钱老少,我还要做得更多”。2007年上财90周年校庆,94岁高龄的褚老亲笔写下“祝贺母校蒸蒸日上”,表达对母校最真挚的祝福。

曹立瀛 学贯中西、兼及古今的学者,上海商科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3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婉拒导师Tenney教授推荐的助理教授一职,回到祖国。他与席克正、王传曾等教授开创的西方财政学教学和研究,至今仍体现在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科的浓厚国际色彩。曹老文学修养深厚,并懂六门外语,一生创作古典格律诗词、语体诗及英法文诗三千多首。曹老的一生浓缩反映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经历,儒家教育奠定了他们一生对社会理想和国家进步的责任和追求,西方教育又赋予他们转化传统和建设现代国家的能力。

瞿凤起 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我国清代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铁琴铜剑楼第五代主人,出身书香门第,极为重视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瞿老等人将铁琴铜剑楼藏书捐献给国家。

秦瘦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翻译家,代表作《秋海棠》、译著《茶花女》

邓伟志 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会顾问

王艮仲 中国民主建国会顾问、国务院参事、有“浦东王”美誉

徐柏园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开创者、台湾"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行长

沈祖棻 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学者,有“当代李清照”美誉

彭湖: 斯坦福大学硕士、银行家,长女彭佩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长婿王汉斌(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甘祠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秘书长

朴宪永 政治家、共产主义者、朝鲜共和国开国元勋、副首相兼外交部长

徐慰曾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主编、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

洪贵仁 中印友好的搭桥人之一、印中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副主席、印尼维查雅五矿煤电集团董事长

王菊珍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

黄持一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散文学会理事、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裘元伦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中国欧洲学会会长

叶元章 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中华诗词杂志社顾问

许毅: 杜克大学经济学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

何黛凤 威廉与玛丽学院经济学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

梅建平 纽约大学金融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白燕: 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者、明尼苏达大学博士

戈维莉 华盛顿大学会计学者、密歇根大学博士、美国十佳会计学博士

滕斌圣 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者、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施建淮 北京大学经济学者、博士生导师、大阪大学博士

朱世武 清华大学金融学者、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

顾钰民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博士

费方域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

朱国璋 台湾大学会计学者,早年留学英国,早期台湾最权威的会计学者

刘晓红 香港大学会计学者、会计学博士项目主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周旺: 新加坡国立大学统计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数学博士

孙涤: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中国建设银行首席战略顾问

叶品樵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孙志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博士

王一平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国务院参事

殷介炎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交通银行董事长

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博士

邵宗明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常务副会长

胡康生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孙小系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王茂林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许宪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理事长、博士

陈秉权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郑京平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张伟: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理事长、博士

张为国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第一位中国理事、会计学博士

鲜祖德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博士

张心洽 台湾首位开发银行家、中华开发公司总经理、中央投资公司董事长,曾国藩之曾外孙

王炯: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

吴志尚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王志莘 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先行者

王琴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顾越: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洪立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曹江林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张新生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创始董事长

庄晓天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创始董事长、上海银行创始董事长、上海市副市长

周有道 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创始董事长、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创始董事长

徐建国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根林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

曹耳东 上海浦东发展集团董事长

裴静之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

龚浩成 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上交所、交行、上海外汇调剂中心(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要筹建人

冯国荣 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

王益民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浩明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

陈有安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金霞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涌金集团董事长

刘波: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钱文挥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建平 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桂水发 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祺珩 德勤中国副主席、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

胡少先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

周忠惠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总经理、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会计学博士

蔡晓虹 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雪莉 麦格理银行董事总经理

张驰: 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

曹亮: 通用电气公司董事总经理

娄刚: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大学期间,娄刚以优秀成绩完成国际金融、计算机软件、ACCA三个专业的学习,并出色地担任学校艺术团团长、学生会部长。毕业之后,一直保持着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状态,十年之间成长为国际顶尖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娄刚谦逊地表示:“我属于比较努力的,我的师兄师姐又比我还努力呢。”并称赞一些新一代年轻人“他们不光能吃苦,他们的人生观、工作态度、学习能力还有谦逊的程度,都很让人赞赏。”

张钦: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副总裁

陈庆: 标准渣打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最年轻的私人银行家

贝多广 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关达昌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

王荣: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

冯士能 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

张启承 文汇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

乐胜利 新民晚报社总经理、上海大剧院创始总经理、上海音乐厅总经理、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

钮也仿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社长

宁财神 武林外传总编剧

陈宇欣 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一书的作者,一个在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姑娘,乖巧、努力、胆小中带着点叛逆,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里蕴藏着多么大的能量。她17岁开始自助旅行全国各地,19岁用1000欧元完成环游欧洲50天的旅行,22岁研究生最后一年休学,赴一家芬兰公司总部实习,边工作边旅行,在通往好学校好工作的百米跑道上暂停,以缓慢而深入的方式边挣钱边游走世界,去认识当地居民和身边的人,希望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找回真实的自己。

朱匡宇 上海市文明办主任、上海榜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之侄

夏大慰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

胡延照 上海行政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副市长

卢声道 青海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逢雨 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赵素萍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录生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周太彤 上海市政协常务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

金云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王漱芳 陆军中将

社会影响

中国大学满意度榜

来源:新世纪周刊

序号 学校 生活满意度 学习满意度 就业收入满意度 大学消费满意度 总分

1 上海交通大学 19.7052 21.3714 20.7 21.3429 83.1195

2 清华大学 19.3116 21.4674 18.2971 19.9845 79.0606

3 北京大学 19.9213 20.8482 17.7778 17.5893 76.1366

4 华东师范大学 18.8011 19.65 16.8333 19.6857 74.9702

5 南京邮电大学 17.8691 20.5397 17.4074 18.7302 74.5464

6 上海财经大学 17.7564 20.2484 17.6087 18.6801 74.2937中国大学毕业生薪资榜

来源:麦可思调查公司

序号 211院校名称 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元)

1 清华大学 5,339

2 上海交通大学 4,808

3 复旦大学 4,726

4 北京大学 4,620

5 上海财经大学 4,428

地理环境

上海财经大学所在地域,原为浙江巨贾叶澄衷之子叶贻铨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在今武川路、武东路一带置地1215亩创建的“万国体育会”。如今这块地方变成了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机构,而当年供体育会客人休憩的叶家花园还隐匿在这片区域中。

叶家花园与上海财经大学一墙之隔,进入花园,很多人都会不由感慨:上海竟还有这么美却鲜为人知的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山、湖、桥、亭自然分布又相映成趣,人处其中,怡然忘情。

上财所在的江湾地区,曾经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市中心、市府所在地。1930年“取租界而代之”的“大上海计划”,在江湾7000余亩的田野上破土动工,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座新城已崛起在上海东北角,与上海租界遥遥相对。这批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采用了中国宫殿式设计,国内外罕见,其整体价值可与外滩建筑群相媲美。

上财周边的道路系统,也起于大上海计划。该计划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修建了5条呈辐射状的干道。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城市,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

上财周边的道路命名,也源于大上海计划。按照计划,当时总共构筑10条“国”字马路,12条“政”字马路等。除首字外,第二个字都是寓意吉祥的字眼。行政区划之间的道路则按照孙中山先生思想中的 “三民五权”、“世界大同”进行命名。其中,以“国”字头命名的为纵向道路,以“政”字头命名的为横向道路。以上财相邻道路为例:

“国”字头:国定路(上海财经大学校门即为国定路777号)、国权路

“政”字头:政同路(今政立路)

“三民五权”字头:三民路(解放后更名为三门路)

参考资料

1.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快速指引手册 

2.一位上财人的学习日志 

3.一位上财人的读过书单 

4.我会懂—上财人原创赈灾歌曲MV 

5.潘慧蔚:也做一回哈佛情人 

扩展阅读:

1

上财的学术氛围:http://tieba.baidu.com/p/1263934965

2

CCTV专题片—留学海外的上财学子:http://tieba.baidu.com/p/202388510

3

毕业日志—上财人原创毕业歌曲MV: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xMzU5NDky.html

4

海内外名校视频公开课:http://open.163.com/

开放分类:
大学211工程上海高等教育财政经济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77次
最近更新:2012-05-19
创建者:hanfeinew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sufe2009 展开

沧浪之淼 展开

攸攸鹿鸣 展开

fieldwork 展开

朱明188188 展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