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狄仁杰墓
释义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城东 12公里处洛阳市郊区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字,重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

简介

墓主简介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同时因薛怀义生前也被封过梁国公,又有人怀疑此墓可能是薛怀义的。

狄仁杰墓

二碑位于翟泉村北约1 .5公里的邝山之阳、汉魏洛阳故城的金墉城北。这里向南山势徐倾、至碑处蓦然缓平、故乡民素称双碑凹。二碑东西横列、相距约5米;皆作六夔龙盘绕碑首雕技绝巧、气势雄浑;班斗形跌座深埋土中。东边一通、剥蚀尤甚、篆额及正文俱漫德不清。西边一通、自首至座高3.65、宽1.15、厚0.35米;座高70、宽1.5、厚1米。孙星衍、邢润的《寰宇访碑录》卷四有著录,因石质风化字迹难辨而言“年月材、不予录文。

较小的一方上下隔为三栏,镌刻吊诗数首及明人周鼎、河南知府虞廷玺所撰序文,立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宰相。卒后封为梁国公。此墓现经扩修,辟为狄公祠。

位置构造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墓碑上赫然雕着“狄梁公墓”。土墓背面一个看似新建的墓碑,上面雕着“狄公仁杰之墓”。墓的两边分别设有碑亭,东南碑亭内的石碑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个大字,西南碑亭内的石碑,是块诗碑和记事碑,上面字迹隐约可见,墓的两边分别设有碑亭,周围有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南北都有墓碑,分别是“大唐名相狄仁杰之墓”、“大唐名相狄梁公墓”,都是古人原作,现代人重新刻写。墓的东南和西南侧各有碑亭,东南方石碑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西南石碑则是“唐宰相狄梁公墓道诗拜序”。看不清落款,只能肯定都是古时的原物。

墓主生平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出生于封建官宦之家的狄仁杰,少时埋头苦读,“日数千言不肯休”。后以明经举,步入仕途,最初担任汴州判佐,受到时任工部尚书阎立本的赏识,称他为“河南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在升任大理丞后,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1.7万余人,无一冤诉者,名声大振,成为社会公认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奇故事;他敢于犯颜直谏,据法说理:“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使得一言九鼎的唐高宗改变初衷,赦免了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的死罪;

他纠劾百官,弹劾宠臣,在担任侍御史期间,上奏弹劾司农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侈,致使韦弘机因此被免职;揭露左司郎中王本立持恩用事,致使王本立最终被定罪。在武则天称帝之后,狄仁杰既有两度为相的大福大贵,又有着身陷囹圄的大冤大祸。但政治上的起落不曾舍弃他的报国之情;官海里的沉浮未能改变他的为民之心。无论身居何职,不管身在何处,他时刻想到的是国家社稷,惦念的是平民百姓。每到一处,他都能克已奉公,恪尽职守,造福一方。

狄仁杰在政治上的起起落落,既考验了他的超凡才干和对国家社稷的忠诚,同时又逐渐赢得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和重用。武则天赐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下“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金字。二次为相后“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对“好面引廷争”,一向武断的武则天“每屈急从之”。狄仁杰上朝人见,武则天“常止其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庐陵王李显,努力把国家推上通往“开元盛世”的金光大道,成为再造唐室的功臣,留下了“若非狄仁杰,唐室绝后裔”的千古佳话。同时,他以其超常的智慧和敏锐的眼光为国家举贤荐能,先后举荐了张柬之等数十位忠贞廉洁、清明干练的官员,这些人在被委以重任后,朝中刚正之风突现。

公元700年,积劳成疾的狄仁杰因病谢世,“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日文惠”。之后,唐中宗追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

历史记载

狄仁杰墓据历史记载共有3处

一处位于洛阳城东12公里处洛阳市郊区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为一圆形土丘。但是因薛怀义生前也被封过梁国公.又有人怀疑此墓可能是薛怀义的。第二处位于陕西的乾州的乾陵,也就是武则天的陪陵,但是在乾陵的八陪臣墓中没有狄公的名字(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

第三处是近期有人提出的,位于太湖县花亭湖,旧《太湖县志》记载:“狄公庙,县北三十里,九村畈保(近属寺前镇)。一种可能是狄公巡抚江南,突然逝世咋葬于此。

另外一个就是太湖人出于对其敬仰和怀念,相传狄仁杰贬澎泽令时,因仰慕二祖而募捐重修狮子山二祖禅堂。狄公对太湖人民的贡献。

花亭湖狄公墓来由

据史料记载:狄仁杰(630-700年),武则天当政,任宰相,后为奸臣来俊臣所害,以谋反罪被捕入狱。后经审理,证实他是蒙冤,释放出狱,被贬为彭泽(今江西彭泽)令。在彭泽,狄仁杰勤政惠民,深受百姓爱戴。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放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为纪念他的功德,彭泽百姓为其造了生祠。神功初年,复为宰相。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平定了一方。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为梁国公。

余传明老先生在寺前镇生活了60多年,对当地的人文和历史都有所研究。据他介绍,旧时此地(寺前镇)建有狄公墓、狄梁庙,乃祭祀狄仁杰之处。旧《太湖县志》记载:“狄公庙,县北三十里,九村畈保(近属寺前镇)。乾隆二十四年大水侵袭。咸丰七年贼毁老庙”。又有记载:“唐梁国公狄仁杰墓在永福乡九村畈保。相传元末有避乱匿其中者,获金银器物以出,后墓门倾塞,其前有庙有碑”。还有书记载:“按《唐书本传》 ,狄仁杰,太原人,曾贬彭泽邑令,邑人德之为置生祠,圣历三年卒,并未言其葬地。据《广舆》记载,狄仁杰墓一在河南洛阳,一在陕西乾州,并此凡三,见狄仁杰巡抚江南后有墓亦未可知”。

据分析,关于狄仁杰死后葬于此也有可能。唐初,此地与荆阳县县治相距不远,狄仁杰巡抚江南时,或突然病逝于此。也还有分析认为是太湖人出于对其敬仰和怀念,相传狄仁杰贬澎泽令时,因仰慕二祖而募捐重修狮子山二祖禅堂。狄公对太湖人民的贡献和深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太湖百姓,于是百姓自发建其衣冠墓以示悼念和祭祀,这种说法也有道理。此地为何有狄公墓?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余传明对说:“旧时的狄公庙坐东朝西,一进两幢。时常有人敬献香火,这些建筑,解放前一直都还存在。解放后,当地人将此庙拆毁,改建小学,名字就叫狄梁小学。1959年,花亭湖蓄水,墓、庙皆被水淹没,此后永不见其真面目了。”然而,永远不可淹没的是狄仁杰所创下的业绩和在这里留下的名声,让后人追思,让后人怀念。

余传明介绍说:“1995年,寺前镇人民政府和太湖县库区办公室共同建此‘狄公亭’,以纪念狄公功德。”然而,让人稍感遗憾的是,来花亭湖旅游的人,到“狄公亭”游览、凭吊的人并不多,坐落于湖畔小山,通向“狄公亭”的小径已荆棘丛生。据了解,目前县有关部门正在筹划建设狄仁杰纪念园,恢复建设狄公墓、狄梁庙,让其作为花亭湖的一处旅游景点,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凭吊。

赞颂诗歌

金代诗人 完颜纲—— 《狄仁杰墓》 “神器旁迁几不留,曾将忠义破阴谋。淡烟衰草津平月,犹带当年帝愁。”范仲淹—— 《唐狄梁公碑》 ,“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欤。”谁能在“武暴如火、李寒如灰”武则天任用酷吏严刑峻法,李唐王朝将灰飞烟灭之时再造唐室?惟有狄仁杰!

《唐狄梁公碑》洋洋洒洒2000字,准确地将狄仁杰品行功德概括为六个方面:一、至诚至孝;二、平反冤狱;三、奏毁淫祠;四、平乱定边;五、举贤荐能;六、再造唐室。叙事描写,精简得当,夹叙夹议,妙笔生辉。

狄仁杰病故与唐朝高层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疑为薛怀义墓

同时因薛生前也被封过梁国公<墓碑上刻有大唐梁国公之墓>.又有人怀疑此墓可能是薛怀义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