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扇蕨 |
释义 | 扇蕨,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西南地区,生于海拔2 000~2 700 cm处的阴湿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段。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 中文学名:扇蕨 拉丁学名:Neocheiropterispalmatopedata(Bak.)Christ 界:植物界 门:真蕨植物门 亚门:真蕨亚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目 科:水龙骨科 属:扇蕨属 种:扇蕨 分布区域:渐危种。分布于我国西南贵州、四川、云南亚热带山地林下 基本信息拉丁名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 Christ 中文名 扇蕨 拉丁科名 Polypodiaceae 中文科名 水龙骨科保护级别 3 分布 贵州、四川、云南 现状 渐危种。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林下,随着森林的砍伐,生境的改变,分布区日益缩减。 海拔下限(米) 2000 海拔上限(米) 2700 简介扇蕨为中国珍稀特产,因其量极少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渐危种。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林下,随着森林的砍伐,分布区日益缩减。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75厘米。喜阴耐湿,生于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段。孢子秋冬季成熟。是中国特产的珍奇蕨类之一,在蕨类分类研究方面有学术价值。水龙骨科约46属500种,绝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典型的附生植物,中国约有22属150多种。其中典型代表是水龙骨属植物。 科属介绍扇蕨属 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薄囊蕨纲,水龙骨科。 真蕨亚门的蕨类植物门中最占优势,数量最多的一个亚门。具明显的根、茎、叶和复杂的维管系统的分化,单叶或1至多回羽状复叶,具柄,植物体各部通常具有鳞片和各种毛被等保护器官;孢子囊往往聚生成各种形状的孢子囊群,着生于叶片下面的边缘或缘内的叶脉上。孢子囊绝大多数具薄的囊壁,并有释放孢子的结构-─环带。孢子两面型或四面型,表面有复杂的纹饰。约1万种,广布世界,以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最多。大多数陆生或附生,少数水生或沼泽生。中国有2000多种,是世界上蕨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孢子囊为薄囊型,包括囊柄均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孢子囊壁仅一层细胞,有各式环带。孢子同形或异型。本纲通常分水龙骨目(Polypodiales)、苹目(Marsileales)、槐叶萍目(Salviniales)等三目。水龙骨目(Polypodiales)大多数为陆生植物,稀水生。孢子囊聚生成各式孢子囊群。孢子同形。约有47科近万种,占蕨类植物物种总数的90%以上。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陆生或附生蕨类植物。根状茎横走,被阔鳞片。网状中柱。叶同型或二型;叶柄与根状茎有关节相连;单叶,全缘或羽状半裂至一回羽状分裂;网状脉。孢子囊群圆形或线形,或有时布满叶背,无囊群盖;孢子囊梨形或球状梨形;孢子两面形。染色体:X=7,12,13,23,25,26,35,37。50属,6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中国有27属,150种,分布全国各地。已知药用的18属,86种。 如:星蕨、线蕨、鹿角蕨、扇蕨、斛蕨、石蕨、盾蕨、骨碎补、二叉鹿角蕨、崖姜、崖花柳、石韦、喜马拉雅节肢蕨、曲边线蕨、骨牌蕨、抱石莲、金鸡脚、大叶骨牌草、蟹爪叶盾蕨、截基盾蕨、连珠蕨、江南星蕨、抱树莲、细叶铁皇冠 等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75厘米;根状茎粗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棕色,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细齿,覆瓦状排列,叶远生,柄长30-50厘米,无毛,基部关节不明显;叶片扇形,鸟足状分裂,裂片披针形,全缘,中央的长l0-30厘米,宽2.5一3厘米,两侧的向外渐缩短;叶纸质,绿色,上面光滑,下面疏生棕色小鳞片,叶脉网状,主脉隆起,细脉连结成六角形网眼,并有分枝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圆形或长圆形,生于裂片下部紧靠主脉。 特性扇蕨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年平均温15℃左右,1月平均温约8℃,7月平均温约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昼夜以及晴雨天之间温差较大,一般相差10--15℃。土壤多为石灰岩风化形成的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或为酸性母岩风化形成的褐红壤,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扇蕨喜阴耐湿,生于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分布与习性地理分布分布于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芦山、九龙、木里、甘洛、越西、西昌、米易及南部古蔺,云南西北部丽江、大理、中部昆明、弥勒、易门、双柏、富民、武定、寻甸、曲靖、大姚、北部永仁、东北部昭通及东南部屏边,贵州西南部册亨、兴义、兴仁、盘县。多生于海拔2000-2700米山地林下及沟谷石灰岩地段。 生活习性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扇蕨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年平均温15℃左右,1月平均温约8℃,7月平均温约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昼夜以及晴雨天之间温差较大,一般相差10-15℃。土壤多为石灰岩风化形成的褐红壤,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扇蕨喜阴耐湿,生于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在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保护价值扇蕨是我国特产的珍奇蕨类植物之一,在蕨类植物分类研究方面有学术价值,早已引起世界学者的注意。扇蕨根茎可入药。 保护措施在扇蕨集中的地带,应建立扇蕨保护点,由林业部门负责保护,严禁采挖作药和砍伐上层林木。 栽培要点可用孢子或根茎繁殖。孢子成熟时,采收有孢子囊的叶片,散播于荫湿处的腐殖质土面,切记盖土,在春季即可萌发成原叶体,慢慢生长成有根、茎、叶和孢子囊的植物体。切割野生植株的根茎,亦可分植。 栽培管理总述盆栽宜用浅盆栽植,可用园土、腐叶土按1:2混合。日常浇水只要保持盆土湿润即可,夏季高温干燥,可适量喷洒清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施肥每2个月一次。盆栽应放置在漫射阳光充足处。冬季夜温8~10℃,即能保持叶片翠绿越冬。 扇蕨的组织培养方法扇蕨的组织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扇蕨孢子、原叶体、丛芽,孢子或原叶体或丛芽浸水21h,然后用50ppmGA3处理2分钟,再经0.1%HgCl2灭菌3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掉消毒剂残留物,吸干孢子表面水分,接种于1-1/8MS培养基上,糖浓度0-5%,pH5.8-6,每瓶接种孢子量为0.5毫克以下,接种后分别放置在24h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照光时间为14h/d,光强为1500lx;孢子体分化阶段光强增为3000lx;原叶体增殖培养基同上,糖浓度为3%;孢子体分化最适培养基为1/6MS,糖浓度增为4-5%;诱导丛芽采用1/2-1/6MS培养基,不加或加IAA0.2mg·L-1(单位下同)或BA0.5,糖浓度为3-5%;壮苗培养基为1/2MS+KT0.2+IBA0.5,糖浓度为3%;培养室温度为25±2℃。 景观用途扇蕨叶形奇特,很富观赏性。可植于风景区的沟边林下增添野趣,也可盆栽摆设于客厅、书房,极富情趣。 医药用途扇蕨 ,《贵州民间药物》 异名:搜山虎。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扇蕨的根茎或全株。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性寒,味辛酸涩。 功用主治:消饱胀,疗风湿。 选方:①治饱胀:搜山虎根二至三钱。煎水服。 ②治风湿脚气:搜山虎全草、狼鸡叶各二至三两,煎水洗脚。 相似物种一、银蕨—新西兰国花:银蕨,学名cyatheadealbata。银蕨也叫宽蕨pongafern,它新生出的嫩蕾呈弯曲状,毛利人称之为初露(Koru),银蕨因此也就成为一种国家标志。这种蕨类多为野生,可见于新西兰境内的雨林地区。 二、连珠蕨:多年生大型附生蕨类,常附生于大树树干上。根茎短,密被长而细的狭条状淡红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纤毛。叶长50~60cm或更长,无柄,中部深羽半裂,裂片边缘全缘且增厚,顶部可育,羽片缢缩几呈小珠状。在中国仅分布于台湾省。菲律宾也有分布。 三、金星蕨 Parathelypterislanduliera 金星蕨科的1种。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朝鲜、日本及中南半岛。根状茎细长横走,植株遍体密生灰白色针状毛,叶片二回羽状深裂,羽片披针形,基部的不缩短,下面除短针毛外满布橙色球形腺体。孢子囊群生裂片的侧脉近顶处,被有灰白色刚毛的圆肾形囊群盖。 金星蕨科是薄囊蕨纲中世界广泛分布的大科之一。最早作为广义的鳞毛蕨属(Dryopteris)成员。1936年中国蕨类学家秦仁昌第一次在研究鳞毛蕨属过程中,将金星蕨属和少数和它相近的属分出来,并于1940年建立金星蕨科。但这个科内的属的划分意见不一。 四、荚果蕨,学名:Matteucciastruthiopteris(L.)Todaro,别名:黄瓜香 野鸡膀子 科:球子蕨科属:球子蕨属 球子蕨科荚果蕨属,为大中型陆生蕨。植株高达1m左右。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针形鳞片。叶簇生,典型的二型叶;不育叶矩圆倒披针形,二回深羽裂;孢子叶从叶丛中间长出,有粗硬而较长的柄,挺立,长度为不育叶的一半,羽片荚果状,孢子叶10月份成熟。此时为最佳观赏时期。 五、书带蕨:多年生附生或石生草本。根茎短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狭披针形,黑褐色;须根细密。叶丛生,无柄或几无柄;叶片线形,长30~40厘米,宽3~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长渐狭,全缘,革质,中脉在叶上面凹下为狭沟,在下面稍隆起,叶缘稍反卷。孢子囊群线形,深陷叶肉中,沿叶边缘以里的沟内着生,沟的内沿隆起,子囊群内有隔丝存在。 生于阴暗处岩石上或附生大树上。分布华东、华南、西南等地。 中国蕨 六、中国蕨: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水龙骨目中国蕨科中国蕨属的 1种,小型旱生蕨类,仅产于云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生于裸露的干旱岩石上。叶片五角形,掌状深裂成 5枚羽裂的羽片,中央一片较大,基部两侧的较小,各羽片的基部变狭而有翅相连,下面被白色蜡质粉末,叶轴、羽轴和叶脉全为栗黑色,叶脉粗凸如瓦楞形。孢子囊群仅由1~2(3)个孢子囊组成,孢子囊近球圆形,无柄,环带极阔,由32个加厚细胞组成。中国蕨属1933年由丹麦蕨类学家C.F.A.克里斯滕森及中国蕨类学家秦仁昌所建立。中国蕨的发现,对研究粉背蕨类群之间的关系有一定意义(见蕨类植物门)。 七、玉龙蕨(yulongjue)?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维西、德钦、香格里拉和玉龙县等地;西藏和四川亦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