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越
释义
1 古越族后裔为核心的族群混合体

“山越”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二年(169年)九月,丹阳山越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其时徽州属丹阳郡。山越是居住在先秦百越地区,以山区为根据地,汉、越二族劳动人民共同反抗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的山寨式武装集团,他们有自己的经济基础。

简介

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民众的通称,是以古越族等土著后裔为核心,逐步融入汉族移民而形成的族群混合体,其汉化程度不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山越是百越的一支,依其字面意思,最初是指居于山地的古越族。由于秦汉以来的民族融合,山越已与汉人区别不大,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赋役而入山的汉人。所以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是分布于南方山地的族群混合体,其中有汉人成分,也有越人成分,故亦称“山民”。山越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有“帅”、“大帅”、“宗帅”等诸多称谓,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历史

东汉末年,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他们往往与各地的“宗部”(一种以宗族乡里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集团)联合起来,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汉建安三年(198),袁术遣人以印绶与丹阳(今安徽宣城)宗帅祖郎等,使之激动山越,大合兵众,图谋共攻孙策,反为孙策讨破。为了巩固政权和掠夺劳动力与兵源,孙权从建安五年掌权之时起,即分遣诸将镇抚山越。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正待破城之时,山越复起,严重威胁孙吴后方,迫使孙权撤兵。孙权东撤后,派吕范平鄱阳(今江西鄱阳东北);程普讨乐安(今江西德兴东北);太史慈领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充任山越活动最频繁地区的县令长,悉平各地山越。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建议孙权,克敌定乱非众不济,而山越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于是命陆逊征讨会稽、丹阳、新都三郡的山越,将俘获之人强者为兵,羸者补为民户,得精卒数万人。吴嘉禾三年(234),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恪移书相邻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后分兵扼诸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只修缮藩篱,不与交锋。待其谷物将熟,纵兵芟刈,以饥饿迫使山越出山求活。诸葛恪将其中精壮四万人选为兵士,余者迁至平地充作编户。经孙吴数十年的残酷征讨,江南绝大部分山越被迫出山,徙至平地,一部分用以补充兵源;一部分成为编户,调其租赋,或为私家佃客。大量山越出山,对于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也大大加速了山越自身的汉化过程。虽然直到南朝末年,甚至隋初史籍中仍有关于山越的零星记载,但绝大部分山越此时早已同汉人完全融合。

分布

山越主要居住于古代扬州(现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一带)的山岳地带,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豫章、鄱阳等郡。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住的聚落。 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丹阳郡

《孙策传》 有“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伙、歙 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己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陆逊传》有 “丹阳贼帅费栈”;《程普传》有“宣城、泾、安吴、陵阳、 春谷诸贼”;《凌统传》有“永平、长平山贼”;《徐盛传》 有“临城、南阿山贼”。《贺齐传》有“歙、伙山民”。《朱治传 》称严白虎为“山贼”,可知他们都是山越。

吴郡

《周鲂传》有「钱塘大帅彭式」。〈全琮传〉有「丹阳、吴会山民」。 吴兴郡﹝宝鼎元年分丹阳、吴二郡置﹞。上引〈江表传〉有乌 程严白虎。又〈凌统传〉有余杭「山越」。〈孙皓传〉有「永 安山贼施但等」。〈朱治传〉有故鄣山越。

鄱阳郡

《陆逊传》有“鄱阳贼帅尤突”。《孙权传》建安八年有鄱阳乐安“山寇”。《贺齐传》有余汗、上饶、建平﹝上 饶分出﹞山民。其中彭姓宗帅彭虎、彭绮、彭旦数十年间发动过反抗孙吴政权的三次大规模起义,每次都聚集起数万人的规模,史籍对其有如下记载:

三国志卷五五《董袭传》——“鄱阳贼彭虎等众数万人,袭与淩统、步骘、蒋钦各别分讨。袭所向辄破,虎等望见旌旗,便散走,旬日尽平。”

三国志卷四七《孙权传》——“(黄武四年)冬十二月,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六年春正月,诸将获彭绮。“三国志卷六〇《周鲂传》——”黄武中,鄱阳大帅彭绮作乱,攻没属城,乃以鲂为鄱阳太守,与胡综戮力攻讨,遂生禽绮,送诣武昌,加昭义校尉。“

三国志卷四七《孙权传》——” (嘉禾五年)冬十月,鄱阳彭旦起义……六年二月,陆逊战彭旦等,其年,皆破之。“

民俗风情园

山越民俗风情园,再现了1800年前古徽州先民-山越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风情,在这里您可以跟随山越族后裔学习打猎、织布、跳舞,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山越族神秘的祈福仪式、成人仪式。游览山越民俗风情园,您还可以欣赏到山越族傩舞、得胜鼓、跳钟馗等民间艺术表演。来自云缅边界的山越族后裔将与游客朋友们一起歌舞游乐,抛弃城市的尘嚣,追寻土著文化的足迹。

风情园简介

在美丽的黄山脚下,有一个新近对游客开放的徽州山越民俗风情园,这个山越民俗风情园充分挖掘了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原再现了古徽州山越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山越民族的人文风情,让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仿佛置身于蛮荒的远古时代。 黄山盐铺山越民俗风情园位于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境内。是集旅游、休闲、度假、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交通方便、空气清新,与黄山文化相辉映。休宁县自宋朝到清朝总共出了19位文武状元,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我们景区同时也是政府重点推荐的旅游目的地。

民族历史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 古徽州山越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歌舞艺术,它伴随着山越民族的发展传承至今。据史料记载,山越先祖在炎、黄时代居于黄河中下游,由于与炎黄、东夷部落争战落败,向蛮荒的南部迁徙,形成大小不一、互不相属的‘百越’部落,与中原文明逐渐隔阂。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王翦率师定江南,降百越。由于这一大片山岭间的越民剽悍难制,始皇采取迁徙政策,强制将越人迁入汉族的开发地区。然而,越人由于被迫迁徙而来,加上有许多不服始皇苛重的赋税和徭役的外地人逃来,遂相结合,凭藉山水险峻,再入深山为民,形成‘山越’,与中原政权相抗拒,主要散居在现今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区。据《文献通考》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古宣城的先民属于古越族的一支。因为吴太伯奔荆蛮,带给这一地区先进的周王朝的中原农业生产技术,“数年之间,民人殷富”。《越绝书》:“乌程、余航、黝、歙、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秦始皇刻石徙之。”这些史料记载,足可见徽州大地文化历史的深邃和悠远。《宁国府志》中更是提到,皖南是山越人最后的退守。而如今,这悠远如史诗般的山越文化在徽州这片土地上又重现光华,那就是地处休宁县的山越民俗风情园。一个能感受到古老山越独特的风情,独享徽州盐铺山水风韵的地方。

民俗表演

徽州山越民俗风情园里,生动精彩的山越民俗表演和古怪神奇的地方民间故事,展现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古徽州山越民俗风情园的建成开放,不仅让游客充分体验到从原始山越民族到近代徽州民俗的历史穿越,而且还丰富了黄山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也为休宁县盐铺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山越民俗风情园景区在盐铺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展现古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表演傩舞、得胜鼓、跳钟馗等民间艺术和烘黄山贡菊、酿五城米酒、制五城茶干等徽州民间手工艺展示,引导游客参与互动,充分体验一次从原始山越民族穿越到近代徽州民俗历史文化的新型旅游项目。 在这里您可亲身感受到山越人奇异的民俗,体验他们别具一格的古老建筑以及欣赏到他们热情奔放、惊险刺激的民族表演。并可以亲身去参与到山越人的日常生活劳作中,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景区。

2 日本麻将术语

山越,指已经默听听牌的情况下,没有即时和其他人打出的牌(此时构成同巡振听),而留待自己摸牌(解除同巡振听)后,才和另外一家跟着打出的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58:22